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說到電影:《老無所依》的殊途同歸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從麥卡錫的小說到科恩兄弟的電影:《老無所依》的殊途同歸

    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兄弟是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他們的電影作品獨具特色,情節不落俗套,往往強調命運的某種不確定性。《巴頓·芬克》曾獲1991年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2008年,兩人以影片《老無所依》獲第80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獎。

    看科馬克·麥卡錫的小說《老無所依》前,我先看了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因為相信這部電影延續了科恩兄弟一貫的死亡主題,所以當時就對「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這個說法產生了誤讀,將之理解為「死神來時,老無所依」,後來看小說的譯後記,才知道這名字來自葉芝的《駛向拜佔廷》:「那不是老年人的國度(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聯繫小說內容看,它其實是指:老派人物在這個時代已無處可去。雖是誤讀,倒也巧合,正好可以用來描述同名電影和小說之間的微妙差異。

    20世紀之前,小說才是敘事藝術的主流。但之後電影出現了,影像和聲音突然將文字趕到了敘事技藝的邊緣。不過,在經典領域裡,小說的霸權依然如故。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小說被改成電影後,總是毀多譽少。作為經典,人們早就在自己心裡建構了一套關於此類小說的視聽幻像,影像的威力終究敵不過自我的幻覺,換句話說,所謂敘事其實不過是一整套幻覺被建構的過程,而幻覺一旦被建立,它就成了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再不容其他幻覺顛覆。不過,當代小說似乎沒有這樣的幸運,傳播渠道的變化,讓影像敘事比文字擁有了更多優勢,人們更願意看到那些由文字改編的影像,而非文字本身。

    就故事的主體框架而言,你確實可以認為《老無所依》的小說和電影只是同一部作品的兩種形式,都講了獵人摩斯偶然進入了毒販的火併現場,意外地取走了遺落在現場的200萬美元。冷血殺手齊格開始追殺摩斯,警察貝爾也在著手調查這一連環血案。最後獵人摩斯被殺害,殺手順利地逃脫法網,面對這個失控的現代世界,警察感到無能為力。除了殺手被神化、警察成了「打醬油」的旁觀者之外,整個故事基本上還是一個老套的西部警匪故事。

    小說以文字為媒介來向讀者講述故事,讀者需要用想像實現作者用文字構造的形象。這種間接的傳遞方式,讓讀者更容易意識到講述者的存在,這一方面讓作者能更光明正大地在敘述進程中夾帶私貨,另一方面,因為隔了一層媒介,也讓讀者有可能拉開與作者的距離,隨時在文字的間隙中停頓,進行自己的思考。讀者看似被動,實際卻主動。電影恰恰相反,敘述者被藏在了影像和聲音的背後,觀眾仿佛身臨其境,以為所有的事件都是自己看見和聽見的,而不是他人有意識的引導。這種觀影的輕便以及佔據主動地位的幻覺,可能正是影像敘事得以取代文字敘事成為主流的原因所在。但這也導致了敘述者必須將自己完全隱沒在影像和聲音背後,用暗示、引導、製造欲望、堆砌死胡同等方法,將觀眾引向他想讓觀眾到達的地方。觀眾在這裡成了實驗室裡被放進迷宮進行反射試驗的小白鼠,它們以為是自己在尋找迷宮的出路,但實際上卻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走向那必然的出口。隱藏的敘述者讓交流幾乎變得不可能,主動的觀眾實際上卻是被動的。當然,有時小白鼠也有機會看穿反射試驗的本質,但這不會促成交流,只會讓大多數觀眾憤怒地拋棄那些拙劣或惡毒的設計者。

    正是兩種敘事方式在媒介上的差異,讓這個同樣的故事有了兩種不同的結構方式。在麥卡錫的小說裡,故事充滿了閒筆和旁敘,就篇幅而言,警察貝爾無疑佔據了最重要的地位,他除了參與故事,還有13段第一人稱的旁白,裡面講述了他的經歷,還有他對整個事件和相關人物的看法。他不斷追昔撫今,對已逝的過去充滿了留戀,對現在的世界感到無法理解,甚至無所適從。這些旁白段落,讓扣人心弦的故事不斷被疏離,讀者不斷被提醒,不要被故事中的懸念和打鬥所淹沒,陷入到一個西部夢幻中,而是要透過這好看的故事去看那些來自人心和人性深處的東西。在一些瞬間,這些段落裡的貝爾甚至成為麥卡錫的代言人,作者透過他,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但對電影來說,這些無關的旁白是常見的電影語法所難以容忍的,因此除了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科恩兄弟將小說中的其他旁白都省略掉了,這不僅讓警察貝爾的地位被大幅度地削弱,也讓整部電影完全扣著故事走,各種懸念和噱頭此起彼伏,動作的張力和情緒的營造成了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如果不是科恩兄弟非凡的控制力以及西班牙演員巴登超強的表現力,整部電影真的有可能會淪為一部淺顯、熱鬧的西部槍戰片。

    與電影相比,小說還對相關人物的戰爭經歷進行了強調,警察貝爾參加過二戰,獵人摩斯、殺手威爾斯參加過越戰,這在小說中作為人物重要的背景資料反覆被作者不動聲色地提煉出來,也透露出麥卡錫在寓意層面上所作的努力。他要追問的不僅是這一系列追殺行動的暴力,也是現代歷史上所有的人類暴力,透過這個孤立事件,他討論了暴力和貪婪之間的關係,討論了無論出於邪惡還是正義,暴力究竟值不值得的問題。而這些人物背景,在電影裡則被省略了,或者被一帶而過。不過,科恩兄弟用精心設計的視聽語言,將暴力變成了直接的形象,變成了血淋淋的現實和痛苦的喘息,它直接衝擊觀眾的感官和心理,任何一個正常人在看見這直觀的痛苦時,都會本能地對暴力生起深切的厭惡,文字可以營造深度和廣度,卻無法擁有這樣的強力效果。這些赤裸裸的暴力鏡頭本身就成了最好的反暴力武器。

    就小說的敘述和結構而言,麥卡錫顯然有著強烈的宗教情懷,他在小說中不斷追問著善與惡、貪婪和暴力,甚至借貝爾之口引用了《聖經》中「瑪門」的典故:一個人不可能既侍奉上帝,又去侍奉貪婪的財富之神(瑪門)。和電影不同,小說中,殺手齊格還有一個打算為之效命的神秘老闆,這個神秘人物,你可以將之理解為暴力機器,也可以理解為那個站在上帝對面的瑪門神。如果這樣來看,在小說裡,貝爾、摩斯和齊格既是故事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同時,相互之間還構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隱喻結構:貝爾代表著天使,他渴望一種簡單純粹的生活,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充滿感恩之情,將命運安排的一切事物都視作合理。齊格則代表著魔鬼,他的惡行沒有理由或者內心依據,對他來說惡就是存在的全部意義,他從來不會受感情因素的幹擾,這也正是他不可戰勝的原因所在。而摩斯無疑是在天使和魔鬼間搖擺的人類,他貪婪的動機裡除了欲望,也有一部分愛的因素。他擁有傷害別人的能力,但他會選擇手段,並保留底線,這種搖擺讓他不夠純粹,既沒有天使的好運,也沒有魔鬼的強力,因此總是置身在危險之中。此外,故事的發生地——邊境,也是這個隱喻結構的組成部分,暗示了摩斯所代表的人類在天使與魔鬼的邊界上亡命天涯。通過這個隱喻結構以及對世象和人心的描摹,麥卡錫對現代生活表露出深深的不安,在他看來,整個世界都被貪婪和暴力挾持了,人們情願去和魔鬼鬥智鬥勇,也不願選擇和天使一起生活在安寧純粹中。

    面對這樣一部充滿了思辨和隱喻的小說,科恩兄弟顯然有著自己的哲學立場,他們的作品雖然常常是警匪和兇殺題材,但真正關注的並不是兇殺,而是死亡,兇手們不僅是兇手,也是死亡本身。科恩兄弟通過電影,探討了各種與死亡有關的問題。像《巴頓·芬克》中的死亡與愛欲,《大地驚雷》中人類面對死亡的態度等等。《老無所依》也沒有離開這樣一個焦點,殺手齊格在電影中事實上正是死神的化身。麥卡錫將宗教情懷直接擺到了紙面上,科恩兄弟卻用一個不可戰勝的死神形象,逼迫觀眾自己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為了強化這個主題,科恩兄弟大幅度削弱了警察貝爾在故事裡的作用,讓他僅僅作為一個串場人物和嚮導出現,然後又選用了在表演上張力十足、形象特徵明顯的巴登來出演殺手齊格,同時用名不見經傳、相貌平平的布洛林來出演齊格的主要對手摩斯。這種在選角和形象上的安排,就等於將摩斯放在了陪襯地位上,用摩斯的平凡來烘託齊格的超人特質。此外,在細節的安排上,科恩兄弟也讓齊格的作為總是出人意料,但又能輕而易舉地達到目的。而摩斯和其他人物在動作上雖也各有特點,但基本上還在人類的想像力範圍之內。同時在表演節奏上,齊格也始終保持舒緩和穩定,無論神情還是身體,都沒有一絲緊張,而他的對手卻總是會或多或少表現出繃緊或者慌亂的姿態。齊格幾乎就像一架一往無前的推土機,不僅沒有多餘的情感,也沒有多餘的想法,一旦確定目標,就誓不罷手,而且總能得逞。毫無疑問他已經超脫在人性之外,成為了一種絕對的惡。這樣的表演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突出他的神性本質,讓人不得不相信他就是死亡本身。

    科恩兄弟通過對齊格這個人物不遺餘力的突出和表現,向觀眾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即使你能暫時得到金錢、權勢和美貌,你還是一樣無法逃脫死亡不眠不休的追蹤。這也正是科恩兄弟一貫的強項:用死亡來消解人類生命中的一切執著。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體現了麥卡錫用各種方式表現的宗教情懷。《老無所依》的作者和導演雖然走在兩條不同的路上,但終究殊途同歸。 (孫健敏)   

相關焦點

  • 瓜裡畫電影 |《老無所依》
    ——《老無所依》「如果你所遵循的規則把你帶到這裡,那麼這個規則又有什麼用呢?」——《老無所依》「無論你一生當中幹過什麼,那些事情所造成的影響早晚都會再回到你的身上。只要你活的時間夠長,它就肯定會。」——《老無所依》「你這一輩子,不就是一直在下注,你只是不知道而已」——《老無所依》
  • 《老無所依》電影賞析
    我想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就是這個味道吧              影片是在老警長的自述中展開的,對祖輩、父輩執法時連槍都不用帶的時代充滿讚許和緬懷,對當今的一些離奇犯罪確實感到不解與困惑電影中的一段臺詞:-      If I don't come back, tell mother I love her.
  • 最尊重觀眾的電影——《老無所依》
    《老無所依》在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斬獲4項大獎後,《老無所依》儼然成為一部現代經典,影片充滿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標誌性瞬間,但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它推動了觀眾參與到故事之中。——安德魯·斯坦頓安德魯·斯坦頓無論是建構角色的細節,還是主題的表達,《老無所依》中隨處可見「2+2的統一定理」,儘管這一技巧是在影片上映5年後才提出,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這一方法解讀《老無所依》。所以本文我想要探討角色的內心和其人格,通過分析他們的選擇和做事的方式來揭示導演科恩兄弟如何在推動劇情的同時,又能讓觀眾去填補空白,參與進故事之中的。
  • 經典電影《老無所依》——火色歷史,黑色現實
    作為獨立電影界成功走入主流電影界,並且獲得奧斯卡桂冠的典型人物,科恩兄弟為當代電影注入一種風格獨特的營養液。其對黑色電影和戲劇結合的偏愛,在平時的敘事中突發逆轉和顛覆的後現實主義風格,深入《血迷宮》《冰雪豹暴》《米勒的十字路口》等一系列作品中,《老無所依》恰是此類影片中登峰到極造極之作。
  • 《老無所依》其實是一部美國西部文藝復興片
    影片《老無所依》的巨大成功,再次觸動了人們對美國西部文學的關注,影片描述了毒品交易中巨額現款遺留在犯罪現場,有人席捲不義之財溜之大吉,黑道中人喋血追殺。這部驚悚影片,改編自曾獲得普立茲獎的美國文學大師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那部受到極大讚譽的同名小說。
  • 推薦一部犯罪驚悚片 老無所依
    《老無所依》豆瓣評分 8.2IMDb評分 8.1該電影改編自戈馬克·麥卡錫同名小說,由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兄弟執導,於2007年上映,還獲得了200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該片並不像片名一樣,描述老年人對於自己以後生活的感嘆,無所依靠,是一部充滿黑色幽默又帶有諷刺意味的片子
  • 反情節的《老無所依》,虛無主義與隨機性才是它的魅力
    2007年上映的《老無所依》改編自美國小說家考麥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同名小說。麥卡錫的小說體裁包括美國南方哥特、西部小說和後末日風。他在撰寫《老無所依》這個故事時,本來就是按照電影劇本來寫的,後來才改為小說發表。電影片名也是書名,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這個名字源自偉大的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篇《駛向拜佔庭》(Sailing to Byzantium),是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之一。
  • 電影《老無所依》:世上本沒有壞人
    美國德克薩斯州鄉村,老牛仔Moss在獵殺羚羊時發現幾具屍體,幾包海洛因和200萬現金。Moss決定將毒品和現金佔為己有,想以此改變自己的生活,誰知卻遭到冷血殺手Chigurh的跟蹤和追殺,陷入了逃亡的險境。同時,當地治安官Bell也在對一連串的殺人事件進行調查,並努力保護Moss的安全。
  • 老無所依?
    好在女兒多,偶爾去幾個女兒家住住,又一心掛念著過得不如意的兩個兒子,一邊操心他們過得不好,一邊操心「百年之後」不給她送終……一個鄉下女人雞毛蒜皮的、又被時代遠遠拋下的一生,已經像她的老房子,老無所依,搖搖欲墜。村莊空空蕩蕩,同輩老夥伴也漸漸離世,還活著的人,無人可傾訴,無處可交流,孤獨的黑洞將伴隨他們直至最後的日子。城市還有敬老院(鄉下以前也有),獻愛心的人還有個地方可去,鄉下呢?
  • 《老無所依》,這部曾經橫掃奧斯卡的佳作,真的值得你去反覆品味
    那就是——《老無所依》和《血色將至》,到底哪一部才真正配得上奧斯卡最佳影片?》是構思精巧、頗具新意的西部片,好歸好, 但不至大師水準,為此也和力挺《老無所依》的朋友們產生了不少口舌之爭。》小說推薦給科恩兄弟之前,他們本打算改編美國著名作家詹姆斯·迪基的最後一部小說《通往白海》;2005年8月,看過《老無所依》小說後同意改編。
  • 黑色電影《老無所依》背後講述的是人的一生!細節解讀
    影片《老無所依》充斥著小人物命運的不可預知性和顛覆性,最終回歸平淡。普通人由小詭計的失控而走向難逃的厄運。偶然性在情節安排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許多黑色電影敘事的要點。對小罪行和人性惡的不可控制營造出一種荒誕感。小人物的小犯罪往往引出滾雪球似的大罪行,經常導致雪崩似的殺戮和山洪似的流血。在這種陰鬱、絕望傾向的敘事風格中使用幽默效果,造成多少有些冷酷的黑色幽默,殘酷的玩笑。
  • 拉片《老無所依》經典劇作方式
    以下視頻會從《老無所依》裡角色是如何被塑造的,如何使用「2+2」理論來透露劇情以及悖離傳統三幕式結構的敘事方式三個方面來闡述這部電影的經典劇作方式。▲《老無所依》劇作詳解上▲《老無所依》劇作詳解下在2012年的TED talk中,電影製作人安德魯・史丹頓描述了他稱為2+2的融合理論——不要給他們「4」這個結果,而是給他們「2+2」,即讓觀眾自己去拼湊故事。
  • 老無所依——你信奉什麼規則?
    科恩兄弟是美國獨立電影標杆式人物。所謂獨立電影,區分於好萊塢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電影,游離於主流商業電影體系之外,由電影人獨自籌資拍攝為主,電影中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也比一般商業電影更強,這也是獨立電影備受部分人群青睞的原因。電影《老無所依》讓科恩兄弟在奧斯卡出盡風頭,下面從我的角度談論一下這部電影。
  • 看懂100部經典電影:《老無所依》
    看懂《老無所依》 12年以後
  • 年少不懂《老無所依》……再次欣賞深有感觸!
    年少時看不懂《老無所依》……而如今再次欣賞深有感觸!也許有那麼一些電影,開始的平平淡淡,沒有引人入勝的爆發點,甚至有些看不下去,但是卻能深藏在記憶碎片裡!就如《老無所依》,吸引我看下去的不是男主角有多帥,也不是女主角美若天仙,更不是因為看開頭就熱血澎湃,僅僅是那個神似《黑暗騎士》裡「小丑」的殺手!一看到他那麼冷靜,下手乾脆利落且又無法捉摸的性情,很是讓人產生恐懼感!
  • 劉端曹|老無所依
    老無所依劉端曹記錄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一夜秋風起,滿山黃櫨紅。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很深了。昨天夜裡兒媳婦特意給李建國加蓋了一床棉花新被,黎明時分,老漢還是被一陣陣寒意凍醒了。人老了,血液流動得慢,特別是腳,冰冷冰冷的。「唉!
  • 【圖片故事】老無所依的人偶荒村
    【圖片故事】老無所依的人偶荒村圖為綾野月美將一個稻草人偶放到路邊。 【圖片故事】老無所依的人偶荒村圖為三個稻草人偶坐在田邊,望著田地。 【圖片故事】老無所依的人偶荒村圖為綾野月美在公交車站裡加入新的人偶。
  • 黑色電影《老無所依》背後講述的是人的一生!細節解讀_騰訊新聞
    影片《老無所依》充斥著小人物命運的不可預知性和顛覆性,最終回歸平淡。普通人由小詭計的失控而走向難逃的厄運。偶然性在情節安排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許多黑色電影敘事的要點。對小罪行和人性惡的不可控制營造出一種荒誕感。小人物的小犯罪往往引出滾雪球似的大罪行,經常導致雪崩似的殺戮和山洪似的流血。
  • 電影欣賞----《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文片名是:老無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Men》  中文片名是:老無所依    影片是奧斯卡歷史上難得的優秀影片,在第8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榮獲最佳影片
  • 讀電影 | 《老無所依》:最可怕的是殺手還是命運?
    值此歡度元旦、喜迎新年之際,我們來講一部十分應景的電影 ——《老無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