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東西方飲食,歐洲吃豆子而中國在吃這個?網友:天生的會吃

2021-01-10 娟談食刻

都說民以食為天,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關於飲食一直都是人們所關注的共同話題,人們的智慧體現在對於食材的處理和烹飪上面,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也就形成了每一個地方所獨有的飲食文化,再加上口味和食材的差異,對於美食就見仁見智了。

近些年來,關於食物中國人有了很全面的看法,放眼望去基本上中國的美食壟斷了世界美食的文化。中國素來就有烹飪大國的美稱,是絕大多數國家公認的美食國度,相信他們提起東方味道的時候,腦海裡首先湧現出來的就是關於中國。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一樣的美食想法,中世紀距離我們很漫長,但是美食文化卻沒有相隔多遠。關於東西方的飲食,一直都是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在中世紀的時候,西方主要還是以歐洲國家為主,而那個時候剛好是中國的唐宋時期基本上是宋代。中世紀東西方的飲食是怎樣的呢?

中世紀的歐洲還沒有發展,很全面,他們的飲食文化基本上是以黑麵包和豆子為主,在那個時候白麵包是屬於神職人員吃的,而平民連黑麵包都吃不起,一般的貴族吃的是黑麵包和白麵包中間那層過度的,大概從那個時候就奠定了歐洲人對於麵包的飲食文化。

中國的宋朝相比絕大多數人,首先就想到的是水滸傳,在水滸傳裡描寫宋代的飲食,有好漢長期二斤熟牛肉,打兩角酒就喝起,還有釀鵝嫩雞各種細巧果子,高檔的是羊肉,也有狗肉麵食有饅頭炊餅餛飩,當時的饅頭是現在的包子。且不說書本記載是否屬實,但是根據統計,在宋代的時候已經普及了炒菜這一種烹調方式,而且加上唐朝的延續,宋朝的飲食更加豐富多彩。

相比於歐洲單一的豆子和黑麵包,中國的食物明顯就豐富多了,很多的網友說沒辦法,這是天生的會吃。

相關焦點

  •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黑麵包,當時中國人在吃啥
    提到「黑暗料理」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會不由地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歐洲人的食物——那時的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和黑麵包。當時正處於中世紀的歐洲大陸,似乎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歐洲人民的飲食結構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始終依靠著那些只能果腹,但沒有滋味的東西。
  • 中世紀歐洲貴族的美味,怎麼吃得下去的呢?網友:美食界的恥辱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中世紀的時候,貧富差距是非常大的,貴族和平民之間不僅僅是階級之間的差距,更多的是剝削與被剝削之間的物質方面。在中世紀的貴族,飲食肯定是跟普通人有著天大的差距,但是在那一個時候,美食的概念並不是很明確。在中世紀的歐洲,當時歐洲國家不產資源並不是很豐富,它們的食物基本上都是以麵包為主,現在也就是這樣的飲食習慣。
  • 歐洲中世紀關於食物的全部知識,都在這裡了
    歐洲糧食饑荒從大約公元1000年左右開始出現了少許的好轉,至少糧食產量能夠多多少少跟得上人口的增加。之後的十字軍東徵加深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也讓很多來自於東方的香料或調味品來到了歐洲,從而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口味。
  • 中世紀的歐洲城堡,並不象動畫片裡看到的那麼美好
    至於中世紀歐洲的奶酪,一般也不是現代市裡那些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整齊方塊,而是一坨坨綠不啦嘰的黏糊狀物體,既像是牙膏又像是芥末膏,就是不像我們概念中的奶酪。  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的消毒殺菌法,這些中世紀奶酪一般可沒有現代奶酪的香氣,弄不好還會帶著濃烈的腐臭味,讓很多人一看就覺得倒胃口——雖然中國人也吃臭豆腐,但似乎很少有誰會生吃吧!
  • 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一個貴族家裡沒有這些都不好意思叫貴族
    這個時期的歐洲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全面停滯,貴族和平民地位天差地別,階級固化極為牢固,所以中世紀在歐美歷史中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1963年上映的大賠特賠的電影《埃及豔后》中,艷后克利奧帕特拉徵服凱撒時穿著的也是中國絲綢。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她身邊甚至還有個來自漢朝的中國侍女。隨著船舶技術的發展,進入中世紀後,中歐貿易更加頻繁,如上文提到的唐朝黑石號船舶,僅這一艘船上就有瓷器六萬七千餘件。
  • 比起吃蝙蝠,中世紀曾立法殺貓,最終導致歐洲2500萬人的死亡
    但比起來現代人的標新立異吃各種野味,中世紀的歐洲更是不讓人省心,因為吃野味這種畢竟屬於少數人的事情,而且野生的畢竟不是家養的數量沒有那麼多,所以吃野味肯定只能是一小撮人的愛好而已。但是中世紀的歐洲卻一直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殺貓,他們把貓看做是邪惡的化身,甚至不惜籤署法令來滅貓,如此可愛的貓咪究竟是如何成為人們如此憎恨的對象呢?
  • 看《權力的遊戲》細說中世紀歐洲人都吃些啥
    文章來源:愛博西雅中食展話說,《權力的遊戲》這部美劇上映以來,吸了不少粉,除了吸引人的劇情之外,小編也很關心劇中那些人都吃的啥,為啥沒有一個像樣的菜,連麵包都是黑呼呼的,說到這,咱們來看看中世紀的歐洲人都吃些啥?如果你也好奇,不防跟著小編探個究竟。
  • 探索現代大學教育的起源:歐洲中世紀大學
    ,稱為「行會」。十字軍東徵客觀上提高歐洲的文化水平從11世紀末開始,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號召下,歐洲各國打著宣揚基督教的旗號,實際上為了緩解國內矛盾、掠奪東方財富,發動了對地中海東岸各國的侵略戰爭。數次東徵給東西方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拜佔庭帝國因此陷落。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一,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西方歷史學家將歐洲分為三個時代: 古典時代: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輝映。)
  • 神說,這個東西你不能吃:宗教中的飲食禁忌
    反而是後來在7世紀出現的伊斯蘭教,因為地理環境等方面的緣故,幾乎全盤繼承了猶太教的飲食傳統。而在中國,美食本為我民族所熱衷者,一般民眾少有忌口。但是在修道之人看來,有些食物會阻礙他們飛升。從各個宗教的飲食禁忌中,我們可以約略看出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和信仰條例。
  • 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興起?商業繁榮、農民進城是推動力
    同時,歐洲獨特的政治環境也使農民們的權益得到了較為全面的保障。中世紀的歐洲並非如中國一般是由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統治,一切行動都需要聽從中央調度,府自然就對農民具有極大的生殺予奪權力,租稅也會相對應的提高。
  • 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修女也「瘋狂」
    作為基督教的組織機構,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並不單單只是培訓神父的「神學院」。其在當時同樣也承擔著一定的社會服務職責,就好比行醫救人、慈善救濟、亦或者照顧老人什麼的。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傳統的修道院以外,還有一種專門讓女修道院長管理的女修道院。
  • 越南的寶藏城市,受中國文化影響頗深,還藏著歐洲中世紀教堂
    文/蜂叉探店指南(原創文章,歡迎轉載)總有一天,我會丟下我所有的疲倦和理想,帶著我的相機和電腦,遠離繁華,走向空曠。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個越南的旅遊城市,這個城市的景點不僅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而且還保留著歐洲中世紀的建築古蹟,可謂是多元文化的發展。這個地方就是越南的峴港,是越南中部的一個港口城市,同時也是越南的第四大城市。峴港的自然環境保護可以說是越南數一數二,憑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很快在歐日地區獲得了一致好評,甚至得到了可以與印尼裡島相媲美的評價。
  • 中世紀歐洲真的如傳說中那樣黑暗封閉嗎? | 循跡曉講
    過去,歐洲很多學者曾經將歐洲的這個千年當作輝煌的羅馬帝國和生機勃勃的文藝復興歐洲的反面鏡像,將其稱之為黑暗、愚昧和閉塞的中世紀歐洲。克卜勒說過:「羅馬淪陷後,歐洲沉睡了1000年。」歷史學家布克哈特也說:「敬畏自然,沉溺書卷和傳統窒息了中世紀科學」。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歐洲中世紀獵殺女巫是怎麼一回事?生逢黑暗時代,獨身女子的噩夢
    歐洲中世紀為什麼要把女巫趕盡殺絕?說起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基督教一直沒有放鬆對於思想方面的壓制,宗教裁判所採取「上扛下打」的政策——下,是神學和科學之爭,是瞄準與神學較勁的人文主義者;上,是針對宗教基本盤,歐洲大陸不乏本土原始宗教,宗教與宗教之間也存在著爭奪解釋權的問題,解釋權決定信仰,信仰召來信眾,信眾帶來利益,利益這塊蛋糕,誰會願意與別人分享?
  • 最不像「中國」的中國城市,國人來到這裡,像置身於中世紀歐洲
    我國有300多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味道和特色,喜歡旅遊或經常看電視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我國大部分城市都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和味道,與外國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廣闊的祖國土地也有例外,這顯然是屬於中國的普通城市,但不是「中國」,就像來到國外一樣來到這裡。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今天我們來看看大明時期的中國與世界。
  • 為什麼健身者吃牛肉雞肉不吃豬肉?
    不言而喻,美國飲食文化中,牛肉消費是很重要的,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牛肉25公斤左右,而豬肉只有20公斤左右,家禽這個大類有50公斤左右。所以很多國內輿論一直覺得,國外健身者就是吃牛肉雞肉吃健壯的……中國人練不壯就是因為吃的是豬肉而不是牛肉。甚至以為是飲食差距導致了國內和國外健身者的水平差距。最後形成了某種牛肉雞肉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