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12-28 斟北鬥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平糧臺城址,極有可能是舜的古都,也是中國第一座規劃的城市,可能成為中國文明誕生的重要標誌。

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疥疙洞遺址位於漢中市,是中國第一次在秦嶺山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遺址距今10萬—1.5萬年前,分為4層,發現了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疥疙洞出土距今3萬年左右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還發現有豐富的、共生關係清晰、且連續發展的小石片工業系統的石器,首次系統的展現了中國境內早期現代人的石器工業技術。該遺址最大的意義就是證明了中國並不存在10萬到5萬年前的人類活動空白期

2,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東亞玉文化的曙光

小南山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饒河縣烏蘇里江左岸。該遺址發現於1958年,曾經有過幾次小規模的考古發掘。2019年,這裡進行了連續發掘,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其中玉器最引人注意,如匕形玉佩、觿形玉佩(彎條形器)、玉管、玉珠、玉璧、玉環、玉錛和玉斧等。小南山遺址的發現再次證明了古代的東北並未文明的荒漠,在上古時代,這裡是中國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的王朝,至少有商朝、北魏(鮮卑)、元朝、清朝都是來自於東北的民族建立的

3,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皇皇巨城 巍巍高臺

皇城臺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面積為400萬平方米,建設年代不晚於前2300年,大約在前1800年廢棄。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皇城臺是一個首都性質的建築,反映了石峁的居民開始進入了國家門檻。這裡出土了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文物。根據其中的口簧來看,這座遺址和上古時代的遊牧民族有十分密切的聯繫。目前,許多學者認為石峁遺址是黃帝的都城

4,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制的始源

平糧臺古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淮陽區東南4公裡的大朱村西南方。這裡距今已經有了4600年的歷史。這座史前城市遺址是中國最早的有規劃的城市,城址嚴整規劃的方正格局,有中國最早的「中軸線」。除此,這裡還首次發現了完整的排水系統和道路系統。這座遺址的出現,有利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小編認為,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別,是陳國之地,可能和有虞氏(舜)有聯繫,對於夏朝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幫助。夏朝後裔的封國——杞國也在附近

5,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戰略資源 國家力量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一個冶銅作坊遺址大約處於商代早期。是首次在商朝核心地區發現了專業冶銅遺址。2018-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展了大規模考古工作。目前已經清楚該遺址的面積為110萬平方米。出土了銅煉渣、殘爐壁、銅礦石,以及鼓風管、石錘、石砧、殘陶範、殘石範、仿銅陶禮器、磨製石磬等文物。該遺址的發現,有助於人們研究夏商經濟的發展。

二里頭時期木炭窯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出土的冶銅工具

6,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追尋「玉石之路」的蹤跡

近年來,甘肅省發現了馬鬃山徑保爾草場、寒窯子草場和旱峽三處玉礦遺址。三處玉礦遺址均為由防禦區、採礦區、選料區等組成的採玉聚落址。出土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銅器、鐵器、玉料、石料、皮革、植物遺存、動物遺存等。其中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是目前國內所見規模最大玉礦遺址。旱峽玉礦遺址是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4000至3700年。這些遺址有利於探討古代西域和中原文明的交流。

7,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考古構建最完整的周代封國

曾國(隨國)貴族墓地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最早在2012年發現,從2018年開始進行了系統的挖掘。目前這裡發現了86座春秋曾國墓葬及4座馬坑、5座車坑。出土了銅器2000餘件,其中編鐘88件,編磬60件,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的樂器八音組合在曾國高等級墓中均有發現。這是批組合完整的音樂考古材料。曾公求單件鎛鍾銘文達312字,是春秋時期銅器單件銘文最長銅器。在個別的青銅器上出現了「夏」「禹」的文字。該遺址對於研究中原文明和南方文明的交流有重大的意義。

8,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西域孤城,節比蘇武

石城子遺址位於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在1972年被發現,因為這裡有大量的巖石,所以唄叫做「石城子」。根據文獻記載確定了這座城市遺址就是漢代的「疏勒城」,是新疆遺存兩處漢代古城遺址之一,和樓蘭古城並列。這裡出土了許多漢代的瓦當、方磚等。這座城市遺址的發現,有利於研究漢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研究漢代的邊疆軍事狀況和新疆納入中國版圖的艱辛歷程。

9、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高原埋巨室 暗格藏金冠

泉溝吐蕃壁畫墓位於青海省烏蘭縣,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彩繪漆棺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這是在世界考古上首次出現。暗格內木箱放置的一件珍珠冕旒龍鳳獅紋鎏金王冠和一件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可以推測墓主屬於貴族人士,可能和吐蕃王室有關係。目中風格融合了吐蕃、西域和唐風,對於研究古代青海一帶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義。

10、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沉舟側畔 絲路流光

「南海一號」是南宋時在廣東沉沒的木質古沉船,最早在1987年發現,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也是中國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2019年清理完畢,船中發現了18萬餘件文物精品,堪稱中國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鐵器、瓷器為大宗。該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時期的瓷器製造,對外貿易有重大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是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炭化黍實例之一,是中國北方地區粟黍馴化和旱作農業起源的重要證據。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 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年代距今8300-7800年,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出土豐富的海生貝殼
  • 「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
    「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國家文物局10月30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此次通報的兩項重要發現涉及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是早期人類遷徙和歷史時期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國家文物局將持續推動該地區的考古工作,支持考古單位及相關科研機構開展多學科合作,不斷深化中國境內人類起源與演變、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等重要課題研究。
  • 考古2019︱新石器考古:農業起源新進展,史前中國收穫大
    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2019年,無論在大江南北,還是在長城內外,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掘和研究都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收穫。文物考古工作者們紮根田野,不怕辛勞,保證了考古發掘的順利進行,為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距今3—2萬年間的早期現代人類化石的發現更為難得,為東亞現代人本土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京召開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京召開 2020-10-30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六大考古新發現 有這些亮點_新聞頻道_央視網...
    2020年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
  • 我州這個山城遺址入圍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據FM1059延邊交通文藝廣播報導)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在論壇上發布了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視頻」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考古界「奧斯卡獎...
    楚天都市報記者戎鈺「我們需要了解過去的5000年,以便掌握未來的100年。」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今日下午揭曉「十大」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榮耀上榜。
  • 吉林一地入圍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揭開800多年前東夏國神秘面紗
    吉林一地入圍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2020年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陳星燦在論壇上發布了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 2019年古希臘考古十大發現
    原創 Nick,Kampouris 絲路遺產2019年是重大考古發現的又一年,不僅在希臘,整個地中海盆地都留下了古希臘不同階段的難忘印記。現在它僅僅是一座小城,但是周圍遍布重要的考古遺蹟。2019年一座埃及神廟中發現的象形文字銘文,包含了託勒密四世的名字。圖源:埃及文物部埃及索哈傑發現託勒密四世神廟2019年一群埃及考古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座獻給託勒密埃及第四任法老託勒密四世的神廟遺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
    原標題:10月30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  10月30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聽取甘肅夏河白石崖遺址、青海都蘭熱水墓地進展匯報,研究指導下一步工作。並向媒體通報發現情況,解讀考古成果的價值與意義。
  • 考古2019︱兩周考古:都邑遺陳跡,列國傳新奇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探秘夏河丹尼索瓦人_收藏考古_中國甘肅網
    10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項目發布。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考古遺址,後續均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甚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例如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良渚古城遺址,它的古城遺址和外圍水利工程曾在2007年和2015年兩次入選全國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 「考古中國」最新進展!青藏高原兩項重要考古成果發布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人民網 孟麗媛攝近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2個重大項目的最新考古成果。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這兩個項目非常重要,一項涉及人類起源以及東亞地區人類的發展,一項涉及青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和各個民族在絲綢之路建設上的貢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  「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  ……  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02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年5月5日,經過演示匯報、評議和投票等環節,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中國考古的濫觴
    近代中國考古學離不開金石學的發展,金石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實物,是近代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是考古學的前身。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極其豐富的古蹟古物。19世紀末,歐洲的考古學已日漸興盛。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申報管理指南發布
    重要文件轉發: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申報管理指南 (2020年-2035年)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以持續、系統的考古工作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價值的認識,提升考古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
  • 包郵丨張經緯新書《從考古發現中國》
    張經緯 著2019年12月出版/68.8元ISBN978-7-5201-5242-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九色鹿 內容簡介本書是人類學家張經緯的首部考古學、歷史學主題書評集,分為「考古」、「中國」著有《四夷居中國:東亞大陸的人類簡史》《博物館中的極簡中國史》《田野:一個人類學家的旅程》等多部作品。在知乎、得到等網絡平臺擔任授課講師。在「知乎」開設專欄課程《博物館中的中國史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