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歐洲和古代中國的《農民起義》有何區別?

2020-12-24 騰訊網

在歷史愛好者圈子裡,一個常見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有成功的農民起義,而歐洲沒有?」

不幸的是,這是一個偽命題。正如高爾基所說,世界各地的傳統社會農民都沒有什麼差別,農民起義其實也沒有太大差別。

我們之所以會被這些偽命題困擾,之所以覺得農民起義難以評價,之所以對教科書上的觀點將信將疑,說到底的原因在於,我們其實不了解農民起義。

我們了解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件,一個關於土地兼併的極簡模型,還有一個中西二元對立的粗暴史觀。

先說重點:

第一點,農民起義的一般特徵:世界各地的傳統社會都頻發農民起義,這些農民起義往往會衝擊社會結構,為其它社會集團或者外部入侵鋪平道路。

第二點,農民反抗的三個層次:從下到上分別為日常抵抗、盜匪活動、以及農民起義,這是一條連續的光譜,高層次的活動以低層次為前提。

第三點,中國農民起義的特殊性:古代中國的農民起義確實有特殊性,但是僅僅在於規模和強度。從動因、頻率、形式、過程、結果等方面來說,世界各地的農民起義並沒有大的差別。

一、為他人做嫁衣的農民

1914年,墨西哥革命抵達高潮。

由埃米利亞諾.薩帕塔率領的南方農民軍,同潘喬.比利亞率領的北方農民軍,在首都墨西哥城勝利會師。軍人獨裁者韋爾塔總統已經落荒而逃,農民有史以來第一次站上墨西哥政治舞臺的中心。

後世的人們津津樂道這樣一個故事:薩帕塔和比利亞兩位農民領袖,攜手步入國家宮(總統府),看到了鑲金的總統寶座。

面對這把椅子,薩帕塔神色凝重,拒絕坐上去一試,他建議燒掉這把椅子,因為權力的魔法會引人墮落;而比利亞則洋洋得意,肆無忌憚地坐在椅子上接受記者的採訪。

幾天之後,薩帕塔和比利亞決定離開墨西哥城,把權力交給卡蘭薩和奧夫雷貢的資產階級政府。

臨走之前,薩帕塔對記者說,「這間屋子對我們來說太大了。」

資產階級上臺之後,迅速組織起對農民軍的剿殺行動,幾年之後,薩帕塔和比利亞選擇放下武器,最終雙雙被政府暗殺。

四十年後,在評述這一事件時,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說道:「......正如馬克思已經意識到的那樣,農民階級從來都不能單獨掌握政權,即使把權力給他們,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使用,他們總是會給其它階級讓路。」

在墨西哥革命一個世紀以前,另一位農民軍的領袖伊達爾戈神父也曾帶領十萬人抵達防守空虛的墨西哥城,但他同樣選擇轉身離開,最終死在保王派的反撲當中。

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為其它社會集團鋪路,是傳統農民起義顛撲不破的定律。  在中國,這條規律也沒有什麼例外。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全了劉邦項羽。

漢末黃巾起義,成全了雙手沾滿黃巾鮮血的群雄。

隋末農民起義,成全了西北貴胄李淵。

唐代黃巢起義,成全了起義叛徒朱溫。

元末農民起義,讓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當上了皇帝,這是唯一一個特例。

明末農民起義,幫助滿族人入主中原。

清末民變,為湘淮團練乃至北洋軍閥接管中國鋪平了道路。

在世界各地,類似的例子不可勝數,農民起義建立的權力總是如同流星一般轉瞬即逝。農民梁吉的起義成果被新羅貴族弓裔篡奪(9世紀朝韓);西山阮氏兄弟(18世紀越南)和豬倌伊瓦伊洛(13世紀保加利亞)都曾短暫登上王位,甚至分別抵抗了中國和東羅馬的進攻,但也很快在舊貴族的反撲中下臺;阿拔斯王朝的僧祗奴起義幫助突厥人成為巴格達的主人(9世紀伊拉克)。

農民起義不僅能成全本國的其它社會集團,還可以為外國入侵鋪路。18世紀上半葉暹羅層出不窮的起義嚴重削弱了王國的力量,使得緬甸軍隊得以在1767年踏平阿瑜陀耶城(這是東南亞歷史上最殘酷的屠殺之一);17世紀下半葉匈牙利農民的庫魯克起義讓哈布斯堡王朝的邊防千瘡百孔,使得1683年土耳其的入侵軍隊如入無人之境,直指維也納;1894年東學黨人起義本是為了追求獨立,最終卻加強了清朝和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乃至兼併。

古代農民起義成功建立政權(不必要是「農民政權」),並得以維持的例子,在任何地方都是十分罕見的。除朱元璋以外,還可以舉出的例子是瓜地馬拉的拉斐爾.卡雷拉將軍,他本來是一個貧苦的混血人豬倌,卻在中美洲內戰當中成了保守派農民的領袖,得以推翻自由派政府並瓦解中美洲聯邦,成了瓜地馬拉的獨裁者和國父。

在古代世界各地,能夠衝擊政權的農民起義都不稀少,但能夠建立新政權並取而代之的農民起義都十分罕見。農民總是能通過抗爭導致社會政策或者統治集團的變化(這種變化不一定是進步的),但是對農民自身來說,走上最高權力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二、農民如何反抗  傳統社會當中的農民看起來是最溫順的群體,但他們其實時刻都在反抗不公正的待遇。農民的反抗手段從消極到積極,從溫和到激烈,是一條連續的光譜,但可以大致歸納為三個層級。分別是底層的日常抵抗,中層的盜匪活動,以及高層的農民起義。  底層的日常抵抗是最普遍也是最多樣化的反抗形式,包括但不限於偷懶、撒謊、小偷小摸、說地主壞話、惡作劇整蠱地主等形式。農民作為普通百姓,即使感受到不公正,也不會輕易訴諸暴力,遑論有生命危險的造反行為。在經濟狀況尚可,苛政不嚴峻的情況下,農民基本只會採取這些消極的抵抗手段,不傾向主動反抗。日常抵抗的最高層是逃亡,世界歷史上有大量限制農民逃亡的法律,因為逃亡不僅會讓統治者受損,還包含著向高一級反抗活動,也就是盜匪活動轉化的可能。

盜匪活動是農業社會最典型的反抗形式,海盜和路匪普遍存在於所有傳統社會,從來都是多和少的問題,而非有或無的問題。盜匪的數量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上下浮動,人口過剩、天災、苛政等等因素都可能導致糧食供應不足,農民落草為寇。世界各地常有歌頌盜匪的文學傳統,例如中國的《水滸傳》、俄國的哥薩克文學、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民歌當中的俠盜、法國的大盜卡圖什、英國的俠盜羅賓遜、墨西哥的綠俠盜、巴西的「油燈」、阿根廷的高喬文學等。即使經過文學美化,盜匪依然惡貫滿盈,但古代人民記述和崇尚盜匪的原因不在於這些惡行,而是因為盜匪活動當中包含著關於壓迫和反抗的母題。從廣義上講,傳統社會的農民和盜匪是一體兩面的,隨著社會的苦難浮動轉化。戰國時期日本農民襲殺落單武士的「落武者狩」活動,可以說是這種雙重身份的最佳演繹。

最終,也是最高級的反抗形式,就是農民起義。成規模的農民和盜匪混雜在一起,試圖通過暴力手段改變現狀。盜匪活動和農民起義之間的界限是含糊不清的,從規模、組織程度、目標、領導者等方面都很難劃定標準,因此嚴格統計農民起義的數量是不可能的。

從村莊暴動到波及全境的農民戰爭,都可以稱為一次農民起義;農民起義的領導可以是農民,也可以是僧侶、貴族、鄉紳、書生、商人;農民起義可以是有肢體衝突的短暫示威,也可以是把王侯將相吊掛城門的血腥戰爭。東南亞歷史上的「羅睺之亂」,日本歷史上的「一揆」,都是農民起義的代名詞,也都形式豐富,不可勝數。

三、中國是特殊的嗎?

網上常有人說「歐洲/日本少有農民起義」,這樣的說法不完全是無知的結果,也是因為在一些人的概念當中,只有特別龐大、特別血腥的農民戰爭,才算得上「農民起義」,這種刻板印象確實是由中國的特殊性塑造的。

從頻率和結果來說,世界各地的農民起義很可能沒有顯著差別。但是在規模和強度上,中國農民起義的上限很高。

自然,規模的判斷和統計口徑有很大關係。除了前文所述盜匪活動和農民起義界定標準不一以外,地理空間也是個主要因素。例如在歐洲中世紀末期和17世紀兩次民變浪潮當中,各國的農民起義都是分別計算的;而中國的王朝末期農民起義,即使各地農民軍互不隸屬,派系雜亂無章,也常常被合併進一次起義來計算。因此就有了參與人數幾千人和上百萬人這樣的巨大差別。

但是,也有理由認為,中國農民起義的強度和烈度不僅僅是人口規模帶來的,政治統一帶來的效應可能同樣關鍵。  在權力碎片化的地區,農民的反抗更容易沉積在盜匪活動和小規模起義層次。比較極端的例子是加洛林晚期和卡佩王朝早期的法國社會,由於權力高度碎片化,反抗的農民只要殺死村莊的收稅人,就算萬事大吉。這樣的社會既不具備組織大規模反抗的條件,也沒有組織大規模反抗的必要。然而在權力集中,治理規模龐大的中國,流民的遷移和反抗的跨地區蔓延就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如果農民起義的結果只保證變化而不保證進步,如果農民起義就是開小差和盜匪活動的延伸,為什麼我們還要肯定農民起義?

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肯定農民起義的原因,不在於結果,也不在於特定的行為,而是因為農民起義包含著對於公平和自由的永恆追求,永恆的事物不能用片刻的標準去評價。

西班牙哲學家瑪利亞.桑布拉諾有句話說,「革命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帶來的,還在於它許諾的。」同樣,農民起義的價值不止在於它直接改變了什麼,也在於它在追求什麼,這才是決定人類未來的東西。

潘喬.比利亞是墨西哥歷史上最知名的農民領袖,他也以強姦婦女、屠殺華人出名。他的事跡不妨礙我們說他是個混蛋,他的惡行也不妨礙我們說他是個英雄。

是英雄也是混蛋,這是精神分裂嗎?不是,這叫實事求是。

最後,還是復讀一下《七武士》裡菊千代的經典臺詞吧:

你們把農民當作什麼,以為是菩薩嗎?簡直笑話,農民最狡猾,要米不給米,要麥又說沒有,其實他們都有,什麼都有,掀開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儲物室,一定會發現很多東西,米、鹽、豆、酒...到山谷深處去看看,有隱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會說謊,不管什麼他們都會說謊!一打仗就去殺殘兵搶武器,聽著,所謂農民最吝嗇,最狡猾,懦弱,壞心腸,低能,是殺人鬼。  但是呢,是誰讓他們變成這樣子的?是你們,是你們武士,你們都去死!為打仗而燒村,蹂躪田地,恣意勞役,凌辱婦女,殺反抗者,你叫農民怎麼辦?他們應該怎麼辦!

相關焦點

  • 歐洲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司空見慣,大多數朝代的滅亡都和農民起義相關,有的甚至直接被農民起義推翻。只讀中國歷史會認為農民起義是世界歷史的常態,然而西方的農民起義不僅次數很少,且沒有進行任何的改朝換代,讓人有些不思其解,歐洲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呢?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現在的企業家和古代的地主有什麼區別嗎?
    現在的企業家和古代的地主有什麼區別呢?我覺得區別很大:一是他們生產的目的不一樣。過去的地主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自己享受榮華富貴,為了自己吃好穿好玩好、享受好。像聞名中國的四川大地主劉文採,就是以壓榨農民種地,收地租來剝削農民。農民交了糧食,自己所剩無幾,所以吃不飽,穿不曖。現在的企業家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貢獻社會。
  • 中國古代的藍染布和西方藍色布料的來歷
    我國古代是紡織技術和印染技術領先其他國家,自古我們就利用各種植物製作又耐髒又經洗的藍布,如果可以穿越古代,我們肯定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男男女女穿著藍布在田裡勞作。就算是如今,我們也有著"藍布情懷"。漂亮的藍染布,有著通過顏色對比和留白製作出的美麗的花紋,可以製作民族風的包包。藍染布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 《國史粗講》:「中國」的古代涵義與現代涵義有什麼區別?
    準確的說「中國」這個概念是在商周之變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也是中華文明最初的普世主義理想,但在我們日常接觸中「中國」這個詞太過空泛,更多的則代表一種想像的共同體,現在我們既然要講中國歷史就很有必要對「中國」這個詞進行梳理。
  • 中國古代歷史上哪個時期的國家統一戰線?
    康熙,提名不算偏遠山區,全國城市化率平均19%,內鬥不至於太嚴重,好基友四大名相加起來5-7%,衛青,霍去病,完爆近代意義上的四大名臣,提名不算偏遠山區,全國城市化率平均17%,內鬥不嚴重,好基友四大名臣加起來7-9%,和現在人口估計差不多,實際人口估計1000多萬中國古代軍隊除了戰爭難度太大,科技落後之外,不可能輸。
  • 在古代,歐洲包養情婦蔚然成風,為什麼卻鮮有像中國一樣納妾
    所以,歐洲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歐洲的人文環境,歐洲人的生育觀念和中國人是不大一樣的。再者,歐洲耕地稀少,並不適宜家家戶戶生產太多後代,因為這樣糧食或者其他衍生的生活資源根本就不夠均分。這點跟中國不一樣,中國古代講究精耕細作,需要更多人口來耕地。
  • 中國古代「第一造反大省」,起義大多選在此地,民風太彪悍
    王朝更迭是中國歷史上的常態,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秦朝以來,僅大一統王朝就多達9個,割據政權更是超過了50個。歷朝歷代都不乏想要推翻朝廷的人,比如秦朝的陳勝吳廣、漢朝的張角、唐朝的黃巢、宋朝的方臘、明朝的李自成以及清朝的洪秀全等。
  • 揭秘中國古代滿清酷刑:到底是哪十種?
    要說重口味,中國的古人們在刑法上面簡直把它發揮的淋漓盡致。想必大家經常聽說過滿清「十大酷刑」之類的話題,推而廣之,古代的刑罰,所謂的十大酷刑,指的是那些呢?這些泯滅人性的酷刑是一種怎樣的刑法被古代社會一直沿用?所謂車裂,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不同的方向拉,這樣把人的身體硬撕裂為五塊,所以名為車裂。
  • 解密:為何中國古代君王「重農抑商」
    那麼為什麼古代君王們都重農抑商呢?是他們不夠聰明麼?其實不然,我認為在古代抑商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歷史時間越早抑商的越厲害。那麼為什會這樣呢?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我們都知道商人比較容易發財的,那他們發誰的財呢?是士官世家的嗎?商人是交比較高的稅收的,還有加上給當官的和有勢力的家族送禮啥的很難賺到他們的錢的。所以說歸根結底還是發平民之財。
  • 男生必讀:古代歐洲的純爺們是這樣愛護女性的 咪咕悅讀匯
    說起歐洲,除了腦海中第一印象出現的手杖和禮帽,再往下深究,你會覺得,這是個擁有錯綜複雜文化的神秘大陸,比如歐洲人的電視、電影作品中既充滿浪漫色彩又瀰漫著血腥暴力,歐洲人看似嚴肅謹慎但在搞某些跨界活動(復古騎行、時裝賽馬會等)又極具逗逼個性……這些"不走尋常路"的文化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古以來歐洲就是個盛產多元文化的國家,某些特立獨行的文化怪現象早已融入歷史的血脈
  • 中國古代打一場大戰,真的幾百萬幾千萬的死人?
    編者按: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古代戰爭造成人口巨大損失的記載比比皆是。動不動就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弄得殘忍如曹操者都感嘆:「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有說法,在三國時代,由於戰爭,人口從東漢末的5600萬銳減至不到800萬。那麼,古代戰爭真的那麼可怕嗎?能造成千萬級別的人口損失嗎?
  • 戟是中國古代獨有武器?別忙著肯定!其實這種武器歐洲古代也有
    引言 在談到中國古代特色的冷兵器時,人們總是會提到一種名為「戟」的兵器,認為這是我國獨有的古代武器。但其實歐洲人所使用的武器中也有一種兵器被稱為戟(歐式長戟,halberd),只不過中國的戟(中式長戟)指的是一種將戈和矛組合成的武器,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古代步兵、車兵和騎兵都多有使用,而歐洲人的長戟則指的是另一種形制的武器,外形更像是戟刀的變形,和中國傳統的戟外形相差很大,並且是步兵專用武器。
  • 古代募兵制與徵兵制是一樣的嗎?兩者有怎樣的區別?
    中國古代兵制較多,比較著名的就是募兵制與徵兵制。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徵兵制,即徵召義務兵。這是屬於國家強制徵兵,是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戰國時期的諸多大戰,多有君主徵發某一地甚至全國青壯年為兵的例子,如秦趙長平之戰時,秦王親赴河內,徵發十五以上男子至長平為兵,這就是典型的徵兵制。
  • 古代中國城市防守靠的是城牆,而西方靠的是城堡,二者有何差異?
    古代中國靠馬面角樓防守城池,歐洲靠城堡稜堡防守外敵。馬面和角樓是軍事建築中比較前期的建築,因為中國的工程量浩大,所以在軍事建築上沒有西方進化的快,所以明清主要城池防禦停留在這個階段。中國的城牆遠比歐洲城堡厚實,可以抵禦初期火炮的攻擊,隨著火炮威力的不斷增大,城牆也就成擺設了。城市是城市,城堡是城堡,以前外國城市也有城牆,中國也有城堡。城堡中世紀以後就是專門的軍事據點了,中國也有很多城堡,不過中國的城堡看上去就是個小型城市,沒有高聳的望樓和炮塔箭塔等附屬建築。
  • 古代女兵替父從軍,在軍中有何作用?想不到還有這麼多特權
    我們都知道,通常古代發起戰爭士兵不夠的時候便會去徵兵,一般都是一些年輕力壯的男丁,那麼在古代有沒有女兵的存在呢?答案是肯定有的,而且數量還不少呢。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很多關於巾幗英雄的故事,比如西漢農民起義姐妹花呂母、遲昭平,北朝時期,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以及隋朝冼夫人、唐朝平陽公主、宋朝梁紅玉等等。她們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且永垂青史的女兵人物。俗話說的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戰爭一旦發起,國家危急關頭就總會有人站出來,無論男女,在國家大義面前都是渺小的一員。我們都是花木蘭是男扮女裝替父從軍的,因此一開始,大家並不知道她是女性。
  • 《中國古代史》一部中國古代歷史教科書的故事
    他在一篇論文中寫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農民戰爭被看做是中國古代歷史的最重大最直接的推動力量。反映在中國古代史教科書中,就是農民戰爭開道,把農民戰爭放在每一章的開頭去寫,是一場農民戰爭開闢了一個新的王朝,新的時代。這樣的處理,非常不符合歷史的邏輯。」  1979年,十院校聯合編寫的《中國古代史》試用本出版進入大學課堂。這部教材誕生於一個觀點交鋒、思潮湧動的歷史轉折時刻。
  • 古代的嫡女和庶女的區別究竟有多大?
    《知否》墨蘭害如蘭和明蘭被罰跪 這樣的劇情合理嗎?嫡庶不分嗎? 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中,劇中女子身份尊卑非常的明顯,明蘭因為是庶女,不能配備好的姻緣,不能撒潑自己的性格,但是家中的五姐姐如蘭,是嫡女所以行為都乖張、跋扈,四姐墨蘭是寵妾的女兒,有體面,深受父親疼愛,也是任性妄為,但是終究沒有身份,那麼在古代嫡、庶的女兒究竟有多大區別呢?
  • 古代軍隊中的弓箭手是怎樣射箭的?其實東亞和歐洲的方法不一樣
    但是,怎麼樣射箭,那還真有技巧,其實,儘管古代世界各個國家民族都有弓箭兵,但是,軍人所用的弓箭的射擊方法,大體也只有兩種——蒙古式射箭和地中海式射箭。這兩種方法有什麼區別呢?先說蒙古式射箭,這種方法也稱為東亞式射箭,古代東亞地區的民族,包括中國中原王朝,朝鮮半島,日本以及蒙古等遊牧民族主要就是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是這樣的:用右手大拇指扣住弓箭的弦,以拇指力量拉開弓弦,食指和中指則自然地扣在拇指上面,箭尾卡在拇指和食指的指窩處。為什麼要這樣呢?
  • 教師資格證中小幼筆試中國古代小說
    從今天的文學分類來看,它是一種注重人物形象刻畫和故事情節敘述的文學樣式。中國古代小說,一般認為從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開始,經唐宋傳奇,到宋元話本,最後在明清成為引領中國文學風氣的樣式。   一、魏晉南北朝小說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魯迅先生把它分為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兩類。志怪小說記載神鬼怪異故事,志人小說記載人物的瑣聞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