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2020-12-27 騰訊網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黃金鎖子甲,風吹色如鐵」……金戈鐵馬入夢的冷兵器時代,戰爭似乎都離不開鎧甲。「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往往是敵我雙方點對點的對衝。

簡單地從器物層面討論戰爭,那就是矛和盾的故事,矛主攻,盾重防。刀光劍影的戰場上,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害是每一個將士的期望。「孚甲以自御」,疊甲向來是為了阻擋傷害的,就如蝸牛、海螺隨身背殼,遇險躲藏;

蛇和穿山甲長著厚厚的鱗甲,防禦技能滿點。戰場上刀劍無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如魚有鱗片、鳥有羽毛,將士們用來降低傷害的盔甲也各有千秋。縱觀中西,鎧甲的樣式大體可以歸成三類:札甲、鱗甲和板甲。

一、華夏五千年,中式鎧甲多札甲、鱗甲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衝突也是必不可少的。五千年的歷史,中國身為禮儀之邦但武學同樣發達,鎧甲門類多樣。中式鎧甲整體概括為兩大類:「札甲」和「鱗甲」。鎧甲制式的命名,大多源自外形特徵、製作材料或連接方式。所以札甲以長方形甲片為主,形似書札,鱗甲的甲片細密呈魚鱗狀。

(一)從重甲到輕甲的華麗轉變

相傳,最初的鎧甲是夏朝杜康之子抒在位期間發明的獸皮製甲,還有一種說法是蚩尤最先製造出的鎧甲。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戰爭日漸頻繁,防護工具也日益受到重視。

先秦時,大多使用皮甲,稱甲、介、函等,甲身分為胸甲、背甲、肩片、肋片、大領;戰國後期出現了鐵甲,稱之為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材質,統稱甲、鎧或鎧甲。

戰國有合甲,皮革所制,多護上身、肩部和下身。秦代鎧甲,皮革或青銅所制,有將軍甲,護上身、肩部和下身;有御者甲,護上身、肩部、小臂和下身;有步兵甲,護上身與肩部;有騎兵甲,護上身和下身。三國有筒袖鎧,鐵製,護頭、上身、肩部和下身。

唐有明光鎧,多以皮革或鐵製,護頭、頸、臉、上身、肩部、小臂、下身和大小腿,幾乎全包。《唐六典》中記有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等13種鎧甲。

宋代鎧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仍多以皮革或鐵製,形制在繼承唐代鎧甲的風格上略有變化。

明代著眼於減輕鎧甲的重量,除了有鐵製的鎖子甲外,還出現了藤甲,以及紙、絹、綿所制的紙甲和綿甲。而清朝承襲明代工藝,取長補短,鐵甲的防護能力和外觀都有進步。

火藥是華夏兒女的驕傲,也是扼制中式鎧甲朝重甲方面發展的背後推手。隨著火藥技術的發展,以宋代為分水嶺,中式鎧甲從多強調防護性轉向強調靈活性,開始從重甲慢慢過渡到輕甲

《金史》記載「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中國作為火藥的發明國,很早就在戰場上大量使用火藥兵器,因此比其他國家更早面臨著鐵製鎧甲也難以抵抗火藥兵器的威力的不爭事實。

但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的決定性的武器還是冷兵器。因此火藥武器的出現只是改變了中式鎧甲的發展道路,並沒有結束鐵製鎧甲在中國的使用歷史。鎧甲的制式變得更加多樣。

(二)鱗甲適合防貫穿,槍、矛、弩、箭都不帶怕的

鱗甲又稱魚鱗甲,相傳從波斯傳入中國,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最普遍的鎧甲,多以鐵片製成,以防護弓箭射擊等貫穿傷害為主,出現於春秋戰國,興於唐朝,盛於宋明。唐有細鱗,元有柳葉、鐵羅圈,鱗甲模仿了魚鱗的布局和結構,在保護了身體同時可以隨意活動,不損靈活性。

鱗甲獨特的編綴方式,使得甲片收縮疊加增加裝甲的厚度,錘擊下的正面就是鐵板一塊,點式的衝擊按壓下又具有彈性。片片甲葉重疊,編織而成,在鱗甲和箭接觸的一個點上,根據動量守恆,甲片會隨之作同向運動,並吸收箭的動能。

甲片在運動過程中,又會將動能傳遞給周圍的甲片,最終箭的動能被分散吸收,對箭矢的防禦效果就很明顯。宋代曾在百步外用強弩射擊鱗甲,箭矢雖然射入盔甲,但箭刃已經完全捲曲破損,喪失了殺傷力。

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胃,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

《唐六典》記載:「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名噪一時的明光鎧,唐人眼中「大唐第一甲」,其甲片的組合形式就採用了山紋甲和鱗甲混用。

二、對不起,我們不合適——成不了舶來品的板甲

說完鱗甲,就不得不提到在鎧甲史濃墨重彩記上一筆的板甲。中國接受了鱗甲、鎖子甲,卻拒絕板甲成為舶來品。提起板甲,就讓人想到歐洲中世紀騎士和騎士的馬。

西方人重力,武器多為重劍,長劍,斧,錘等,攻擊多擊打。於是,西式鎧甲主要是防禦大接觸面的攻擊。

因此,用整張鐵皮製成全身重鎧,雖然板甲增加了承壓面積,可以減少對身體局部造成大傷害,但這就像一個嚴嚴實實的鐵罐頭,有點不夠輕巧靈活。板甲的質量大,當槍、箭等直接作用於擊中點,板甲如同虛設。因此,板甲在中國沒有市場。

三、為何中國沒有發展出板甲?冶煉技術不到家,武器重技多於力,戰場不需要才是重點

(一)冶鐵技術不到家,更愛鑄鐵的中國人

中國的青銅器聞名於世,但到公元前十六世紀才開始用青銅,而西方的青銅時代在公元前二十七世紀便開始了。西方人知道用鐵應不遲於公元前十五世紀,中國人使用鐵器的最早證據是在春秋時期的公元前六到七世紀。

當公元前1000年,歐洲進入鐵器時代初期,同時期的中國,由於銅器使用發達,對鐵器的推廣使用並不迫切。事實上,整個春秋戰國都是青銅武器的天下,而公元前八世紀亞述軍團的主要裝備就全是鐵器。

以全覆蓋板甲的典型代表鈑金甲為例,幾乎全部由沉重的鋼鐵打造,因此重量曾誇張到需要小型起重機才能將一個身著鈑金甲的騎士吊運到馬上,但是隨著冶鐵和鍛造技術的提高,歐洲鍛造大型弧型金屬的技術和冶金技術的大發展,整體式鎧甲的穿著使用上更加得體舒適。

中世紀,板甲制霸歐洲得益於高爐的發明和水力鍛機的出現。

古代中國從青銅時代起就重鑄輕鍛,比起冶鐵更愛鑄鐵,在鑄鐵方面一直世界領先,而鑄鐵在冷兵器時代價值不大。中國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的統治,煉鐵主要是為了製造農具和武器。

煉鐵更多運用於農業,《天工開物》記載:「凡治地生物,用鋤、鎛之屬,熟鐵煅成,熔化生鐵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剛勁。每鍬、鋤重一斤者,淋生鐵三錢為率。少則不堅,多則過剛而折。」

國內的長期和平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軍事需求無法轉化為國家政策,冶鐵技術難以進一步發展。板甲製作耗時長,用量大,技術和成本上不會被接受。

(二)時人重技,武器多為長槍、弓、弩

中國古代武器眾多,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十八般武藝」,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這十八種兵器。中國人重技,戰場上用於近身攻擊的武器多長槍,刀、劍和戟,遠攻有弓箭和弓弩。

中國歷史上一向重視弓弩的應用,弓弩技術比較完善,弓箭弩箭威力大,板甲面對這類穿透性強的武器時防護能力不如鱗甲,甚至會因靈活度不夠降低逃脫可能。

唐宋以來,更是在戰場上出現了火藥武器。《武經總要》提到的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火炮開始使鐵製鎧甲的防禦能力大大降低。打不過還躲不過,中國人又一次的考慮提高鎧甲的靈活性。

除了被中國建制式正規軍使用的刀槍劍箭為代表的強殺傷力穿透性武器,鉤棍叉耙這類農具也會被臨時招募的鄉勇帶上戰場。

甚至有時例如鉞、戟等重量誇張、實用性差的武器也會帶著表演性質出現在戰場上。因此,古代中國的戰場上除了殺傷性武器,統治階級需要帶表演性的兵器在重要場合的禮儀性陳列立威。而板甲恰好與中國傳統的鎧甲制式發展不同,游離在中原審美之外。

(三)我國古代戰爭規模大,多體系之間的戰爭

在歷史上,由於作戰理念和作戰方式不同,中國與西方在防護理念上有著差異。歐洲走的是精兵路線。西方流傳著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中世紀後晚期時代,騎士制度在歐洲穩固的成型,各國作戰的主力幾乎都是以騎士作為作戰的重中之重。所以量身定製、全封閉式的板甲更能保護好騎士,甚至能防禦一定的火藥武器。

相比較古代西方戰爭,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要大很多,由於兵力眾多,敵我雙方不可能在一塊狹小的地域進行決戰。

這就鎧甲必須具備經濟實用,可批量生產的特點,因此扎甲和鱗甲就成為中國鎧甲的主流。同時中國戰爭講究兵法,如孫子兵法等,強調軍隊的機動性和可變性,戰術需要反過來影響武器鎧甲的發展。

四、小結

無論是古中國還是古代西方,鎧甲的不同,顯示的都是各自民族文化、工藝技術傳統和地域特徵。文明的輸入與輸出本就是一個互相融合,兼收並蓄過程。因地因時,取長補短,方是長久之道。

參考文獻:

《西方服裝史》

《中國古代軍戎服飾》

《中國兵器史稿》

相關焦點

  • 謠言粉碎機:板甲衣真的起源於中國? | 循跡曉講
    暫且不說歐洲之前也有鱗甲札甲鎖甲。  前幾年很火的歷史謠言,傳謠者連中國古代主流鎧甲是札甲都不知道當然,有些衛道士可能會狡辯東方鎧甲用繩子編織,有韌性,更能吸收動能。 板甲衣的定位有botn愛好者認為,板甲存在防禦過剩的問題,板甲衣才兼顧了防禦與靈活性。如果沒有火器的登場的話,板甲是不會有如此高的歷史地位的。
  • 中國古代單兵護甲與西方鎧甲之爭,到底誰更先進實用?
    拜佔庭鐵罐頭,板甲套鏈甲鏈甲套板甲,一直使用到11世紀 再看看中國古代的盔甲
  • 為什麼中國史上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全身板甲?
    喜歡古代盔甲的朋友們大多都會有一個問題,板甲防禦力和防禦面積都很高,看起來也很帥,為什麼中國沒有點出板甲科技樹。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強作解的謠傳。比如板甲不靈活摔倒起不來,板甲太重需要用槓桿把人吊上馬背。但實際上板甲靈活性不低,也並沒有那麼重,不然首先受不了的就是馬匹。
  • 古代鎧甲的巔峰之作——探尋明光鎧的興起與沒落
    但是歷史就是這樣,矛與盾的發展總是相互促進的,鎧甲的發明推動了各種進攻兵器的變革與進步,石制箭鏃被金屬箭鏃取代,青銅的戈矛由鋼鐵的刀劍代替,而這種進步又促使了鎧甲製造的材質和工藝的不斷革新,從皮製鎧甲發展到金屬鎧甲,並依次出現了不同的種類,如札甲,魚鱗甲,鎖子甲……,鎧甲本身的防護能力也越來越強,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尋一下古代鎧甲的巔峰之作——明光鎧的興起與沒落。
  • 中國古代軍隊,為何從不使用鐵皮盾牌進行衝鋒,難道是不起作用嗎
    在漫威宇宙中,美國隊長拿著一個破盾牌那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擁有幾千年兵器史的中國就沒有一個美國隊長那樣的盾牌呢?甚至連鐵皮盾牌都沒有?其實,我國應該是最早使用盾牌的國家了,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盾牌,之前在殷墟曾出土過青銅盾牌,可以顯示中國在商朝就已經將青銅器應用於防禦武器上了。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古代男子可以合法擁有「三妻四妾」,為何還鍾情於「逛青樓」
    既然可以合法擁有「三妻四妾」,而且實現這一夢想的成本也並不高,那麼古代男子為何還如此鍾情於青樓這等風月場所呢?而且,根據《清稗類鈔》、《板橋雜記》等歷史文獻的記載,「逛青樓」的價格並不低,甚至遠比直接購買一個妾室要高很多。
  • 焊接中的極品,魚鱗焊VS雞屎焊
    提示:點擊上方↑"製造原理"↑即可每天免費訂閱文:製造原理焊接技術最高境界是什麼TIG Welding 為焊接的一種工法,管材對管材直接焊接,其焊接成魚鱗狀也有簡稱魚鱗焊。焊接方法主要就是選定焊接點,通電,用焊棒頭敲打出電弧,使焊棒裡的焊劑融化,然後左右小幅度搖擺焊鉗,使焊心均勻融化在焊接位置.應該因為一般焊的效果好的話會象魚鱗一樣,所以叫魚鱗焊。
  • 兵器譜|誰說中國古代沒大盾牌?明代戚繼光的剛柔盾連火槍子彈都能擋住
    不知道為什麼,網絡上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中國軍隊沒有大型盾牌。其實除了格鬥盾牌之外,中國古代還使用過多種大型盾牌。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各國鎧甲大比拼,中國的帥,日本的怪,歐洲的全覆蓋
    中國的主戰武器---長槍,以刺殺,穿透為主。
  • 【不止遊戲】遊戲和真實中的騎士板甲,真的能防弓箭和鈍器攻擊嗎
    關於騎士板甲的防護,板甲的厚度通常在2-3mm左右。對於刀劍劈砍防護極高,那麼對於弓箭,板甲的防護性能如何呢?這裡討論的是鍛造和材質技術達標的板甲我在研究了一下關於弓箭穿刺板甲的大量資料,大部分弓箭包括所謂破甲箭頭之類的弓箭,也很難擊穿板甲。當然 這裡的擊穿肯定是指弓箭穿透板甲殺傷騎士。但從視頻畫面上看出弓箭在近距離射擊,板甲通常情況是出現一個小的凹洞。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兵器和頭盔這是作為士兵最基本的武器和防禦,而馬在平時中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率也高。所以越是細分化針對性強的越能突出所屬的對象。所以一開始鎧甲的誕生就已經明確代表了階層。從這句描述可以大致猜測到早期的鎧甲並不是我們現在腦中浮現的那種閃亮威武的板甲,是的。最最開始的鎧甲是由皮革做成的。
  • 《魔戒》秘銀鎖子甲風靡一時,《冰火》反派boss卻獨愛鱗甲,奇幻小說中的鎧甲其實大有學問
    和中國的武俠世界不同,奇幻小說從誕生起給主角和反派們穿上了各種各樣的鎧甲,還進行了複雜的設定,有一整套不成文的規矩。書中的一般高手都是板甲和鎖子甲配合,但鱗甲的逼格更高一點,御林鐵衛穿得就是「牛奶色的鱗甲」,書中兩個文藝BOSS就喜歡穿鱗甲。
  • 玩過弓箭你就知道,全身板甲真不適合射箭,西歐騎士近戰也是沒招
    其中全身板甲是不適合射箭的,而這種不適合射箭的全身板甲,就是大眾普遍理解的板甲。其他類型都是要麼減少部分板甲結構,要麼是與其他種類的盔甲進行混裝,都不能算是純正板甲,只能算是不完整板甲或是混合鎧甲。同時很多不懂射箭的人對於怎麼才算能射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覺得我能大概做出一個類似開弓射箭的動作,就算穿這盔甲也能射箭,這也是不正確的。
  •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中國古代成熟的城防設施體系,有三個子系統。一是城牆防禦系統,二是城門防禦系統,三是護城河防禦系統。我們今天先說一說由牆體、城牆四角的角樓、馬面、敵樓、女兒牆、垛口共同構成城牆防禦 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馬面無疑是整個系統中最精彩的篇章。
  • 《寶可夢》圖鑑783:鱗片會不斷更替的寶可夢——鱗甲龍
    鱗片寶可夢——鱗甲龍(屬性:龍/格鬥)和心鱗寶一樣,因為全身被鱗片所覆蓋,所以鱗甲龍被分類為鱗片寶可夢,屬性是龍系和格鬥系的組合;心鱗寶進化成為鱗甲龍之後,由四肢行走變成了雙腳行走,它頭頂的鱗片不再是心形,但是依然可以在這個大大的鱗片上看到心鱗寶時期留下來的心形圖案,比起心鱗寶
  • 第二期:中國盔甲高速發展的同時,國外鎧甲發展又如何?
    兩晉時期的中國盔甲並沒有出現創新,直到公元420年至589年的南北朝時期,,人馬具裝的重騎兵開始流行,中國盔甲出現了很大的發展。南北朝時期的盔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鎧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
  • 細聊汝瓷開片之魚鱗紋
    而魚鱗紋就是汝窯開片的一種。在陶瓷收藏界,魚鱗紋被認為是最美麗最罕見的開片紋,其被稱之為最典型的斜開片紋,陶瓷的釉被斜開片一分為二,一半鈍角,銳角,當其被光線以合適的角度照射,銳角的尖端就會形成一道無色透明的白邊,而多條斜開片形成近似魚鱗的多邊形開片,就被稱之為魚鱗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