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盔甲為何多是黑色和紅色,給盔甲刷漆真能提高防禦力嗎?

2021-02-23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一些甲冑愛好者可能會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日本保存下來的不少古代盔甲不是黑色就是紅色。而在中國的古文獻中,盔甲也有很明顯的的紅黑色。比如出現過,玄犀甲和朱犀甲,即黑色和紅色皮甲。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盔甲往往是紅黑色呢?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說一個看似與盔甲無關的東西——漆。本文所說的漆,不是現代所使用的各種油漆,而是過去被稱為土漆或者生漆的天然漆。這種天然漆是從一種被稱為漆樹的樹木上割取的。

▲生漆漆液

這種樹木分布很廣,在中國除了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新疆外,其餘省區均栽培;不僅是在中國,漆樹在朝鮮和日本等國也有分布。雖然剛割取的漆液呈乳白色粘稠狀,但是在接觸空氣後,因為氧化,漆會導致顏色慢慢變深,最後成為慄殼色。因為生漆氧化後色澤比較深,往裡面加入別的顏料也不明顯,所以不少漆器不是黑色就是紅色。而根據出土文物顯示,東方傳統的盔甲,特別是皮甲,是要上漆的。

除了日本現存盔甲以外,在中國發現的相關實物或者雕塑,大多如此。比如在兵馬俑坑出土時,身上還帶顏色的兵馬俑,盔甲也是以黑色居多。除此以外,1979年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數十領皮甲(有楚甲和吳甲兩種類型的皮甲和防護戰馬的馬用皮甲),雖然只剩下了痕跡,但是根據皮甲上面的漆殼可以分辨出,這些皮甲表面上的所塗的漆大部分是黑漆。除了雕塑外,韓國發現的唐代盔甲甲片也是黑色的。

▲韓國發現的唐代皮甲

而古代盔甲成本很高,以至於早期只有車兵有全裝重甲(曾侯乙墓盔甲疑似給車兵或者高級軍官使用)。這其中漆的使用,也是導致盔甲很貴的一個重要原因。

▲兵馬俑

對於漆樹來說,要生長七年之後才可以進行第一次割漆,而且漆樹每割十天就要歇十天,當每次割漆的時候不是想像中的割開就有漆液流出,得等十分鐘以上,漆才從割破的樹皮中慢慢滲出來。更嚴重的是漆液的流量非常少,以至於有『百裡千刀一兩漆』的說法,漆農們得走上一百裡路,在漆樹上割一千刀(幾百棵)才能得到一兩漆,雖然說法誇張但是也生動的說明了生漆的產量之低和價值之珍貴。

最坑的是,一棵漆樹割一年漆,要緩兩年,漆樹不能一直割,否則會導致漆樹因樹皮割划過多死掉。(即使現在一套大漆家具的價格也讓人驚掉下巴)

誠然,在戰場上,黑紅這兩種顏色給人一種肅殺的氣氛。那麼古人給甲上漆只是為了好看嗎?雖然上過大漆的盔甲,外表美觀又有一種肅穆感,但是給甲上漆可不只是為了好看,給盔甲上漆也有助於提高盔甲的防禦性能。

▲曾侯乙墓盔甲復原

比如在坊間流傳這樣一個冷知識:日本盔甲的一大特色是塗上一層厚厚漆。這種給盔甲上漆工藝有這樣的一個好處,在基層是煉革材質時,可以降低17%的銳器侵徹深度。在基層是0.8mm軟鋼板情況下,可以降低8%侵徹深度。基本上,可以把致命傷降低成皮肉傷。

▲日本盔甲

那麼,上漆工藝真的有這麼神嗎?中國古代那些盔甲有厚厚的大漆是不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畢竟如果光是為了美觀或者防水,只需要薄薄一層就可以了,用不著刷兩三毫米厚的大漆。對此,冷兵器研究所曾經也發過《手工達人耗時2年復原東周皮甲,提高盔甲防禦力竟靠神秘工藝?》一文,提過給盔甲上漆有利於提高防護性能。

▲盔甲壓制

大漆有何獨到地方,能提高盔甲的防護能力呢?這是因為大漆的漆液的主要成份是漆酚,其他還有樹膠質、氮、水分及微量的揮發酸等。漆酚的分子結構,使得漆酚具有芳香族和脂肪族的雙重特性,在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下形成漆酚多聚體,再加上長側鏈的氧化聚合反應,而形成網狀立體結構。

▲分子結構圖

這種結構除了使漆膜光澤明亮,亮度典雅、附著力強以外, 也使得大漆的漆膜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堅硬,(漆膜的硬度達0.65-0.89漆膜值/玻璃值)。哪怕是現代,一般在鑑別大漆家具的時候,除了聞味,還有就是拿硬物劃一下。

▲漆木盾

這樣厚厚的大漆,塗在在盔甲外面,就像貼了一層硬化膜一樣。所以真實的皮甲可不是影視劇中那種一層軟皮子。真實的皮甲(非遊牧區)的製作流程則是這樣的:先塑形,然後翻範,之後進行焙燒(60°C~70°C溫度加熱)、澆注 模具再進行修整和配套。經過這一系列工序之後,再夾入皮料。然後進行高溫處理,把那些皮料壓製成甲片,最後打開模具,把甲片取出修整上漆。

▲唐代皮甲甲片

本來加熱壓制後的甲片已經很堅硬了(曾有國外小哥用60磅長弓射擊一件只是經過普通處理、沒有上漆的皮甲,結果13米距離沒有射穿),再刷上大漆之後的甲片硬度更大,這樣穿戴者才有信心去面對戰場上的刀槍箭矢。

▲六十磅長弓13米射擊皮甲的效果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鎧甲材質研究 石宇 - 《南京藝術學院》 - 2007

怎樣了解生漆的性能  李子明  -  《中國生漆》   -

中國髹漆工藝溯源-《中國生漆》2008年01期-

二十世紀以來春秋時期甲冑研究綜述  王冰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秦軍被每天的擦盔甲等瑣事弄得哭爹喊娘?

堪比中國年畫!色彩絢麗的阿茲特克人盔甲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明朝的盔甲為何從傳統盔甲變成了布面甲?布面甲有什麼優點?
    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時,盔甲可以說是在戰爭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國家的軍隊擁有的盔甲越多,越能說明這個國家的實力的強大。而盔甲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地變化。到了明朝時,布面甲成了一種主流,逐漸的代替了傳統盔甲。為何明朝會更鍾愛於布面甲呢?布面甲有什麼特別的優點嗎?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盔甲·二】盔甲的價值和作用
    古代軍隊之所以無法保證全員披甲,核心的原因之一便是因為盔甲昂貴。古代生產力落後,製作盔甲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和人力。《宋史·兵志十一》中記載:「紹興四年,軍器所言:「得旨,依御降式造甲。緣甲之式有四等,甲葉千八百二十五,表裡磨鋥」。從這個記載中看,一副鐵甲需要1825枚甲葉組成,在沒有工具機的宋代,每一片甲葉都是需要人手工敲制和打磨,其費工費時,自不必多言。
  • 數一數古代有名的盔甲
    下面就帶大家來數一數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盔甲。首先當數秦代鐵甲,秦代鐵甲是兵馬俑中最常見的樣式,這類鐵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加上秦代鐵器已經發展較快,所以秦代的鐵甲相較秦代以前的盔甲防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於是才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曠世偉績。
  • 超長待機的皮質盔甲,為何一直沒有被鐵甲所取代?
    相傳甲是由九黎部落聯盟首領蚩尤發明,在中國三皇五帝之前的年代,神話和歷史交雜在一起。在這,其中的記載有幾分真假,已經難以分辨。但根據那個時候的生產力來推斷,皮甲可能是他們當時唯一可以批量製作的防禦性服裝。在青銅器時期,青銅的製造工序繁瑣而低產,青銅器更大的用途在於禮儀祭祀方面,這導致當時的軍隊無法大批量裝備由青銅製造的盔甲。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帶甲十萬」形容國家的強盛。《唐律疏議》、《宋刑統》《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著「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原則,突顯出盔甲比進攻性武器更為可觀的價值。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 《公主連結》R9十字軍盔甲在哪刷 R9十字軍盔甲掉落位置分享
    導 讀 公主連結R9十字軍盔甲在哪兒刷?PCR刷十字軍盔甲哪關掉率最高?
  • 《冒險島2》光明魔幻盔甲屬性怎麼樣 光明魔幻盔甲屬性一覽
    導 讀 《冒險島2》光明魔幻盔甲是魔法師職業50級卓越品質的專屬上裝。
  • 中國古代盔甲之美淺析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
  • 古代將士打完仗,不管天氣多麼熱都不能脫掉盔甲?
    在古代戰爭當中,主要是以冷兵器為主,在兵器方面幾乎拉不開差距,你能生產的我也可以,因此取決於戰爭的基礎是兵力以及戰鬥力,除此之外就是防禦力,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的傷亡,士兵都會穿上盔甲,雖然盔甲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傷亡,但是也有劣勢那就是太重並且在天氣熱的時候會汗流浹背,渾身不舒服,即便是這樣士兵也不能脫掉盔甲
  •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要放箭?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拼命放箭?古代很多武器的發明,其實最初都不是為了打仗,比如弓箭,最初的發明其實是為了狩獵。當時的人們經常需要外出狩獵,為了防禦野獸,人類學會了用石頭等利器來進行自衛。後來,為了射程更遠,弓箭就誕生了。而後,火藥等兵器也隨之發明,盔甲也出現了。
  • 日本盔甲,與萬聖節很配哦!
    日本盔甲的象徵——大鎧BIG ARMOR作為日本盔甲「胴丸」的前身——大鎧,以鐵片和皮革為主要材料,屬於高檔的武士裝備。最早於公元十世紀日本平安時代中期至晚期間出現。 鎧甲生產技術嚴格,也不能大量生產,因而很多有名的武將所用的鎧甲甚至是價值連城,因此,大鎧被認為是所有日本盔甲中最正式和美麗的,被廣泛認可為日本盔甲的真實形式。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為何私藏盔甲被歷代王朝處以重罪?
    而一旦擁有鐵甲在身,就幾乎代表著多了一條性命。在古代農民起義的時候,由於裝備落後,很少有人可以穿戴盔甲。所以他們在面對裝備精良的官府軍隊之時,如果手中刀劍沒有劈砍到未著甲的區域,就很難對官軍肢體造成傷害。一來一去之下,會讓捉對廝殺的雙方形勢瞬間扭轉。而且那些身著重甲的士兵可以在鐵質盾牌的掩護下,無視對方弓箭的傷害,無傷靠近對方軍陣。
  • 《公主連結》紫羅蘭盔甲在哪刷 PCR紫羅蘭盔甲掉率最高分析
    導 讀 公主連結紫羅蘭盔甲在哪兒刷?PCR紫羅蘭盔甲哪關掉率最高?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漢甲的巔峰—宋朝盔甲
    在甲冑方面,宋朝在繼承唐的結構基礎之上更進一步,使之在外觀和審美上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換言之唐宋朝盔甲基本結構相同,在結構劃分上屬同一類盔甲,屬於典型的漢甲,也是最符合我們認知的古代中國盔甲,代表著漢甲的最高峰。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看了才知道,古裝劇裡的盔甲與歷史真實盔甲差距有多大
    尤其隨著觀眾審美標準的提高,古裝戰爭片對「服化道」的要求不斷提高,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就無法獲得觀眾認可,更會貽笑大方。可在現如今的國產古裝影視劇中,道具和服裝經常淪為吃瓜群眾們吐槽的重災區。尤其是古代戰爭題材裡最重要也最惹眼的武將盔甲,想像力那叫一個突破天際,各種奇形怪狀的造型層出不窮,簡直可以說是沒有最不靠譜,只有更不靠譜。
  • 中國古代盔甲為什麼沒有面具防護?老祖宗難道沒有想到嗎?
    1.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盔甲的防護部位最多延伸至頸部,對於面部的防護,無論是哪一個朝代,都未曾大規模的推開,而同時期的歐洲中世紀和日本,都已經出現了面具防護,使用這種半封閉的以此保護士兵的面部以求不被弓箭、長刀劃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