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即使再熱也不能脫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嗎?

2020-12-25 騰訊網

歷史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很多歷史上的事件,其實也是和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息息相關的,有時候我們可以藉助生活去慢慢了解歷史,或者藉助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去解釋歷史,就會更加通俗易懂了。

在古代作戰的時候,不管是士兵還是將軍,都要穿上厚厚的鎧甲,可是在戰爭結束後,將軍總會要求士兵不能立即脫掉鎧甲,這基本上已經成為古代戰場上一個不成文的硬性規定了,於是很多人就比較好奇,為何不讓脫掉鎧甲呢?

古代鎧甲的發展歷史

在先秦時期,其實鎧和甲是分開的,其中鎧指的是鐵製造的部分,甲指的是皮革製造的部分,也就是說在先秦時期,其實鎧甲是分開的,有人用甲,有人用鎧,當時處於冷兵器時代,並且武器沒有那麼先進,所以這些分開的鎧甲也具有不錯的防禦能力。

隨著兵器的不斷發展,弓箭或者各種刀槍棍棒都變得十分強悍了,人們逐漸發現一個問題,原本分開的鎧甲已經無法防禦敵人的進攻,於是人們不斷經過改良,將鎧和甲合併起來,創造出來鎧甲,我們後人也將其稱之為盔甲。

鎧甲就是將數以千計的甲片和鐵片組合在一起,最後成為一套具有防禦能力的戰服,這種衣服因為用材比較講究,再加上鐵本來就比較重,所以整體重量達到五十斤以上,這樣重量的衣服穿在身上,我們今天的人想都不敢想,可是秦漢時期的古人,不僅需要穿著這些鎧甲,還需要上戰場殺敵,足以見得他們確實十分強悍。

這種鎧甲除了重量比較大之外,還具有不透風的性質,畢竟為了戰士們的安全著想,越是嚴實,就越安全,所以這個優點後來也成為戰爭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點,要是今天的人們,肯定是堅決不想穿這種鎧甲的,不過我們今天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穿上鎧甲也是沒用的。

正是因為這種鎧甲主要是為了抵禦冷兵器的攻擊,所以到了明清時期,冷兵器已經接近尾聲,各種槍枝彈藥逐漸出現,因此這種鎧甲在戰場上的用途越來越小,甚至因為其笨重的特點導致人們行動不太方便,所以聰明的古人開始對鎧甲進行第三次改良。

這次改良主要是把鎧甲上原本的鐵片減少了一部分,並且多加了一些棉片,這樣一來,鎧甲的重量減少了,同時還減少了炮彈射擊到人的衝擊力,防止士兵被震傷或者震死,這時候的鎧甲我們稱之為綿甲。

綿甲雖然重量減少了一些,但是和鎧甲還是一樣不透風,所以在長時間穿著的過程中,戰士就會十分悶熱難受,一旦戰爭結束,很多人都想立即脫掉鎧甲,讓自己好好涼快一下,可是歷史證明,有很多人因為迅速脫掉鎧甲而丟了小命,所以有經驗的領導命令戰士不能立即脫掉鎧甲,背後原因我繼續為你深入分析。

為何不允許立即脫掉鎧甲

從戰爭的角度來說,正所謂兵不厭詐,在一場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戰爭就徹底結束了,因為退去的敵軍很有可能突然殺個回馬槍,讓戰士們措手不及,所以有經驗的將軍,都明白這些道理。

既然明白這些道理,當然就要要求士兵去努力防止最壞的結果發生,所以在一場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堅決不允許士兵立即把鎧甲脫掉,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做好隨時還要戰鬥的準備,要是士兵把鎧甲脫掉,突然遇到對方突襲,那就徹底完蛋了,畢竟失去鎧甲防身的士兵,戰鬥力將會大大下降,敵軍消滅士兵易如反掌。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在一場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也是不應該脫掉鎧甲的,這樣可能因為冷熱差距較大導致人的身體吃不消。歷史上有很多厲害的大將軍都因為脫鎧甲吃了虧導致死亡,比如明朝的開國大將常遇春,就是年僅四十便因為迅速脫鎧甲導致生病去世。

在古代甚至有「卸甲風」這樣的疾病之說,雖然很多人對這種病的根源解釋不太正確,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確實存在這樣的事情,至於其中的原理是什麼,或者說迅速脫掉鎧甲會導致生病的原理是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因為冷熱差距較大,身體適應不了所致。

當人們在戰爭中穿著幾十斤重還不透風的鎧甲運動時,就像我們在桑拿房蒸了很長時間桑拿一樣,全身的皮膚毛孔都因為受熱而張開了,一旦這個時候突然從桑拿房出來,用冷風吹一下,就會導致毛孔受冷立即收縮,在毛孔迅速收縮的過程中,人的身體顯然是無法適應的,所以就很容易因此生病。

這個現象雖然解釋起來有些複雜,但是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是很容易理解的,小時候放學走路回家,想要脫掉外套,父母都會堅決不允許,要是有時候自己不聽話偷偷脫掉,很有可能就會生病了,我想很多人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

結語

歷史其實就是對某個已經過去的時期進行記載,這些記載包含了人物傳奇故事以及生活百態,既然是真實存在過的,那麼很多規律其實也就和我們的生活有著相似之處,哪怕時代不同了,但有些規律和其中蘊含的哲理,還是一直不會變化的。

古人之所以不讓戰士在戰爭後立即脫掉鎧甲,一方面考慮的是敵人突襲,另外一方面又是為士兵身體健康著想,既然立即脫掉鎧甲有危險,那為何不等一下再脫掉鎧甲,不僅對戰爭有好處,對士兵身體也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相關焦點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常遇春是怎麼死的?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可見對其愛重之意。《明史》贊曰:「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徐達)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永為元勳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錫土若王者,可謂極盛矣!」
  • 朱元璋為何烹殺常遇春夫人?常遇春夫人之死
    朱元璋為何烹殺常遇春夫人?
  • 常遇春為何在40歲的時候暴斃?
    人生可以大起大落,但是身體大起大落就會帶來極端不良反應,而常遇春就是因此暴斃。
  • 楊過怎麼死的?書裡早有暗示,來看看常遇春的死因你就懂了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古往今來任你是王侯將相還是尋常百姓,任你是大奸大惡之輩還是積德行善之人,都難逃一死,當真是「蒼天饒過誰」,楊過武功蓋世,但畢竟是凡人,怎能不死?那麼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呢?世間死法有很多種,要麼遭意外而死,要麼壽終正寢,楊過屬於哪一種呢?
  • 明初猛將常遇春,為何40歲突然暴斃?死在朱元璋前頭未必是件壞事
    朱元璋對他也極為倚重,對他的死感到十分難過,專門寫了首詩悼念,大意是他朱元璋是個鋼鐵直男,平生從不為兒女私事哭泣,但昨晚聽聞常遇春的死訊,哭得「淚灑乾坤草木溼」。朱元璋到底有沒有哭,哭到何種程度,咱們不知道。但是,朱元璋曾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 古代將士打完仗,不管天氣多麼熱都不能脫掉盔甲?
    在古代戰爭當中,主要是以冷兵器為主,在兵器方面幾乎拉不開差距,你能生產的我也可以,因此取決於戰爭的基礎是兵力以及戰鬥力,除此之外就是防禦力,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的傷亡,士兵都會穿上盔甲,雖然盔甲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傷亡,但是也有劣勢那就是太重並且在天氣熱的時候會汗流浹背,渾身不舒服,即便是這樣士兵也不能脫掉盔甲
  • 明朝猛將常遇春,為何年僅40歲就突然暴斃?死亡原因是啥?
    但是,在洪武二年,常遇春突然離奇暴斃而亡,朱元璋痛心不已,可歷史上,僅以「暴疾卒,年僅四十」也因此,常遇春離世的原因給了後人遐想的機會。但是這種猜測並不靠譜,當時朱元璋正逐鹿中原,正需要常遇春這類虎將,所以,即使常遇春功高震主也要等到朱元璋真的問鼎中原後再做裁決,絕對不會現在就害死他,損失自己軍隊的實力。更遑論,後來朱元璋還將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太子朱標。二、殺人太多,得到報應。
  • 常遇春畫像面世,身材壯碩挺著啤酒肚,如此身材為何能單挑萬人?
    之後,常遇春隨朱元璋南徵北戰,先是擊滅陳友諒和張士誠,後又幫忙大明驅逐韃虜,恢復了中華,其功勞僅次於徐達。即使成了大將軍,常遇春仍然身先士卒,喜歡單騎破陣。例如在洛陽塔兒灣之戰中,常遇春單槍匹馬殺入敵軍,竟輕鬆打散敵軍的陣型,隨後大軍跟隨他的步伐掩殺,一口氣擊殺5萬敵軍。對於常遇春的神勇,朱元璋曾評價道:「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 朱元璋竟然讓常遇春穿龍袍
    常遇春怕老婆的事情外人自然也是知道的,像朱元璋他就知道這個事情,他就很看不慣,一個堂堂的大將軍怎麼能怕自己的老婆呢,說出去都不好聽啊,因此朱元璋就要改變這個現象,所以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就讓常遇春到皇宮當中來陪他喝酒,喝著喝著就喝多了,喝的時間非常長,常遇春就要回家了,這時朱元璋就送了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宮女給常遇春,這可把常遇春給難到了,這回家怎麼交差哦,但是又不能拒絕,這可是皇帝送的
  • 常遇春攻城取勝,為何還要屠城?看似毫無人性,實則是因為理性
    明代常遇春就是這類狂人中的典型,他每次攻入城內,就想屠城,這種衝動即使朱元璋也無法遏制。就連面對順民,常遇春也只會用兩個字來對付。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這篇文章就來分析這個殘酷的歷史。常遇春屠城歷史上常遇春屠城的記載甚多,且一次比一次嚴重,其中三次可看出這位將軍的殘忍和嗜血。
  • 戰神常遇春:有的人,生來屬於戰場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只見常遇春飛舟而至,朱元璋命他向前衝擊,常遇春領命,揮戈直衝向前。敵兵抓住他的戈,常遇春乘勢一躍跳上岸,大聲喊叫著衝入敵陣,諸將乘勝上岸攻擊,很快攻克採石,攻取太平,從此在江南站穩了腳跟。經此一戰,常遇春也如願以償,獲得了總管府先鋒之職。儘管朱元璋大軍已經落腳江南,但是他的大本營仍然在江北的和州,「時將士妻子輜重皆在和州」。
  • 明初一代名將常遇春,為何英年早逝?這裡面有什麼貓膩嗎?
    當時的氣候晝夜溫差較大,到了晚上的時候,常遇春為了涼爽舒適,不顧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了盔甲,一次兩次身體可能沒事,長此以往身體自然受不了,因此染上卸甲風也不足為奇。卸甲風伴隨著常遇春的傷病,加上長途跋涉,使得常遇春的身體到達了極限,加上身邊沒有好的醫生,進行及時的調養,這才引起常遇春的突然暴死。
  • 常遇春乃明朝第一猛將,為何40歲時突然暴斃?背後有什麼隱情?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跟隨他的有許多出色的將領,常遇春就是其中的一位。早年的常遇春有著遠大的抱負,但是在蒙元王朝的統治下,一般人很難有出頭之日,迫於生活的壓力,常遇春就選擇投奔盜賊劉聚,常遇春也因此在懷遠一帶當上了盜賊。常遇春在當盜賊的時做的都是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 打完這仗我就回老家結婚,聊聊動漫中的那些經典死亡flag
    「打完這仗我就回老家結婚」,這樣的話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呢?
  • 胡青牛放任張無忌醫治常遇春,除了見死不救,竟還有這層目的
    但是胡青牛的「見死不救」並不是浪得虛名的,他對常遇春的要求並不以為意。不過胡青牛真的是不醫常遇春嗎?很明顯不是。假如胡青牛真的不救他,那他根本沒必要強行點了常遇春的穴道,將他留在蝴蝶谷。胡青牛冷笑道:「你說一個換一個,我幾時答允了?你不要我治,便兩個都不治。」隨手拿起桌上的半段鹿茸,呼的一聲,擲了出去,正中常遇春膝彎穴道。常遇春咕咚一聲,摔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 《倚天屠龍記》胡青牛為什麼不救常遇春,導致張無忌瞎救常遇春
    我們先看下《倚天屠龍記》中,這段劇情的發展:首先,張三丰帶著張無忌,在返回武當的途中,偶然遇到了常遇春和周芷若。當時,常遇春為了保護少女時期的周芷若,而與蒙古士兵交手,最後身中番僧的截心掌。張三丰見狀,便出手救了常遇春、周芷若。
  • 選舉結果出爐,支持者聚集宋楚瑜門口,于美人:美好一仗已打完
    接受採訪之時,被問及對競選結果的看法,于美人也是大方表示:「親民黨在乎的不是政黨的輸贏的結果,而是經過選舉之後,臺灣地區的群眾能夠獲得什麼,能不能因此凝結到一起。」隨後于美人,也表達了自己的謝意,感謝這段時間媒體們對他們的幫助,現在美好一仗已打完,大家也可以適當地放鬆一下,調整自己的心情。
  • 倚天屠龍記中,常遇春為何救周芷若,並非她父親是明教人而因為這
    在張無忌見到她的時候,周芷若的爹已經被元兵殺害,而常遇春則不顧一切奮力保護她,讓她不受到傷害。也正因如此,關於常遇春為何會保護周芷若的事情,很多人都會做出各種猜想。那麼,作為明教一名大員的常遇春為何會那麼奮不顧身地去救一個默默無名的周芷若呢?對於這個,目前有很多說法是因為這和周芷若以及她父親的身份有關係。怎麼說呢?
  • 支持者聚集宋楚瑜競選總部,于美人:美好一仗已打完
    支持者聚集宋楚瑜競選總部,于美人:美好一仗已打完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昨天晚上出爐,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宋楚瑜和副領導人候選人餘湘昨日下午8時抵達競選總部。她表示,非常興奮也相當榮幸,美好的一仗他們已經打完了,謝謝所有朋友對她及親民黨的加油跟鼓勵,選舉後還是要回歸日常生活,手牽手愛護我們的臺灣。于美人說,親民黨在乎的不是政黨的輸贏,而是臺灣透過領導人選舉臺灣同胞贏得些什麼,凝結出什麼樣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