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所有人名均為電影《奪冠》內的角色名,並非實際的演員和運動員本人)
昨天我去刷了《奪冠》和《菊次郎的夏天》兩部電影,如果看了#每周觀影指南#的話,就會知道我對於本周這兩部電影期待值都還挺高的。
特別是《奪冠》,我不止一次的覺得它將會成為「春節檔」「國慶檔」的黑馬。因為我覺得這樣的熱血運動題材再配合著現在推崇的主旋律,怎麼都是爆款相。
直到我昨天看完電影...
考慮到一部分觀眾還準備去看這部電影,我先聊下昨天看完的觀感,等下會有劇透分割線來詳細聊這部電影。
看完《奪冠》我第一反應就是,「這片兒」不給力。
對於運動類型電影,我最低的期待就是,可以沒有深層內容表達,但是情緒得頂起來。
而這種拍法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像是「魔王闖關」的綜藝拍法。
我想,陳可辛也是大導演了,無論是技術還是水平必定是要比我們普通觀眾想的更全面。所以我是懷揣著一個能嗨起來的期待去看的電影。
可是電影給我的感受就是,內容散亂溫吞,作為劇情片情節不全,作為傳記片又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三場球賽拍的還算不錯,可是也只能說是這類電影的常規發揮。最後情緒根本沒有託起來就倉促收尾,給人一種褲子都脫了卻沒有高潮的感覺。
所以這部電影,我個人不是很喜歡。當然,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很多東西感覺欲言又止,我們將會在下面的劇透內容中進行分析和講述。
(此處劇透分割線,介意劇透的朋友可以先轉文章,等看完電影再看)
《奪冠》之前叫《中國女排》,但是在疫情之前,好像是出現了一些風波,導致電影改名。
具體原因,我當時沒有太過關注,看完電影之後,我覺得多少能看出點端倪。
從最淺層次的方面來說,整部電影是以郎平為核心在講述故事的,雖然郎平對於「中國女排」功不可沒,但如果把《中國女排》拍成了《郎平傳》多少是有點忽略其他女排人的貢獻,比如陳忠和,所以改名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
再就是,整部電影非常詭異的進行了一些姓名的隱去和刪減,比如說80年代女排幾乎全員沒有姓名,包括是「達康書記」吳剛飾演的那個教練員叫啥,我們到電影結束也都不知道。電影中出現了非常多對白對不上口型的情況,這樣一來,我們也就很容易的能感受到,電影應該是動了手術,而且工程量不小。
順著邏輯來推理一下,既然如此多的刪改,那麼所謂的風波,也就是真實存在的了,可是為啥一部運動電影都能搞風波,都要被迫刪改呢。
我們大可根據電影劇情和導演想要表達的內容來猜測一下。
《奪冠》這部電影跨度很大,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講到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
38年的時間跨度,主要通過三場球賽來進行時間串聯。
分別是「81年女排世界盃打日本隊」、「08年北京奧運會打美國」、「16年里約奧運會打巴西」
在這段時間裡,郎平從一開始奪冠的女排隊員,到美國隊國家隊教練再到中國隊的教練,完成了三次身份轉換。
中國女排也隨著她的身份轉化,也進行了改革。
但是很顯然,中國女排並非是郎平一個人的中國女排,電影一開始叫「中國女排」不叫「郎平傳」也肯定有更全面的考慮。
於是電影裡面就安排了另外一個對於「中國女排」也有著卓越貢獻的人,陳忠和。
按照電影的思路來說,應該是想拍一個陳忠和、郎平的雙雄戲的。
兩個人從一開始的女排相識,後續郎平去美國深造,陳忠和帶領中國女排,有過低谷,但也在04年拿下了奧運冠軍。
之後兩人帶領著不同的隊伍在08年相遇。
此時的個人羈絆,已經是亦敵亦友。個人的羈絆和國家民族大義之間的矛盾在此處應該會是一個較為集中的爆發點。
再之後郎平的改革,舊思想往新的職業化道路邁進,兩個人再次通力合作,雙雄終共同為國效力。
可是電影最後給我們呈現的效果卻不是雙雄,而是郎平很牛,陳忠和更像是一個和稀泥的工具人。全片不僅是沒有講陳忠和帶女排打贏雅典奧運會的事,甚至都沒有出現陳忠和的名字,而是用了「陪打教練」這樣一個稱號進行代替。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就不得不聊聊,這次《奪冠》真正想要傳達的是一個什麼精神。
這也是真正可能引起所謂的敏感,和所謂的矛盾的地方。
在郎平執掌國家隊之後,隊伍裡面有個主攻手,叫朱婷。(就是當下我們女排國家隊的隊長)
朱婷農村出來,家庭環境不是很好,整個人都有點自卑和壓抑。
所以即便她打的是排球的主攻手,她依然有一口氣是憋在心中無法釋放出來。
這樣也就很影響她在賽場上的表現。
於是郎平就採用了一系列的策略讓她釋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郎平一直在問她一個問題,那就是她打排球到底是為了什麼?
一開始朱婷回答的是為了父母,因為從農村出來,能打國家隊,自然是會給家裡補貼不少。
郎平說這不是。
在訓練之後,朱婷急了,大聲說出,是為了成為郎平。
郎平知道她往前走了一步,但還是不對。
直到裡約奧運會打巴西的時候,朱婷終於知道她打排球其實只是為了她自己。
這個故事,看似是在郎平教朱婷,卻是貫穿始終,更像是在說郎平自己。
電影中郎平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過去的包袱由我們來扛,現在你們只管放開了打,享受運動本身」
朱婷的包袱是身上家庭的壓力,而郎平的壓力,恰好是幾十年前所謂的「女排精神」。
郎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排球,她60歲的心臟,80歲的骨頭。以至於她在美國都有殘疾人證。
運動員是人,運動員,國家隊隊員只是他們的職業,或者說是工作。
在過去,過分的強調集體主義精神,過分的強調國家榮譽,會讓運動員被壓得喘不過氣。
在80年代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強調似乎是情有可原。但是在講究個人個性化的當下,還這樣,就不符合與時俱進的特點了。
郎平作為排球運動員,她可以是國家隊的隊員,也可以是職業的排球運動員或者教練。
職業運動員,這就只是工作,為誰效力似乎都不會是「錯誤」的選擇。
但是在郎平帶著美國隊戰勝中國隊的時候,依然會有人說她是「XX賊」
所以在郎平執掌國家隊之後,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
去掉原來過分濃重的集體主義精神,採用更加職業化的管理方式來管理女排,讓隊員們先成為人,再成為運動員。
如此一來,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就不是傳統運動電影想要表達的內容了。
它的主要核心矛盾是舊思想舊體制和新時代運動員思想的對立。
如此,矛盾的載體也就不再是傳統類型電影中的其他球隊。
細心地觀眾也就會發現,在這部電影裡,也沒有把美國隊、日本隊、巴西隊這些國家隊設置成明顯的敵對形象。
就比如那個摸高3.3的美國運動員海曼,也還專門來跟青年郎平打招呼。足以可見,《奪冠》中矛盾的對立面並非是他國球隊...
那....
是誰呢?
想明白這裡之後,我們再從頭看《奪冠》,你就會發現,一些比較奇怪的地方,似乎就能說通了。
比如一開始的達康書記飾演的總教練,為啥都沒啥情緒鋪墊就很著急的上價值觀。
什麼「我十八歲就把你招進國家隊...」
從電影邏輯來說,這沒有情感鋪陳如此著急的上價值,觀眾是不會吃的啊。
其實這裡就是對於舊思想模式的批判。在陳舊制度、官僚體質下的體育教練,過於鐵血,近乎無情的處理方式,雖然最後出了成績,但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我們沒有科學的管理制度,沒有科學的訓練體系,這樣大力出奇蹟,可以理解。
可是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的選擇並不是「出不出成績」,而是「怎樣出成績」。
如此一來,我們也就能明白,為啥會在電影中削弱陳忠和的貢獻,對他帶隊拿下金牌的事略過不談。
就是因為,在這部電影裡面,陳忠和代表的就是舊思想舊制度的教練。
郎平是新,他是舊,這部電影有著他們的友誼,卻又有著這樣的核心矛盾。
但既然是《中國女排》如此設置陳忠和顯然是不公平的,所以就出現了一些分歧...
自然地,與舊體制產生矛盾,也就會引起一些上面不舒適的地方...
總體來說,《奪冠》還算是一部想有創意的電影。
但《中國女排》畢竟不是架空題材,用著原名再去虛構,怎麼都不像是很好的樣子。
所以即便是聰明如陳可辛,到最後,也就只能刪改成這個樣子了。
6分,給個及格吧。多的不想說了。
希望不僅是運動員,所有人都能更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