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2020-12-22 歷史中郎將

與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深懂「深耕細作」原理的古代中國相比,古代歐洲的農業在世界歷史上似乎一直以來都默默無聞,進入中世紀之後,歐洲的中世紀農業才開始緩慢發展,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鄉村農業發展一度出現停滯和倒退,直到英國在17世紀中葉開展「農業革命」之後,歐洲的農業水平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而就在歐洲中世紀的中晚期,歐洲曾經爆發過數次地域性的大規模饑荒,由於糧食嚴重歉收,歐洲中世紀的農民們被餓得面黃肌瘦,甚至難以維持基本的溫飽需求。那麼看到這裡大家就不禁有些好奇了:中世紀歐洲的農業技術並不落後,為什麼還會發生嚴重的饑荒呢?有些學者認為,這和當時歐洲地區的「小冰期」有著明確的關係,但是氣候歸根究底只是誘發因素,並不是根本原因。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西歐鄉村社會的詳細研究,來具體地分析一下歐洲中世紀饑荒爆發的多重因素。

中世紀前期西歐鄉村社會的緩慢發展

如果我們想要給古羅馬帝國的輝煌加上一個重要特徵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古羅馬帝國的文明是建立在城市基礎上的古代文明。他們通過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將羅馬農業莊園之中的糧食源源不斷送往城市,這才保證了城市的繁榮;另一方面,他們有著極其完善的法律體系,能夠系統地處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供求矛盾,因此在古羅馬帝國時期,雖然城市的居民數量並不多,但是他們已經形成了早期市民階級的雛形。

然而日耳曼人的入侵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改變了歐洲中世紀社會的發展趨勢。伴隨著混亂的法制社會以及野蠻民族的肆意掠奪,歐洲各地的城市建築很多都已經被戰爭夷為平地,即使有少數建築得以僥倖留存下來,它們的蕭條景象也令人感到落寞。在加洛林王朝時期的法蘭克王國,歐洲王國的地方法規之中根本沒有「城市」這一概念,即使在勃艮第王國(隸屬於法蘭克王國)的首府第戎,儘管從外表上來看十分繁榮,但是其中所居住的居民數量也不過區區數百人,可見中世紀前期歐洲城市經濟已經衰落到何種地步。

於此形成反差的是,西歐的村莊和田野取代了一度繁華的城市,成為了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支柱。中世紀歐洲的每個村莊都是一個獨立的社會群體,而此時佔據社會生產力最重要的歐洲農民,他們的身份也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歐洲採邑制度的實施,歐洲的農村土地都被劃分給了地方領主,因此村莊之中的土地都歸領主所有。

為了維持生計,大部分貧窮的農民都選擇租種領主的土地,以向領主的自營地提供免費勞動作為交換,獲得自身自留地耕種和收穫的權力,這就是領主對佃戶農民的殘酷剝削。隨著歐洲奴隸制度的解體,這種新型的勞動關係成為了西歐封建領主剝削農民的方式,儘管農民擁有自己的人身自由,但是為了維持自己手中份地的正常生產,他們只能將大部分的汗水撒在領主的自營地上,從而為領主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

然而歐洲中世紀前期耕作工具的粗劣以及農耕力量的鬆散導致了歐洲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緩慢。在當時候的歐洲社會,土地耕作的方式十分簡陋,由於沒有發明金屬耕具,大部分歐洲農民只能使用樹枝在耕地之上划來划去進行土地耕作,有的時候甚至需要用雙手進行挖掘來保證土地的深耕,可想而知當時歐洲農民耕作質量的低下。

另一方面,即使擁有足夠先進的工具,但是由於農耕資源的分散,使用耕具進行精耕細作的方式也很難普及。舉例來說,在當時的歐洲有著一種具有完整犁壁的輪犁,但是這種農具的重量卻十分沉重,需要使用大量的牛組成耕隊才能拉動農具進行深耕。而在當時農耕資源十分匱乏的農村地區,要想集成這些農耕資源需要大量農民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因此這種笨重的工具根本沒能得到普及。

正是由於耕作技術的粗劣,歐洲中世紀前期農民種地收成的期望值異常低下。直到公元10世紀初期,歐洲農民種下種子和收穫的糧食比例僅為1比2。因此,在法蘭克王國的歷史之中,我們很難看到關於王國糧食豐收的歷史,更多的卻是記載早期西歐社會被饑荒所圍繞的困苦,比如公元791年,法蘭克王國爆發了一次嚴重的饑荒,使得農民耕作的土地上幾乎顆粒無收,為了維持溫飽,走投無路的農民們只能靠著啃樹皮和吃土塊為生。

墾殖運動與中世紀中期歐洲農業的短暫興盛

公元11世紀起,隨著歐洲農民人口的迅速增加,農民和土地的供求關係變得異常尖銳起來。從歐洲中世紀的人口增長可以看出,大約每隔3個世紀,歐洲人口的數量就會翻一番。公元11世紀初,歐洲主要國家(英格蘭、法蘭西、義大利、神聖羅馬帝國等)的人口大約加起來在1700萬人左右,而至黑死病爆發前夕的公元14世紀中葉,歐洲主要國家的人口總數卻已經達到了4500萬人左右,幾乎翻了一倍不止。

而伴隨著中世紀歐洲急劇膨脹的人口數量,開墾荒地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公元11世紀初,歐洲農業土地的面積依然很小,整個歐洲大約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還未被開發,而且歐洲農業水平的效率又很低下。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西歐的鄉村農民開始了大規模的墾殖運動,他們砍伐森林,擴大自己與領主的耕地,使得西歐土地的可耕種面積持續增加。

至公元13世紀初,歐洲的墾殖運動達到了高潮,成為了全民參與的廣泛運動。一般來說,由於開墾土地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因此領主們願意為廣大農民事先墊付這些資金,然後農民們付出勞動對當時的深山老林進行長時間的開墾,最終將其變為適宜人類生活和農業發展的地區,而領主們可以從這些新開闢的土地之中獲得大量的抽成稅收。

伴隨著大量農田的開闢,歐洲農業技術也有了一定進步。在此期間,歐洲農業學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土地耕種的農業改革,比如說重型犁具的使用、使用歐洲牧場培養的負重型馬匹代替牛來進行耕作,以及使用更加科學的三田輪作制代替先前對土地消耗力極大的二田輪作制,這些都大幅度提高了歐洲中世紀農業的生產效率。至13世紀中期,歐洲穀物生產比例從早期的1比2增加到了1比4,這一切似乎都標誌著歐洲中世紀農業的短暫興盛。

中世紀晚期至近代早期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的蔓延

儘管如此,歐洲農民對於土地的大規模墾殖運動並沒有從根本上緩解歐洲人口與土地供求之間的矛盾。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一來土地增加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歐洲人口數量的增長,二來隨著中世紀晚期土地需求的增加,本來就收入微薄的農民想要購買一塊新土地所付出的財產價值也在激增。舉例來說,中世紀中期英格蘭標準的農民土地價格是1英鎊購買3英畝土地,但是到了中世紀晚期,一位農民卻需要付出4英鎊才能夠購買1英畝的土地,而農民手中土地的減少導致了他們對於天災的抵抗能力極差。

另一方面,開墾新的荒地也並非是應對人口增長的萬全之策。由於新的開墾土地位於原先舊耕地的邊緣,因此這些土地下的肥料養分往往會因為水土流失而減少,在加上當時歐洲農業對肥料研究的缺乏以及耕種技術的粗放,使得一塊新開墾的土地很快就會因為地力耗竭而失去生產價值。因此我們能夠發現歐洲墾殖運動歷史上所發生的怪象:歐洲中世紀開墾荒地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撂荒的速度,明明農耕土地呈現增加的趨勢,但是歐洲中世紀糧食的總體產量非但沒有上升,甚至還出現了長期停滯甚至下滑的趨勢。

更糟糕的是,自從公元14世紀以來,亞歐大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小冰期」時代,該時期的歐洲氣候平均氣溫要遠遠低於正常水平,這種寒冷的氣候一直延續到17世紀末,寒冷的氣候嚴重影響了亞歐大陸很多國家的正常農業生產。受到寒冷氣候的影響,歐洲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種植都出現了明顯的收縮和減少,而且黑死病的影響使得歐洲喪失了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以中世紀晚期的英格蘭為例,英格蘭北部的很多農田都因為無人耕作,退化為牧民們的草場;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大量的村落因為人口減少,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而被迫背井離鄉,向英格蘭東南部遷徙。

農業生產的凋零直接造成了饑荒的橫行。在東方,明朝末年的大饑荒正是因為氣候所引發的,因此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才能號召數以萬計的農民軍;而在同一時期的歐洲,中世紀晚期到近代初期的歐洲社會發生了連續不斷的饑荒。以英格蘭為例,公元16世紀末,英格蘭平均每10至20年就爆發一次大規模的饑荒,而受到傷害最嚴重的自然是少地的下層農民。由於市場糧食價格太高,農民們買不起糧食的情況下只能殺狗充飢,甚至在饑荒最嚴重的英格蘭西北部地區還有餓死人的情況出現,毫無疑問是歐洲版的「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由此可見,中世紀晚期至近代早期歐洲中世紀歐洲農業發展生產的停滯與饑荒縱然是受到氣候的直接影響,但是卻也和歐洲農業技術的落後以及土地供求關係的不平衡有著本質的關係:正是由於農業技術的落後,歐洲農業對氣候突變的抵抗能力極差,而歐洲人口的激增與土地供求的矛盾又加速了無地和少地農民階級的激增。作為歐洲中世紀人口最多的農民階級,他們手中的土地並不足以支撐他們儲備餘糧應對未來將會發生的糧食危機,因此在「小冰期」來臨之後,歐洲農業社會陷入了長期的停滯之中,於此相伴而來的自然是餓殍遍地、千裏白骨的饑荒,直到公元1650年英國農業革命之後,歐洲農業才逐漸從饑荒的陰霾之中走出。

相關焦點

  • 疫情中重溫電影《一九四二》,對天災與人禍的新認知
    特別是在封城的日子裡,與大家一樣,開始反思社會和人生,開始念想天災與人禍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和劫難。1942不是2012重溫了一部叫《一九四二》的電影,它不是像《2012》那樣的3D科幻災難大片,而是絕對的藝術的真實。帶來的是完全不同於科幻的心靈震憾,而是對天災與人禍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和劫難的新認知。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二,歐洲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 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
  • 天災不是朝代滅亡的罪魁禍首,人禍才是,明朝的滅亡告訴我們這些
    尤其是在那個封建迷信的時代,君權神授的觀點深入人心,因此天災不斷很容易成為起義的理由。明朝末年天災不斷,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明朝滅亡。那麼天災真的是朝代滅亡的罪魁禍首嗎?農民起義事實上,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是人禍,而不是天災。明朝的人禍其實從其滅亡的百年前就開始了,這與明朝諸位不正經的皇帝脫不了干係,他們應該為明朝的滅亡負責。
  • 天災與人禍,時時在考驗著我們
    人類的生存,不是一帆風順的,時時刻刻都有天災和人禍。時至今日,人類對天災與人禍,還不是完全有能力抵禦和戰勝。甚至有時候災難突如其來,讓人猝不及防,一場新的傷害和考量,人類還傻傻的分不清。時空發生著改變,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不是止步不前,而是認識程度非常膚淺。
  • 丁戊奇荒,餓殍千萬的悲劇背後,隱藏在天災背後的人禍
    體弱的人都沒了,剩下的人再次陷入到饑荒之中,為了活命觀音土都快被吃完了,這個時候一些餓極的人"取小石子磨粉,和面為食"。觀音土和石頭面雖然能頂一時的飢餓,但這種東西吃了是不消化的,食用之人會有強烈的腹脹之感,最後腸穿肚爛而死「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慘劇肆虐著這片古老的土地,這是一場天災帶來的災害,但是在天災的背後卻隱藏著更深的人禍。
  • 周長行原創散文丨天災與人禍——寫在新冠病毒災難之際
    這不是詛咒,而是咀嚼與思考。災難來了,有人哭,也有人笑。哭的需要趕快擦乾眼淚自救,災難從來不同情眼淚。笑的,也不要笑得太早,太瘮人,更不要落井下石。災難翻身必是另一副模樣。當心,你開始笑的時候,恰是上帝準備讓你倒黴的時候。幸災樂禍的人極可能是恐怖分子,又可能是邪惡勢力,也有勢利小人,更可能是哭到最後哭得一塌糊塗的那個人。上帝會把這個「哭」攢起來,塞給幸災樂禍者。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日本神話怪物「八岐大蛇」的由來,不是天災是人禍!
    「八岐大蛇」畫作「八岐大蛇」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天叢雲劍(草薙劍)
  • 1942河南大饑荒的一大罪魁:被嚴重美化了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
    但事實上,《大公報》停刊並非因為那個原因,而是因為他們批評國民政府限制物價政策失敗。 電影暗示觀眾,當時國民政府封殺了各大報刊對饑荒的報導,而事實上,國民政府並無此舉,當時《新華日報》至少就此事發表了40篇文章。 在電影中,蔣介石因為看到了外國記者白修德拍攝的照片,才迫於壓力開始救災,但事實上蔣介石從未見過白修德。
  • 《福島50死士》影評:人禍比天災可怕,一部優秀的災難片
    《福島50死士》改編自日本311大地震所釀成的福島核災事件,劇情聚焦在核電廠50位工作人員舍已為人的搶救過程,整體情節流暢,可引發情緒共鳴之處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未流於灑狗血又可讓人有所觸動,且「人禍比天災還可怕」的描寫更令人相當有感,因此本片確實是相當有可看性的佳作無誤。
  • 福島核洩漏,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那麼,這次洩露只是一次偶然的天災嗎?昊哥認為不是,這是一次人禍大於天災的事故,日本政府和企業要承擔相當大的責任。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地震高發國家,其國土幾乎全部處在地震帶上,日本全國有火山200多座,約有45座活火山。2019年日本全年1級震感以上地震達1539次,平均一天4次!6級以上地震幾乎每年一次。
  • 君權神授,神權至上的歐洲中世紀
    薩拉丁的輝煌勝利並不能說是其執政的「人性化」,而是其民主制度帶來的高效率。當然另一個學者大師亨廷頓認為,自中世紀以來,帝國的擴張已經充分體現了人性的光輝,這並不讓人感到恐懼,因為這本質上還是經濟的擴張。
  • 歐洲中世紀關於食物的全部知識,都在這裡了
    歐洲糧食饑荒從大約公元1000年左右開始出現了少許的好轉,至少糧食產量能夠多多少少跟得上人口的增加。之後的十字軍東徵加深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也讓很多來自於東方的香料或調味品來到了歐洲,從而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口味。
  •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黑麵包,當時中國人在吃啥
    要說歐洲人民開始有了「美食」這個概念,也是公元十世紀以後的事情。在這五百年間,食物之於人民只是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充飢,食物短缺甚至饑荒都是歐洲大陸上的「常客」,以至於出現了「人吃人」的可怕景象。中世紀的百姓將這些「下等」的穀物磨成粉,但是不同於今天的是:麵粉顆粒十分粗糙,也沒有酵母,然後直接在火爐上烤。受熱均不均勻,口感硬不硬,根本不是人們能選擇的。除了黑麥做的麵包,大麥、燕麥做的麵包也常常被烤焦,所以都稱作「黑麵包」也不為過。
  • 類比納粹屠殺猶太人,澤連斯基:烏克蘭大饑荒是前蘇聯的種族清洗
    像紀念猶太人大屠殺國際論壇一樣,烏克蘭官方大力推動紀念烏克蘭大饑荒,讓國際社會接受這一概念,並認可烏克蘭大饑荒是前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屠殺,這次大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前蘇聯有計劃有組織的消滅烏克蘭人。
  • 以後天災我們一起扛,人禍就不要再有了!
    2020 年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開端,2019 年尾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正在悄無聲息的向中華民族發起挑戰。2019 年 12 月 30 日,湖北武漢衛計委發布緊急通知,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此後確診病例不斷攀升。2020 年 1 月 20 日,鍾南山院士肯定病毒可以人傳人。
  • 教會學校:中世紀歐洲「免費」的基礎教育,是如何實現的
    中世紀歐洲哥白尼和伽利略等天文學家和科學家的遭遇,讓我們把教會看成了中世紀歐洲反智的總指揮部,教會仿佛成了宣揚愚昧的後臺,然而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卻會驚訝的發現,中世紀歐洲的教會學校是在衰落的希羅文明,和文藝復興期間維護歐洲文明火種的根基,是歐洲一切近現代教育的發源地,教會做為阻礙理性知識傳播的主要推手,又是基礎教育醞釀的溫床。
  • 坐擁千萬粉絲的網紅觸電身亡,是天災還是人禍?「細思極恐」
    圖中的這位男士正是事發當事人「五道口宏南」,有著酷酷外表的他因為拍攝視頻風格獨特,直播也有獨到的帥氣風貌,被眾人所喜歡,截止至今他在某社交平臺上擁有5百多萬粉絲,光是看到這個數字,就知道不是「小博主」,粉絲數量甚至比一些娛樂圈的明星還要多,稱之為「大網紅」絲毫沒有什麼不妥就是這樣一位年輕大網紅,就在自己22歲風華正茂的年齡經歷了與這個世間離別的噩耗
  • 草菅人命,川普支持全民免疫被曝光,美國之殤人禍大於天災!
    為此,拜登計劃上任後,將「百日政府工作」定位為戴口罩、打疫苗,而不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拜登此舉無疑將防疫工作提升到最高處,這更說明美國疫情嚴重得超乎想像。 即便如此,美國還是有很多人抗議「戴口罩」,部分民眾是因為沒有常識,可大部分反對者,恐是被川普等帶偏了,根本不重視疫情,更有甚者希望自己被感染,以獲得對病毒的免疫。
  • 歐洲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音樂指歐洲自公元500年至1400年左右的音樂,有歌曲、器樂作品和禮儀音樂等種類。中世紀音樂是古典音樂中的一個時代,包括用於教堂的神聖音樂以及世俗音樂、非宗教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