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無所依》
在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斬獲4項大獎後,《老無所依》儼然成為一部現代經典,影片充滿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標誌性瞬間,但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它推動了觀眾參與到故事之中。
動畫導演安德魯·斯坦頓曾在2012年的TED大會裡向聽眾描述了一個在創作《海底總動員》時總結的講故事技巧——「2+2的統一定理」 {1}
「讓觀眾自己拼湊線索,不要直接給他們4,而是給他們2+2,這種無形的線索能讓觀眾時刻關注故事。」——安德魯·斯坦頓
安德魯·斯坦頓
無論是建構角色的細節,還是主題的表達,《老無所依》中隨處可見「2+2的統一定理」,儘管這一技巧是在影片上映5年後才提出,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這一方法解讀《老無所依》。
所以本文我想要探討角色的內心和其人格,通過分析他們的選擇和做事的方式來揭示導演科恩兄弟如何在推動劇情的同時,又能讓觀眾去填補空白,參與進故事之中的。
導演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
首先,引用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一書中的話:「有效的角色塑造就是可見特質的綜合體,讓角色變得獨一無二的是外表體態、行為舉止、說話風格和性別、年齡、智商、職業、個性、態度、價值觀,甚至還包括他住在哪裡,怎麼樣生活。」{2}
給予《老無所依》這個故事質感的部分來自於角色行動的具體細節,這些細節便是角色塑造的一部分。
《老無所依》
《老無所依》中有三個很明顯的中心人物,觀眾對他們的理解不僅來自於這些角色所做出的選擇,還來自於他們選擇實現目標的方式。
從左至右:莫斯、安東、貝爾
主人公莫斯撞見了一樁失敗的毒品交易時,他意識到錢是在最後一個人的手上,於是決定去找到那個人。這個選擇其實揭示了他的真實性格:莫斯是一個願意為錢冒生命危險的人。
而莫斯追蹤這筆錢的方式也揭示了他的其他性格,影片中我們看到莫斯停下來,環顧四周,平原上一覽無餘,但他還是舉起了雙筒望遠鏡,可是看不到任何跡象,然後放下望遠鏡沉思著,並再次拿起望遠鏡。(如下圖)
莫斯尋找
這個片段能夠讓我們感覺到莫斯生性冷靜且有條理,通過觀察他在這個鏡頭裡的舉動,觀眾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莫斯對這種生死一線的情景並不陌生。並且在這之後的劇情也印證了這一點,因為莫斯是一個越戰退役的老兵。
莫斯
相類似的,當本片的反派安東·齊格出場時,我們就立即看出他的選擇體現了他的真實性格。
安東為了實現目標,毫不介意地奪取他人性命,但正是他殺人的方式,讓這個角色如此令人恐懼。觀眾看到的第一起謀殺,小心謹慎,卻極其暴力。
第二起則顯得如此的禮貌又乾淨,安東抬手連著氧氣罐的管子末端對準男人的額頭,伴隨著刺耳的氣體壓縮聲,隨後就殺死了那位男子。
第一起謀殺
第二起謀殺
安東的行動表明了這個角色對謀殺的十分冷漠,而他的高效更揭示了他有著長期的謀殺史。觀眾不需要任何的背景故事,便知道安東是一個巨大的危險。
安東·齊格
而第三個角色是警長貝爾,他的獨白拉開了影片的序幕,雖然警長貝爾選擇追捕罪犯,但他的行動表明了他的憂慮。
貝爾做事較為謹慎,但實際上是經常猶豫。影片後面貝爾在對話間也不時用冷幽默來掩飾自己的恐懼。
貝爾
相比通過對話描述人物,讓觀眾通過行為了解人物則更有代入感。 這樣一來,其實是安德魯·斯坦頓「2+2的統一定理」的另一種說法或者解釋,向我們展示了人物如何追求目標的細節,更讓觀眾自行判斷這到底體現了些什麼。
但《老無所依》不僅把這種技巧運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還運用「2+2」來揭示情節。
《老無所依》
在《老無所依》中有好幾個場景沒有直接表現一些重要情節,相反它讓觀眾自己摸索線索推斷到底發生了什麼。
例如在莫斯最初離開汽車旅館時,他拉開了一片帘子向外面望去,並又把窗簾拉上,讓兩層窗簾交疊。起初,這看起來莫斯僅僅是在檢查安全情況,並確保沒有人能夠看到他房間裡面。但隨著劇情發展,當莫斯晚些時候回到旅館時,這一舉措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莫斯觀察
計程車緩緩繞過停車場,視角以房間為軸心轉動,兩扇窗簾之間露出了一部分窗戶。如果稍加注意的話,就會知道有人已經進入了莫斯的房間。
儘管沒有任何臺詞直接指出這一點,這兩個動作也僅僅只是故事中的一點,但還有另一個「2+2」的技巧貫穿了整部電影。
莫斯看到窗簾發生變動
在安東·齊格闖入莫斯的汽車旅館房間之前,他脫掉了靴子。最初似乎這只是安東無聲接近房間的一種方式,但後來當安東殺死了賞金獵人卡森·威爾斯時,觀眾才明白這背後還有更多的信息:安東非常擔心自己的靴子是否乾淨。
安東視角看靴子
所以在影片末尾,當安東來殺莫斯的妻子卡拉·簡的時候,觀眾並不確定她的命運走向如何,甚至故事也沒有直接用一場謀殺現場告訴我們答案,而是直接轉向了外景。
前門打開,安東走出來,他一隻手放在門框上依次看著靴子的鞋底。此時,觀眾就只能通過線索去得出答案,達到了「2+2」的效果。(如下圖)
這種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貓喝牛奶、搶汽車等等,都沒有直接展現暴力場景,而是讓觀眾腦補。
安東
這個技巧的強大地方,在於它改變了角色的死亡對我們的情感衝擊,謀殺並不是發生在電影屏幕裡,而是發生在觀眾的想像之中。當信息在觀眾的腦海中被綜合處理後獲取,而不是通過對話拼命灌輸的時候,背後傳達的意義則變得更加的強大。
因此《老無所依》最出眾的一點便是它讓觀眾綜合分析信息從而得出故事寓意。
安東結局
《老無所依》是一部十分尊重觀眾的電影,它依賴於鏡頭語言,讓我們把點點滴滴的線索串聯在一起,並通過這種方式要求觀眾參與敘事。
主人公意外而又沒有解釋的死亡挑戰了觀眾對傳統類型電影的固有觀念,而絕對不是簡單模式下能看懂的電影,但這也證明了主動脫離傳統敘事反而能強化故事的含義,並使得《老無所依》成為一個典範。
●參考資料:{1} 《安德魯·斯坦頓:一個偉大故事的線索丨TED Talks》. 視頻源自TED官網;{2} 《故事》,羅伯特·麥基著,周鐵東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