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很多歷史上的事件,其實也是和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息息相關的,有時候我們可以藉助生活去慢慢了解歷史,或者藉助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去解釋歷史,就會更加通俗易懂了。
在古代作戰的時候,不管是士兵還是將軍,都要穿上厚厚的鎧甲,可是在戰爭結束後,將軍總會要求士兵不能立即脫掉鎧甲,這基本上已經成為古代戰場上一個不成文的硬性規定了,於是很多人就比較好奇,為何不讓脫掉鎧甲呢?
古代鎧甲的發展歷史
在先秦時期,其實鎧和甲是分開的,其中鎧指的是鐵製造的部分,甲指的是皮革製造的部分,也就是說在先秦時期,其實鎧甲是分開的,有人用甲,有人用鎧,當時處於冷兵器時代,並且武器沒有那麼先進,所以這些分開的鎧甲也具有不錯的防禦能力。
隨著兵器的不斷發展,弓箭或者各種刀槍棍棒都變得十分強悍了,人們逐漸發現一個問題,原本分開的鎧甲已經無法防禦敵人的進攻,於是人們不斷經過改良,將鎧和甲合併起來,創造出來鎧甲,我們後人也將其稱之為盔甲。
鎧甲就是將數以千計的甲片和鐵片組合在一起,最後成為一套具有防禦能力的戰服,這種衣服因為用材比較講究,再加上鐵本來就比較重,所以整體重量達到五十斤以上,這樣重量的衣服穿在身上,我們今天的人想都不敢想,可是秦漢時期的古人,不僅需要穿著這些鎧甲,還需要上戰場殺敵,足以見得他們確實十分強悍。
這種鎧甲除了重量比較大之外,還具有不透風的性質,畢竟為了戰士們的安全著想,越是嚴實,就越安全,所以這個優點後來也成為戰爭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點,要是今天的人們,肯定是堅決不想穿這種鎧甲的,不過我們今天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穿上鎧甲也是沒用的。
正是因為這種鎧甲主要是為了抵禦冷兵器的攻擊,所以到了明清時期,冷兵器已經接近尾聲,各種槍枝彈藥逐漸出現,因此這種鎧甲在戰場上的用途越來越小,甚至因為其笨重的特點導致人們行動不太方便,所以聰明的古人開始對鎧甲進行第三次改良。
這次改良主要是把鎧甲上原本的鐵片減少了一部分,並且多加了一些棉片,這樣一來,鎧甲的重量減少了,同時還減少了炮彈射擊到人的衝擊力,防止士兵被震傷或者震死,這時候的鎧甲我們稱之為綿甲。
綿甲雖然重量減少了一些,但是和鎧甲還是一樣不透風,所以在長時間穿著的過程中,戰士就會十分悶熱難受,一旦戰爭結束,很多人都想立即脫掉鎧甲,讓自己好好涼快一下,可是歷史證明,有很多人因為迅速脫掉鎧甲而丟了小命,所以有經驗的領導命令戰士不能立即脫掉鎧甲,背後原因我繼續為你深入分析。
為何不允許立即脫掉鎧甲
從戰爭的角度來說,正所謂兵不厭詐,在一場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戰爭就徹底結束了,因為退去的敵軍很有可能突然殺個回馬槍,讓戰士們措手不及,所以有經驗的將軍,都明白這些道理。
既然明白這些道理,當然就要要求士兵去努力防止最壞的結果發生,所以在一場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堅決不允許士兵立即把鎧甲脫掉,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做好隨時還要戰鬥的準備,要是士兵把鎧甲脫掉,突然遇到對方突襲,那就徹底完蛋了,畢竟失去鎧甲防身的士兵,戰鬥力將會大大下降,敵軍消滅士兵易如反掌。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在一場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也是不應該脫掉鎧甲的,這樣可能因為冷熱差距較大導致人的身體吃不消。歷史上有很多厲害的大將軍都因為脫鎧甲吃了虧導致死亡,比如明朝的開國大將常遇春,就是年僅四十便因為迅速脫鎧甲導致生病去世。
在古代甚至有「卸甲風」這樣的疾病之說,雖然很多人對這種病的根源解釋不太正確,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確實存在這樣的事情,至於其中的原理是什麼,或者說迅速脫掉鎧甲會導致生病的原理是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因為冷熱差距較大,身體適應不了所致。
當人們在戰爭中穿著幾十斤重還不透風的鎧甲運動時,就像我們在桑拿房蒸了很長時間桑拿一樣,全身的皮膚毛孔都因為受熱而張開了,一旦這個時候突然從桑拿房出來,用冷風吹一下,就會導致毛孔受冷立即收縮,在毛孔迅速收縮的過程中,人的身體顯然是無法適應的,所以就很容易因此生病。
這個現象雖然解釋起來有些複雜,但是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是很容易理解的,小時候放學走路回家,想要脫掉外套,父母都會堅決不允許,要是有時候自己不聽話偷偷脫掉,很有可能就會生病了,我想很多人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
結語
歷史其實就是對某個已經過去的時期進行記載,這些記載包含了人物傳奇故事以及生活百態,既然是真實存在過的,那麼很多規律其實也就和我們的生活有著相似之處,哪怕時代不同了,但有些規律和其中蘊含的哲理,還是一直不會變化的。
古人之所以不讓戰士在戰爭後立即脫掉鎧甲,一方面考慮的是敵人突襲,另外一方面又是為士兵身體健康著想,既然立即脫掉鎧甲有危險,那為何不等一下再脫掉鎧甲,不僅對戰爭有好處,對士兵身體也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