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圖說: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鋼結構基坑(東南向西北攝)。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
為早期定居聚落的文化發展與人群演變提供實物證據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年代距今8500-5200年,初步建立起壩上高原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考古學文化序列,是我國北方地區較早的定居性聚落,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是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炭化黍實例之一,是中國北方地區粟黍馴化和旱作農業起源的重要證據。
專家點評:興隆遺址堆積複雜,發現了大量能反映其獨特文化面貌的出土遺物,其中第一至三期遺存及周邊其他同類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具有填補壩上地區史前考古空白的價值。發現了排列有序的房址,長期沿用,反覆擴建的居住特點,結合室內葬的發現,為全面探討聚落組織,信仰習俗等創造了條件。遺址上發現的豐富動植物遺存,為探討特殊環境地帶農業的發生及當時生業結構,為復原當時的環境均提供了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資料價值。
圖說:譚家嶺W9:7 神人頭像。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
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年代距今8300-7800年,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出土豐富的海生貝殼、漁獵動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等人工製品,顯示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徵,是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的重大突破。
專家點評:井頭山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對研究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環境變遷研究具有重大價值。同時,井頭山遺址考古,基於深埋文化堆積的野外發掘,在工作模式和技術路線方面進行了積極和卓有成效的探索,是開展特殊埋藏環境條件考古發掘的一次成功嘗試,對於中國沿海地區海相沉積環境下的史前遺址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鑑和啟示意義。
圖說:銅璧形器。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對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中國研究具有重要推動意義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工作重點確認宮城內最大宮殿建築ⅠFJT3,面積近8000平方米,是迄今發現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基址上部發現2座宮殿及其附屬建築、庭院和疑似廊廡遺蹟,整體布局規整、結構複雜,應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進一步提升了陶寺都邑的性質與內涵,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國等重大課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點評: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的發掘取得重要收穫,意義重大。發掘進一步確認了宮城內面積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宮殿建築的存在,是迄今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該建築基址之上發現有2座主殿、東側附屬建築、中部庭院、東部疑似廊廡等,其結構複雜,布局規整,史前罕見,當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建築基址之上的大型宮室建築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總之,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發掘與發現,對中華文明起源以及早期中國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具有推動意義。
圖說:興隆遺址 F5野牛肢骨堆積。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新石器時代高等級都邑性聚落展示多元融合與中興強盛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考古工作歷時6年發現、確認譚家嶺城址、印信臺大型祭祀區、譚家嶺高等級斂玉葬、三房灣專業制陶作坊等重要遺址區,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落格局及其演變過程,為深入了解石家河遺址群的宏觀結構與組織分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專業化與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專家點評:譚家嶺古城的發現,將石家河遺址作為長江中遊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500年,而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發現,提示遺址的中心地位可能延續至新石器時代末期和夏紀年時期。以譚家嶺為代表的多批精美玉器的發現,表明後石家河文化階段,文化發展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多元融合與中興強盛的態勢。後石家河文化階段的聚落中心與文化格局仍是今後發現與研究的重大攻關課題之一。
圖說:2020M4壁龕器物出土狀況。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
21座等級分明墓葬為研究中華文明進程提供新材料
石峁遺址周邊石城聚落調查取得新進展,新發現龍山時代石城20餘座,遍及榆林地區黃甫川、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從從數千平米到400萬平米不等,規模差異明顯,其中府谷寨山石城約60萬平方米,屬於石峁文化的二級聚落,發現21座石峁文化墓葬,形制特徵鮮明、器物組合典型、等級區分明顯,彌補了石峁遺址墓地被嚴重盜掘的缺憾,填補了石峁文化研究的空白。
專家點評:石峁文化石城遺址和寨山墓葬顯示出獨特的文化特徵和明顯的等級差異,為石峁文化的的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是探討河套地區社會結構和文明化進程的重要資料。(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