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厄運集結成精神烏託邦,從紀錄片中看到奇蹟

2020-11-18 澎湃新聞

7月28日,作為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官方活動,「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論壇在上海銀星皇冠酒店舉行。

該論壇邀請了曾身處疫情一線的紀錄片創作者們:紀錄片《被遺忘的春天》導演範儉、《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總導演範士廣、《封城日記》的導演林晨、紀錄片《餘生一日》總導演秦曉宇、《好久不見,武漢!》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共同討論疫情期間如何打開紀錄片的拍攝理念而區別於新聞視角,以及紀錄片人如何突破邊界尋求更多的可能性、全民記錄的更深刻的意義等話題。

論壇嘉賓合影。左起:範士廣、範儉、呂新雨、林晨、秦曉宇、竹內亮。本文圖片均來自上海國際電影節官網。

紀錄片要做靜水流深的觀察態度

由澎湃新聞出品、範儉執導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春天》是今年出爐的眾多關於新冠的紀錄片之一, 主要講述了武漢確診病例數最多的社區之一、武漢丹水池社區三組家庭的故事。作為曾經拍攝過汶川地震的紀錄片導演,在巨大的創傷面前,範儉這一次很鮮明的選擇了退步和抽離,採用了比較克制和理性的觀察方式。

範儉

沒有選擇醫院,而是直接撲向社區。範儉解釋說,「我想我們紀錄片要做的靜水流深的一種觀察態度,而不是新聞視角的一個觀察。這個退半步或者退一步對我來說會有新的發現,反而社區裡基本上沒有什麼拍紀錄片的,我倒可以施展得更多。」

範儉進入武漢後,整個城市在那個期間所遭遇的那種創傷和氣氛,令他有了更新的靈感,他同時拍攝了一部打破故事性的探索短片,這也是這次特殊拍攝帶來的特殊收穫。

同樣收穫頗多的還有紀錄片導演範士廣。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爆發後,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隨即組建《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攝製組,奔赴抗疫前線。為展現疫情之下上海這座超級都市的快速應對,節目組第一時間前往上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瑞金醫院發熱門急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等地進行蹲守拍攝。與此同時,3月初,《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總導演範士廣、領隊柯丁丁、攝像周聖樂、編導謝抒豪組成的四人攝製組,奔赴武漢抗疫前線,在雷神山醫院、金銀潭醫院以及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蹲守拍攝。

範士廣

做紀錄片導演之前,範士廣一直是新聞調查記者,「本能的反應是你非常想去那個地方」。

一直有人認定《人間世》是一部醫療類紀錄片,範士廣卻覺得,雖然拍的是醫生護士,場所是醫院,但這些其實都是載體。「事實上表達我們自己對這個時代和事件的認知,這是我們想做的一件事情。」他強調說。

因為那段時間在醫院面對都是一些悲慘的事情,所以心情很壓抑,但是每天晚上回酒店都會看到酒店前臺小姑娘在練吉他。「她說『我覺得大家都蠻苦的,我想練練琴,到時候等你們走的時候能夠給你們彈彈』。我們4月1號走的,她真的拿出吉他給我們彈了一首歌曲。這種感情真的很純粹。」

「這樣非常純粹的一種情感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是非常感動,而且會非常懷念的。」範士廣說,「 我覺得這次能夠在武漢過一段非常純粹的日子,無關物質利益,這種日子我覺得還是非常珍貴的。」

該不該「按照常理性去拍攝」?

疫情期間,人與人是隔絕的,是互相警惕和防備的。尤其是紀錄片導演,可能失去前期長時間調研的機會,快速讓拍攝對象卸下心防是非常艱難的考驗。

範儉就在拍攝期間遇到過很多並不友好的人帶來的無端指責,遭遇了很多拒絕。範儉和團隊考慮再三,選擇不穿防護服進入到拍攝家庭中,雖然自身面臨高風險,但能和拍攝對象建立信任通道,他們也正是這樣才慢慢打開了拍攝對象的心防,拍到了想要拍攝的內容。

談到逐漸走入拍攝對象的內心,範士廣說自己有一天在紅區裡跟一個護士聊天,小護士談到自己負責的一個病人去世了,病人手機還沒有人領,而死亡的那個晚上,手機不停地響,小護士晚上一個人值班,心理上受不了,因為自己會腦補,不知道是誰打過來的。

看著小護士哭了,範士廣突然意識到這一次他們不該「按照常理性去拍攝」,就是去拍攝故事,因為故事很容易把事情簡單化和臉譜化,紀錄片導演應該去呈現世界的複雜性,所以之後團隊開會,才有了後來的「採訪100個普通人」。

呂新雨教授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點。「醫患關係緊張才會有《人間世》出來,但是因為國難,在剎那間,把所有人都聯繫在一起,所有的人都進入到風暴點。大家都心無旁騖的命運共享、同情共享。這樣的場景,也讓我們反思,由於厄運集結成一個精神烏託邦,片子裡看到的是一個個奇蹟的發生。」呂新雨說。

呂新雨

林晨是一名B站的UP主,網名「林晨同學」。他在B站個人帳號上相繼推送三則疫情下的武漢現狀視頻,用鏡頭記錄下武漢的「封城日記」。單在B站,三則視頻的播放量已突破2000萬。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視頻相繼被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媒體轉發,從而火爆全網。

林晨

林晨的片子似乎更像是一個跨界的作品,它基於一個大家的需求,有一點偏向新聞,有時事性,林晨認為,大家日常的東西可能是更鮮活的,在這個背景下就升華了。

「當時身在武漢中,雖然很絕望,但是我的朋友一直給自己打氣啊給親人加油,生活中,能夠正常吃上菜,等等這些細節能夠讓我堅持下來,所以不是我刻意地追求正能量,它就自己產生了這種精神力量。」林晨感慨地說。

「不在意是不是紀錄片,很在意是不是好作品」

現在每一臺智慧型手機幾乎都能夠完成高質量的拍攝,一個全民紀錄的時代已經來臨,而這也將推動和改變紀錄片內容的產出。

2020年2月5日,紀錄片導演、大象紀錄創始人秦曉宇在網上發出倡議,邀請所有被疫情影響的人,拍攝下自己在2月9日任一時刻的生活片段。收到素材後,他將和團隊一起,製作出一部紀錄片,也是一份中國人在疫情中的「影像日記」,取名為《餘生一日》。

秦曉宇

為什麼會選擇用全民記錄的方式?

秦曉宇表示自己之前是一個詩歌的書寫者,並不在意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一個規範的紀錄片,真正在意的是作品是不是一個好的作品,因為「真正的創作其實就是在打破疆界,而不是畫地為牢」。

「 首先,全民記錄的意義在我看來非常重大,每個人不僅是一個值得被記錄的對象,本身也是一個主動的創造者,相當於把歷史書寫的這樣的一種權利分散在每個人手中。」秦曉宇認為,在2月9日的那一天,疫情還在爬坡,其實每一個人、每一個空間都有「前線體驗」。

其次,做紀錄片是要「持有情懷,也要警惕立場」。如果沒有這種自我的警醒,那一個片子可能就變成了一種承載狹隘和偏見的東西。「那麼多人匯聚起來,基於自己的耳聞目見的那個東西,我們把它匯聚起來,可能就構成一種比較接近真實的一種宏大敘事。」

第三,秦曉宇認為自己更感興趣的是「深處拍攝」,所謂深處是在一種也許是被遮蔽的,也許不再是環境社會層面或者公共空間,它恰恰是心理情感。

全民紀錄並不是秦曉宇的原創,但秦曉宇認為,《浮生一日》像是生活的萬花筒,而《餘生一日》則更像生活的聚光燈。

打破偏見更接近真實,是每一位紀錄片導演最想要找到的。竹內亮是一個住在南京的日本人,他帶著一位編導、兩位攝影師,在武漢歷經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這部關於武漢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6月26日晚在網絡播出,不到24小時,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

竹內亮

作為中國女婿,竹內亮導演認為自己有兩個定位。

首先是外國人的視角,其次是紀錄片導演的視角。他認為當時的情況是國外認為中國的很多信息都是虛假的,他們並不相信,但如果由他這樣一個外國人來拍攝「相同的內容」,大家就會相信,體會到不可思議,竹內亮覺得這也是一個不可逃避的現實。「因為我喜歡中國,每個國家都有好壞的兩面,中國也一樣,但外國人只看到中國不好的一面,我覺得很可惜。」

如何拍出更真實的內容?是作為紀錄片導演的身份需要考慮的事情。所以竹內亮選擇自己出鏡,用第一人稱,以一個最主觀的方式來做一個最客觀的敘述,來告訴世界,中國的武漢的故事。

從日本人的角度,竹內亮覺得在沒看到他拍的片子前,日本人還以為武漢是農村,印象一直停在2月份,他想去掉日本人對武漢的偏見,一直介紹下去,記錄下去,讓日本人、西方人知道武漢有多漂亮,有那麼多好吃的等等美好的事情。

其實,每位紀錄片導演的視角和每個人的敘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這也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

「疾病被賦予了某種道德評判來去看待它。那麼無論是在全世界的範圍,還是在一個小小的社區的範圍,都存在。」範儉認為,「無論是在全世界,還是在一個社區都存在的人性的一個日常,在一個非常態的狀況下出現。這是我的影片主要想要表達的東西。」

範士廣依然對特殊時期的情感深有感觸,他覺得其實這種情感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的,彼此相互攙扶相互依偎的一種情感,「這也是我們這個片子一直想去歌頌的東西。」

這段歷史也是林晨這一代人一個共同的記憶,「我從來沒有經過如此集體的一個事件,如此集體的一個記憶,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我覺得這是一個進化的過程,或者是一個不斷的變動,這個過程本身它是很有意思的。

同樣認可這個觀點的還有秦曉宇,他在很多場合都說過很有名的一句話,叫「歷史和建構是獻給農民者的記憶」。他認為,可能不在歷史的現場中、被遮蔽的被邊緣化的一些人,才應該是被歷史驅使的主角。這是我們做很多片子裡頭的一個最核心的訴求。

「這一次也仍然如此,大的歷史正在發生,它很可能是另外一個更大的歷史的起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電影節丨金爵獎官方入選紀錄片和動畫片全介紹
    上海電影節丨金爵獎官方入選紀錄片和動畫片全介紹 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動畫片和紀錄片由於疫情原因
  • 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紀錄片單元
    要經過怎樣的過程,才能讓一部紀錄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與影迷見面呢?特別是在今年如此困難重重的情況下,SIFF紀錄片單元可謂交出了一份驚豔的片單。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 設計師陸雲帆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紀錄片單元一份驚豔的片單採訪:張新偉SIFF紀錄片單元重量級的片單背後,離不開策展人徐錚的不懈努力,每年她都會觀看大量的紀錄片,從中甄選出適合在電影節進行展映的作品。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之間,凹凸鏡DOC專訪了徐錚,在與她的交流中,感覺她是一位很感性的人。
  • 《美國烏託邦》成為多倫多電影節開幕影片
    《美國烏託邦》成為多倫多電影節開幕影片多倫多電影節官方宣布,由斯派克·李執導的紀錄片《美國烏託邦》將作為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首映。因新冠病毒流行的原因,多倫多電影節官方宣布《美國烏託邦》的主創人員將不會現身多倫多,活動將採用現場放映和虛擬活動結合的方式舉辦。本屆多倫多電影節將於9月10日至9月19日舉行。
  • 【影視資訊】上海電影節公布動畫片紀錄片入圍名單
    動畫片部分評委及入圍影片名單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繼續在傳承中突破,進一步優化以評獎為核心的主體架構,給予優秀動畫片同等的尊重和展露鋒芒的機會。組委會6月4日公布動畫片部分入圍影片名單。金爵獎動畫片部分評委會主席由在加拿大國家電影局工作25年、享有國際盛譽的伊舒·帕特爾出任,法國編劇米歇爾·菲思勒與中國導演常光希擔任評委。
  • 2020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紀錄片單元獨家推薦片單
    2020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紀錄片單元凹凸鏡獨家推薦片單01《水俁曼荼羅》日本 / 原一男 / 2019 / 372min劇情簡介:本片是紀錄片大師原一男長達6小時的最新鴻篇巨著推薦語:水俁病環境汙染事件是日本紀錄片導演一直深耕的題材,最著名的是已逝導演土本典昭,他自1965年開始,圍繞這個題材連續跟拍了幾十年。紀錄片導演吳文光說,原一男的鏡頭奔的是人的子宮。372分鐘,六個多小時的觀影,也是對影迷觀影的一種挑戰,原一男曾說,我始終相信攝影機可以還原時代的真相。本片在上海電影節的放映為世界首映。
  • 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紀錄片單元 | 一份驚豔的片單
    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 設計師陸雲帆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紀錄片單元 一份驚豔的片單採訪:張新偉SIFF紀錄片單元重量級的片單背後,離不開策展人徐錚的不懈努力,每年她都會觀看大量的紀錄片,從中甄選出適合在電影節進行展映的作品。
  • 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完整片單公布
    當時,瓦爾達聽到上海國際電影節要展映她的作品,非常高興地表示要赴上海出席見面會並未最佳紀錄片頒獎,但終因身體原因而取消行程。本片記錄的是瓦爾達在各地的電影講座。瓦爾達在片中既回顧了她最著名的作品如《五至七時的克萊奧》、《幸福》、《天涯淪落女》等,瓦爾達萬裡無一的有趣靈魂也在作品中呈現無疑。
  • 疫情紀錄片《我生命中的60秒》入圍威尼斯電影節
    疫情紀錄片《我生命中的60秒》入圍威尼斯電影節 時間:2020.08.0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C
  • 上海電影節丨紀錄片《時光機》:送給成年人世界的童話
    影業、優酷共同出品的紀錄片《時光機》,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版塊的「中國之聲」單元進行展映,這也是本片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時光機》海報這部紀錄片呈現了當代藝術家馬良與身為戲劇家的父親馬科共同生活的動人場景,同時也展現了馬良獨創的木偶裝置舞臺劇《爸爸的時光機》的藝術創作過程。 兩條故事線索平行展開將充滿奇幻色彩的童話元素,與淳樸真摯的父子親情融為一體。片中既有現實生活中父與子的至親至愛,也有舞臺上兒子心靈最深處的精神影像。
  • 上海電影節|紀錄片《光影築夢》給20歲SIFF的生日禮物
    作為2017年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的獻禮之作,由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製作的紀錄片《光影築夢》於6月17日在上海銀星皇冠假日酒店銀星廳舉辦官方首播發布會。紀錄片導演鄔志豪攜主創團隊悉數助陣,除了介紹拍攝製作的幕後故事,現場還播放了5分多鐘的《光影築夢》精彩片花。
  • 尋天涯海角,觀浮世圖景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展映片單
    追隨這六部紀錄片的真實影像,我們從歐亞大陸漂流至夏威夷小島,靜觀人生百態悉數上演。無論國家、種族;無論社會、個體,從導演到舞者,再到工人,土著居民……浮世圖景中是微觀視角下的個體現狀,亦即是繁華社會中折射出的宏觀一角。在鏡頭之後,景框之中,不難領略到導演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反思。
  • 中國VR紀錄片《我生命中的60秒》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澎湃新聞 義大利當地時間7月31日,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布「VR競賽單元」入圍名單,來自中國的VR紀錄片《我生命中的60秒》成功入圍,成為全球首部入圍國際A類電影節的疫情題材
  • 上海國際電影節明天開幕 這些電影都來了
    在我本人的心願清單中,相當一部分來自於近年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招牌單元「4K修復」。作為聚焦全球最新經典電影修復成果的單元,由影史典範文本出發,向觀眾呈現最新的影史研究與文本還原技術與觀念,是此單元為觀眾熱捧的重要功能。
  • 上海國際電影節明天開幕 這些電影都來了
    在我本人的心願清單中,相當一部分來自於近年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招牌單元「4K修復」。作為聚焦全球最新經典電影修復成果的單元,由影史典範文本出發,向觀眾呈現最新的影史研究與文本還原技術與觀念,是此單元為觀眾熱捧的重要功能。
  • 紀錄片 | 上海姑娘單挑美國司法部
    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展映單元繼懷斯曼回顧展,和3月以最快的速度為「法國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爾達的去世作出致敬回應——放映其遺作《阿涅斯論瓦爾達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文學改編實驗室」:構建文學向電影的烏託邦
    12月5日啟幕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正在三亞的椰林中搖曳著光影。而作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一個聯動性事件,「文學改編實驗室」業已發出信號,邀請志同道合者,構建一個讓文學向電影充分發酵的烏託邦。在多年的電影節運營管理經驗中,李穗積累了很多對行業現狀的思考,並敏銳地察覺到,很多問題是現有的平臺、現行的機制無法滿足的。比如,如何找到更好的文學文本,並把它變得更工業化一些,在內容輸出上增加價值感。本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進一步拓展自身對電影產業的促進作用,增加了更加多元、新鮮的元素,這其中就包括新生的「文學改編實驗室」。
  • 尋天涯海角,觀浮世圖景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展映單元片單
    無論國家、種族;無論社會、個體,從導演到舞者,再到工人,土著居民……浮世圖景中是微觀視角下的個體現狀,亦即是繁華社會中折射出的宏觀一角。在鏡頭之後,景框之中,不難領略到導演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反思。因此,艾薩克批評了商業紀錄片的可預測性,與根據預設定製事實的趨勢相反,他呈現了由真實性驅動的作品。他展示了作者身份是多麼複雜——而這正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精神內核。推薦語當導演被告知他只能拍帶商業元素的電影,他將鏡頭對準了自己的身邊,並逐漸脫離客觀記錄 軌跡。
  • 社會場域中的獨立紀錄片
    >   不少紀錄片人都具有獨立精神或獨立情結,然而,獨立紀錄片並不是存在於真空的宇宙裡,而是生長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媒介生態中。[9]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思想氛圍中,1990年《流浪北京》誕生,作為中國獨立紀錄片的開山之作,它一反傳統將鏡頭對準一群在北京流浪的畫家、詩人、藝術家。導演在該片中表現出不同於體制內紀錄片的創作方法和不同於主流評價的獨立見解,體現了紀錄片人的反叛精神,同時在影片中也流露出對「盲流」藝術家強烈的自我認同感。
  • VR紀錄片《我生命中的60秒》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展現疫情下的愛與希望
    9月11日,由VeeR (北京為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VeeR)和大象紀錄出品,入圍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R競賽單元」的VR紀錄片《我生命中的60秒》在上海舉行首映禮。作為全球首部入圍國際A類電影節的疫情題材VR紀錄片,在入圍本屆威尼斯電影節VR競賽單元的眾多影片當中,這部來自中國的VR紀錄片因其獨特的題材和「共創」形式而備受矚目。
  • 上海電影節完整片單以及我的看片指南
    那麼,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好幾百部電影,你最想看的又有哪些呢?我這一期也會簡單介紹下今年上海電影節的影片情況,給你們做個觀影索引,畢竟,早上8點淘寶就要正式開票了,完整排片也出來了,各位抓緊哦。此外,即便沒在上海,也可以考慮飛去啊。算起來,這已經是我連續第六年去上海電影節了,從當年的一時衝動,到如今的固定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