中國古代盔甲之美淺析

2021-01-22 首善誠美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中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一般來說,中國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分類。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均有,也就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德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幹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蹟。

西周鎧甲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嶽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戰國盔甲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相關焦點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中國古代盔甲為什麼沒有面具防護?老祖宗難道沒有想到嗎?
    再從兵種上考慮,中國古代戰爭,弩兵的數量可以說十分眾多的,比起日本、歐洲的近身拼殺可以說非常少,兩軍交戰,兩軍前列往往布置許多的盾甲兵,巨大的護盾如果尚且無法防護,那麼面具防護就更是杯水車薪了。而且中國士兵近戰大都使用刀,長度畢竟有限,不像歐洲的武器,往往長度比較夠,往往使用矛,可以穿透盔甲給予傷害。
  • 數一數古代有名的盔甲
    中國古時候朝代眾多,戰爭頻發,作為戰鬥時最主要防禦武器的鎧甲也是千式百樣,種類繁多。下面就帶大家來數一數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盔甲。首先當數秦代鐵甲,秦代鐵甲是兵馬俑中最常見的樣式,這類鐵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帶甲十萬」形容國家的強盛。《唐律疏議》、《宋刑統》《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著「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原則,突顯出盔甲比進攻性武器更為可觀的價值。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 古代盔甲為何多是黑色和紅色,給盔甲刷漆真能提高防禦力嗎?
    編者按:一些甲冑愛好者可能會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日本保存下來的不少古代盔甲不是黑色就是紅色。而在中國的古文獻中,盔甲也有很明顯的的紅黑色。比如出現過,玄犀甲和朱犀甲,即黑色和紅色皮甲。這是怎麼回事呢?▲韓國發現的唐代皮甲而古代盔甲成本很高,以至於早期只有車兵有全裝重甲(曾侯乙墓盔甲疑似給車兵或者高級軍官使用)。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迪士尼《花木蘭》豆瓣評分撲街,歷史學者:古代百姓家沒盔甲
    雖然說主旋律方面沒問題,但是在中國元素的利用上,則出現很多紕漏,比如在花木蘭之前生活的村莊中,女性只要嫁人就是家族的榮譽,這是純屬扯淡,實則是對中國古代女權的不了解。當然,從裡面的各種雷人裝束上,完全可以看出,外國人想像的中國古代人和中國人想像是古代人還是有差距的,這種隔閡就像我們無法想像歐美國家遠古時期人類的裝束一樣。當然,這些元素還處於感性的範圍,有一些元素則直接體現了《花木蘭》團隊對中國古代歷史知識的認知匱乏。
  •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是零散行動?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不一樣
    編者按: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古代軍隊總是穿著鮮明的盔甲行軍,而《荀子·議兵篇》也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要穿齊盔甲帶好武器還有三天的糧食半天行軍百裡,也就是50公裡,要知道馬拉松也不過42.195公裡,這比馬拉松跑的都遠。所以古代士兵都是穿著盔甲行軍的嗎?
  • 「防彈衣」居然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那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
    古往今來,有武器,自然就有防護器具,防彈衣其實就是由古代鎧甲演變而來,歷朝歷代都有其特色鎧甲,比如外形和材料的改變,但作用都是一致的,為了保護戰士的身體。
  • 【盔甲·二】盔甲的價值和作用
    盔甲是古代軍隊重要的防護裝備。盔甲大多由鐵片或硬皮革製成,因此質量較重,同時具備一定的剛性。在多數情況下,盔甲穿在身上時,並不能像普通布料製成的衣物一樣柔軟貼身。盔甲的穿戴又稱「披掛」或「披甲」,「披」即有指盔甲不貼身之意。▲清代盔甲,故宮博物院藏影視劇中的古代軍隊大多全員披甲,但實際上則未必如此。
  • 淺析水的原型意象(之三)
  • 古代私藏盔甲罪有多重?比今天私藏槍枝罰的還狠
    古代私藏盔甲是重罪,相信不少人都在影視劇裡面看到過,因為在某個人家裡查出了盔甲,認為這傢伙謀反,直接就斬了。那麼,在古代,私藏盔甲罪有多重?古代的盔甲相當於今天的什麼?為什麼古人管得這麼嚴?《元史》裡面就記載,私藏一套完整的盔甲,是死罪。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漢甲的巔峰—宋朝盔甲
    在甲冑方面,宋朝在繼承唐的結構基礎之上更進一步,使之在外觀和審美上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換言之唐宋朝盔甲基本結構相同,在結構劃分上屬同一類盔甲,屬於典型的漢甲,也是最符合我們認知的古代中國盔甲,代表著漢甲的最高峰。
  •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都是零散行動?真實的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編者按: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古代軍隊總是穿著鮮明的盔甲行軍,而《荀子·議兵篇》也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穿盔甲長途行軍,還真的有人穿著盔甲跑過馬拉松。
  • 看了才知道,古裝劇裡的盔甲與歷史真實盔甲差距有多大
    那麼,中國古代盔甲形制究竟是怎樣的?哪些影視劇中的盔甲是靠譜的,哪些又是不靠譜的呢?秦漢——皮革盔甲當道參考劇作:《楚漢傳奇》提到秦漢時期的影視劇,盔甲製作最不靠譜的,應該要數李仁港拍的《鴻門宴傳奇》。這部電影的服裝和人物造型的特點,與其說是中國歷史上秦漢交際之時的服裝,倒不如說是日本戰國武士的裝束打扮。
  • 古代將士打完仗,不管天氣多麼熱都不能脫掉盔甲?
    在古代戰爭當中,主要是以冷兵器為主,在兵器方面幾乎拉不開差距,你能生產的我也可以,因此取決於戰爭的基礎是兵力以及戰鬥力,除此之外就是防禦力,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的傷亡,士兵都會穿上盔甲,雖然盔甲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傷亡,但是也有劣勢那就是太重並且在天氣熱的時候會汗流浹背,渾身不舒服,即便是這樣士兵也不能脫掉盔甲
  •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要放箭?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拼命放箭?古代很多武器的發明,其實最初都不是為了打仗,比如弓箭,最初的發明其實是為了狩獵。當時的人們經常需要外出狩獵,為了防禦野獸,人類學會了用石頭等利器來進行自衛。後來,為了射程更遠,弓箭就誕生了。而後,火藥等兵器也隨之發明,盔甲也出現了。
  • 《衣尚中國》之「驍勇之美」 觸摸鎧甲戎裝的溫度
    金戈鐵馬、沙場兵戎,《衣尚中國》第三期「驍勇之美」所展示的鎧甲軍裝的主題服飾,讓人感受到「千古豪邁」透屏而出,「驍勇之美」不僅是陽剛、威武、雄壯的外表,更是守萬疆場、護山河無恙的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