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告別,從音樂開始

2021-02-17 即興

>>>>

無論是和人告別,還是和年告別,人們總是會賦予告別某種儀式感,把它變成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儘管爵士樂迷對每年送走一些大師早就習以為常,但懷念逝者仍然是對樂迷來說最重要的事。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回顧了[即興]的前一篇年度悼念文章,《2015 他們從星空划過》。看的時候我想,爵士樂的特殊性,使得極少有樂迷能夠窮盡對一位爵士樂手的閱讀。當我們和一位去世的樂手告別時,我們對音樂的認識卻很可能正要開始。

超過一個月的寫作過程對應了我從終而始的想法。參考了幾百名去世人物的資料後,我進入下文四十位音樂家的世界,時間被打開到一個沒有邊界的維度。

我在做一個告別的動作,也在投入一個新的開始。爵士這麼講求首尾呼應循環結構的音樂,不正代表了一種生生不息的流動和延續?雖然無法以有限的文字概括,但我會把這些對音樂執著的人生、面對生活磨難依然頑強的堅韌和美麗看作一扇門。這扇門也可能打開你的音樂記憶,讓你認識未曾探索的聲音。

致偉大而不朽的音樂。

Paul Bley 

(November 10, 1932 – January 3, 2016) 


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自由爵士運動推動者、音樂革新者,鍵盤樂器探索先驅,他從未停止過對音樂美學的建構。

● 專題文章 《再見,Paul Bley》

Frank Collett

(May 3, 1942 – January 25, 2016)


從西點軍校復員後,以音樂家的身份逐漸在洛杉磯站穩腳跟,他伴奏過的歌手從Elvis Presley、Perry Como、Keely Smith到Sarah Vaughan、Carmen McRae、Helen Merrill等等,也包括Benny Carter、Dizzy、Zoot Sims、Shelly Manne等爵士名家。他晚年的三重奏作品由爵士名廠Fresh Sound出版。

Janusz Muniak 

(June 3, 1932 – January 31, 2016) 



和Tomasz Stańko、Krzysztof Komeda、Andrzej Trzaskowski同為波蘭爵士樂的先驅者和領軍人物。他的管樂演奏張力強大,即興獨特而美麗。

John Chilton 

(July 16, 1932 – February 25, 2016) 


他是一位小號手,英國著名爵士歌手George Melly樂隊的主要成員,但更為世人銘記的是,他作為爵士樂作者撰寫了十幾本爵士樂著作。他在2000年獲頒英國爵士大獎的年度最佳作者,《Who's Who of Jazz》被認為是爵士樂入門必備書之一。在他主攻的早期爵士領域,關於Louis Armstrong、Henry Red Allen、Sidney Bechet等人的著述被稱作為紐奧良爵士樂賦予了自由。

Claus Ogerman 

(April 29, 1930 – March 8, 2016) 


在美國發揮光熱的德國作曲家/指揮家,身跨古典和爵士兩界,60年代起為王牌爵士製作人Creed Taylor的廠牌Verve和A&M/CTI諸多錄音擔當作曲和指揮,其中尤以為Antonio Carlos Jobim、Bill Evans、Stan Getz、George Benson等爵士明星製作的唱片聞名。

Léon Francioli 

(May 22, 1946 – March 9, 2016) 


見證70-90年代歐洲創新音樂/先鋒爵士的瑞士貝斯手,合作的代表性樂手有Albert Mangelsdorff、Pierre Favre、Michel Portal,以及美國的Don Cherry、Joe McPhee等,他是最受低估的先鋒爵士貝斯手之一。

Naná Vasconcelos

(August 2, 1944 – March 9, 2016) 


巴西現代爵士「三駕馬車」之一,他的berimbau琴演奏太有辨識度,聞聲晤人。ECM唱片記載了他和Don Cherry、Colin Walcott開創性的爵士/民族音樂組合Codona的作品。他探索打擊樂的聲音,不歸屬任何嚴格定義的音樂風格。2016年,他在來滬演出前夕過世,與中國觀眾失之交臂。

● 專題文章《R.I.P. Nana Vasconcelos》

Ernestine Anderson 

(November 11, 1928 – March 10, 2016)


在職業生涯冉冉升起之時突然沉默,歷經坎坷,年近半百時重回舞臺的爵士歌手。重生後的她在Concord公司連發14張唱片,她天生的黑人律感和布魯斯風在爵士歌壇獨樹一幟。陽光總在風雨後,漫長黑暗褪去後,她終於綻放出光芒。

● 專題文章《Ernestine Anderson,Hello Like Before》

Gato Barbieri

(November 28, 1932 – April 2, 2016) 

他受邀為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配樂,他標誌性的黑帽裝扮如同他名字寓意的「黑貓」,他的次中音薩克斯是來自南美大地不羈而浪漫的自由之聲,阿根廷最偉大的爵士音樂家。

Bill Henderson 

(March 19, 1926 – April 3, 2016)

他是五十年代為數不多的黑人爵士男歌手之一,他合作過的樂手有Ramsey Lewis、Wynton Kelly、Horace Silver、Oscar Peterson、Count Basie、Jimmy Smith、Yusef Lateef、Booker Little等,溫暖醇厚的聲音。

Jeremy Steig 

(September 23, 1942 – April 13, 2016)

出身繪畫世家的他用長笛表現內心的熱情和斑斕,出道後與Denny Zeitlin、Bill Evans、Eddie Gomez等錄製過專輯,七八十年代參與過不少融合爵士作品。晚年的他與妻子一起住在日本橫濱,畫畫,吹笛,為孩子製作童書。

Doug Raney 

(August 29, 1956 – May 1, 2016) 

子承父業,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爵士吉他手Jimmy Raney。20歲時移居丹麥,他的作品幾乎都由世界級的丹麥爵士廠牌SteepleChase出版,包括不少與父親一同演奏的雙吉他專輯。

Paul Smoker 

(May 8, 1941 – May 14, 2016) 

美國自由爵士小號手,他的音樂很深地根基於傳統爵士,能聽到Clifford Brown或Bill Dixon的影響,個人專輯主要發表於Sound Aspects、CIMP、Nine Winds等先鋒名廠。

Fredrik Norén 

(April 21, 1941 – May 16, 2016) 

瑞典爵士的領袖鼓手,成長於瑞典爵士教父Lars Gullin的樂隊,與他同代的Bernt Rosengrent、Lars Sjösten等一起把瑞典爵士推向當代,他是傳奇的Bobo Stenson、Palle Danielsson、Börje Fredriksson四重奏一員,從他領導的樂隊中不斷走出新人,瑞典Art Blakey。

Marco Eneidi 

(November 1, 1956 - May 24, 2016) 

曾拜師Sonny Simmons和Jimmy Lyons兩大自由爵士猛將,參與了美國八九十年代自由爵士發展的諸多錄音,他是William Parker、Cecil Taylor、Peter Kowald、Bill Dixon、Glenn Spearman等人的薩克斯手,05年搬到維也納後,是奧地利自由即興的重要推力。

Randy Jones

(January 23, 1944 – June 13, 2016)

從1980年的專輯《Tritonis》開始,他作為Dave Brubeck四重奏的固定鼓手陪伴Brubeck走完最後三十幾年。早年是Maynard Ferguson大樂隊的鼓手,移居紐約後為Tony Bennett、Chet Baker、Gerry Mulligan等伴奏過,但他的技藝到跟隨Brubeck演奏那些複雜拍號的音樂,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現。

Sir Charles Thompson 

(March 21, 1918 – June 16, 2016) 

作為出身堪薩斯城的40年代重要爵士鋼琴家,他以和Coleman Hawkins/Howard McGhee及Illinois Jacquet、Charlie Parker的搭檔而聞名,從搖擺到早期波普樂,他的鋼琴和風琴演奏有著爵士樂手早年淳樸和自得的氣質,代表作曲「Robbin's Nest」。

Don Friedman 

(May 4, 1935 – June 30, 2016)

從50年代在西海岸與Shorty Rogers、Chet Baker、Buddy DeFranco等合演聲名鵲起,到移居紐約組建自己的三重奏,在Riverside發行個人專輯,和Herbie Mann、Booker Little、Charles Lloyd、Clark Terry等合作錄音,他是一位爵士鋼琴詩人,他對鋼琴藝術的孜孜探求,讓他在日本深受歡迎,在他去世後東京Tower Records專門闢出他的唱片專區悼念。

Charles Davis 

(May 20, 1933 – July 15, 2016) 

他也許是東海岸最有影響力的低音薩克斯手,即便他的中音和次中音管同樣出色。與包括John Coltrane在內的硬波普和自由爵士時代幾乎所有樂手都一起演過,他的風格還是根源於內在力量的黑人音樂,作品常見於Elvin Jones、Archie Shepp、Sun Ra、Philly Joe Jones、Cedar Walton、Abdullah Ibrahim的錄音。

Claude Williamson 

(November 18, 1926 – July 16, 2016)

戰後西海岸最重要的爵士鋼琴家之一,四十年代就是Charlie Barnet、Red Norvo、June Christy等人的伴奏樂手,後加入洛杉磯最著名的Lighthouse全明星樂隊,與Bud Shank、Stan Levy、Bob Cooper等人的合作也更多。他的鋼琴三重奏風格動聽近人,因此常被邀請上電視節目。

Dominic Duval 

(c. 1944 – July 22, 2016)

大器晚成的自由爵士貝斯手。四十幾歲時在美國和歐洲的自由爵士舞臺異軍突起,以其快速和豐富的技巧與層次變化,很快成為最有能量的即興貝斯手,不僅是在CIMP、Cadence、Leo等廠牌,他參與錄音的唱片超過百張。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先鋒爵士/自由即興貝斯手之一。

Pete Fountain  

(July 3, 1930 – August 6, 2016)

一個紐奧良出生的白人,畢生都在演奏迪克西蘭爵士的黑管手。他經營的the French Quarter Inn是紐奧良最有名最悠久的爵士酒吧之一。他的音樂和紐奧良地區文化息息相關,他的名字已載入紐奧良/路易斯安那音樂的歷史。

Connie Crothers

(May 2, 1941 – August 13, 2016)

她是最重要的爵士門派創始人/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Lennie Tristano的嫡傳弟子,Tristano於1978年去世後她接過掌門人的位置,創立了Tristano爵士樂基金。她把Tristano的音樂理念完全延伸到自由和先鋒爵士的疆土。她與Max Roach一起創立了重要的爵士廠牌New Artists,她是紐約自由爵士界的重要領袖之一。

Bobby Hutcherson 

(January 27, 1941 – August 15, 2016) 

在很多人眼中,他是爵士樂邁入波普時代後最偉大的顫音琴演奏家,對當今世界的所有爵士顫音琴手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雖然他的琴聲也表現出自由的一面,但更多時候風格如他的作曲「Little B's Poem」般美麗雋永。

Derek Smith

(August 17, 1931 – August 19, 2016)

五十年代成名的英國爵士鋼琴家,與John Dankworth、Kenny Baker、Kenny Graham等英國爵士傳奇一起演奏過,六十年代定居美國,不過直到78年他才有機會在爵士廠牌Progressive出版自己的三重奏專輯。他為Benny Goodman、Dizzy等錄音,為很多明星歌手伴奏,他還為Woody Allen的《漢娜姐妹》和Scorses的《純真年代》電影錄過曲。

Louis Stewart

(January 5, 1944 – August 20, 2016)

他是愛爾蘭歷史上最出色的爵士音樂家之一。68年登上Montreux爵士節的舞臺,後加入過Benny Goodman的樂隊。他在全世界巡演,除了各路歐洲樂手,也與George Shearing、Billy Higgins、Red Mitchell等美國爵士名家合演,他的吉他風格從早期的搖擺、波普到個人化的當代表達,充滿技法與色彩的變化。

Louis Smith 

(May 20, 1931 – August 20, 2016)

在Blue Note發了兩張個人專輯《Here Comes Louis Smith》(與Cannonball Adderley、Tommy Flanagan)和《Smithville》(與Charlie Rouse、Sonny Clark)後,他到學校任職,六七十年代幾乎完全消失於爵士舞臺,直到78年SteepleChase唱片重新挖掘出他的硬波普小號之聲。

Toots Thielemans 

(April 29, 1922 – August 22, 2016)

爵士口琴第一人,爵士口琴演奏的化身。出道于吉他演奏,也吹口哨,從家鄉比利時到美國,他的音樂生涯橫跨六十幾年,與幾乎所有偉大的爵士音樂家都一起演出過,他的影響也跨越了地域和音樂風格。他不變的笑容一如天籟般的口琴聲純淨而溫暖,融化世界的浪漫。

Rudy Van Gelder 

(November 2, 1924 – August 25, 2016) 

爵士史上最偉大的錄音師。他塑造了Blue Note唱片的經典之聲,從他手上誕生的經典錄音數不勝數。他待了大半輩子的新澤西Englewood Cliffs錄音室堪稱爵士錄音的聖地,他也最終於此長眠。

專題文章 《Rudy Van Gelder:Blue Note偉大錄音背後的故事》

Michael Di Pasqua

(May 4, 1953– August 29, 2016) 

Jan Garbarek四重奏,1983年,從左至右:

Michael Di Pasqua, Eberhard Weber, Bill Frisell, Jan Garbarek.

早年是為Al Cohn、Zoot Sims、Gerry Mulligan等西海岸樂手伴奏的冷爵士鼓手,後來參與了大量ECM唱片的錄音,包括Ralph Towner、John Garbarek、Eberhard Weber等人的早年專輯,他在Garbarek、Weber八十年代初的新爵士作品裡發揮了重要作用。

Karel Růžička 

(June 2, 1940 – August 29, 2016)

捷克爵士樂重要的樂團領袖/鋼琴家/鼓手/作曲家/教育家,Supraphon、Panton唱片可見他的早年作品。他參與的捷克歷史性爵士樂團包括Czechoslovak Radio Jazz Orchestra、Laco Deszi的Jazz Cellula等,他的很多作曲被歐洲其他樂團演奏,如「Ozveny」。

Anne Germain 

(1935 – September 13, 2016)

她是法國經典爵士演唱組The Swingle Singers的創始成員,演唱女次高音,在Michel Legrand作曲的著名歌舞片《柳媚花嬌》中,她是凱薩琳德納芙的演唱配音。

Richard Wang 

(July 4, 1928 – October 10, 2016)

很少有人知道Roscoe Mitchell、Joseph Jarman、Malachi Favors、Anthony Braxton、Henry Threadgill等AACM的主將,在芝加哥Wilson Junior College學習和演奏期間有一個音樂上的啟蒙導師Dr. Richard 「Dick」Wang。他把Hindemith和Schoenberg的音樂介紹給他們,組織開放性的即興,引導他們從Ornette Coleman、John Coltrane、Cecil Taylor、Muhal Richard Abrams的音樂中獲取啟發。他是非營利藝術機構芝加哥爵士學院的院長,芝加哥爵士音樂節的發起人之一,他還是一名小號手,一位新聞工作者和爵士/黑人音樂學者。

Bobby Wellins 

(January 24, 1936 – October 27, 2016) 

蘇格蘭標誌性的次中音薩克斯手,五十年代他來到倫敦與Kenny Wheeler等一同演奏,六十年初期他是英國爵士鋼琴巨人Stan Tracey的四重奏一員。他曾離開音樂十年,2012年他戰勝癮病和抑鬱後重返舞臺,把生命的最後四年留給他摯愛的爵士演奏。

Bob Cranshaw 

(December 3, 1932 – November 2, 2016)

雖然他的音樂生涯中並沒有過個人專輯出版,但他卻是六十年代爵士經典最重要的締造者之一,光是六十年代他參與的爵士錄音就不止百張。他和Sonny Rollins的合作超過了五十年。作為最多產的一位貝斯手,他在七十年代後的部分音樂足跡已跳出爵士領域,但載入歷史的演奏還是在如Sonny Rollins《The Bridge》、Lee Morgan《The Sidewinder》、Grant Green《Idle Moments》等等這些爵士經典作品裡。

Janusz Stefański

(June 14, 1946 – November 4, 2016)

波蘭現代爵士史不可或缺的人物,Thomasz Stanko四重奏的第一代鼓手,除了跟Zbigniew Namysłowski等波蘭爵士傳奇演出,他和德奧系爵士樂手也合作緊密,在Albert/Emil Mangelsdorff、Hans Koller、Wolfgang Dauner等人的專輯中都可見他身影,他是歐洲爵士70年代以來激進之聲的發言者之一。

Victor Bailey 

(March 27, 1960 – November 11, 2016)

1982年他接替Jaco Pastorius出任融合爵士名團Weather Report的最後一任貝斯手(1982-1986年),他也是最標誌性的融合貝斯吉他手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與遺傳性的腓肌萎縮症鬥爭,最終病症擴散到上身,讓他不得不完全放棄演奏和在伯克利音樂學院的教職。世界留下了他的擬聲貝斯獨奏。

Mose Allison 

(November 11, 1927 – November 15, 2016) 

雖然五十年代來到紐約後有機會和Stan Getz、Gerry Mulligan、Zoot Sims、Phil Woods等爵士名角合演,並發表自己的爵士三重奏專輯,但他的靈魂始終唱著來自家鄉密西西比的布魯斯。他獨特的個人氣質與詞曲創作還有布魯斯彈唱讓他影響了無數的後來歌手/樂團,Van Morrison、Tom Waits、Jimi Hendrix、the Yardbirds、the Rolling Stones、J.J. Cale、the Who、Pixies、Georgie Fame等等。

Hod O'Brien

(January 19, 1936 – November 20, 2016)

他在14歲就登上爵士舞臺,來到紐約後很快有了名氣,21歲時參與的第一張專輯是Donald Byrd、Art Farmer、Idrees Sulieman的《Three Trumpets》。28歲時,不走尋常路的他決定中斷爵士生涯,重新入校讀書,他在哥倫比亞大學主修數學和心理學,後來又在紐約大學學習計算機編程。在校園裡過了十年讀書癮後,他重回爵士樂懷抱,並以爵士鋼琴家的身份走完一生。他的個人專輯在八十年代後才逐漸面世。

Alphonse Mouzon 

(November 21, 1948 – December 25, 2016)

他是70年代美國融合爵士、爵士放克的重要鼓手,參與71年的Weather Report樂隊同名處女作後,在Blue Note連發四張個人專輯。他是Herbie Hancock、Larry Coryell專輯中的常客,也在McCoy Tyner的一系列非融合爵士唱片中出現。他與搖滾和流行領域的眾多大牌合作過,Led Zeppelin曾把他列為自己最受影響的音樂人物之一。

有一位去世音樂家並不歸屬爵士樂,但與不少先鋒爵士/自由即興樂手都合作過,她是Pauline Oliveros。Oliveros的音樂中關於音波的知覺以及沉思,正可以對應英國藝術史家John Berger(17年1月2日去世,在此一併悼念)提出的關於視知覺的觀念。某種程度上,Oliveros的音樂表現出的一種聲音/音樂的詩意以及對可能性的探索,正是上述很多爵士音樂家所做的(以一種更為旋律化的方式)。音樂理應觸及人們的感知,乃至改變認知。

這首一個小時的現場音樂,或能讓你感受思緒和知覺流動的撞擊。

漫長或短暫,具體或抽象,告別或開始,不過是意識的不同面向。

Pauline Oliveros (May 30, 1932 – November 24, 2016) 

>>>>

1月7日,美國爵士樂評界泰鬥Nat Hentoff辭世,17年離去的第一位爵士人。

生命中會有不斷的告別,也會有不斷的相遇,下個月,鮐背之年的Lee Konitz將來到北京,註定是場一期一會萬山難阻的演出。

從音樂告別,從音樂開始。

相關焦點

  • 音樂|告別?不要告別.
    +告別》,齊豫曾在「民歌四十」演唱會上獻唱,紀念臺灣新民歌永遠的老師——李泰祥      本周五齊豫老師就要在《歌手》舞臺上帶來恩師李泰祥先生的兩首作品《不要告別》與《告別》。為自己取這一個新的名字,正是因為夏宇受李泰祥先生之邀,為其由於版權糾紛而難以發行的作品《不要告別》重新填詞;夏宇可能是認為給流行音樂填詞和寫詩不一樣,所以重新取了筆名,也就是「李格弟」了。      不過,那的確是李格弟第一次填詞,她的文字和旋律實在難以契合。
  • 蝦米音樂,漫長的告別
    2021年的第一場重要告別,來自蝦米音樂。在關停消息傳出後一個多月,終於被其官方證實。今天(1月5日)上午,蝦米音樂發布官方聲明,由於業務調整,蝦米音樂播放器業務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逆向去看已發生的事,會讓人更加唏噓甚至有宿命之感。即,蝦米今天的告別式,在兩年前就已進入倒計時。
  • 蝦米音樂2月告別
    有網友甚至期待蝦米有一天能夠「復活」,但2月5日開始,「蝦米」這個品牌,連同其12年來所生發的種種,確實都將不復存在。北京青年報記者1月5日登錄蝦米音樂的APP,發現平臺已特別設置了「蝦米愛你告別典禮」頁面,蝦米音樂的工作人員寫下了告別寄語,背景音樂煽情又深情,預示著這一場告別真真切切地來臨。「曾經來過,真好!」
  • 蝦米音樂宣布2月告別
    業內人士解釋,音樂商業場景服務,即比如在線背景音樂、車載系統、線下空間、智能終端等等。這一消息,令眾多蝦米用戶直呼「難過」「不舍」。有網友甚至期待蝦米有一天能夠「復活」,但2月5日開始,「蝦米」這個品牌,連同其12年來所生發的種種,確實都將不復存在。
  • 臺灣音樂大師李泰祥逝世:告別,不要告別
    我醉了 我的愛人 在這燈火輝煌的夜裡,多想啊 就這樣沉沉的睡去,淚流到夢裡 醒了不再想起……,昨晚的臺北依然燈火輝煌,李泰祥就如這首他的作品《告別
  • 蝦米音樂 何以從「偏愛」走向「告別」?
    曾獲得無數歌迷、音樂人與市場垂青的蝦米,何以走向了「告別」?##阿里系VS騰訊系,只在一念間「作為蝦米的忠實用戶,後來為什麼離開了蝦米?」《科創板日報》記者將問題拋給蝦米的用戶,一位至今仍然保留蝦米App的用戶無奈的說道,「版權」。「我2017年的年度歌單30首,後來僅有幾首能播放。」
  • 生涯終止式,7位音樂傳奇的告別巡演
    告別巡演自然是音樂傳奇們的首選,《滾石》在2014年曾報導過許多老牌音樂人將舉辦世界巡迴告別演唱會。如今四年過去了,有哪些音樂人實行了這些計劃?1。Paul Simon  當我們開始的時候,一切都很棒,因為你年輕無敵。然後有一段時間,我成了一個有家室的人,我很難飛來飛去。」他們的告別演出之旅已經開始,預計在2019年結束。甚至有傳言稱最後一場是與Metallica, Megadeth, and Anthrax「金屬四巨頭」聯合演出。3。Ozzy Osbourne
  • 齊豫《不要告別》+《告別》背後是一段流行音樂歷史啊!
    李泰祥為了籌集路費,就把手裡的幾首歌的版權,賣給了當時剛創建的歌林唱片,其中一首,就是三毛寫詞的《不要告別》,那個時候,三毛還和老公住在在西非沙漠裡,也剛剛在臺灣發表作品。鄧麗君的名曲《小城故事》最早就是歌林發行的。 ‍
  • 志願者招募丨《音樂人生——何塞·卡雷拉斯世界告別巡演》[北京站]
    如果你喜歡劇院,或是熱愛音樂、歌劇,或僅僅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機會正悄悄向你走來!《音樂人生——何塞·卡雷拉斯世界告別巡演》[北京站]志願者開始招募啦!名額有限,速速圍觀!—何塞·卡雷拉斯世界告別巡演 傳奇大師何塞·卡雷拉斯世界告別演出古稀之年對生命的吟唱向音樂致敬 男高音:何塞·卡雷拉斯 José Carreras指揮:大衛·希門尼斯DavidGIMÉNEZ女高音:席琳·伯恩Celine Byrne北京站特邀嘉賓:李雲迪北京站合作樂團
  • 音樂人生 何塞·卡雷拉斯世界告別巡演/北京站
    因電影《偉大的卡魯索》中主演馬裡奧·蘭扎的美妙歌聲,卡雷拉斯立志畢生從事音樂事業。1968年 22歲世界三大男高音         卡雷拉斯開始與帕瓦羅蒂,多明戈共同組織「世界三大男高音系列音樂會」,世界巡演、享譽全球。1990年代
  • 蝦米音樂 何以從"偏愛"走向"告別"?
    曾獲得無數歌迷、音樂人與市場垂青的蝦米,何以走向了「告別」?阿里系VS騰訊系,只在一念間「作為蝦米的忠實用戶,後來為什麼離開了蝦米?」《科創板日報》記者將問題拋給蝦米的用戶,一位至今仍然保留蝦米App的用戶無奈的說道,「版權」。「我2017年的年度歌單30首,後來僅有幾首能播放。」
  • 《不要告別+告別》:一種哀而不傷的別緒,悲傷又瀟灑|音樂沙龍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分享她在節目裡演唱的《不要告別》+《告別》。各自曲折 各自寂寞原來的歸原來 往後的歸往後齊豫已經不止一次把《不要告別》+《告別》合在一起唱了:2014 年 4 月,臺北《橄欖樹演唱會》,在那三個月前,李泰祥剛剛去世(於2014年1月2日在臺灣仙逝,享年73歲),所以這臺演唱會可以說是一場李泰祥的紀念音樂會,那場演唱會上,齊豫把《不要告別》和《告別》混在一起唱
  • DJHardwell告別演出完美落幕 虎牙直播將打造音樂品牌新生態
    備受期待的Big Room House先行者之一Hardwell退隱之前的告別演出如期將至,國內唯一指定直播平臺虎牙直播也準時開播,並貼心的為不能熬夜的粉絲們準備了當天晚間八點的重播直播間。觀眾們通過虎牙直播欣賞到了一場交響樂與電子音樂結合的音樂演出,Hardwell與國際頂尖音樂人配合完美,帶來最極致的視覺聽覺的饕餮盛宴,網友們紛紛感慨,能看到Hardwell告別演出現場直播,也算是沒有遺憾了。演出還未正式開始,Hardwell硬好們早早就已經在虎牙直播搶前排等待偶像的到來。虎牙直播為了不讓粉絲們等待太枯燥,循環播放Hardwell對國內粉絲們的祝福。
  • 蝦米音樂2月告別 會員申請退款截至3月5日
    蝦米音樂2月告別  運營12年因業務調整關停 會員申請退款截至3月5日  1月5日,蝦米音樂宣布將於2月5日關停,原因是「業務發展上的調整,蝦米音樂未來將轉向更多音樂商業場景服務」。業內人士解釋,音樂商業場景服務,即比如在線背景音樂、車載系統、線下空間、智能終端等等。
  • 對話:告別「新說唱」,重新出發的音樂人滿舒克
    文:王彥心在昨天剛結束的MDSK杭州音樂節上,滿舒克在音樂的表演間隙說:「現在舞臺面光太強,看不清臺下的面孔,但只有看清楚你們,我才有一種活著的感覺」。告別完《中國新說唱》的舞臺,雖然抱有遺珠之憾,但滿舒克馬不停蹄的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唱廣告歌,做代言,準備新專輯,在各大音樂節之間來回奔波,步伐走的平穩而踏實。
  • 從《「告別」交響曲》看海頓交響曲創作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八)
    (四);5、深入巴洛克,讓我們從維瓦爾第開始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五);6、「德國人」亨德爾是如何成為「英國」作曲家的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六);7、亨德爾的協奏曲與管弦樂作品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七);8、作為亨德爾一生才華最完美展現的《彌賽亞》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八);9、被遺忘的巴洛克作曲家之阿爾比諾尼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九);10、他是巴赫早期音樂創作的楷模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
  • 蝦米音樂告別典禮上映,「小眾音樂圈」的夢碎時刻
    1月5日,蝦米音樂正式宣布由於業務調整,將於 2021 年 2 月 5 日 0 點停止蝦米音樂的服務,陪伴了無數音樂發燒友12年的老牌音樂平臺就此進入尾聲。 與此同時,蝦米還同步推出2020年度聽歌榜單,以「四季放映廳」的形式講述那些與蝦米相伴走過的春夏秋冬,以告別典禮為支點的最後一場營銷也旨在傳達:「無論哪裡,蝦米愛你」的音樂信仰。
  • 告別搬磚黨《音樂俠》打工玩法打造高富帥
    音樂舞蹈類網遊《音樂俠》從網遊擺攤系統中獲得靈感,打造《音樂俠》獨特的打工玩法,免去玩家沒錢的煩惱,隨小編一起告別搬磚黨,輕鬆成為高富帥!小編特意趕赴蝸牛公司對《音樂俠》打工玩法進行全面的了解,其中包含了進入大都市到進行打工的整個過程,之前了解的只是《音樂俠》最美遊戲畫面的華美外衣,沒想到其中還有如此休閒實用的玩法。
  • 東方音樂挑戰賽2021開始全球報名招募 第五季音樂盛典精彩升級
    近日,東方音樂挑戰賽出品方官宣發布了2020第四季獎項歸屬,同時第五季節目全球報名系統隨即上線。告別了這場持續了一整個盛夏的音樂狂歡,終極音樂盛典節目播出後各獎項歸屬正式官宣發布。最終實力派歌手朱露雲憑藉嗨爆全場的完美表現一首《uptown funk》強勢登頂,奪得2020第四季東方音樂盛典年度總冠軍歌手。
  • 一切從音樂開始
    共有EZ IN LIVE HOUSE現場演出大廳,再見二丁目日本燒鳥屋,DEEP WALKING蠔聲吧,紅酒吧以及VIP包廂五個區域。這裡是音樂的實驗室,食慾的發展所,音樂人的家,美食者的天堂。大廳引入亞洲著名音樂酒吧EZ LIVE HOUSE,這是EZ LIVE HOUSE在內地的第一家「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