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黑暗料理」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會不由地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歐洲人的食物——那時的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和黑麵包。
當時正處於中世紀的歐洲大陸,似乎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歐洲人民的飲食結構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始終依靠著那些只能果腹,但沒有滋味的東西。
而相比較同時期的中國人,我們在吃什麼?這個問題恐怕不能簡而概之地回答了。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如果要說什麼文化自始至終都未曾中斷,一直在發展壯大,大多數人心中很快都有了答案:自然是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這句來自《漢書》的話的後半句,就是我們華夏子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每個人對於「吃」都有自己的學問。
如今,以中國飲食文化為題材的紀錄片百花齊放,每一種食物或者菜餚在不同的時代,都有無數種完美的詮釋或者獨有的烹飪方式。
所以,如果讓中國人來介紹一個朝代的代表飲食的時候,都是十分苦惱的。因為,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每一樣都值得好好講述一番。
歐洲中世紀飲食究竟有多黑暗
公元476年,伴隨著最後一位羅馬皇帝被日耳曼民族廢除,西羅馬帝國也在頃刻間轟然倒塌,同時消失的還有原本擁有豐富飲食文化以及高水平文明的民族。
而在歐洲大陸上取而代之的卻是,被人稱為「蠻族」的一個個日耳曼國家。隨後,西歐進入了長達一千年的文化衰落的時代,長期以來人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要說歐洲人民開始有了「美食」這個概念,也是公元十世紀以後的事情。在這五百年間,食物之於人民只是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充飢,食物短缺甚至饑荒都是歐洲大陸上的「常客」,以至於出現了「人吃人」的可怕景象。農業生產跟不上人類社會需求的現象十分普遍:
一方面是因為歐洲本身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傳統種植業只能種植穀物之類的作物;另一方面,受制於落後的交通運輸水平,中世紀的歐洲難以獲得優質的外來物種。所以在單一的飲食結構下,歐洲人幾百年間的主食選擇似乎只有穀物了。
然而,落後且單一的主食也被分了個三六九等,統治階級大多享用小麥,而口感粗獷的大麥、黑麥卻是留給窮人吃的。黑麥和大麥能做成什麼?其實這種食物在如今也是廣泛存在的:例如法國的法棍,德國的鹼水麵包,俄羅斯的大列巴。
中世紀的百姓將這些「下等」的穀物磨成粉,但是不同於今天的是:麵粉顆粒十分粗糙,也沒有酵母,然後直接在火爐上烤。受熱均不均勻,口感硬不硬,根本不是人們能選擇的。除了黑麥做的麵包,大麥、燕麥做的麵包也常常被烤焦,所以都稱作「黑麵包」也不為過。
然而,黑麵包得以名揚天下的原因卻是,它堅硬得可以當作武器來使用。有趣的是,在歐洲編年史上,就不止一次記錄了闖入農民家中的盜賊,慘死在黑麵包下的故事。
歐洲人民的主食除了硬邦邦的黑麵包,隨著豆類傳入歐洲大陸,燉豆子也很快被端上了餐桌。但是考慮到,香料與調味品的傳入是十字軍東徵後的事情,燉豆子滋味的寡淡可想而知。
那麼,窮人的餐桌上有肉嗎?當然沒有。直到14世紀歐洲爆發的黑死病「帶走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飲食平衡被破壞,歐洲普通人才打破了「素食」的局面。
但是,中世紀歐洲人民的生活,似乎從來沒有好過:在教會規定的齋戒期間,食用肉類也是不允許的,而封齋的時間甚至佔據了一年近乎三分之一的時間,直到18世紀,這一禁令才得以廢除。
同樣,不同於彼時我們的飲食文化,中世紀的人們一般一日兩餐,而吃早餐的只有小孩子和病人。
燦爛豐富的古代中國飲食
每個民族都是不斷變化的,歐洲人民挺過了中世紀,發展至今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但是在那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紀,同時期的華夏飲食與之相比較,簡直是雲泥之別。與其問,中國人在吃什麼,不如說,中國當時吃得有多麼豐富。
從公元476年,到公元1453年,東方大陸經歷了從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朝、元朝,到明朝初期的朝代更迭。
如果提起南北朝時期的飲食,就不得不提到北魏的賈思勰。當時,隨著農耕技術的進步,我國的飲食文化得到初步發展,引來一次小高峰。賈思勰在行遍萬裡、飽覽古籍後終於編著了中國歷史上首部農學巨作。
而這本《齊民要術》如果放在當今,就跟「飲食指南」差不多。除了記載基本的豬油保養鐵鍋的方法外,還有許多對於勞動人民主要食物的介紹。相比較歐洲人的黑麵包,我們同樣也依賴於種植穀物來生產米麵。但是米食並不是只有稻米,麵食也不止小麥麵。
其中關於米食,就有民間製作紅棗餡、肉餡類似於粽子的食物的記載。而北魏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也體現在了麵食的做法上,有發麵或者死面,有甜口或者鹹口,更是有烤的還有炸的。
中國歷史上的唐宋時期,可謂是古代中國經濟、文化最為空前繁榮的時期。糧倉殷實,百姓生活富足,自然會在生活上對「吃」下功夫:
唐朝主食十分豐富,但是主角卻不是米食,而是以「胡餅」為主的餅子。而與胡餅最搭的是什麼?自然是水盆羊肉,老百姓能常常吃到這樣的食物,可見,生活也是十分幸福了。
當時,無論朝堂之上,還是民間坊間,打漁和捕獵,都是唐朝人常見的一種生活方式。所以,鮮美的魚類和野味也是唐朝人餐桌的常客。
到了宋朝,「蘇湖熟,天下足」的局面讓饑荒幾乎沒有出現在宋朝的史書上,而宋朝商業模式的突破,更是將市井文化發揮到了極致。
當時,除了豐富多樣到讓人眼花繚亂的吃食,宋朝飲食最大的特點就是出現了南北差異化,其中餃子作為北方食物的代表就徵服了無數宋人的胃。
當時,由於受到金遼文化習俗的影響,羊肉開始受到了全民的青睞。但是全民喜食羊肉的局面卻讓羊肉的價格水漲船高,吃不起羊肉的百姓只好將目光放在了價格不高的豬肉上。而東坡肉便是在這種情景下橫空出世的。
雖然不至於頓頓有肉,但中國古代人民的餐桌一直是豐富的。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舶來品」也加入了菜單,無論是菜品還是烹飪口味上,中國飲食文化一直都是不斷壯大的。
無法理解的飲食習慣差異
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到中世紀的歐洲做一個貴族,你會習慣那裡的飲食嗎?當時,歐洲的貴族與統治階級確實是比普通百姓吃的好很多,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形容也是十分恰當的。即使假設你能衣食無憂,並且有幸吃到上等的食物,答案是你仍然不可能適應。
歐洲早在中世紀之前便發明的餐具,但是其使用習慣如今沒有人能接受——因為當時的人們衛生意識不高,不論是酒杯、勺子還是叉子,都是至少兩人或者幾個人共用的。
除此之外,由於當時叉子還沒有發明,餐刀還需要充當叉子的作用,將食物送入口中,如果沒有餐刀,便只好直接上手用餐了。
當然,如果身為貴族中的領主,便可以打造一副自己專享的餐具,但是當一道道菜餚端上餐桌時,你依舊會失去全部食慾:生吃的蔬菜,煮爛的水果,一大鍋亂燉的肉類……因為黑暗的中世紀裡的食物也大多是黑暗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