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作曲家莫裡康內:電影之於他猶如大海之於1900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姜霽軒 文學報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

當地時間7月6日,義大利作曲家埃尼奧·莫裡康內因病離世,享年91歲。

提到莫裡康內,人們最先想到的定是一連串載入史冊的電影佳作——《荒野大鏢客》《黃金三鏢客》《西部往事》《美國往事》《教會》《鐵面無私》《天堂之日》《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他一生為超過五百部電影、電視創作配樂,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名字已是「電影配樂作曲家」的代名詞。他的高產讓人驚詫,他總是謙遜地說:「或許有人會覺得詫異,但我總是舉巴赫的例子,他一個星期就可以寫一首清唱劇,還在教堂演唱。我跟他比的話,根本是無業游民。作曲家就該寫曲,跟作家就該專心寫作一樣。」

莫裡康內1928年出生於羅馬,父親是一名傑出的爵士小號手,也是他的音樂啟蒙人,在父親的教導下,莫裡康內6歲就開始作曲,12歲進入羅馬聖切契裡亞音樂學院學習。

2007年,莫裡康內從導演、演員伊斯特伍德手中接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獎盃,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曲家

與擅長交響樂配樂的大師漢斯·季默、約翰·威廉士等人相比,莫裡康內的音樂風格並不那麼恢弘磅礴,他的創作風格輕盈,多變,特別能與電影人物共情。

他嶄露頭角是在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昂內的「鏢客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他的創作為後來的西部片奠定了配樂的基調。因為影片預算緊張,莫裡康內無法使用常規的管弦交響樂團,只能採用吉他、口哨、猶太豎琴、手鼓和口琴等進行配樂,他創造性地將口哨、鞭聲、槍聲、狼嚎、鳥鳴、八音盒、列車呼嘯、教堂鐘聲融入音樂,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萊昂內由此進入世界知名導演行列,他將從未真正寫過劇本的莫裡康內形容為自己合作過 " 最好的編劇 "。

「鏢客三部曲」

莫裡康內還與萊昂內合作了「美國三部曲」《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國往事》。他創造性地使用了口琴、排簫等不常用於電影配樂的樂器,配合弦樂和人聲,敘事性的樂曲成為劇中人物最好的描述,顯得如夢如幻。特別是在世界範圍內影響最為深遠的《美國往事》中,伴隨著舒緩深情的「黛博拉主題曲」,老年「麵條」的回憶影像中,少年愛人在氤氳塵埃中翩然起舞,音樂成為這無聲場景中唯一的臺詞。

莫裡康內去世的消息傳出,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專門為其特設致敬環節,第31輪所有比賽球員入場時,賽場內都奏響 「黛博拉主題曲」,從米蘭聖西羅大球場,到羅馬奧林匹克足球場,意甲球場的上空,都迴響著這一經典旋律。

《美國往事》中黛博拉主題曲片段

此後,莫裡康內與義大利導演朱塞佩 · 託納多雷合作了享譽世界的「時光三部曲」《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天堂電影院》裡,成年後成為導演的託託重回故鄉,看著忘年摯友阿弗雷多精心保存的古老電影膠片,那上面保留著當時每一部電影遺失了的激情與愛,一曲以長號為主的銅管組和弦樂《愛之曲》響起,夾雜著驚喜與遺憾,追思與感慨,令人百感交集。

莫裡康內去世後,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在網絡上發布了演奏《愛之曲》的片段,並在社交平臺留言:「我永遠也不會忘記莫裡康內將音樂描述為『能量、空間和時間』,這或許是我聽過的對音樂最簡潔精確的描述了。我們將十分想念他。」

《天堂電影院》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配樂延續了《天堂電影院》的風格,莫裡康內用音符譜寫了義大利風情長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少年雷納多在廣場上見到美麗的瑪蓮娜時,背景音樂是輕快戲謔的《崇拜者,偽君子和絕望者》,連續不斷的切分音符,訴說著人們的渴望,少年的憧憬,和女人內心的悵惘。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而以音樂和演奏者為主角的《海上鋼琴師》,更是對莫裡康內音樂靈魂的影像複寫,他為電影的每一個重要場景都譜寫了恰如其分的華彩旋律:1900隨著海浪起伏在船艙裡滑行彈奏的「海上華爾茲」,三等艙裡演奏的塔蘭泰拉,爵士鋼琴比賽時令人嘆為觀止的聯彈曲目,錄製唱片時見到金髮少女的即興抒情……電影對於莫裡康內,就如大海對於1900,那是他們的音樂永恆的載體。

《海上鋼琴師》

藝術永不沉沒

姜霽軒 | 文

驚聞莫裡康內先生去世的消息,即刻回顧了他所參與配樂的名作《海上鋼琴師》。震撼之餘寫下此文,在緬懷樂壇巨匠的同時重新思考了這部電影對我的意義。主人公1900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抉擇勾起了我萬千思緒與共鳴,假以莫裡康內大師傳奇的配樂,怪誕而純真的形象甚至似乎清晰的出現在眼前:一個隱匿在獨立世界中的矛盾體藝術家。

關於「隱匿於獨立世界中」,其實我也有過類似的體會。2019年在隨筆《躲在雲層上》中,我就曾寫道:

起初我並不是一個喜歡空中旅行的人。因為飛機在童年的記憶中並不友好。以至於現如今我總在懷疑究竟是我逐漸適應了強烈的失重,還是現代科技的更新換代減緩了不適感,讓我對飛行的體驗逐漸好轉起來。而這種好轉說來也有些奇怪,我幼時排斥飛行的理由是:狹小、沉悶、封閉而乏味。而現在更偏愛飛行的理由也是:狹小、沉悶、封閉而乏味。

在某些奇怪的特定條件下,貶義的形容詞們似乎突然變得不再那麼令人生厭起來。短暫的旅途強制性的將我和社交圈子分離開來——這裡沒有刺耳的簡訊聲、電話鈴和數不清的微信提示消息。換句話說,我被強行「隱匿」在了飛機上。目光則避無可避的聚焦在眼前的文稿中。伴隨而來的是令人驚喜的工作效率,這種效率甚至有些讓人上癮,似乎總能讓我期待著下一次「隱匿」。

而電影的主人公1900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的自我世界 「癮君子」。船上的他是物質世界的棄子:他沒有身份、沒有社交,從而沒有太多需要分散心神的雜事,使得他可以完全無視社會的物慾橫流。於他而言,眼前的鋼琴是傾訴對象,是精神寄託,更是用來隱匿和麻痺自身的「藥物」。而身處的輪船則好比是海上漂浮的孤島,是1900寄放著身體和靈魂的,與陸地相互放逐的獨立世界。

在電影中,名聲漸長的1900開始在主觀上已然接受了「國家」的存在,但卻不將其視作第一選擇,而是把滿足個人情感和本體價值作為首要。於是,作為物質生活中心的城市和國家被1900主動「放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被他徹底舍在了身後。這個特殊的抉擇映射著大量的藝術從業者的處境---他們渴求在個人與群體關係間尋求平衡,卻落得進退維谷。作為一個特殊設定的角色,1900在懦弱的同時夾帶著與眾不同的篤定。猶豫著是否上岸的他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畏懼與怯懦,卻在回到船上後永遠的篤定了他的「隱匿」與「放逐」。正如1900自己所說,陸地於他而言不過是一艘更大的船。但在這艘「大船」上他將再也無處遁形。繁華的都市應有盡有,唯獨沒有盡頭。相比赤身裸體的暴露在看不見盡頭的城市裡,他最終選擇去陪伴著他能夠完全觸及的黑白琴鍵。

在這部堪稱浪漫主義史詩的巨作中,莫裡康內先生的編曲為故事的每個細節都營造出了恰到好處的絕佳氛圍。譬如在隨著瘋狂搖擺的輪船漂移著彈奏鋼琴的片段中,一個超脫了一切外界因素的藝術家形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呈現。我大膽設想,也許正是1900的故事換起了莫裡康內先生對音樂最純粹的熱愛,才能留下諸多被後世奉為經典的片段。

肉身會隨巨輪坍倒,但藝術永不沉沒。莫裡康內先生留下的配樂好比電影中1900留下的破碎唱片,飽經風塵卻歷久彌新。「海上的鋼琴師」永遠在以他們浪濤般不絕的音符向後世訴說著時代的高潮與低谷。

新媒體編輯:李凌俊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資料圖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紀念作曲家莫裡康內:電影之於他猶如大海之於1900,藝術永不沉沒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用音符譜寫電影的詩人,莫裡康內
    ♪ Il Tramonto -《黃金三鏢客》1966莫裡康內雖然以西部片的配樂享譽全球,但是他不願意被類型化。莫裡康內自己統計過,他創作的36部西部片配樂,只佔了全部作品的大概8%。在70、80年代莫裡康內就已經開始,跟、很多不同類型的導演進行合作。
  • 電影「鏢客三部曲」的作曲家莫裡康內逝世
    作為跨越多個時代的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曾為500部電影配樂,堪稱20世紀最多產的電影作曲家之一。即便你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也大概率聽過莫裡康內的作品。莫裡康內出身於歐洲文藝復興發源地義大利,從小受父親影響學習音樂,1960年踏入電影配樂行業後的他逐漸開始嶄露頭角。1964年,受益於義大利藝術領域資源優勢,他為萊昂內電影《荒野大鏢客》配樂。
  • 電影頻道播出《西部往事》 紀念作曲家莫裡康內
    王家衛選用了莫裡康內於1966年為義大利電影《教我如何愛上你》創作的插曲《La Donna Romantica》。而啟蒙他的是身為爵士小號手的父親,和給了他自由意志的母親。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長大的莫裡康內,用兩年的時間修完音樂學院四年的課程。
  • 埃尼奧莫裡康內——與奧斯卡無緣的電影音樂大師
    與其他奧斯卡獲得最佳音樂提名的其他影片比較,莫裡康內為所作的音樂屬上乘之作,不過,也許當今的美國觀眾的確不太想在業餘時間就自身的問題浪費太多的金錢和腦力,只想不費吹灰之力就滿足自己掠奇求異的娛樂心理,所以埃尼奧·莫裡康內也從未獲得奧斯卡的肯定。
  • 紀念|莫裡康內的音樂不僅是電影的一部分,它就是經典本身
    為了能讓家人過得寬裕些,馬裡奧在樂團演出之餘,還要去不同的夜總會串場,並且忙於幫電影演奏背景音樂的工作。可以說,莫裡康內之所以走上音樂之路,走上電影配樂之路,與父親有莫大的關聯。而他的母親麗貝拉(Libera)來自一個信仰無政府主義的家庭。或許正是這個原因,莫裡康內在政治上自認是溫和的左派,曾經為義大利的中左翼政黨基督教民主黨寫過競選歌曲。據他本人描述,父親「非常嚴厲」,而母親則「很溫柔」。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為電影注入詩意的靈魂
    2020年7月6日,義大利作曲家、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與世長辭,享年91歲。在電影的黃金時代,莫裡康內所配樂的影片大都指向平凡世界中千磨百折的人生。就讓我們透過一幀幀經典的畫面,來聆聽莫裡康內用音樂創造的電影的靈魂。
  • 一代配樂大師離世,莫裡康內傳奇的一生,就是半部電影史
    在無數影迷心中,莫裡康內這個名字,意味著《美國往事》的滄海桑田;《天堂影院》的感人肺腑;以及《海上鋼琴師》的愛意萌動。是的,如果沒有他大神級配樂的加持,那些至今魂牽夢繞的影史經典,恐怕都會黯淡很多。當一部電影的一切話題都被遺忘,唯有莫裡康內的音樂,縈繞始終。無數電影也因為他的配樂,得以流傳至今。這在電影音樂史上,絕無僅有。
  • 哀悼|莫裡康內逝世,享年91歲的電影靈魂詩人
    嚴厲、正直、勤奮的父親,是莫裡康內童年時期最初的音樂啟蒙者,傳授了他一些簡單的識譜、作曲和小號演奏能力。而母親,讓莫裡康內懂得了溫柔待人,懂得了崇尚自由。天賦異稟的他,6歲就顯露出了在作曲方面的天賦。他的少年時代是在二戰的炮火中度過的,白天上學,晚上工作,艱苦的生活讓他有了更深刻的人生閱歷。少年時代的莫裡康內夢想是成為一名小號演奏家,他最初的工作是在家附近的一個美國軍營和劇院吹奏。
  • 神級電影配樂家莫裡康內逝世,享年91歲
    莫裡康內是當世神級作曲家和指揮家,在其輝煌的職業生涯中,為超過500部電影創作配樂。最後,義大利廣播電視公司(RAI)聘請他為馬利奧·蘭沙 (Mario Lanza)等人編曲。莫裡康內認為創作電影音樂可能是個好主意——但他拒絕加入電影行業。他曾說:「我覺得應該有電影人會請我,因為他們會喜歡我寫的東西。」事實正是如此。
  • 緬懷莫裡康內 | 總會 「響」 起的旋律
    義大利作曲家、管弦樂演奏家、指揮家以及前小號演奏者1928年11月10日,埃尼奧·莫裡康內降生於義大利羅馬。受小喇叭手的父親影響,從小就對音樂十分感興趣的莫裡康內,12歲時就進入羅馬的聖切契裡亞音樂學院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音樂學校學習。
  • 埃尼奧•莫裡康內逝世,他改寫了配樂在電影中的地位!
    在每一位有遠見的偉大導演背後,都站著一位他們能與之推心置腹的作曲人,一位知道如何讓適合的音樂以適當的方式出現在大銀幕上的人。 而在1964年到80年代這期間,除了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昂內和作曲家埃尼奧·莫裡康內的組合,應該再也沒有其他任何一對搭檔可以被稱作電影配樂界的「黃金搭檔」了。
  • 【意·聚焦】義大利神級作曲家莫裡康內逝世!意總統:我們失去了一...
    莫裡康內出生於羅馬,是歐洲電影音樂「巨人」,與尼諾·羅塔(Nino Rota)並譽為「歐洲電影音樂領航者」。 作為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曾參與數百部電影的配樂工作,風格橫跨古典、爵士、流行、搖滾、電子、世界音樂等。主要代表作包括《黃金三鏢客》、《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美國往事》等。 2007年,莫裡康內被授予第79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 莫裡康內經典配樂作品 莫裡康內這十首代表作歌曲不容錯過
    莫裡康內經典配樂作品 莫裡康內這十首代表作歌曲不容錯過  愛電影的人,心裡都有一張埃尼奧·莫裡康內的歌單。我們或因電影注意到他的音樂,或因音樂更沉浸於電影。  一個甲子的職業生涯,500多部電影配樂還不是莫裡康內的全部。他謙稱自己不算最勤奮的作曲家,但從古典、爵士,到實驗、搖滾、民謠、即興,浩瀚作品,無所不包。
  • 聽完莫裡康內的十大最佳電影原聲,才算了解他的一生
    我們可以在這些新演繹的版本中感受到音樂人對於莫裡康內的敬意,也能感受到莫裡康內在創作這些作品時的用意與心境...莫裡康內50多年的電影配樂生涯,共創作了500多部電影/電視劇配樂,以一己之力創造了電影不一樣的聲音。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用音樂創造電影的靈魂 | 逝者
    莫裡康內被描述為「一個具有神秘光環的人」,他的名字仿佛就是電影配樂的同義詞。在他一生寫下的500多首電影配樂中,包括但遠不止於《美國往事》、《天堂影院》、《海上鋼琴師》這樣的經典名作。「在賽爾喬·萊昂內(Sergio Leone)導演的一系列『意面西部片』中,莫裡康內的配樂絕不是一個背景……它有時是個陰謀家,有時是一筆諷刺,其曲調在前景中和任何一個演員的臉一樣生動。」
  • 歐洲古典藝術之絕響——義大利電影《1900》
    《1900》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裡克的文學劇本《1900:獨白》,由義大利美杜莎電影公司出品,1998年10月28日在義大利首映。可以說,是義大利導演兼編劇朱塞佩.託納託雷與義大利作曲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2020年7月6日剛剛辭世),共同成就了這部傑作。
  • 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魂歸《天堂電影院》
    與莫裡康內合作近40年的大提琴家盧卡·佩奇裡和鋼琴家吉達·布塔夫婦,曾經接受文匯報記者專訪。由莫裡康內擔任配樂的影片《海上鋼琴師》裡,男主角「1900」所有鋼琴演奏的「真身」即為吉達。這對樂壇伉儷評論莫裡康內是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音樂家。
  • 再見莫裡康內,用電影配樂講故事的人
    但請將思緒屏住,回想起熒幕上漂流在大西洋上的維吉尼亞號,紐約貧民窟的倉庫與餐館,美國南部荒涼的沙漠與小鎮,還有義大利南部的電影院和西西里島……腦海裡浮現出了零碎的音樂碎片,拼湊出你的電影編年史,也串聯起他作為電影配樂大師的一生。生於羅馬臺伯河畔,莫裡康內的父親是一名傑出的爵士小號手,也是莫裡康內的音樂啟蒙人,教授了他一些簡單的識譜、作曲和小號演奏能力。
  • 傳奇落幕|莫裡康內獲獎影片《八惡人》配樂解讀欣賞
    埃尼奧·莫裡康內參與製作了各國電影配樂作品500多部,是義大利最多產、最有建樹的作曲家。2007年2月25 日,莫裡康內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手裡,接過了遲到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曲家。
  • 致敬永遠的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願天堂還有電影院
    2020年7月6日訊,世界殿堂級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上周因摔斷股骨而引發併發症,在羅馬去世,享年91歲。莫裡康內的一生中,曾為超過400部電影創作配樂,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天堂電影院》、《美國往事》、《海上鋼琴師》等。如果沒有沒有莫裡康內創作的配樂,這些電影也不會名垂青史,成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