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2020-11-18 騰訊網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圖說: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鋼結構基坑(東南向西北攝)。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

為早期定居聚落的文化發展與人群演變提供實物證據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年代距今8500-5200年,初步建立起壩上高原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考古學文化序列,是我國北方地區較早的定居性聚落,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是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炭化黍實例之一,是中國北方地區粟黍馴化和旱作農業起源的重要證據。

專家點評:興隆遺址堆積複雜,發現了大量能反映其獨特文化面貌的出土遺物,其中第一至三期遺存及周邊其他同類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具有填補壩上地區史前考古空白的價值。發現了排列有序的房址,長期沿用,反覆擴建的居住特點,結合室內葬的發現,為全面探討聚落組織,信仰習俗等創造了條件。遺址上發現的豐富動植物遺存,為探討特殊環境地帶農業的發生及當時生業結構,為復原當時的環境均提供了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資料價值。

圖說:譚家嶺W9:7 神人頭像。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

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年代距今8300-7800年,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出土豐富的海生貝殼、漁獵動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等人工製品,顯示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徵,是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的重大突破。

專家點評:井頭山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對研究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環境變遷研究具有重大價值。同時,井頭山遺址考古,基於深埋文化堆積的野外發掘,在工作模式和技術路線方面進行了積極和卓有成效的探索,是開展特殊埋藏環境條件考古發掘的一次成功嘗試,對於中國沿海地區海相沉積環境下的史前遺址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鑑和啟示意義。

圖說:銅璧形器。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對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中國研究具有重要推動意義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工作重點確認宮城內最大宮殿建築ⅠFJT3,面積近8000平方米,是迄今發現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基址上部發現2座宮殿及其附屬建築、庭院和疑似廊廡遺蹟,整體布局規整、結構複雜,應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進一步提升了陶寺都邑的性質與內涵,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國等重大課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點評: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的發掘取得重要收穫,意義重大。發掘進一步確認了宮城內面積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宮殿建築的存在,是迄今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該建築基址之上發現有2座主殿、東側附屬建築、中部庭院、東部疑似廊廡等,其結構複雜,布局規整,史前罕見,當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建築基址之上的大型宮室建築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總之,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發掘與發現,對中華文明起源以及早期中國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具有推動意義。

圖說:興隆遺址 F5野牛肢骨堆積。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新石器時代高等級都邑性聚落展示多元融合與中興強盛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考古工作歷時6年發現、確認譚家嶺城址、印信臺大型祭祀區、譚家嶺高等級斂玉葬、三房灣專業制陶作坊等重要遺址區,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落格局及其演變過程,為深入了解石家河遺址群的宏觀結構與組織分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專業化與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專家點評:譚家嶺古城的發現,將石家河遺址作為長江中遊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500年,而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發現,提示遺址的中心地位可能延續至新石器時代末期和夏紀年時期。以譚家嶺為代表的多批精美玉器的發現,表明後石家河文化階段,文化發展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多元融合與中興強盛的態勢。後石家河文化階段的聚落中心與文化格局仍是今後發現與研究的重大攻關課題之一。

圖說:2020M4壁龕器物出土狀況。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

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

21座等級分明墓葬為研究中華文明進程提供新材料

石峁遺址周邊石城聚落調查取得新進展,新發現龍山時代石城20餘座,遍及榆林地區黃甫川、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從從數千平米到400萬平米不等,規模差異明顯,其中府谷寨山石城約60萬平方米,屬於石峁文化的二級聚落,發現21座石峁文化墓葬,形制特徵鮮明、器物組合典型、等級區分明顯,彌補了石峁遺址墓地被嚴重盜掘的缺憾,填補了石峁文化研究的空白。

專家點評:石峁文化石城遺址和寨山墓葬顯示出獨特的文化特徵和明顯的等級差異,為石峁文化的的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是探討河套地區社會結構和文明化進程的重要資料。(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
    「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國家文物局10月30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2項重要考古成果。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申報管理指南發布
    ,推動考古事業發展、中國考古學學科進步和人才隊伍建設,國家文物局啟動「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1)國家文物局負責: ——制定、發布項目指南,明確學術目標、支持研究方向、項目申報方式、管理和考核要求、保障措施等。 ——項目審批與管理,結合年度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審批給予重點支持。
  • 「考古中國」最新進展!青藏高原兩項重要考古成果發布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人民網 孟麗媛攝近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2個重大項目的最新考古成果。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這兩個項目非常重要,一項涉及人類起源以及東亞地區人類的發展,一項涉及青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和各個民族在絲綢之路建設上的貢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京召開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京召開 2020-10-30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
    原標題:10月30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  10月30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聽取甘肅夏河白石崖遺址、青海都蘭熱水墓地進展匯報,研究指導下一步工作。並向媒體通報發現情況,解讀考古成果的價值與意義。
  •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30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中心將著力在夏文化、南北方古代人口遷移等一批對實證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具有關鍵意義的研究課題上取得新突破。
  • 劉玉珠出席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全體幹部大會
    作者:文宣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召開全體幹部大會,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出席會議並講話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考古2019︱新石器考古:農業起源新進展,史前中國收穫大
    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2019年,無論在大江南北,還是在長城內外,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掘和研究都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收穫。文物考古工作者們紮根田野,不怕辛勞,保證了考古發掘的順利進行,為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召開!發布多項考古成果
    此次研討會共收集論文30多篇,內容涵蓋泉州城考古各個研究領域。杭侃、董新林分別作了題為《泉為大邦:有關泉州城的讀書札記》《關於泉州城市考古的幾點思考》主旨發言。隨後,大會發布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以及德化尾林、內坂窯考古發掘成果。
  • 探秘夏河丹尼索瓦人_收藏考古_中國甘肅網
    10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項目發布。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2019年考古「奧斯卡」初評啟動 「南海I號」等獲提名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封面新聞記者1月3日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當天啟動初評。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T23方等36個項目入選。2019年8月,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兩項重要考古成果,「南海I號」保護髮掘項目位列其中。據悉,「南海Ⅰ號」宋代沉船1987年發現於廣東省川島海域,2007年實施整體打撈,2014年開始保護髮掘工作。
  • 【科學頭條】丹尼索瓦人DNA現身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
    發布會現場10月30日上午,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專題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之後,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最新一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
  •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
    從2015年開始,這張屬於浙江考古的的年終榜單總在冬日出爐,今年來到了第五屆,而今年,有些不同,考古二字,始終保持熱搜。考古工作者在思考,如何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而回到浙江,浙江考古人立足區域文化,對浙江一地的歷史和現狀展開了全面、系統、紮實、有序的研究,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項目入圍
    根據投票結果,貴州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等20個項目入圍終評。2020年度重要考古成果眾多,競爭激烈,專家們在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上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196票,位列前十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50票以上。     從遺址年代來看,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中,史前考古6項、夏商周考古4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6項、唐宋元明考古4項。
  • 第二期甑皮巖考古講壇開講啦!開啟考古成果與產業融合新模式
    走進甑皮巖,探索新價值 2020年7月24日下午,甑皮巖考古講壇第二講在時光影院舉行。由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陳向進先生應邀,作「文化房產登記交易中心——房產與桂林史前考古成果與市場化」專題演講。
  • 年度河南考古項目 扎堆兒「PK」成果
    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市開幕,除了來自全省各相關省轄市文物局和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參會外,還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安陽師範學院、洛陽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參加了會議,210餘名與會代表齊聚一堂,對在2020年河南考古所獲得的成果進行交流總結。    在幾萬年前的魯山先民們都住在哪兒?
  •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長啥樣?詳細規劃來啦!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叢博  近日,鄭州市發改委批覆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景觀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總投資85581萬元。一時間,「鄭州將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附歷屆全名單
    2018年度入圍項目在考古學方法、理念、課題意識、多學科合作意識以及文物保護意識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現,考古工作者為完成相應的考古科研任務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汗水,進行了細緻認真紮實的工作。就成果價值而言,諸多項目考古發掘成果填補了考古學空白,對於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甚至於重大理論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成果可期!2020年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啟動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三星堆開展考古工作80餘年來,葛維漢、馮漢驥等學者為三星堆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一醒驚天下」,三星堆作為古蜀王都所在地為學術界公認。時隔3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囯內多家機構啟動對祭祀區進行科學發掘,此次考古工作的啟動,對於保護傳承古蜀文明、建設巴蜀文旅走廊等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