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了 我的愛人 在這燈火輝煌的夜裡,多想啊 就這樣沉沉的睡去,淚流到夢裡 醒了不再想起……,昨晚的臺北依然燈火輝煌,李泰祥就如這首他的作品《告別》中所寫的那樣,沉沉的睡去了。
|
網易雲音樂官方下載地址
(文/姚驊)我醉了 我的愛人 在這燈火輝煌的夜裡,多想啊 就這樣沉沉的睡去,淚流到夢裡 醒了不再想起……,昨晚的臺北依然燈火輝煌,李泰祥就如這首他的作品《告別》中所寫的那樣,沉沉的睡去了。
最初聽到李泰祥的作品,和很多人一樣,是那首著名的「橄欖樹」,上世紀80年代通過收音機偶爾聽到了這首歌,雖然那時只記住了演唱者齊豫的名字和這首歌的幾句歌詞,對於創作者的名字是毫無印象。過了很多年後,我才知道李泰祥老師是這首歌的作曲者。
聽了很久時間的臺灣流行音樂,我一直覺得李泰祥是孤獨的,就算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流行樂橫掃大陸時,這個名字仍然被大部分人冷落和不熟悉。他是臺灣流行樂壇中很特殊的人物,以專業古典音樂人的身份遊走於流行和古典之間。他的作品中,少了一絲古典音樂的嚴謹,又比流行音樂多了一份深沉。以至於那時做古典的人會覺得李泰祥的作品不能算稱之為古典音樂,而做流行音樂的又覺得李泰祥的作品太曲高和寡,不太容易流行和大賣。確實,在臺灣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裡,李泰祥的作品當然不及那些流行大熱的唱片那般,動輒以數白金的銷量計算。但李泰祥卻用他對音樂的痴情及使命感繼續創作。
我收藏了一張齊豫的《橄欖樹》的黑膠唱片,唱片內頁上有篇李泰祥的文章《走入群眾 將文學帶入生活——尋求自己的歌》,也表明了李泰祥對於音樂的態度,其中的那段話「音樂家不能再老是躲在象牙塔裡,音樂家也要為社會付出愛心和關切,為社會服務,寫出大家的歌,寫出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歌,寫出以我們的表達方式來表達感情,又不落俗套的大眾歌曲。」,至今都讓人印象深刻,也值得後來的創作者用心揣摩與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李泰祥又是不孤獨的,作為臺灣樂壇中最唯美的創作人,他那些唯美經典的歌曲「橄欖樹」、「走在雨中」、「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跳出了當時一般的流行音樂既定的形式和框架,但骨子裡又透露出一種浪漫、古典的氣質,被一代代人傳唱著。
而李泰祥在音樂領域涉及之廣泛,在臺灣樂壇也無人能出其右:原住民民謠、布袋戲、音樂劇、歌劇……。你很難想像他對於音樂的痴情與堅持,而且在他1988年患上帕金森症以後,仍然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與葉樹涵一起合作完成的民謠專輯《少年 心事》,和齊豫、潘越雲等七位得意門生合作的專輯《李泰祥與他的女弟子》,充滿了原住民音樂題材的《雲在頭上飛》,交響樂文學專輯《偶然與追尋》,室內交響樂作品《自彼此遇見你》……,不過,李泰祥的不少作品常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甚至乏人問津。這位臺灣樂壇的勇者仍然堅持自己的音樂理想,一直往前。相信,慢慢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懂他及他的作品。
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一起看「民歌三十年」演唱會,這朋友平時不太聽音樂,且在我心中,是個挺堅硬、挺嚴肅,不苟言笑的人,當看到萬芳一邊演唱「走在雨中」,一邊動情旋轉,同時鏡頭又轉向因患病而顯得消瘦的李泰祥,他那雙溼潤的眼睛讓人動容,當看到這一場景時,我看到他正在偷偷地抹眼淚。
與李泰祥同為雙魚座的歌手陳永龍,曾經有一張演唱李泰祥作品的專輯《日光 雨中》,翻唱了李泰祥諸多的經典作品來向這位大師致敬。今晚在臺北的「Legacy Taipei 」,陳永龍有一場演唱會,今晚一定有不少紀念李泰祥的環節,不過不希望有太多的悲傷色彩,用心聆聽他的音樂,才是對這位大師的最好紀念。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