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史上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全身板甲?

2021-01-22 中華冷兵器

喜歡古代盔甲的朋友們大多都會有一個問題,板甲防禦力和防禦面積都很高,看起來也很帥,為什麼中國沒有點出板甲科技樹。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強作解的謠傳。


比如板甲不靈活摔倒起不來,板甲太重需要用槓桿把人吊上馬背。但實際上板甲靈活性不低,也並沒有那麼重,不然首先受不了的就是馬匹。

(電影中的騎士吊車上馬鏡頭)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歐洲一直都是用板甲,其實板甲出現的時間相當的晚,被淘汰的也相對較快。而不僅是中國,即便是與歐洲打生打死數百年的阿拉伯國家,也沒有引進歐洲的板甲。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下面我們將來詳細的分析一下為什麼中國和其他國家均未發展出歐洲這樣的全身板甲。

科孚島考古博物館收藏的普羅德羅米古墓中出土的鐵甲銀胄


其實早期中外均有發展出板甲,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就出現了鐵質板甲。包括後期古羅馬的肌肉甲,也都屬於板甲。而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明光鎧也可以算是早期的板甲。

「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南北朝時期士兵盔甲,右側騎兵穿著的就是整塊胸甲組成的明光鎧

但是從古羅馬帝國時期慢慢就已開始較多地使用鎖子甲,之後歐洲主流鎧甲一直都是鎖環甲。差不多一千年的時間內,歐洲除了各種頭盔形制在改變。


但鎧甲上,無論是薩珊波斯還是維京人亦或是拜佔庭帝國,乃至後期的十字軍和阿拉伯帝國,他們所使用的鎧甲一直都是鎖環甲為主,幾乎沒有變過。


這說明對於歐洲大陸上的冷兵器戰爭來說,鎖環甲的防禦力就已經足夠了,他們對更高防禦力的盔甲並不熱衷。

一直到到了15世紀,水力鍛造技術得到普及,英法百年戰爭中期,通過水力鍛造,歐洲正式出現了大家印象中的板甲。


真正導致歐洲放棄使用鎖子甲追求更高防禦力的盔甲是因為戰爭的武器發生了變化,而板甲的出現也並不是直接從鎖環甲就過渡為板甲。


13世紀末,由於鐵質弩開始在歐洲興起,傳統鎖環甲已經難以防禦強弩,西歐騎士首先使用護腕護脛增強前臂小腿的保護,接著護肘,護膝,護肩,大腿甲葉開始應用,這時腿甲和臂甲往往是半開的,接著一種胸甲開始應用。


最早的胸甲不是整體的,是分成數塊,通過覆蓋在表面的織物進行連接,稱為板甲衣,這很類似蒙古的布面甲,由於這種盔甲在14世紀中在德國最先開始廣泛使用。這種板甲衣對強弩的防禦力比鎖環甲高很多。



而導致板甲出現的原因就是14世紀出現的現代意義上的火槍開始流行開來,公元15世紀歐洲火繩槍已經比較廣泛使用。板甲衣已經無法抵擋早期的火槍射擊了。


於是出現了人們普遍認識上的全身板甲,即便如此,早期板甲鋼質較差,表面甚至不曾拋光,在1432年佛羅倫斯與錫耶納戰爭的聖羅馬諾戰役中,盔甲略呈黑色。直到15世紀中期在冶金技術的發展下才出現了現在我們所謂的白色盔甲。


等到16世紀,在火槍進一步的發展下,普通的哥德式、米蘭式板甲就已經有點扛不住了,出現了在一塊較薄的甲板上段打出大量隆條,甲板與身體保持一定距離,可有效防止鎧甲洞穿或造成對人體的鈍傷的馬克西米利安式板甲。而最終在17世紀初,火槍終於將全身板甲徹底被淘汰出歐洲部隊序列。


我們看同時期的中國,在歐洲板甲興起的時候,那會是明代中期,我們都知道明代也是有火槍的,據《湧幢小品》記載:「綿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肩五寸,下長掩膝,粗線逐行橫直。縫緊入水,浸透取起,鋪地,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盡,鳥銃不能大傷。」所以可見,明代時期,對於鳥銃這類火槍的防禦,棉甲已經可以抵擋了。

棉甲

棉甲和板甲的造價區別,我覺得不用多說。是個人都能知道那個更便宜划算。而再看明帝國的對手,基本沒有什麼用火器的敵人。那麼棉甲其實已經夠用。包括清八旗沿用的明代布面甲,對於明軍火器的防禦完全足夠。

明代的火槍技術算不上領先,標準的鳥銃裝藥量為3錢,也就是僅僅11克左右,參考日本普通鐵炮最低10-15g的裝藥量來說,也已經算是偏少。裝藥量少自然穿透力就偏小。但這並非明代火器發展的不好。


而是明軍相對於火槍來說,更喜歡火炮。對於沒有什麼使用火槍的對手的明軍來說,那麼沒有去引進造價更高的板甲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到了明末清初這段時間,在歐洲板甲也已經被更強大的火器徹底淘汰。所以其實板甲盛行的時間並不長,只能算鐵甲對抗火器的最後一抹餘暉。

不僅僅是中國,板甲除了歐洲國家流行,在世界範圍內並不算主流盔甲。即便歐洲的鄰居奧斯曼帝國,沒少見歐洲全身板甲的鐵罐頭騎士,人家也沒有引進板甲。


這也是因為奧斯曼帝國擴張的主要對手還是其他阿拉伯國家。注意是主要對手,奧斯曼帝國並非沒和歐洲板甲老爺們打過。只是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統一阿拉伯世界。而唯一引進了板甲的就是我們熟悉的鄰居日本。日本的南蠻胴的一度盛行也跟日本戰國時期鐵炮盛行有著直接的關係。


而且還有一點就是,中國並非沒有出現過全身板甲。

內蒙古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鎧甲

明代《武備要略》插圖

現存長城博物館的明代鐵甲

由此可見,中國並非沒有想到全身板甲,只是沒有廣泛使用,也沒有繼續發展下去。這並非是中國不如歐洲,只是戰爭形態導致了對盔甲的不同需求。而且這也跟歐洲與其他國家不同的軍隊制度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州大陸的戰場上,雖然意識形態已經從中世紀發展為文藝復興時期,但是軍制仍然是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自備裝備的軍事貴族們充當騎兵。

所有的武器裝備都是騎士們自行準備,而不是國家由統一招募、訓練和裝備。即便是在後期的法國憲令騎兵團中,國王也只是給騎兵們支付薪餉,而士兵的裝備需要按照「置裝敕令」自行購買。


這種情況就導致從中世紀延續而來的騎士階層普遍具有較好的經濟能力,因此對於自己掏錢保護自己的小命積極性還是很充足的。

在這些有錢的騎士老爺這種大主顧的刺激下,製造鎧甲的工坊開始在歐州大陸遍地開花,義大利北部和南德意志的鎧甲盛名負於歐陸。


15-16世紀,被稱為是西方鎧甲的偉大時代,這個時代的西方板甲達到精工細作的頂峰。

而到了17世紀,歐洲的軍制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自備武器裝備的僱傭兵團逐漸被常備軍團所代替。常備軍團的裝備則由國家承擔。別說昂貴的板甲了,普通的士兵們能領到制式軍服都算不錯了。


相比較而言,當時明代的中國士兵所配發的武器裝備要比歐洲的普通士兵好很多了。而日本南蠻胴的一度盛行也跟當時武士需要自備盔甲裝備有關,有錢的武士則選擇價格更高但防禦力也更好的板甲。


所以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全身板甲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首先當時中國軍隊的對手使用的武器比較落後,現有盔甲已經足夠防禦。


其次就是由於中國部隊的士兵裝備由國家提供,所以國家從經濟角度考慮沒有選擇研發價格較高的全身板甲。

註: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原創稿件,作者月色映刀光,任何自媒體或公眾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相關焦點

  • 玩過弓箭你就知道,全身板甲真不適合射箭,西歐騎士近戰也是沒招
    看看戰弓的磅數,讓鄭成功鐵人軍告訴你啥叫弓兵近戰》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又人持有不同觀點,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所謂的「闢謠」,認為全身板甲也能射箭,歐洲的騎士老爺也很重視射箭,那麼今天我們就針對這兩點來分析一下。歐洲的盔甲種類是很多的,與板甲相關的就有全身板甲,四分之三甲,半身甲,和鎖子甲加四肢板甲,布面甲加四肢板甲,半布面甲半板甲等等。
  • 謠言粉碎機:板甲衣真的起源於中國? | 循跡曉講
    歷史軍備愛好者往往將注意力放在威武霸氣的全身板甲上,而忽略了其常伴隨其左右的小夥伴——板甲衣。 從出土的板甲衣實物來看,這個時期的板甲衣出現了兩極分化,一些板甲衣的甲片增大為裝甲板,而另一些則是由細小的甲片組成。
  • 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中國作為火藥的發明國,很早就在戰場上大量使用火藥兵器,因此比其他國家更早面臨著鐵製鎧甲也難以抵抗火藥兵器的威力的不爭事實。 但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的決定性的武器還是冷兵器。因此火藥武器的出現只是改變了中式鎧甲的發展道路,並沒有結束鐵製鎧甲在中國的使用歷史。鎧甲的制式變得更加多樣。
  • 一套重達25公斤,能讓妹子靈活爬雲梯的歐洲板甲需要多少錢?
    其實,板甲除了防禦例外的更大優勢,就在於雖然製造它的技術門檻更高,但是製造它的工序和時間卻極短。和難以分工製造的鎖甲,札甲不同的是,板甲的每一個零件都可以由一名僅熟練於這一部分的工人熟練地完成,而鎧甲製作師只需要負責指節,軀體尺寸的詳細測量和計算,並親手進行最後的組裝即可。
  • 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城堡?
    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城堡?我們設定城池不算城堡,同時民居也不算城堡,那麼這種說法也是可以的。因為歐洲的標準城堡是中世紀防禦性的永久性的建築體(居住),絕大多數是領主或貴族所有。下面我們舉四個例子:第一,歐洲出現城堡,日本出現城堡,印度都有城堡,中國的邊疆少數民族區域有城堡,古代西藏和貴州苗地,西北等等,說明中國中原地區也一定有過城堡存在的時期,至少是有過。不然從文明的傳播路徑就無法解釋城堡到達日本和日式城堡的風格。第二,為什麼一再強調建築材料,歐洲中世紀的城堡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因素是石材,如果是磚混,磚木或土木材料,我們今天就只能通過考古或其他方式去推測。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一、中世紀同期中歐盔甲對比10世紀的拜佔庭式地下墓碑裝甲可能是中世紀最早的歐洲全身裝甲,也是這一時期歐洲唯一的形式。
  • 【不止遊戲】遊戲和真實中的騎士板甲,真的能防弓箭和鈍器攻擊嗎
    其實有時候想一想,以前打仗近距離和敵人刀劍對砍,要是板甲限制你手抬不起來,人轉不了身,被人當木頭一樣打,早就被歷史淘汰了。一套合身的板甲基本不影響穿著的人正常的活動。所以哪怕被人從馬上捅下來倒地,也能自由起身繼續作戰。也就是說板甲的靈活性,黑暗之魂這遊戲並沒有騙你。
  • 歐洲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司空見慣,大多數朝代的滅亡都和農民起義相關,有的甚至直接被農民起義推翻。只讀中國歷史會認為農民起義是世界歷史的常態,然而西方的農民起義不僅次數很少,且沒有進行任何的改朝換代,讓人有些不思其解,歐洲為什麼沒有出現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呢?
  • 中國古代單兵護甲與西方鎧甲之爭,到底誰更先進實用?
    條頓騎兵,9世紀到13世紀,全身鏈甲,板甲護胸,鐵桶盔 到了19世紀中期,護胸板也沒有了
  • 各國鎧甲大比拼,中國的帥,日本的怪,歐洲的全覆蓋
    中國的主戰武器---長槍,以刺殺,穿透為主。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那你有沒有有想過,為什麼提到歐洲鎧甲就會馬上想到騎士呢?而不是戰馬或者頭盔,佩劍呢?我們看看兩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一、鎧甲與騎士聯繫 鎧甲是因為戰爭而產生的,但是很顯然鎧甲的對象是士兵。但這只是說對了一部分,它並不是針對所有士兵而是面向高階士兵——騎士。
  • 中國為什麼在戰國時代統一而歐洲在近代沒有?
    1.地形原因2.歐洲文明的規模比戰國時的中國大。想要維持一個均勢體系,就一定不能出現一個強大到可以壓倒其他所有勢力的國家。歐洲:歐洲的地形被各種山脈、海洋所分割,支離破碎。南部是三個半島;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庇里牛斯山脈等橫亙中間;北部是被英吉利海峽隔開的英倫三島,以及基本渡海才能抵達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各種天塹使得即使各小板塊內部實現了統一,也難以逾越天塹統一整個歐洲。
  • 騎士崛起——歐洲中世紀(9)
    上次講到了中世紀騎士的裝備有了升級,從鎖子甲變成板甲,因此對付板甲的武器也相應升級了。那麼,對付重型板甲士兵的利器就是戰錘。重擊型的武器對付重型鎧甲相當有效果,而且造價相當低廉,使用的技巧也比較簡單。但戰錘缺點就是太重了,一般人是揮舞不動,特別壯實的人才能使戰錘,比如雷神。怎麼辦?只能把錘頭做小一點吧。
  • 歐洲近代的騎士馬鎧其實只是樣子貨?
    十四世紀晚期和十五世紀,歐洲出現了為馬上長矛比武專門設計的馬鎧。其中有一種獨特的馬面具,其中脊突出,甚至呈誇張的雞冠形,以吸引觀眾的注目。它最初多為皮革材質,後來逐步演變為以金屬製成。這樣特殊的需求導致十五世紀下半葉出現了所謂的遮目馬面具(blind shaffron),它主要在德意志諸邦使用。
  • 為什麼馬車在歐洲能「進化」成汽車,而在中國卻「退化」成轎子?
    古代的西方和中國一樣,最早的時候交通工具都是馬車。不同的是,西方的交通工具後來從馬車演變為速度更快的汽車,而中國的交通工具,反而從馬車演變成速度緩慢的轎子,怎麼會這樣呢?如果我說產生這種情況就是因為秦以後的中國大部分時間是統一的,而歐洲則一直分裂所導致的。大家會不會覺得很疑惑?交通工具和統一或是分裂有什麼關係?下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首先得知道馬車為什麼會被中國的貴族和士大夫階層所拋棄?原因很簡單,就是太顛簸了。
  • 歐洲軍隊的防護能力從此領先世界:細說鐵甲衣與布面鐵甲的異同
    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一文後,有不少讀者就此都表示,好像歐洲有一款跟中國布面甲異曲同工、類似布面甲的鎧甲,能介紹一下這款鎧甲嗎?本文就是專門說一下,那款被歐洲人稱為「鐵甲衣」的這款鎧甲,到底有什麼特點,跟中國的布面甲有什麼異同。在14世紀,長期與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以及伊斯蘭化的蒙古文明的衝突和交流中,歐洲的各地出現了非常有個性的裝備風格。
  • 世界多地兒童出現類似川崎病罕見症候群,或與新冠病毒有關
    近日,美國和歐洲多個國家報告稱,在兒童群體中,一種罕見的多系統炎症綜合症的病例數量激增。這種症候群的症狀與川崎病和中毒性休克的症狀類似,包括發燒、皮疹、腺體腫脹等,嚴重情況下還會出現心臟炎症。科莫在發布會上5月15日,法國一名同時患有類似川崎病症狀、並感染新冠病毒的兒童病亡。法國馬賽提莫恩兒童醫院重症室主任法布裡斯·米歇爾表示,這名患兒的死因為神經性心臟停止,醫護在其血檢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痕跡,但這名患兒沒有表現出新冠症狀。
  • 歐洲的火藥進階與軍事變革,為什麼都從法國開始?
    在火藥西傳的過程中,歐洲人率先接觸的是阿拉伯人使用的金屬管型火器「馬達法」 (類似中國突火槍)。「馬達法」傳入歐洲後,被改良發展成為後世火槍在14世紀這一百年中,亞歐大陸兩端的火器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但進入15世紀後,火器開始出現了顯著的分野。
  • 盤點下魔獸世界60年代好看的板甲衣服幻化
    今天為大家帶來魔獸世界60年代好看的板甲衣服幻化其出處。60年代的板甲衣服沒有後面的版本的豐富,但也有其經典之作。比如以下這些。1野熊之雕花板甲。這系列由全世界40級以上的小怪掉落。2真銀胸甲。鍛造265製作。3魔法瑟銀胸甲。鍛造製作出來的。
  • 中國為什麼沒有像歐洲那樣被分成很多小國?原來文字起了重大作用
    但是,他們建立的國家都沒有得到長久的延續,最終四分五裂,不復存在。於是直到今天,我們發現歐洲雖然是七大洲中面積不大的一個洲,但卻是包含了46個國家。而我國卻不一樣,地廣物博,但卻一直保持了統一,56個民族求同存異,融合共存,這到底是為什麼?其實這要從2000點年前秦始皇的大一統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