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電影海報
2月17日,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長城》在北美3326家影院大規模上映,以好萊塢大片待遇上映的《長城》卻未能有大片席捲市場的表現。
根據IMDB數據,《長城》的製作成本為1.35億美金,約合9.37億人民幣。其豪華明星團片酬也應當不菲,光是馬特·達蒙的片酬可能就已達2000萬美元,加上陣仗不小的全球宣發活動,該片回收成本的壓力相對較大。
《長城》於2016年12月16日在中國上映,早於北美市場兩個月,但本土觀眾對該片的評價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該片艱難爬過10億,扣除電影專項基金和稅款,目前連製作成本都難以達到,未過盈利點,後期發力又有限,而海外市場又不買帳,張藝謀大導演這次是摔了個大跟鬥啊!
這部備受爭議的電影講述的是什麼呢?
影片講述的是來到中國尋覓黑火藥發財的外國僱傭軍威廉·加林(馬特·達蒙飾)與佩羅· 託瓦爾(佩德羅·帕斯卡飾),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誤打誤撞進入了長城,認識了對抗饕餮的中國無影禁軍。
威廉·加林義被這群戰士之間的信任和犧牲所感動,無反顧地加入到了共同守護人類的戰鬥當中。然而,在對抗的過程中,他們卻發現饕餮大軍不斷進化,到最後已經能夠從長城打進皇宮,一場大戰也由此拉開。
黑火藥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藥,發明於我國唐朝時期。
對,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
在宋朝,黑火藥被用於戰爭,使得宋成為史上最早使用"熱兵器"的國家。不過當時的黑火藥威力並不大,早起主要用於縱火,後期各朝代則更多的用於製造煙花爆竹了。
除了我們的偉大的黑火藥,
還有一種黃火藥
威力較大的黃色炸藥源於瑞典,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發明。
1846年
義大利人索布雷羅合成硝化甘油,這是一種爆炸力很強的液體炸藥,但使用極不安全。
1859年
諾貝爾父子對硝化甘油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用「溫熱法」降服了硝化甘油。
1862年
建廠生產。但炸藥投產不久,工廠發生爆炸,父親受了重傷,弟弟被炸死。政府禁止重建這座工廠。諾貝爾為尋求減少搬動硝化甘油時發生危險的方法,只好在湖面上一支駁船上進行實驗。一次,他偶然發現,硝化甘油可被乾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安全運輸。
1865年
諾貝爾發明雷汞雷管,與安全導火索合用,成為硝化甘油炸藥等高級炸藥的可靠引爆手段。經過不懈地努力,他終於研製成功運輸安全,性能可靠的黃色炸藥,硅藻土炸藥。隨後,又研製成功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藥爆炸膠。
約10年後
諾貝爾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藥彈道炸藥。諾貝爾也被稱為「現代炸藥之父」。
超課物理之力
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1895年,諾貝爾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5種獎金(1969年瑞典銀行增設經濟學獎),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為了紀念諾貝爾做出的貢獻,人造元素鍩(Nobelium)以諾貝爾命名。
炸藥的威力有多大?
炸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採礦、築路、興修水利、工程爆破、金屬加工等都廣泛的用到了炸藥;炸藥也被廣泛的應用於軍事,製造炸彈、炮彈、魚雷、飛彈等等,在一次次戰爭和恐怖襲擊中加劇著傷痛。
炸藥威力巨大,一顆手榴彈瞬間能將人炸飛,一公斤TNT(一種烈性炸藥)就能將一個二層小樓炸成瓦礫,一枚飛彈能把上百公裡之內都夷為平地。後來人們還發明了核武器,包括原子彈、氫彈等,1945年8月6日投到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使整個城市化為灰燼,當日近9萬人喪生。
很多同學可能覺得是炸藥爆炸時釋放的能量很大。實際上,一顆手榴彈爆炸釋放的能量約為21萬焦耳,一公斤TNT爆炸釋放的能量約為420萬焦耳,但是一公斤木柴完全燃燒釋放的能量就能達到約1200萬焦耳。
炸藥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威力,是因為炸藥釋放能量的速度特別快。
燃燒一公斤的木材,無論爐火有多旺盛,木材總是一點點地燃燒;如果把同樣重量的炸藥投入爐膛,炸藥僅在十萬分之一秒內,就把它含有的全部能量釋放出來。
快速釋放的能量使得爆炸在極短的時間內可以產生大量的氣體,來不及擴散,會在爆炸中心形成幾十萬個大氣壓的強大壓力,同時產生幾千度的高溫。
正是因為爆炸時所造成的衝擊如此突然而集中,所以使得炸藥表現出巨大的威力。同時,爆炸時產生的爆炸飛散物,向四周高速散射,也具有很大的威力,爆炸產生的高溫還會引燃周圍可燃物而釀成火災。
—— END ——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