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祥,最後的時光【李泰祥逝世一周年·祭念專題㈠】

2021-02-22 在別處文藝志

李泰祥,出生於1941年2月20日,雙魚座,阿美族人。他受過紮實西方古典音樂的訓練,卻又致力於將古典音樂通俗化,創作過《橄欖樹》、《告別》、《一條日光大道》、《走在雨中》、《你是我所有的回憶》、《歡顏》等諸多經典歌曲,影響並培養了如齊豫、許景淳、唐曉詩等一批歌手,是一代音樂大師。1988年,李泰祥罹患帕金森病;2009年,因甲狀腺癌開刀;2013年起長期住院。2014年1月2日晚上8點20分,他在睡夢中安詳病逝於新北市新店慈濟醫院。

黃耀明和張國榮的那首《這麼近,那麼遠》中,有那麼一句獨白:「李泰祥的新唱片,你買咗未?」

從此,買不到了。

2014年1月2日

李泰祥病逝

晚上10點的臺東Live House鐵花村,周圍都是一些做音樂的朋友。他們在當地的社交網絡上看到了李泰祥去世的消息,並互相告知,也討論著:「這樣他應該會好受一些吧。」

晚上11點多,臺灣野火樂集總監熊儒賢打電話過來,告訴大家李泰祥去世的消息。她說第一時間與李泰祥的弟弟李泰銘通了電話,安慰的是,李泰祥是於當晚8點20分在睡夢中離去的,嘴角還有笑容。

2013年12月27日

看望李泰祥

這些年,為內地歌迷所喜愛的臺灣歌手紛紛來到內地演出,曾經的青春情結大多可以因某場演唱會而圓滿,但李泰祥這樣一個神話般的時代人物卻因一病多年,大多數內地歌迷都無緣得見。在這樣一個臺北的冬天,去看望李泰祥是一件幸運又沉重的大事。雖然,在出發前便知道,這將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面。

位於臺北新店的慈濟醫院,乾淨明亮,採光很好。一樓大廳擺放著一架鋼琴,有時會有樂隊在大廳演出,只為給在這裡的病人帶來一些快樂。

在李泰銘的帶領下,作者和熊儒賢一起去往六樓的6C02病房。還沒進門,便聽到李泰祥劇烈的喊痛的呻吟……他喉頭的腫瘤讓他無法進食也無法插管,有痰也無法咳出來。

打開房門,已經非常消瘦的李泰祥躺在病床上,口不能言,眼睛望著上方。大概因為前兩天是聖誕節,醫護人員給他戴上了一頂聖誕老人紅色的帽子,外籍護工在一邊照顧他。床頭柜上,有一臺灰藍色的舊CD播放器,牆上則掛著一張很多人籤名祝福的畫片。李泰祥看上去很難受,戴著呼吸面罩,不時會咳痰。過了一會兒,李泰銘說:大家先出去吧,因為護士要幫他抽痰。

一個月前,熊儒賢曾來看望過李泰祥,當時他還可以眨眼回應,神志清明,而此刻的他,卻已顯得非常疲憊。李泰銘說:「他應該是在等兒子一家回來,於是一直撐著。兒子是上周回來的,他可能是等到了,於是一下子垮了。」

2013年11月底

李泰祥病危

2013年11月26日,野火樂集內地巡演至杭州酒球會,一直與李泰銘有聯繫的熊儒賢接到了李泰銘的電話,得知院方要求李泰祥離院。李泰銘表示:「沒人能保證移動哥哥帶來什麼風險,如果有萬一,這對做決定的家屬無比殘酷。」熊儒賢焦慮萬分,為了安慰病床上的李泰祥,他們臨時將開場部分改成向李泰祥致敬的單元,並現場連線李泰銘,將現場的歌聲播放給李泰祥聽。病床上已不能說話的李泰祥一直睜大了眼睛,聽著電話另一頭的音樂。

李泰銘說,李泰祥需要聽馬勒的交響曲才會得到些微的平靜,但之前他住的是三人病房,不方便播放。經過多方努力,李泰祥終於轉入了單人病房,第一晚便睡得安穩,微微打鼾。

同一時期,臺灣樂評人馬世芳也在微博中公布了李泰祥已處於甲狀腺癌末期的消息,醫生已窮盡一切治療手段,家人也已籤署放棄急救的同意書。內地一眾音樂人及樂評人紛紛在自己微博上表達對李泰祥的祝福。

2013年10月30日

李泰祥住院

一開始,李泰銘將生病的哥哥接到了自己位於宜蘭的家中照料。但是因為李泰祥感冒引發肺積水,不得不將他送進醫院。

2011年5月

「給李泰祥先生的青春版稅」事件

2011年5月8日,豆瓣網的李泰祥小組中,有臺灣友人發帖說,李泰祥又驗出了甲狀腺腫瘤,花蓮慈濟醫院上百萬的巨額醫療費讓他非常苦惱,這位友人希望大家可以通過小額捐款的方式給他一些祝福。

幾天後,消息開始在一些資深音樂人和樂評人的微博裡流傳,樂迷們也奔相走告。李泰祥的女兒李若菱說,李泰祥的生活基本不成問題,只是患病的開銷比較大。因為李泰祥的音樂生涯雖已近五十年,早年的《橄欖樹》、《在雨中》等作品仍被廣為傳唱,但因為當時這些歌曲都以「賣斷」方式轉給唱片公司,李泰祥後期無法拿到版稅。也就是說,那些被我們視為經典的作品,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收益。

於是,一場由海峽兩岸音樂人與樂迷們自發組織的活動在網上展開。當年5月22日,音樂人李廣平在北京組織了募捐義演,同一天,樂評人邱大立在廣州組織了義演。這便是「給李泰祥先生的青春版稅」事件。

2005年7月

民歌三十年紀念演出

臺灣音樂最輝煌的歷史,最該紀念的便是民歌三十年。從民歌運動開始,臺灣的音樂人才開始真正唱自己的歌。那次演出,是一場永遠的嘉年華。

其中一個演出單元,是李泰祥作品集錦。齊豫沒有出席,許景淳代替她唱了經典之作《橄欖樹》;民歌時代的狂熱愛好者萬芳代替她唱了《走在雨中》。這場演出的DVD在內地的樂迷中傳開,已是半年後。這也許是很多內地樂迷第一次在視頻中看到病中的李泰祥,看到他在觀眾席中聽她們唱自己的歌,眼中泛淚。萬芳全情投入把歌唱完,含著眼淚向臺下的李泰祥致敬,向原唱者齊豫致敬,而李泰祥則在觀眾席中站起身來,那樣認真而用力,又略顯笨拙地為臺上的萬芳鼓掌……

〖後 記〗

作為一個齊豫的前死粉,李泰祥當然是對我非常重要的名字。再後來,聽到他給其他女弟子們寫的那些歌,再再後來,聽到他其他的音樂作品……在我心中,哪怕是那麼璀璨的臺灣樂壇,李泰祥永遠都是我心中的第一人。

民歌三十年,我是看的DVD,看到萬芳在臺上唱《走在雨中》向李泰祥致敬,李泰祥當時已經得了帕金森,他鼓掌的樣子顯得那麼笨拙。那是我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他。真的是看到哭,為臺上縱情唱歌的萬芳,也為這個從未謀面的老人,為心中寫了那麼多年的名字。

當時想,不知道民歌四十的時候,會怎麼樣……時間太快,今年已經要民歌四十了。而李泰祥,已不在。

等我們越來越多地能夠見到少年時喜歡的那些臺灣民歌手時,李泰祥已經處於病中,不斷傳來的消息,都是病情。2011年,「給李泰祥的青春版稅」事件發生時,我為所在的報紙做了一個專題,採訪了內地兩個城市北京和廣州的活動發起人,李廣平和邱大立。我只是想為自己愛的那些名字,可以做一些事。

2012年,因為「走江湖」隨內地幾位有代表性的民謠歌手們去往臺灣演出,結識臺灣的主辦方「野火樂集」的熊姐熊儒賢。2013年11月,野火的臺灣歌手們來內地「走江湖」巡演,也是通過熊姐與李泰祥弟弟李泰銘的聯繫,得知了大師病危的消息……

2013年12月,我去臺灣。熊姐問我,你是不是想見李泰祥……一下子戳中我的心事。真的,我沒有想到,我有生之年能夠見大師一面。但真的實現了。並且,也因此,在臺灣休假期間,因為李泰祥,專訪了他的弟弟李泰銘,也就是我的前偶像齊豫的前夫。並且,專訪了沒有接受過內地任何採訪的,我最愛的詩人夏宇,也就是著名的詞人李格弟。像是把我這麼多年對於臺灣音樂的愛,劃上了一串最圓滿的省略號。

2013年12月27日,在熊姐和李泰銘的安排下,我在臺北慈濟醫院看到李泰祥。他已經在病床上極為憔悴,非常痛苦,也無法說話了。我仍舊像個小粉絲一樣,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該不該對他微笑,心裡很難過。

2014年1月2日的晚上,我接到熊姐電話,得知李老師已經離去。

至此,已經一年過去。這個專題,去年是寫給《上海壹周》的,是時候放出來了。

「在別處」預告


1月3日 【李泰祥逝世一周年·祭念專題㈡】李泰銘專訪

1月4日 【李泰祥逝世一周年·祭念專題㈢】夏宇專訪


▲ 歡迎關注:在別處(in-elsewhere)文藝生活志

▲ 生活構成:日常·飲食·文藝·旅行·星座·故事

▲ 如果喜歡,敬請轉發,謝絕轉載

▲ 合作郵箱:thatwitch@163.com

相關焦點

  • 專訪夏宇:沒有李泰祥,大概也沒有寫詞的李格弟【李泰祥逝世一周年·祭念專題㈢】
    李泰祥逝世一周年 · 祭念要約到夏宇採訪並不容易,甚至,要見到夏宇都是難的。
  • 我噠噠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紀念李泰祥逝世4周年
    我噠噠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紀念李泰祥逝世4周年文:河西2014年1月2日,在寒冷的冬日
  • 告別李泰祥
    我第一次聽到的李泰祥自己的演唱是1985年他的個人專輯《錯誤》,主打歌《錯誤》就譜曲自鄭愁予的同名詩作,當開首三句:「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傳入我的耳膜時,我就大吃了一驚,特別是第二段副歌時的直衝雲霄,仿佛內心中無限悲愴蒼涼亂石崩雲,與器樂弦樂的交織,輕易就撥動了你的心弦:我噠噠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我不是歸人
  • 臺灣音樂大師李泰祥逝世:告別,不要告別
    最初聽到李泰祥的作品,和很多人一樣,是那首著名的「橄欖樹」,上世紀80年代通過收音機偶爾聽到了這首歌,雖然那時只記住了演唱者齊豫的名字和這首歌的幾句歌詞,對於創作者的名字是毫無印象。過了很多年後,我才知道李泰祥老師是這首歌的作曲者。聽了很久時間的臺灣流行音樂,我一直覺得李泰祥是孤獨的,就算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流行樂橫掃大陸時,這個名字仍然被大部分人冷落和不熟悉。
  • 追憶《橄欖樹》曲作者李泰祥
    李泰祥在徵得三毛同意後,由民歌手楊祖珺譯成中文。三毛詩裡的主角是她在西班牙草原看到的小毛驢,李泰祥覺得唱「為了小毛驢流浪」很奇怪,後以「橄欖樹」代替「小毛驢」。這一改,使得歌曲空靈的意象、純美的意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然而,歌曲《橄欖樹》命運多舛。樂評人馬世芳回憶說,《橄欖樹》當年送審時,審委認為原詞「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有「海外密會匪諜」之意,硬是封殺。
  • 李泰祥:永不熄滅的生命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專輯中的編曲也稱得上大膽,全部採用鋼琴+MIDI合成器伴奏,在古典中透著一絲先鋒氣質,但MIDI合成器的加入奇異地絲毫沒有減弱這些歌曲的古典韻味。李泰祥為音樂而生而活,窮盡生命的每一滴力量都獻給了音樂。有評價稱李泰祥和侯孝賢幾乎就是臺灣的整個記憶,這讓海小峽想起了他的一首歌:《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 老歌時光︱李泰祥來自臺灣的華美之聲
    他是李泰祥,臺灣阿美族人,1956年進入臺灣國立藝專學習小提琴,專攻西洋古典音樂。畢業後擔任著名樂團小提琴手,期間開始創作,譜寫了大量富有藝術感的交響作品引起轟動。1978年譜寫一系列的古典作品時,將民歌巧妙地融合到了古典弦樂中,《橄欖樹》成為了華語樂壇經久不衰的樂篇。
  • 969 李泰祥|告別(1983)
    《告別》是由李格弟作詞、李泰祥作曲、最早由唐曉詩 / 李泰祥合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唐曉詩1983年發行的《唐曉詩》專輯中。
  • 追憶《橄欖樹》曲作者李泰祥[2014-01-04]
    李泰祥在徵得三毛同意後,由民歌手楊祖珺譯成中文。三毛詩裡的主角是她在西班牙草原看到的小毛驢,李泰祥覺得唱「為了小毛驢流浪」很奇怪,後以「橄欖樹」代替「小毛驢」。這一改,使得歌曲空靈的意象、純美的意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然而,歌曲《橄欖樹》命運多舛。樂評人馬世芳回憶說,《橄欖樹》當年送審時,審委認為原詞「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有「海外密會匪諜」之意,硬是封殺。
  • 我噠噠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傾聽一代宗師李泰祥的演唱
    我第一次聽到的李泰祥自己的演唱是1985年他的個人專輯《錯誤》,主打歌《錯誤》就譜曲自鄭愁予的同名詩作,當開首三句:「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傳入我的耳膜時,我就大吃了一驚,特別是第二段副歌時的直衝雲霄,仿佛內心中無限悲愴蒼涼亂石崩雲,與器樂弦樂的交織,輕易就撥動了你的心弦:我噠噠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我不是歸人
  • 《橄欖樹》曲作者李泰祥去世 曾無力承擔巨額醫療費用
    昨晚8點左右,《橄欖樹》曲作者李泰祥因甲狀腺癌病逝於臺灣新店慈濟醫院,享年73歲。李泰祥飽受帕金森氏症之苦長達20年。早在去年底,這位臺灣「音樂大師」病情就開始加重,當時他的弟弟李泰銘曾表示:「希望哥哥能平靜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李泰祥屢遭重病侵襲,可由於他對早期音樂版權沒有概念,作品被音樂公司買斷而無法獲得更多版權費用,所以曾無力支付巨額醫療費用。
  • 古典,李泰祥來自臺灣的華美之聲
    他是李泰祥,臺灣阿美族人,1956年進入臺灣國立藝專學習小提琴,專攻西洋古典音樂。畢業後擔任著名樂團小提琴手,期間開始創作,譜寫了大量富有藝術感的交響作品引起轟動。1978年譜寫一系列的古典作品時,將民歌巧妙地融合到了古典弦樂中,《橄欖樹》成為了華語樂壇經久不衰的樂篇。
  • 臺灣音樂泰鬥李泰祥病逝 生前付不起手術費
    ——李泰祥  曾寫出《告別》、《橄欖樹》等膾炙人口歌曲的「音樂大師」李泰祥,2日晚間8時因甲狀腺癌病逝,享年73歲。這樣一位「音樂狂才」的過世,著名作家龍應臺深深惋惜。她表示,有些人走時已靜下來,但李泰祥心裡還有一團火,卻這樣走掉,讓人覺得特別痛惜。
  • 李泰祥 不要告別_文化頻道_鳳凰網
    梁弘志剛剛過世,沒多久馬兆駿也故去了,更為李泰祥老師擔心,不要告別,不願告別。無法企及的重要在那場幾乎啟發了「滾石30」的演唱會上,很遺憾齊豫沒有到場,當然許景淳演唱的《橄欖樹》和萬芳版本的《走在雨中》也很感人,但印象最深的,還是王城自彈自唱的《告別》。
  • 臺灣音樂泰鬥李泰祥病逝 曾創作《橄欖樹》(圖)
    當年他堅持發表新作,由管弦樂團演奏臺灣原住民樂章《狩獵》交響樂版,並最後一次公開演唱《一條日光大道》,感動得現場觀眾淚流滿面。  大師精神財富無窮,但經濟上卻清貧如洗。去年11月,李泰祥病況惡化,但卻付不起百萬新臺幣的手術費。為此友人發起募款活動,得到兩岸樂迷的踴躍響應,大陸樂迷更說「為我們的青春付一份版稅」。
  • 《橄欖樹》的故事——臺灣音樂泰鬥李泰祥與三大女弟子
    但《橄欖樹》傳達的意識形態、反覆訴求「流浪」的疏離感、對自由的渴望,在1970年代受黨國束縛、限制的臺灣,幾乎是離經叛道,是在質疑當下生活與環境的不如意,甚至有人質疑「流浪」一詞恐怕會引導年輕人離家出走。因此歌曲問世不久,就被臺灣當局以「主題意識」不明顯為由而查禁。
  • 音樂大師李泰祥病逝 將長眠金寶山墓園
    原標題:音樂大師李泰祥病逝 將長眠金寶山墓園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作曲家李泰祥2日晚病逝,李泰祥的弟弟李泰銘今天表示,遺體移送至臺北市二殯,火化時間未確認,靈骨塔位將放新北金寶山墓園。
  • 《路邊野餐》的靈魂旋律:李泰祥、三毛、李格弟及其他
    隨後李泰祥高聲唱起,堅決而脆弱。隨後是盛大的間奏如同輝煌燈火,繼以唐曉詩決絕的領唱、李泰祥痛苦的和聲,刀一樣的小提琴與堅硬的電吉他呼應二人歌聲悽愴告終。李格弟的詞,以不同於三毛的態度面對分離,不僅書寫了痛苦的當下,更抒寫了可能的明天,給予聽者無盡的解讀空間。尤其是保留的「燈火輝煌」一詞,把光明從周遭環境放進了愛人的眼裡,由起始便升華了這首歌的格局,是我心中最絕妙的再創造。
  • 作曲家李泰祥病逝 弟子齊豫:從未覺得死亡離他近
    她說李泰祥拓寬了所謂的「流行」,「流行也可以永垂不朽!當經典披上了流行的外衣,讓人在追求流行的當下,也能一窺經典的堂奧(奧妙)!」  齊豫希望老師的那些「擁抱大眾、為大眾寫下的歌」,能夠流傳得廣而久。「老師是臺灣原住民,但一直有著擁抱大中國的情懷,作品裡常看到老師對那些大山大水的詠嘆。有人認為老師的音樂曲高和寡,存在於古典與流行的折縫中。
  • 【壹周特別策劃】專訪夏宇:沒有李泰祥,可能就不會有李格弟
    不僅因為她不時會旅居法國,更因為,她極為神秘,像有很多個分身一樣,一邊用夏宇這個名字寫詩,一邊用李格弟這個名字為歌寫詞,甚至還有更多的筆名。即便是這兩個名字都已知名度極高,是太多太多人的文藝偶像,卻很少有圈外人知道她長什麼樣,走在路上也不會被人認出。        她還是答應了這次關於李泰祥專題的採訪,「其實我和他沒有日常生活上的接觸,甚至沒有一起吃過飯喝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