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就能請大醫院的專科大夫看病,還能通過社區直接預約到三級醫院的專家號。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和其下屬的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這種信息互通互聯的緊密型醫聯體讓患者轉診更流暢,真正實現了分級診療,在疫情期間也切實解決了周圍居民看病難的問題。
衛生服務中心設有轉診臺,患者拿著轉診單就可以去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就診。
金頂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了周邊居民看病的首選。
「以前,我和老伴看病都要倒兩趟公交車去首鋼醫院,現在有什麼病家門口就都能看了。」家住石景山區金頂街街道的聶大爺71歲了,對他來說,金頂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像自己的另一個家,「這裡的醫生、護士都是我的親人,有專科大夫解決難題,有籤約家庭醫生管理我的健康,從掛號看病到慢病康復,社區都能完成,看病我就首選社區。」
聶大爺和高醫生的每周約定
周一早上9時30分,聶大爺走進位於金頂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層的慢性病診室,見到了自己的家庭醫生——高乃紅。聶大爺患有高血壓病和糖尿病,從2017年開始,他就在社區開降壓藥和降糖藥。
「高大夫,咱們有幾個禮拜沒見啦,您幫我看看,我這血壓、血糖指標都還行吧?」一見面,聶大爺就給老朋友遞上了自己近幾周的「作業」——一張A4紙上,整整齊齊地用表格記錄著每天早中晚的血壓、心率,以及胰島素的用量。
高醫生戴著口罩,露出一雙彎彎的笑眼,她邊說邊接過聶大爺的「作業」,同時從電腦系統中調取出聶大爺的健康檔案以及在首鋼醫院的所有就診記錄,包括化驗結果、輔助檢查報告等內容,仔細瀏覽過每一項就診記錄後,高醫生細心地問,「我看您的指標都沒什麼問題,您上個月在咱社區看過內分泌科龔主任的專家號,龔主任的醫囑裡說您現在用的藥都挺對症的,您這些天感覺怎麼樣?有沒有什麼不舒服?」
「我挺好的,沒什麼不舒服。」聶大爺笑著說,「龔主任和您一樣,也愛幫我做算術題。」聶大爺口中的「算術題」,其實就是計算好開藥的劑量、每天的用量,再根據這些數,幫他推算出下一次最佳的複診開藥時間。「這不,算準了讓我今天來。」
高醫生拿出紙和筆,也開始幫聶大爺仔細做起「算術題」:「您現在每次胰島素的用量是22個單位,我看您血壓也控制得挺好,降壓藥也可以適當減到一次半片,咱們這周先試試,有什麼不舒服您可以隨時聯繫我,晚上12點之前我都在……」寫好用藥的注意事項後,高醫生又在紙上寫好下一次開藥的時間。做這樣的「筆記」,也早已成了兩人之間的約定,「這張紙您收好。」
「謝謝高大夫,這樣就更放心了!」聶大爺連聲道謝。
痛苦半年的老李就診有驚喜
步入金頂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醒目的樓層指示牌展示了中心齊全的醫療配置,這裡不僅設有全科診療、慢性病管理、康復科、口腔科、中醫科等多個診室,還配置了輸液室、B超室、健康小屋、中藥房等。
因為下屬的社區醫療機構都隸屬於醫院,構成天然的緊密型醫聯體。不僅內分泌、心血管、腫瘤、骨科等專家下沉到社區,首鋼醫院還將患者需求較大的口腔科、風溼免疫科、中醫科、按摩康復等學科下沉,每周都有專家出診。
老李喉嚨裡長了一塊潰瘍,他跑遍了各大醫院的口腔科、耳鼻喉科,做了各種檢查,半年的時間都不見好轉,潰瘍的面積反倒越來越大了。「這潰瘍有花生豆那麼大了,一咽東西就疼,吃什麼都不香……」老李說,一次無意間的談話,讓他的家庭醫生警覺起來,「您這有可能不是單純的口腔潰瘍,有沒有其他的症狀?」
聽了醫生的話,老李才想起來自己還出現過腰疼的症狀,「我們中心今天正好有風溼免疫科的專家坐診,您去找專家看看吧。」當天上午,為老李接診的是首鋼醫院風溼免疫科的主任醫師王寬婷。在了解到老李的症狀後,王主任為他做了一系列的檢查,最終確認老李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的問題導致了潰瘍。「我怎麼也沒想到,口腔裡的病,竟然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更沒想到專家在家門口就幫我解決了!」老李高興地說。
劉阿姨的一次緊急轉診
聶大爺離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前,又拿出了老伴兒的醫保卡:「大夫,我家老劉的藥也還要麻煩您……」
「劉阿姨現在怎麼樣呀?腿好了嗎?」高乃紅接過劉阿姨的醫保卡。
原來,聶大爺的老伴兒兩周前突然腹瀉,服藥之後也不見好轉,急得聶大爺一宿沒睡。第二天一早,聶大爺就給社區中心主任陳新撥去了電話。「小新,你阿姨從昨天夜裡就開始腹瀉,我給她吃了藥也一直不見好,你說她這骨折的腿還沒好,怎麼又出毛病了……」聶大爺特別著急,「我一個人帶她去醫院也不方便,實在不好意思麻煩你……」原來,老兩口唯一的女兒前兩年去世了,只有兩位老人相依為命。
「您別著急,我這就幫您預約掛號……」電話另一頭,陳新打開電腦,在中心雙向轉診系統內,找到轄區籤約老人的信息,為劉阿姨預約了當天上午首鋼醫院消化內科的號源。從登錄轉診系統、查找患者信息,到選擇「上轉預約服務」、列印轉診單,整個過程不超過兩分鐘。陳新還在手機上幫老兩口約好了車,「阿姨腿不好,我幫您叫了車,一會兒就到樓下」。
到了醫院,老兩口直接走「綠色通道」取號,到消化內科診室就診。「咱們先給阿姨做個便常規和血常規檢查,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腹瀉。」接診醫生一邊詢問劉阿姨的病情,一邊為她開具檢查單。因為醫院和社區間資源、信息的互通互聯,接診醫生已經通過電腦裡的信息平臺,看過劉阿姨在社區的健康檔案,及時了解到阿姨的病史,這使醫患之間的溝通更順暢。
一小時後,檢查報告出來了,結果顯示,劉阿姨得了慢性腸胃炎。「阿姨應該是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平時要注意保暖,少吃油膩的食物。我給您先開7天治療的藥,咱們先吃著看看,一周之後還不好轉的話,再去社區複診,阿姨這次的就診信息在社區也能查到。社區醫生就能開到這些藥,省得您再往醫院跑了。」醫生耐心叮囑,聶大爺滿心感激,「你們都太好了!」此時,劉阿姨的就診信息已經又通過系統平臺轉回了社區,為日後複診提供了便利。
「從預約轉診、取號,到看病、化驗,再到出結果、拿藥,這病看得太順暢了,我和老伴兒10點鐘就回家了。」聶大爺感慨道,「疫情開始後,很多二三級醫院完全實行預約制,我們老年人不會用網絡操作掛號,現在有了轉診系統,我們有什麼急症都能及時看上病,真是太方便了。」
疫情期間暖心陪伴
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多像聶大爺老伴兒這樣的患者順利轉到了三級醫院就醫。記者了解到,金頂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充分利用首鋼醫院與中心搭建的雙向轉診平臺,為患者預約首鋼醫院相關科室號源,為轄區籤約老人提供上轉預約服務。近兩個月內,有121名患者通過信息平臺完成上轉,切實感受到就診便捷。
此外,在疫情期間,社區中心家醫團隊還為轄區內65歲以上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籤約老年慢性病患者、失能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上門送醫送藥」服務,這項服務溫暖了不少老年患者的心。在得知聶大爺家裡只有老兩口互相照顧時,是社區中心送來了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資。提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聶大爺言語中滿是感激。「您閨女不在身邊了,我們就是您的兒女,您有尋醫問藥的事,儘管找我們。」家醫團隊的這句話,讓聶大爺的眼眶溼潤了。
「金頂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直屬於首鋼醫院,中心診療服務能力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上級醫院的支持。緊密型醫聯體在這次疫情期間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雙向轉診為分級診療搭建了很好的平臺。」中心主任陳新說,她深刻地體會到,緊密型醫聯體更好地推動了分級診療的落地,增加了醫患的粘合度,讓每一位患者就診時最先想到的就是社區,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庭醫生。
(原標題:家門口就能掛專家號 急症轉診最快兩分鐘
金頂街三位老人看病紀實)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李祺瑤 吳鏑 攝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