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為何一方掛「免戰牌」,雙方都休戰?對方非要打會如何?

2021-02-07 開心別院

想必喜歡看古代小說或古裝影視劇的朋友都會看到過這樣的場景:在古代兩軍交戰時,突然一方主將對戰局的勝利沒有信心,那就會選擇高掛免戰牌,避其鋒芒。而此時的進攻方也並不會貿然進攻,只能站在城下乾瞪眼,然後就是不停的叫罵,讓他們出城迎戰。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殘酷的冷兵器時代,戰機稍縱即逝,所謂的「免戰牌」真的存在嗎?或者說,古代打仗一方掛出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嗎?對方非要打會怎樣呢?

在著名英雄傳奇小說《說嶽全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場景,宋金兩軍牛頭山大戰,由於金軍大將完顏金彈子有萬夫不當之勇,接連挫敗南宋多名戰將,無奈統帥嶽飛只得休戰,一連掛出七道「免戰牌」。金彈子見狀沒轍了,只能和老叔金兀朮在營帳中無聊喝酒玩。而前來支援的嶽雲,看到掛起的免戰牌,不問緣由,一錘便打碎免戰牌。嶽飛得知大怒,要將他軍法治罪斬了,最後好在眾將求情,才得以戴罪立功力戰金彈子,結果了他的性命。

無獨有偶,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出現「免戰牌」的身影。蜀相諸葛亮一生致力於恢復大漢基業,有一年,諸葛亮就曾率領30萬大軍討伐曹魏。在祁山,諸葛亮與老對手司馬懿再次交戰,當時諸葛亮率軍攻城,但深知智謀兵法不如對手的司馬懿就避而不戰,堅守不出,還在城頭上掛起了免戰牌。期間,司馬懿任憑蜀軍如何叫罵、羞辱,就是緊閉城門不出來。最終,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無功而返。

通過小說演義,我們可以看到免戰牌高高掛起後,緊閉營寨,敵軍哪怕有多厲害也不敢輕易進攻,簡直就是以柔克剛的逆天神器。那麼,在真實歷史上,真有免戰牌這樣的神器嗎?雖然影視劇和小說有演繹的成分在裡面,但在古代戰場上還真有免戰牌的出現。早在周朝初年,周公姬旦便成天下之禮,立天下之法,人人對於君子禮節崇而敬之,故而後來西周、春秋時代的諸侯國都非常講信用,兩方打仗之前,先要宣戰,甚至有時候還有提前約好時間和地點。

開戰之後,假如一方不想打了,需要事先說明,也就是掛免戰牌。為了防止一方不遵守規則,一般會掛免戰牌的都是有據可守的,比如說依靠著城池或者是山寨,這樣即使是對方不遵守規則,強行攻打,也能守住根據地。到這裡肯定會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在生死攸關之際,還要講那麼規矩,那這仗還怎麼打?可通過史書發現,由於古人非常講信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就記載:「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闢君三舍。」當時,古人不僅講信用還守規矩,「禮不伐喪」更是硬規矩,齊晉大戰時,正趕上齊靈公辦喪事,於是兩家爽快收兵不打,「免戰」毫不含糊。

在春秋時期,由於諸侯們非常推崇「禮信」,當時的兩軍對戰多是兵對兵,將對將,車對車的打法,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使詐欺騙,靠的全是個人的英勇魄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的表現,公元前638年,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前去徵討衛國,與前來救援的楚軍展開大戰。當時楚軍人多,宋國人少,就有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可宋襄公卻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別人渡河之際攻打呢?」結果,楚軍布好軍陣後,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人射了一箭。

宋襄公所堅持的「半渡不擊」,就是遵循古代諸侯交戰時的戰爭規則,或者說是遵守戰爭禮儀。在春秋時期,大多數戰爭都遵循這樣一種模式:雙方約定時間在某地決戰,以縮短戰爭周期,減少戰爭消耗。但假如一方認為彼此實力懸殊太大,或者基於其他戰略意圖,並不想與對方決戰,往往就採取堅守不出的辦法,避免與對方決戰,這就相當於掛了「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

也許很多人會說,古時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一方為何就無奈停戰?要知道,免戰牌只是一個停戰信息的傳達,難道不能強攻嗎?其實,在冷兵器時代,由於缺乏火器、大炮這樣的攻城利器,處於防禦作戰的一方會比較佔優。城池易守難攻,高掛免戰牌則說明守城一方堅守不出,而攻城方若是硬攻,只能徒增傷亡。

《孫子兵法》上說:「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就連孫武這樣的一代名將,都認為攻城戰是一場災難。因此不到迫不得已,在春秋時期,如果城中的一方掛上免戰牌,敵方一般是不會輕易攻城的。

既然強攻不了,那就只能巧取,於是呼,一種「罵戰」就應運而生。顧名思義,就是在城門前破口大罵,點燃對方的怒火,繼而率軍出城正面交戰。在楚漢稱霸時期,項羽命大司馬曹咎堅守成皋,不得出城與漢軍作戰。漢軍果然數次挑戰,曹咎謹遵項羽命令高掛「免戰牌」,漢軍見後就無奈的停戰。最後,漢軍使出「罵戰」,派人在陣前罵了曹咎五六天,曹咎沉不住氣了,率軍渡河出戰。結果在渡河時遭到漢軍襲擊,敗得一塌糊塗。可以說當時「罵陣」的發明,也表現出了人們不願強攻城池的心理。

而理論上說,打仗不是老朋友敘舊,更不是請客吃飯。發動一場重大戰爭,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巨大,且關乎家國王朝命運,哪能掛上個牌子就不打?最終到春秋晚期「禮樂崩壞」,就出現了打仗不遵守約定的,比如《曹劌論戰》那一次。當時齊國對魯國宣戰,到了迎戰的那一天,曹劌搞起了陰謀。當齊軍敲進軍鼓的時候,曹劌不按規則來,非要按兵不動,直到齊軍打了第三遍鼓之後,魯軍才終於開始迎戰。當時齊軍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不知道魯軍這麼不守信用。因此後來的人們就學聰明了,不那麼遵守規則了,不然會吃虧。

正如《孫子兵法·始計篇》記載:「兵者,詭道也」,用兵之道在於千變萬化、出其不意,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敵人。而從西周開始以《周禮》來作為戰爭規則,也隨著「兵不厭詐」的思想深入人心,哪怕是一方掛出了免戰牌,對手也並不是因此而停止進攻。或者說,古時的「免戰牌」與今時的「免戰牌」的意思大為不同,那時代表作戰的君子之風,做人誠信之法則,若是違反,則是會被世人恥笑的!


相關焦點

  • 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一方為何就無可奈何,不能強攻嗎?
    在很多的電影或者遊戲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免戰牌這種東西,一旦被掛了出來,就表示要免戰一段時間,不論對方如何的叫罵
  • 打不過時掛出來就能停戰:這種免戰牌古代真的存在嗎?
    有讀者會說躲在營裡和城裡不是很安全嗎?這麼想就錯了,戰場之上,如果一方野戰打不過了,退守營寨和城池,另一方確實可能暫時不直接追殺過去。但其實對方是去準備攻城機械,要開始準備攻堅戰了。像洛陽虎牢之戰,王世充在野戰部隊被打廢之後,按小說邏輯是高居免戰牌。實際上之後是異常慘烈的城市攻防戰,唐軍用投石機,王世充軍隊用床弩。這跟掛不掛免戰牌沒關係。
  • 古代打仗為何非要攻城?繞過去不是更香嗎?城池:繞過去試試?
    古代打仗為何非要攻城?繞過去不香嗎?在冷兵器時代,攻城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說,攻城之戰,除非是藉助某些天時地利人和,不然,就只能依靠天災人禍方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如果這些條件都沒有,那麼沒辦法,只能採用強攻的手段。那麼繞過去行不行呢?
  • 古代打仗會有武將陣前單挑,為什麼到了明清時期沒有這個規矩了?
    這年頭打仗,簡直是「禮崩樂壞」,太不講規矩了,還單挑,都是群毆。群毆吧,還互相看不到對方人,後面放炮的放炮,前面打槍的打槍,敵人死沒死,誰知道。特別是那個什麼阿國,直接嗖嗖嗖,放一頓炮仗,對方老窩就被端了。被揍的一方還說,我去,你怎麼能這樣,你過來,我們面對面單挑。然後,嗖嗖嗖,又被一頓狂揍,然後那個什麼隊就全軍覆沒了。
  • 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缺糧食?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
    也正因為如此,古時候打仗,首先要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糧草大營,而又千方百計的去斷敵方的糧道,基本上糧道一斷戰役勝負就能分曉了。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戰,曹軍打敗袁紹的根本原因,就是燒了袁紹的糧草大營——烏巢。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正是因為馬謖沒有守住糧道街亭。街亭一失,諸葛亮北伐前功盡棄,只能帶著北伐大軍撤回蜀漢。
  • 古代打仗的時候缺糧,不打仗的時候就不缺了嗎?
    可能很多小夥伴會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解釋為何古代人打仗需要糧草。比如說你每天在家吃飯不用花公司的話,但是出差的時候卻需要公司給你報銷食宿。還是說古代的士兵都不需要訓練,但凡打仗直接就是士兵,不打仗的時候就變成了平民百姓,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所謂的戰鬥力又能有多少呢?說白了古代的士兵在平時也需要大量糧草來維持他們的戰鬥力,所以說古代打不打仗都需要大量的糧草,唯一有問題的就是這些糧草的運輸。
  • 免戰牌到底有多神奇?只要掛出免戰牌另一方就不能強攻了嗎
    如果你看過老版電視劇《封神演義》,那你對免戰牌這玩意一定不陌生,在電視劇中姜子牙被喪門星張桂芳所阻,當時的西岐無兵可用,在打不過張桂芳的情況下
  • 古代行軍打仗斥候是如何來判斷敵軍人馬數量的?古人的智慧真是牛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雖說很多以多勝少的經典戰役,但是歸根結底,在相同的戰略部署能力下,士兵人數的多少最終會決定戰爭最後的走向。所以說,判斷出敵軍人馬數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戰爭開始前,敵我雙方都會派出眾多兵甲去勘察地方軍馬。這樣的兵種叫做斥候。
  • 古代戰爭前,真會選兩個將領「單挑」?千萬別被小說給忽悠了
    這日本人做夢都沒想到,眼前的中國軍隊竟如此「不講套路」。不論這個笑話是真是假,我們都能看出民間演義對後世的影響匪淺。包括《三國演義》在內,不少古代演義小說中都出現了武將單挑的橋段:兩軍對壘期間,士兵們拉開架勢,射住陣腳。隨後,雙方武將不約而同地走上前去,騎著戰馬,手持慣用的兵刃,然後一方叫嚷著:「來將通名!
  • 古人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繞過城池直搗黃龍不行嗎?
    古代打仗最大的共同特點,都要拼死攻打城池,直接繞過不行嗎?在中國五千年有史可依的一千六百多次戰爭中,有一個戰爭共同點讓我非常感興趣,那就是,為什麼冷兵器時代的古代戰爭中,敵我雙方一定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攻打?
  •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要放箭?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拼命放箭?古代很多武器的發明,其實最初都不是為了打仗,比如弓箭,最初的發明其實是為了狩獵。當時的人們經常需要外出狩獵,為了防禦野獸,人類學會了用石頭等利器來進行自衛。後來,為了射程更遠,弓箭就誕生了。而後,火藥等兵器也隨之發明,盔甲也出現了。
  • 美國為啥越打仗越有錢?專家:有一種仗能讓美國打到破產
    導語:美國為啥越打仗越有錢?專家:有一種仗能讓美國打到破產我們知道,在二戰期間,美國靠著出售武器裝備和各種軍用物資,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戰爭結束以後,世界格局改變,美國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建國歷史到現在為止只有244年的時間,有90%以上的時間都在參加戰爭,或許會有人有疑問,為何美國越打仗就會越有錢呢?在人們的固有印象當中,戰爭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經濟會出現衰退。人口會變得大量減少,也有人的心理會遭受到很多的打擊。成千上萬的家庭支離破碎,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漫長的家園重建工作。
  • 男女雙方離婚後,如果一方不支付撫養費,另一方該怎麼辦?
    男女離婚後,對於一方不支付小孩撫養費這一問題一直是社會上比較常見的現象,對於支付撫養小孩撫養費這種情況,還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如果雙方是通過協議離婚的,該如何向另一方索要小孩撫養費?如果雙方是通過協議離婚的方式離的婚,那麼在雙方籤訂的《離婚協議》中一般都要約定小孩撫養問題、共同財產如何分割,共同債務如何承擔等問題,否則,民政部門在審查雙方的《離婚協議》時會不予通過。而且《離婚協議》一般都會要求在辦理離婚手續時在民政部門進行備案,防止一方在日後偽造或者篡改《離婚協議》的內容或籤字等。
  • 古代軍中士兵是如何解決生理需求的?越王勾踐想出妙招,沿用千年
    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場是十分殘酷的,但是為了保家衛國,面臨民族危機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上。古代戰場因為交通工具落後,行軍要麼靠走,要麼靠馬,一般打仗都要打好幾年,所以士兵的生理問題一直是一個大問題,途中也會因此有許多逃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勾踐想出了一個非常缺德的主意。
  • 雙方因矛盾發生打架,受害人是後動手的一方,還是受傷重的一方
    儘管我們華夏子孫都是在浩瀚五千年文明史中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民,知書達理,恭謙禮讓,溫文爾雅,但是人就有喜怒哀樂憂,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處於平和、快樂的狀態。與他人發生矛盾,爭吵甚至動手打架也是常有之事。但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提倡以打架等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因此,發生打架後,當事人雙方大多會被傳喚至派出所接受詢問。那麼,打架時雙方都動手了,都受傷了,派出所會如何劃分責任呢?
  • 聖誕節休戰——史上最溫暖的平安夜
    這次他們與英國皇家退伍軍人協會進行了合作,拍攝了一支靈感來源於 108 年前著名的聖誕節休戰事件的巧克力廣告。那時是「一戰」開始後的第一個冬天,眼看聖誕節快到了。戰壕裡的每個人都不知道是否還有機會和家人再過一個聖誕節。當時,世界各地開始出現一些和平倡議,卻遭到各國官方的果斷回絕。
  • 古代攻城戰中,前排的士兵明知必死為何不怕?你先看看福利如何?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們會發現這樣的細節,古代君主命令軍隊攻打敵人城池時,敵人在城頭上的防守往往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比如,城頭上有弓弩手準備了滾木礌石,甚至滾燙的油,而攻城一方往往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付出巨大的人力傷亡。
  •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古代兩國交戰,斬了使者會是什麼後果?
    眾所周知,古代的交通是非常落後的,沒有現在的高鐵和飛機等等先進的交通工具,那時候的人們出行主要以騎馬為主。在當時來說,戰爭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都要持續好多年,在這之中還會形成各種浪費,比如車馬、糧食等等。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人命。
  • 愛的勝利——聖誕節,讓我們休戰.
    戰壕裡的每個人都不知道是否還有機會和家人再過一個聖誕節。當時,世界各地開始出現一些和平倡議,卻遭到各國官方的果斷回絕。直到 1914 年 12 月 7 日,英國大主教建議,為前線作戰的官兵提供一個臨時間隙,以慶祝聖誕節。這個建議很快得到德國方面的積極回應——官兵的家屬和朋友可以郵寄信件和包裹給前線的親友。
  • 古代守城戰中,為何士兵寧可費力氣搬石頭砸,也不願推倒梯子?
    攻城戰是冷兵器戰爭時代最為殘酷的戰爭類型之一,因為從城池外面向城池裡面攻擊註定了會遭遇極為強硬的抵抗和極為恐怖的傷亡量。古代城池絕大部分都會為了準備防止敵人攻城,因此守城的一方都是有著極大的地利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