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藏從成立到進入公眾的視線,短短兩三年時間。近幾年,從整個行業來說,傳統線下藝術品拍賣難言景氣,甚至一半以上的傳統藝術品拍賣都不賺錢。反而,大多數圈內人認為,網際網路拍賣將是大勢所趨,但是真正將網際網路拍賣做到極致專業深度,同時還能盈利的,鳳毛麟角,龘藏便是其中為數不多中的佼佼者,甚至是領航者… 上一年龘藏APP線上真實成交額高達2億5000多萬人民幣!所以,也驗證一句話:時代造英雄!!
龘藏之所以如此成功,究其原因如下:
他是國內垂直的、權威的、在文物局備案的藝術品網際網路拍賣平臺。
網拍航母 · 有口皆碑
保真包退 · 買家免傭
直播拍賣 · 無償授課
有獎活動 · 豪禮不停
龘藏的宗旨:藉助網際網路,打造一家專業的、權威的、透明的、公平公正的藝術品交易平臺。使藝術品愛好者的交流更具專業性和開放性,並為交易雙方創造更多機遇。
龘藏的優勢:資源整合,能為您找到圈內誠信的賣家,也能為您找到圈內有實力的買家。
關於賣家:想賣就賣,變現超快,7-15天回籠資金,
(線下拍賣最少要等半年才能拿到錢)。
關於買家:包真保老,不收佣金,不滿意可協商退貨,
(線下拍賣要收買家成交額15%佣金)。
龘藏使命:指引方向,帶你成長,一心做好負責的拍賣!
龘藏願景:天下無藥(藥,行話,假貨的意思)
龘藏不僅僅本身有著強大的專業團隊,同時還是中國第一家有拍賣資質、在文物局備案,最權威最專業的網際網路藝術品拍賣平臺。可以做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所在專業領域的市場,這種專業領域的影響力,稱得上是令人驚嘆的!!
龘藏官方APP上線於2016年3月26日,是集「龘•競拍」網絡競拍、「龘•江湖」論壇交流、「視頻直播互動」、「16點講堂」知識分享欄目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品競拍交流平臺。採用「線下觀摩線上零元起拍」的競拍模式,以喜瑪拉雅藏傳佛教藝術品拍賣為主。目前平臺還開設有當代玉雕專場、明清古玉專場、翡翠專場、近現代名家書畫及當代名家書畫專場,宮廷器物專場,珠寶專場,洋酒專場,當代藝術專場,生活美學專場,紫砂壺專場,銀錠專場,海外回流專場,沉香專場,賞石專場,機制幣專場等。隨著龘藏的發展,更多門類持續集結。龘藏致力於打造一個「網際網路+藝術品」的生態圈。為您找到藝術圈誠信的賣家,也能為您找到藝術圈有實力的買家。
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一下本次拍賣的部分拍品
名稱:14世紀尼泊爾銅鎏金密集文殊金剛
年代:14世紀
尺寸:整體⾼寬(底)約15.7cm*11cm; 佛像高寬約13.2cm*8.9cm
風格:尼泊爾
質地:銅鎏金
註解:此尊佛像左後手所持蓮花以及蓮座下半部分為按照傳統工藝修復
文殊菩薩乃是極其特殊的佛教尊神,顯密各宗的不同文殊菩薩法相,共計數十種之多;其中多為菩薩身著「報身莊嚴」相,一般多顯現寂靜相。寂靜相之文殊菩薩有立姿、坐姿,或舉劍、持手幟物等多樣身姿;較常見者為一面二臂,右手高舉利劍揮懸之坐姿相,為其基本形象。密集文殊金剛是密教無上瑜伽續最為重要的本尊之一,象徵著諸佛三身金剛密意之總集,教義涵蓋了大乘佛教諸佛思想。根據密教經典《成就法海》記載:「密集文殊金剛三面六臂、身軀黃色、著菩薩裝;三面表「法報化三身」之意,六臂結印、持寶劍、蓮花、弓、箭等法器,代表五部如來之智慧」。
此尊精美的銅鎏金密集文殊金剛造像,秉承尼泊爾馬拉王朝鼎盛時期經典的造像藝術風格。造像頭戴傳統的尼泊爾國王盔,頂部鑲嵌的水滴形寶石,色澤濃烈美麗,與鎏金的光芒相互輝映。花冠尤為精美,三枝大冠葉為花枝形,繁密花葉中心為花瓣形,花心和每一個花瓣鑲嵌珠石,極顯華麗。這種花冠形式是早期的三葉向更晚的五葉過渡時期的一種特有形式,時代風格明顯。其冠側寶繒於耳後起伏,仿佛迎風擺動,增加了整尊造像的動勢。其長耳垂掛耳飾,鑲嵌寶石,穗尾垂落雙肩搖晃,耳邊仿佛傳來清脆的碰撞聲。菩薩的三張面部都呈現典型尼泊爾14世紀造像的甜美特徵:額頭高而闊,下顎短而圓;雙眉在眉心合攏,向兩旁揚起;眼距較近,上眼瞼於中段處下凹,眼尾變寬收攏;鼻梁高聳而有弧度、鼻頭較尖;口小而唇薄。目光柔和而堅定,面容沉靜安詳。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佛陀微含的笑意與禪定時的沉靜通過紐瓦爾工匠的雙手瀰漫在這件作品之中。菩薩上身微微左傾,而胯部向右施力,不失平衡而又極盡優雅之姿態。胸臂渾圓結實,挺拔偉岸,胸肩之間銜接過渡自然完美,雕塑技藝洗鍊流暢。上身袒露,項鍊垂珠,珠滴如水珠散開,各嵌寶石,精緻典雅,最為精巧的是,項鍊在頸部後面以絲帶相系,線條生動而寫實。造像四肢修長而舒展,富有力度,突出反映尼泊爾造像注重肢體與姿態表現的藝術特色。全跏趺坐於蓮花臺上,右上臂手持智慧劍,作揮劍狀,右中臂手中持箭,左上臂和左中臂分別手持彎弓或手牽蓮枝莖,寒光凜凜的寶劍、九曲蜿蜒的長弓歷經七百年不折,緣於精純紅銅牢固不破的韌性。密集文殊金剛造像,最具特色的是雙手結殊勝三界印,即雙手所結手印,雙臂在胸前交叉,這個主要手印常被視為「金剛殊勝印」。下身所穿的綢裙材質如絲般輕薄貼體,腿間有簡單而整齊如扇形排列的衣褶,綢裙上密集鏨刻精美花紋,邊沿有一圈麥粒紋裝飾,這些也都是典型尼泊爾14世紀左右造像的特徵。深束腰仰覆式蓮花座,形制極為少見。蓮瓣刻畫極為立體,瓣尖飾簡潔捲雲紋,上下緣飾有一圈連珠紋,呈方形顆粒狀,蓮臺背面的漆紅也是尼泊爾造像最為重要的特徵。此件造像浪漫而又靈動,給筆者以從頭至尾的滌蕩。這便是尼泊爾造像的魅力之所在——將內在的悲憫和慈愛和外在的身體結構、體態完美協調,與整個工藝同樣細膩地融會貫通。
名稱:13-14世紀尼泊爾紅銅鎏金嵌寶石釋迦牟尼
年代:13-14世紀
尺寸:整體⾼寬(底座)約17cm*13cm; 佛像⾼寬約14cm*10.6cm
風格:尼泊爾
質地:紅銅鎏金、嵌寶石
來源:
1、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賣會,「自在菩提——中國金銅佛造像、唐卡」專場,13世紀 釋迦牟尼,lot5800
造像整體紅銅為胎,外施鎏金,胎體厚重,脫落的鎏金表層下,銅質精純光澤明亮。造像優美而雄健的軀體,尤其氣韻生動,譬如圓潤的肩膀和高挺的胸部,都在表現飽滿的肌肉感,體現極高的鑄造工藝水平,盡顯一位青春少年的健美肢體。
整體來說此尊造像比例勻稱,造型端莊,銅胎結實厚重,神情窈然、面容詳和,面部細節鑄刻細膩,以其面相之生動和造像之精湛,堪稱佛教造像中之精品,足見應是尼泊爾黃金時期的大師之作,在拍賣市場上難得一見,值得各位藏家重點關注。
名稱:16世紀罕見銅鎏金大成就者甘帝巴像
年代:16世紀
尺寸:整體⾼寬(底座)約17cm*13cm; 佛像⾼寬約14cm*10.6cm
風格:西藏
質地:銅鎏金
此尊甘帝巴攢髻於頂,飾骷髏、花蔓,屬於非常罕見的髮式。頰額飽滿,五官緊湊立體,眉弓高挑,眉頭微鎖,雙目蜿蜒狹長,高鼻小口,面頰略向耳根處收縮,更加強了面相的三維效果和忿怒威厲之感。身軀清瘦但是充滿力量質感,袒胸露腹,上身披十字交叉修行帶,項鍊、手鍊、臂釧一應俱全,風格上統一,具有張力!系腰帶,下身著貼身裙褲,肌肉豐滿結實!身體略左傾,雙腿修長,結半跏趺坐於鋪著獸皮的坐墊之上,右手高舉於胸前持金剛杵,左手置於膝蓋上持金剛鈴,整個身體向左前傾,展現了威厲的氣勢,表現出苦行僧非同凡俗的氣度。而這種動勢剛好構成三角形狀,在空間上巧妙地產生了一種富有動勢的穩定感,具有很強的寫實性!
整尊造像不僅鑄造的極為細膩飽滿,栩栩如生,雖僅高8.6釐米,但雕琢已極盡細緻。身體比例勻稱,動感較強,手指和腳趾均刻畫的靈活生動,仔細觀琢,指甲還清晰可見!匠師將瑜珈行者那種剛毅威嚴,超然物外大自在的狀態表現的恰到好處,而且保存的品相如此完美,肯定被世代主人奉為珍寶!值得珍藏…
名稱:元明 嵌金/銀/紅銅普巴金剛•金剛钁
年代:元明時期
尺寸:整體⾼寬(底座)約17cm*13cm; 佛像⾼寬約14cm*10.6cm
風格:西藏
質地:合金銅、嵌金/銀/紅銅/綠松石
參閱:
1、 國外私人收藏普巴金剛钁: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https://www.himalayanart.org/items/59544 (圖一)
普巴二字為藏語,其義為钁,以本尊手中所持主要之法器為三菱前尖的利器,故古有「金剛钁」之稱,而今通稱為普巴钁。「普」字表空性之義,「巴」字表智慧,普巴即空性與智慧結合成不二體性。普巴法的修持,在於斷除一切自我之貪執,消除內心之恐懼,如此,才能了解法界性,亦即不在於降伏外在之物,而是在於對自己內心本性的了悟。
此钁手柄上端為一尊「忿怒普巴金剛」形象,為金剛钁神格具象化之後的形象。其三面生九目,鬚眉如火焰狀,雙目大睜、張口露齒,兩頰憤怒的肌肉鼓凸,十分威猛。背後生雙翼,如劍銳利,頭戴五葉寶冠,表示以五方佛的智慧作頭上裝飾,身披象皮,表降伏愚痴。生三頭,右邊代表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剛,象徵諸佛身。 左頭代表觀音菩薩的忿怒相馬明王,象徵諸佛語。 中間代表大勢至菩薩的忿怒相金剛手菩薩,象徵諸佛意。具有六手,右第一手執天鐵製九股金剛杵,鐵表忿怒,九股表三界九乘一切眾生。右第二手執金制五股金剛杵,金表喜樂,五股錶轉五毒成五智。左第一手執般若智焰,表燃燒一切苦惱。左第二手執三叉戢又稱卡章嘎,表盡攝三界空行母。原二合掌捧單面金剛钁,表淨除一切煩惱魔障。手柄部分,上下兩個紐結以及多稜的中脈,線條流暢,造型美觀,紋理自然。下方為摩羯以及從摩羯口中吐出三稜利刃,摩羯鼻尖上翹,刻畫的十分生動。三稜利刃象徵斷滅貪、嗔、痴三毒;也象徵通過三解脫門,破除我執,獲得自在,直趨涅槃。利刃上死死的釘著兩條蛇,表本尊具足降伏龍族,能統治一切之威力。
名稱:17世紀銅鎏金伏魔金剛手
年代:17世紀
尺寸:整體⾼寬(底座)約17cm*13cm; 佛像⾼寬約14cm*10.6cm
風格:西藏
質地:銅鎏金
參閱:
1、紐約邦翰斯2019春拍,Lot0928,十七世紀銅鎏金寶帳大黑天像,成交價:RMB 6,578,444
此尊金剛手菩薩頭戴五骷髏寶冠,頭頂怒發高豎,蓬鬆的頭髮逆立而上如烈火燃燒一般。面形圓大,形象兇憤恐怖。三目圓鼓,齜牙咧嘴,鼻子扁闊,下頜有捲曲的絡腮鬍須。雙耳齊垂,耳下墜大耳璫。軀體壯碩,四肢短粗。身披虎皮裙,搭在兩肩的長蛇墜於腹部,能讓他戰勝50種心理煩惱的骷髏花鬘充滿了威嚇眾魔的力量。手腕、手臂和腳腕上均佩戴釧鐲,帔帛於身後飛揚。主臂於胸前結降服邪魔手印,其餘兩臂右手持金剛杵,左手結期克印,全身弓步站立,前腿曲,後腿伸展,腳下踏外道。此外道一面四臂三目身披獸皮,表情猙獰,手持鉞刀和顱碗、達瑪茹,身體線條極為飽滿立體。身下臺座為長方形,上下緣皆飾顆粒分明的連珠紋,單層覆式蓮瓣大氣舒展,瓣尖微翹,均勻分布於臺座一圈。造像封底完好,並在身子和後腦上各有一處裝藏孔。
此尊伏魔金剛手,對於一般不諳佛教造像藝術的人而言,也會為其精美的藝術表現而折服讚嘆。它的軀體壯碩,肌肉飽滿有力,以右屈左伸的姿勢威然而立,宛如古代一位武士的形象,造型大方而富有張力,充分彰顯了金剛手菩薩威猛孔武、力大無比的內在特質;它的全身以瓔珞珠寶莊嚴,裝飾繁複美麗,盡顯菩薩華麗之風採;它的鑄胎厚重,雕工精美,整體做工精緻而細膩,顯示了17世紀西藏高等級造像品質之高貴和做工之講究;特別是腳下的外道,基本是立體圓雕,肌肉線條的表現力絲毫不遜於主尊的刻畫。從這些優勝的藝術特點可見,此像既是一尊具有深刻寓意的佛教造像,同時也是一件極具審美價值的雕塑藝術珍品。對於這樣一尊造像,無論從信仰的立場,還是從審美的角度,我們都能得到極大的滿足,獲得感官或精神上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剛剛結束的紐約邦瀚斯春拍的封面作品,成交價為600多萬人民幣的17世紀的大黑天(圖一),與此尊17世紀伏魔金剛手相比,不論是底座的造型還是造像開臉的塑造都極為相似,加上兩尊造像為同一時期的作品,從藝術性上看相差無幾!
名稱:十七世紀館藏級欽則畫派勝樂金剛唐卡
年代:17世紀
尺寸:整體⾼寬(底座)約17.55cm*90cm; 畫芯:14cm*10.6cm
風格:欽則畫派
質地:布面、礦物質顏料
題記:在唐卡的背面有大量的題記,在這些題記中三字節的梵文扎蘭體為轉寫的藏文「嗡、啊、吽」種子字,呈梯形排列的藏文前六行為勝樂金剛心咒,後兩行為緣起偈,大意為:精進苦行之正士,《大殊勝涅槃經》中,佛說:出家人不得妨礙他人修行,否則不是善修。向神明禮敬,祈求獲得殊勝大手印成就。
名稱:16-17世紀西藏官造金剛鉞刀王
年代:16-17世紀
尺寸:整體⾼(底座)約38.8cm; 鉞⼑⾼寬約36cm*35cm
風格:西藏官造
質地:紅銅鎏金、鐵、鐵錽金
來源:
1、紐約蘇富比1990年秋拍,Lot344;(圖八、圖8-1)
2、紐約佳士得2004年春拍,Lot76;(圖七、圖7-1)
展覽:西班牙馬德裡, Fundación "La Caixa", Monasterios y lamas del Tibet, cat. no. 11, 2000年11月- 2001年1月
出版:展覽圖錄, Monasterios y lamas del Tibet, Madrid, Fundación "La Caixa", 2000, p. 100, cat. no. 11.
龘藏此件鉞刀就是誕生於這一歷史背景的曠世佳作,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作為手柄的五股金剛杵,第二部分為摩羯及其口吐的鉞刀刀身,此組合為典型的藏傳佛教儀軌之法器。上部的五股金剛杵股叉聚攏,合而為一,為最常見的使用形式,其中央矗立一個中股,在四大方位上分別有一彎曲型協股,分別從摩羯口中伸出,也稱作金剛舌,與中股連為一體,其象徵著「四無量」、「四解脫門」、降服令人苦惱的「四魔」(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戰勝「四業」(息業、增業、懷業、誅業)。四協股與中股連為一體,同時象徵著色、受、想、行四蘊是以第五蘊「識」為依據,隱喻佛陀引導世人擺脫輪迴之苦的「八正道」。協股下方為一對稱的結構,中心圓形位置為法爾,即自然、本性或規律,其具象的將此概念比作空性,其上有連珠裝飾的部分,這個層次象徵著「空解脫門」,由空性中生成。其上有八瓣蓮花座一個,雙層蓮瓣細膩修長,銳利飽滿,張力十足,上層蓮瓣尖端向上翻卷,有著明顯的16-17世紀西藏造像蓮瓣特徵。中脈渾厚飽滿,打磨精細,形如圓球,寓意心中真如不變的本性。
第二部分則為摩羯與刀刃,摩羯的形象出現在很多密教法器之上端,既是裝飾,同樣也是極具象徵意義的存在。摩羯紋飾淵源於古印度傳說,它是一種被認為擁有超凡力量的海中之獸,更有一種說法是「一切神都是從它的嘴裡產生」,因此將之稱為「神的帽子」。西藏喇嘛相信,摩羯可以呼風喚雨,並能一併帶來火焰與煙霧,行法於千裡之外。此件鉞刀的摩羯,省略了身體部分,轉而竭力誇張的表現其首部闊開的巨口,其形狀轉化為龍形,刀刃由此巨口中生出,暗示兵刃被賦予了強大的能量,堅不可摧。自摩羯口中展開的刀刃,前端彎曲,曲刃豐滿。刀刃為鐵,刀背包銅,在刀刃邊緣包裹處可見摩羯口中延伸出來的火焰紋,交錯排列,呈鋸齒狀,遠看如兇猛的護法漏出的尖銳的獠牙,正好契合金剛鉞刀在藏傳佛教中斬斷一切除貪、嗔、痴、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之意。刀刃身正反兩面均以錯金工藝做纏枝紋和金剛真言,其中真言由梵文蘭札體文字書寫,正面單行的應為瑪哈嘎啦真言,背面三行文字含義尚不明確,或者為此鉞刀持有人的記錄。
這件鉞刀的整體構造與製作工藝顯示了16-17世紀西藏純熟的工藝與高超的藝術水準,為藏傳佛教法器的典範之作。鉞刀的第一部分由非常精純的紅銅打造並做鎏金,刀刃為鐵部分錽金,鐵是打造法器的最佳材質,藏地認為鐵源於佛陀的賜予(隕鐵),其在掠過天際之時於虛空中燃燒,化為流星墜地,隱喻著佛法中色與空的不可分割性,因而眾多法器會以鐵為原料製作。此件钁刀從璀璨的鎏金到刀刃靈動的纏枝紋飾和規整秀麗的梵文,無不體現著它在工藝上的登峰造極;而巨大的尺寸,誇張的造型,挺括莊嚴的張力,又不可比擬的站在了同時期佛教法器藝術的頂峰,令人心馳神往
名稱:班喀尊勝寺·闊瓊意辜堪布之官印
年代:清代
尺寸:整體⾼寬約8.8cm*4.2cm
風格:西藏
質地:合金銅、鐵、珠寶瓔珞。
2、 整體譯文:
八思巴文轉寫藏文:པེན་རྒར་རྣམ་རྒྱལ་གླིང་གི་ཁོ་ཆོང་ཡི་ཀུའི་མཁན་པོའི་ཐམ་ཀ །
藏文轉寫:pen rgar rnam rgyal gling gi kho chong yi ku'i mkhan po'i tham ka /
意譯:班噶南嘉林(班喀尊勝寺) 闊瓊意辜堪布之官印。 (寺院住持方丈的官印)
古印章的形制多古樸、大氣,更有變化莫測的藝術美感!此枚老藏印為西藏地區百年的傳世珍品,整體尺寸巨大,世無多見,藏印上半部分為銅,全鏤空雕刻,工藝極為細緻,頂部城摩尼寶形,兩面雕刻支巴扎神獸,支巴扎是非常勇猛的佛教護法神獸,是勇武的象徵,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相傳其為大鵬金翅鳥的長兄,形象可愛而又威武,能食盡世間一切不淨之物,保佑平安。這枚藏印上的支巴扎鬃毛上揚,雙目瞪圓,眉目豎立而起,獠牙外露,浮雕極高,一股兇猛的威嚴氣勢撲面而來,附上細細雕琢的鱗片,造型十分生動逼真,威武無比,這在藏印中極為罕見!整個印章被雙層鏤空雕刻的卷草紋圍繞著,從未見藏印上可以有雕刻的如此靈動的纏枝如意紋!!整體圖案紋絡如行雲流水,穩而不亂,細膩有加,極具美感,仿佛讓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極強的生命力,真的從雕刻工功夫上就可以斷定此枚老藏印的級別不低,足已證明此枚印章的主人地位之高,財力之雄厚!印面為鐵製,上面的「八思巴文」印文是此枚印章的最大特點,經考證印文譯意為:班噶南嘉林(班喀尊勝寺)闊瓊意辜堪布之官印。
名稱:千年至純罕見蓮花兩眼天珠(瑪哈嘎啦之眼)
年代:千年
尺寸:天珠⻓約36mm,寬約10mm;總重(加配飾)約13.5g
風格:西藏
質地:特殊瑪瑙
在藏民心中一直認為「兩眼」意味著並蒂長生,玉樹連枝,家庭美滿,夫妻和睦,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這顆特殊的兩眼天珠,圖騰刻畫的圓潤飽滿,如盛開的蓮花一般而得名,而其兩顆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讓人心存敬畏,與憤怒神瑪哈嘎啦的雙眼非常相似,所有很少藏民將這類圖騰的天珠稱為瑪哈嘎啦之眼天珠,這是就是古代藏民傳說的具象化,體現了匠人不拘一格的創新性思維,這位天真爛漫的藝術家,為這顆冰冷的天珠注入了靈魂,令人讚嘆。此珠器形完美,材質頂級,鑲蝕屬於頂級鑲蝕,品相極佳,十分難得。漆黑牙白,其實這樣的珠子最受藏族朋友和資深藏家追崇,包漿渾厚,皮殼順滑,觸之如膚,溫潤細膩,玉化泛油,宛若入口即化,珠體風化恰到好處,充滿了歲月的滄桑之感。它有最好的材質-光打不透,最好的顏色-漆黑加牙白,最特殊的圖騰-蓮花兩眼,可以說是千年至純天珠的標本器。在龘藏每年拍賣過的天珠不計其數,但是擁有如此特殊圖騰的天珠,僅此一顆,以前沒有,以後會不會碰到,誰也不知道,在這個極品天珠每個月都在瘋漲的時代裡,龘藏的這顆千年至純蓮花兩眼天珠的重要性和價值不言而喻!
瑪哈嘎拉是佛教三根本的化身。為調伏剛強眾生而呈現忿怒相,為藏傳佛教諸宗共同推崇的智慧護法,內懷徹骨之大悲,外現無比之威猛相。
名稱:西藏官造 銅鎏金嵌松石淨水瓶軍持
年代:明代
尺寸:壺⾼寬約17cm*8.2cm
風格:西藏官造
質地:銅鎏金、嵌松石
參閱:
1、 中國藏學出版社《羅布林卡珍藏文物輯選》第200頁;
2、 香港邦瀚斯2017秋拍,Lot0002,十四世紀晚期黃銅軍持,成交價:RMB 363,125(圖一)
龘藏的這件淨水瓶以精銅鑄造,表面同時使用鎏金工藝裝飾,並以綠松石鑲嵌點綴,使其色彩燦爛、光彩照人。此軍持小口,細長六稜頸,頸上為入水口,形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中上部有一相輪形凸楞,長頸與瓶身之間有兩蓮臺相連,雙層蓮瓣飽滿舒展,充滿時代特徵。瓶身圓肩,微鼓腹,下腹內收,上陽刻吐著瓔珞的支巴扎神獸,相貌威猛、氣場強大,用連珠紋表示的瓔珞,顆粒分明,可見工藝之細膩,同時瓔珞穗子和相連的花朵上鑲嵌幾十顆綠松石。瓶身底部又做一圈蓮瓣,制式與頸部相同;下為高圈足,凸起蓮瓣制式。瓶身一側有龍頭吐長頸為流,製作的矯健蒼莽,口上有用合頁相連可以開啟的蓋。我國不論內地還是西藏陶瓷淨水瓶所見頗多,而銅鎏金軍持頗為難得,而且此物造型富麗華美,做工繁複精緻,不惜工本,紋飾華麗,富有濃鬱的西藏宮廷氣息,非官家造辦或採辦而不能為,級別甚高。
總的來說這件淨水瓶器造型規整,線條流暢,品相完美,更兼出身高貴,實為收藏之不二佳品。它精美的造型、優美的曲線不僅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它所包涵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它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在西藏官造器物之中極為罕見!!
名稱:頂級豪配 清代西藏貴族極品珠寶項鍊
年代:清代
尺寸:SHANHU直徑約8mm-14mm;主珠直徑約14mm;周⻓約82cm,重約121g
風格:西藏
質地:清代阿卡珠寶、千年黑白鑲蝕一線天珠、兩顆正一線的千年藥師珠、一顆清代少見的菱形綠瑪瑙勒子、四顆高瓷高藍洞子溝藍松石、黃金配珠。
她是佛教七寶之一,不但色美,而且具有闢邪和尊貴的特性,是千百年來西藏貴族的最愛!!
每次龘藏季拍推出的西藏貴族珠寶項鍊都是市面上能見到的最頂級的,此串也不例外,真正的「傳家寶」級別,非常奢華。項鍊珠形統一,大小錯落有致,色澤純正,給人一種厚重感和渾厚感。包漿極其的溫潤,油嫩細膩,凝脂似血,像有玻璃外殼一樣晶瑩亮澤,美的讓人愛不釋手。這麼多珠寶湊成一串,實屬難得。而且品相完美,無蟲洞、無裂、色澤均勻的更是罕見,價格更是不菲!再加上這條項鍊搭配了清代阿卡珠寶、千年黑白鑲蝕一線天珠、兩顆正一線的千年藥師珠、一顆清代少見的菱形綠瑪瑙勒子、四顆高瓷高藍洞子溝藍松石、黃金配珠組合在一起,各種色彩的相互映襯,使得整條項鍊色彩更加豐腴,也更加奢華,這是絕對的收藏之佳品。
人們佩戴珠寶出入各種重要的場合,成為現代的一種時尚,流動著雍容華貴,展現不凡的個性魅力。這串清代極品珠寶項鍊絕對是屬於成功女性不可或缺的高端首飾。
名稱:10世紀高棉吳哥王朝砂巖象鼻財神坐像
年代:10世紀
尺寸:整體⾼寬約54cm*33cm
風格:高棉吳哥王朝
質地:砂巖
來源:
鴻池男爵舊藏
著錄:
《鴻池男爵藏亞洲古美術展》昭和十五年,編號:二四一
象鼻財神也稱象鼻天、毗那夜迦和吉祥王菩薩等,原為印度教神祗,主司智慧。印度、尼泊爾等國民間將其奉為財神,影響力極大。與藏傳佛教著名的財神多聞天王、布祿金剛、增祿佛母等一樣,對其進行信奉、供養、繪塑和祈禱,可以五穀豐登、財運亨通。
象頭人身是該財神的典型特徵,其常見造型多為一面六臂和一面四臂造型,本尊石雕表現的一面二臂造型較為罕見。頭戴花冠,鼻長目廣耳大,象鼻俏皮的甩起,憨態可掬姿態之中又不失佛像的威嚴;左臂持法器,右臂可惜有殘,半跏趺坐,上身赤裸,下身著輕薄貼體的長裙,腰間緊束的衣裙與圓隆的肚子形成巧妙地對比,可愛俏皮之中也巧妙地將身上的肉感刻畫的十分寫實。
石雕造像是古代吳哥王朝較為常見的藝術表達形式,整件象鼻財神通體為砂巖雕刻,體態稚拙可愛,尺寸巨大,藝術性一流,由於常時間受香火供養,表面浸潤了一層肥厚瑩潤的包漿,皮殼為最為舒服的傳世狀態,古韻猶存,極具滄桑古舊之美感,堪稱極品佳作!
名稱:清代宮廷千佛袈裟·美國著名藏家舊藏
年代:18世紀
尺寸:整體⾼寬約138cm*278cm
風格:宮廷風格
質地:錦緞、金線、刺繡、珍珠
來源:美國著名收藏家Elizabeth與Willard Clark夫婦收藏
參閱:
1、 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收藏的千佛袈裟
2、 中國嘉德2013年春拍,Lot3056,清初紅色織錦千佛袈裟,成交價:RMB 690,000
袈裟,為佛教僧眾所穿法衣,其上有福田格,因此別稱「福田衣」。福田格每格大小相同,代表「眾生平等」,一格一法界,以寓「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一身,就是福田」。 又有僧人為求苦修,破除對穿著之貪求,常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雜碎的布片,洗滌乾淨後,加以密縫拼綴而成袈裟,故又稱為「衲衣」。在印度,阿富汗,中亞和中國的佛教石窟的壁畫上可以看到被稱為「千佛圖」設計的多個佛像,但在袈裟上出現千佛形象非常十分少見。 在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明代宮廷製作的千佛刺繡袈裟(圖一)可以定為目前現存年代最早的中國佛教袈裟之一,可為龘藏本次春拍的這件袈裟提供參考,也可以確定此類袈裟都是出自宮廷的器物,等級極高!
名稱:巨版17世紀西藏官造銅鎏金嵌寶石綠度母
年代:17世紀
尺寸:整體⾼寬約29.8cm*20cm
風格:西藏官造
質地:銅鎏金、嵌老松石
參閱:
1、中國藏學出版社,《羅布林卡珍藏文物》,第33頁;
2、 文物出版社,《藏傳佛教金銅佛像圖典》,第213頁;
3、北京匡時2013年春拍,Lot2085 ,17世紀銅鎏金綠度母像,成交價:RMB 1,667,500
造像體動勢絕佳!頭戴五葉寶冠,冠葉高聳飽滿,做工極其複雜,其上鑲嵌名貴的老松石,尤顯雍容華貴!束髮高髻,纏束有致,自然而寫實;雙耳垂肩,戴圓形綴花耳璫,耳側繒帶上飄,可謂錦上添花之美!整像施以鎏金,度母秀美的面龐,面形豐滿,眉弓如月,眉間飾白毫,雙眼平視,臉頰鼓起,鼻梁高挺,鼻翼外闊,嘴唇周邊區域內凹,嘴小唇厚,露出和煦的微笑。整體面容既嚴正,又帶有女性的嫵媚,體現出藏地女性的面容特徵,給人以可親之感,
這將綠度母的悲天憫人的精神表現的恰到好處!脖頸處刻有蠶節紋,雙乳圓隆,比例完美。頭略右偏,身軀左傾,體態頎長,矯美健碩,雖為神祗,亦見世間之活力。上身坦露,胸飾項圈和長鏈,肩披帔帛。下著長裙,表面光滑無褶。腰束寶帶,下綴連珠瓔珞,手足皆飾釧鐲。其左腿橫盤,右腿下探,腳踏一莖仰蓮,半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坐姿挺拔端正,度母腳下的蓮枝葉肆意纏繞,製作的錯綜複雜。左手結說法印於胸前,右手於膝頭結與願印,手捧寶瓶,雙手皆拈蓮莖,度母右腳微微上翹的大拇指,於莊嚴中凸顯了一絲俏皮。雙肩側的烏巴拉花枝粗葉盛,具大氣堂皇之美,蓮蕾嬌豔欲滴,雕飾極為精細。蓮座為雙層仰覆束腰式,蓮臺邊沿亦以均勻連珠為飾,工藝極為精湛。蓮瓣細長,表面平滑,中間微有凸起,瓣尖有如雲頭紋一般的向上翻卷,上下對稱分布,大氣舒展。
名稱:罕見13世紀超精細全身滿嵌紅銅銀絲大日如來像
年代:13世紀
尺寸:整體⾼寬約18.4cm*11.8cm
風格:拉達克
質地:黃銅合金、嵌銀絲、嵌紅銅、嵌松石
註解:左側肩花老斷
參閱:
1、文物出版社《藏傳佛教金銅佛像圖典》第200頁,圖189
2、北京匡時2018春拍,Lot3615,13-14世紀大日如來,成交價:RMB 517,500
名稱:王世襄同款·明代鎏金六拏具大鵬金翅鳥
年代:明代
尺寸:整體⾼寬(底座)約17.3cm*19.9cm; 淨⾼寬約12.4cm*16.5cm
風格:西藏
質地:銅鎏金
備註:鳥與龍女,分體鑄造,任意拆卸
參閱:
1、《王世襄自珍集》,三聯書店,第72頁。(圖一、二)
2、中國嘉德2012年春拍,Lot3577,清銅鎏金大鵬金翅鳥與龍女,成交價:RMB 287,500
此件拍品與王世襄老先生收藏,並收錄於《王世襄自珍集》中一件明代鎏金銅金翅鳥王背光(圖一、圖二)屬於同年代、同風格,同一產地,甚至從一些細節判斷屬於同一工匠的作品。王世襄先生對於其收藏作品描述為:「鳥王位居正中,臂展翼張,作搏風扶搖之勢。頭上花葉攢簇,形成飾件之頂巔。不難想像,與主像連屬時,整體為如何富麗莊嚴。今雖分離,自身尚不失為組完美動人之金工雕刻。此一題材定經長期之藝術實踐,始能發展到如此成熟程度。」從王世襄先生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與鑑定有精深的造詣。他的研究範圍廣泛,涉及書畫、家具、造像、竹刻等多方面。王世襄先生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收藏佛教造像,從早期尼泊爾、帕拉、西藏和中原均有收藏涉獵,在《自珍集》中收錄的造像就是放到今日也難得一見的精品,在造像拍賣市場王世襄先生舊藏的藝術品都倍受矚目,如中貿聖佳2015年秋拍一尊老先生收藏的11-12世紀珍稀雙色銅合鑄釋迦牟尼佛成道像,成交價為2900萬。同時近年來在收藏圈內以擁有一件王世襄先生的舊藏或者相同款的藝術品為傲,龘藏此次拍賣的這件與王世襄先生收藏的那件有著同等的藝術價值,擁有了它代表你與大師也有相同高度審美,所以喜歡的朋友來為自己的審美高度來買單吧!
名稱:13世紀嵌銀嵌紅銅嵌寶石帕竹噶舉派上師
年代:13世紀
尺寸:整體⾼寬約14.3cm*12.1cm
風格:西藏
質地:合金銅、嵌銀、嵌紅銅、綠松石
來源:
1、 臺灣遼樓居舊藏;
2、 香港翰海2015首拍,Lot0025,13世紀帕竹噶舉派上師。
著錄:
1、文物出版社《師道- -遼樓居藏14-17世紀藏傳佛教上師像》第166至169頁
參閱:
1、 中國藏學出版社《西藏佛教發展史略》第127~150頁;
2、 北京保利2015年秋拍,Lot7337,十四世紀帕竹噶舉上師,成交價:RMB 1,380,000
此尊上師像刻畫的是一位年老的帕竹噶舉上師,面部表現較為寫實,已經完全區別於印度帕拉風格的佛菩薩造像樣式。上師頭頂微禿,髮際線較高,使得臉型顯得略長,額頭和眉間現皺紋,高挑眉,深眼窩,目光下視,呈三昧禪定之相,鼻翼豐厚,嘴唇厚實,嘴角上揚。面部主要以刻畫線勾勒五官,如以密布的分隔號表現下唇與下巴之間的過度部分,手法質樸。右手作觸地印,左手於腹部作禪定印,雙足結金剛跏趺坐於蓮座之上。上師內著寬鬆覆肩坎肩、百衲袈裟,外披大氅,袈裟表面和各層衣緣嵌銀、紅銅、極為華麗!!半月仰覆蓮座,下承半月形折角須彌座,蓮臺上緣飾形制寬大的聯珠紋,蓮瓣寬大,瓣尖微挑。須彌座上覆嵌飾綠松石和SHANHU的寶帕;前面束腰中間部分嵌兩根紅銅蓮花柱,柱之間置遊戲坐姿,具身光和頭光,左手持吐寶鼬鼠的黃財神,束腰左右外側鏤刻雙獅,獅子蹲踞姿,面向外側;須彌座下緣雕刻菱形紋飾,另嵌以紅銅和綠松石,底座背部具鏤空插口,用以插立與底座相配的背龕
此種折角須彌座樣式與Amy Heller等學者判定為12~13世紀印度的工匠藏名札西貢製作的大悲觀音像底座樣式十分接近,觀音像底座同樣具嵌紅銅和綠松石的菱形裝飾,束腰部分置四臂大黑天,以此可判定其噶舉派屬別。就工藝來看,此尊上師造像應是西藏工匠所制,其底座和背龕樣式可以追溯至此類印度龕座原型。13世紀上師像中,主尊作觸地印、結金剛跏趺坐於蓮花須彌座的主要見於帕竹噶舉派及其支派,然其寶帕上所嵌飾的綠松石和珊瑚應是表摩尼寶珠或金剛杵,加之底座上黃財神尊神像,能夠進一步確認此為上師應屬帕竹噶舉派。
名稱:15世紀銅鎏金嵌寶石說法文殊
年代:15世紀
尺寸:整體⾼寬約19.6cm*12.5cm
風格:西藏
質地:銅鎏金、嵌寶石
此尊文殊菩薩為並不多見的法說形象,文殊菩薩頭戴五花冠,正面中央花瓣如一顆碩大的摩尼寶,周圍四片冠葉鑲嵌寶石,細節彰顯工藝之精美;頭頂束高髮髻,髻頂摩尼寶,餘發披於兩肩和後背;耳側繒帶彎曲上揚,耳垂花形耳當。菩薩面部有泥金,其額頭寬廣,面相圓潤,眉目清秀,眉間飾白毫。低垂的雙目和微笑的嘴角,流露出其悲天憫人的情懷,讓迷茫中的眾生心生無限的信心和希望。雙肩寬厚,腰部收束,軀體柔軟,肌肉飽滿。上身飾項圈及瓔珞。背部處理精妙絕倫,菩薩長發披流而下梳成三份,髮絲刻畫柔軟而飄逸,中央一束垂髮自然貼體穿過第三根項鍊;工匠對背部的肌理把握精準,肩背刻畫細膩富有厚實感,自上而下的優美線條勾勒出婀娜的腰肢與飽滿的臀線。下身著長裙,衣紋裙輕薄貼體,質感較強,特別是腿部衣紋呈對稱狀密集分布,生動表現出僧裙向內收起的自然狀態,尤為優美大方,叫人嘆絕。菩薩四肢有釧環裝飾,並且通身配飾皆嵌綠松石,十分華麗。菩薩嫻靜端莊自然坐於蓮臺之上,望顧生悲,安人心靈,兩手置於胸前結說法印,手心各牽一蓮莖,左右肩花上分別安置經書和寶劍。經書和寶劍是文殊菩薩形象的重要標識,利劍表示可以斬殺一切煩惱,經書表示智慧淵博如同三藏。仰覆束腰式蓮座,穩重大氣。上下邊緣各飾一周連珠紋,蓮瓣秀長,挺拔飽滿,打磨光滑製作精緻,飽滿的蓮瓣極具張力,似乎湧動著生命的脈博。封底保存完好,底板上的十字金剛杵牢牢的護衛著內堂裡的裝藏。此尊文殊菩薩以黃銅鑄造,胎體厚重,銅質細膩溫潤,包漿古樸潤澤,表面的鎏金歷經近六百年的傳世依然璀璨奪目。
2019龘藏APP春拍拍賣時間
般若心境—佛教藝術專場
4月22日—4月24日 21:00
昭雅正韻—當代玉雕、翡翠、紫砂專場
4月25日—4月28日 21:00
中國書畫專場
4月29日—4月30日 21:00
玉質金相—古玉專場
5月1日—5月2日 21:00
藝彩紛呈—現當代藝術專場
5月3日 21:00
上海洋酒專場
5月4日—5月6日 21:00
參與競拍,掃描二維碼下載龘藏APP
「賞古尋珍」一年就做兩件事找古董,找客人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已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