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出一個皇帝,僅用一年就敗光了

2020-12-23 最愛歷史

北伐途中,東晉權臣桓溫與部下登上一艘戰艦,遙望中原故土。

桓溫頗有感觸,說:「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衍等人難辭其咎啊!」

王衍是西晉重臣,出身琅琊王氏,平生篤好玄學。當年,他們一眾大臣只知道誇誇其談,無力阻擋五胡入華,不僅丟了疆土,還把自己和百姓的命搭進去。

與桓溫同行的袁宏也是一位清談家,他為此開脫說:「時運自有興廢,不一定是他們的過錯。」

桓溫一聽,作色道:「我聽說東漢末年,劉表養過一隻千斤大牛,此牛平日裡所需食物是普通牛的十倍,但幹起負重運輸的活,連一頭最弱的牲口都比不上。曹操佔據荊州後,把這頭牛殺了,用來勞軍。」

這是將那些無所事事、徒有其表的士大夫比喻為「劉表之牛」。

作為務實派,桓溫對清談人士嗤之以鼻,掌權後削弱士族豪強時更是毫不手軟。他所代表的譙國桓氏家族,堪稱東晉士族中的另類,既是東晉門閥政治的參與者,也是這場遊戲規則的破壞者。

▲東晉門閥政治,士族與皇權的結合。圖源/影視劇照

1

譙[qiáo]國桓氏興起於東漢,分為龍亢桓氏、銍縣桓氏等支派,因祖上原為姜齊國君,遂以齊桓公的諡號為姓氏,後來遷入譙郡(在今安徽)一帶。

其中,龍亢桓氏最初靠讀書發跡,是一個經學世家,桓溫就出自這一家族。

桓溫祖上闊過,還是帝師級別的豪門,家族最早的牛人為漢代大儒桓榮

桓榮年少時家境貧困,為了養活自己,一邊打工,一邊跟隨九江博士朱普學習《歐陽尚書》(漢代歐陽生所傳今文《尚書》),整整十五年不回家鄉,終成一位大學者。

新莽之亂後,桓榮逃匿山中授課,即便飢餓睏乏,幾代人仍家學不輟。

桓氏發跡,就在於一個「勤」字,後來的桓溫也是如此。

東漢建武十九年(39 年),已經60歲的桓榮因弟子舉薦,被漢光武帝劉秀召見,深得賞識,併入宮擔任太子的老師。

漢光武帝曾經稱讚桓榮:「此真儒生也!」

桓榮家族致力於經學研究,子孫都繼承其學業,教授《尚書》,門下弟子眾多。

桓榮接受劉秀的招聘後,為漢明帝的老師,其子桓鬱是章帝與和帝的老師,其孫桓焉當過安帝與順帝的老師。桓氏三代人先後擔任帝師,成為當時最為顯著的經學世家,榮耀備至。

有道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玩政治的總是難以獨善其身。桓榮家族傳到第六世就不行了,一場政變使這個累世公卿之家淪為「刑家」,子弟紛紛潛逃,隱姓埋名,一度走向衰落。

桓氏的六世祖史載闕如,田餘慶等學者考證,這位桓溫曾祖輩的人物是曹魏大臣桓範

正始十年(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中,桓範作為曹爽黨羽,拒絕了司馬懿的任命,逃出城告訴正與皇帝曹芳祭拜帝陵的曹爽,不如「以天子詣許昌,徵四方以自輔」,這是全新版本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計。如果曹爽聽從這一計策,司馬懿的奪權恐怕不會那麼順利。

但曹爽兄弟不聽,說我們向司馬懿投降,退休養老總行吧。

桓範哭笑不得,罵道:「曹子丹(曹爽之父曹真)何等英雄,生出你們兄弟這樣的草包,你們就等著滅族吧!」

之後數年之間,司馬氏權傾朝野,桓範與曹爽等一同被誅滅三族,後世子弟或死或逃,唯恐避之不及,從此一落千丈,昔日賴以成名的經學家傳也丟了。

這正是桓氏第六世的記載被塵封的原因。

因此,在東晉門閥政治中,桓氏是一個特殊的士族,其南渡時,聲名不顯、地位不高,論政治勢力、學業家傳、經濟力量等都不入流,後來卻一躍站在歷史舞臺的中央。

▲桓範勸說曹爽對抗司馬懿,卻不為其所用。圖源/影視劇照

2

桓溫出生的時候,家境窘迫,窮得叮噹響。

有一次,桓溫的母親重病。為了給媽媽治病,桓溫不得不將幼弟桓衝送到富戶為質。有時債主上門討債,年少的桓溫也一籌莫展。

儘管其父桓彝[yí] 後來當了宣城(在今安徽東南)太守,家裡經濟狀況也沒有得到改善。桓溫兄弟由此養成了一生勤儉的習慣。

桓溫得勢後,宴飲時不過只有茶水和幾盤水果。

他弟弟桓衝同樣生活儉樸,有一回沐浴後家裡人給他送來一套新衣服。桓衝大怒,催促傭人送回去,結果他妻子跟他說:「衣服不經新的,從哪裡得到舊衣?」桓衝只好一笑了之,勉強換上。

家道中落後,桓氏勤儉持家,而兩晉門閥士族一向以生活奢侈聞名,石崇、王愷鬥富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更可見桓氏的另類。

有學者認為,桓溫之父桓彝可能是譙國桓氏最早南渡的成員,卻不曾入選東晉士人編的名人錄,這是因為他等同於新晉士族,不受尊重。

桓彝家貧,卻很爭氣,成為列名「八達」之一的名士,平時主要的行為藝術是散發裸奔、宅家飲酒。他常年在名士圈子裡混,給兒子取名為溫,也出自當時的名人溫嶠。桓彝還極富政治遠見,南渡之初就抱上了王導的大腿,稱他為「江左管夷吾」,後來正是王導助晉元帝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朝廷。

到了晉明帝時,桓彝參與平定王敦之亂,立功受爵。後來蘇峻之亂,桓彝更不得了,在與叛軍交戰時以身殉國,成為烈士,獲得了忠臣的美譽。

至此,原本以經學成名的譙國龍亢桓氏,靠著桓彝的軍功重返政壇,代價就是桓溫年紀輕輕沒了爹。

涇縣令江播在蘇峻之亂中參與謀害桓彝,桓溫時時想著向他復仇。等到江播去世後,18歲的桓溫假扮成客人出席他的葬禮,尋找機會親手刺殺了仇人的三個兒子。

桓溫,著實是個猛人。

▲桓溫年輕時有過如先秦刺客一般的壯舉,手刃仇人。圖源/影視劇照

3

桓溫的父親桓彝混入名士圈抱上大腿,又靠軍功授爵,桓溫卻一向看不起熱衷於清談的門閥士族。

晚年的王導主辦過一次清談聚會,請來清談家殷浩辯論玄學,兩人自詡為正始年間的王弼、何晏,聊得很嗨。王導還邀請24歲的桓溫一起參加,世家大族出身的王濛、王述、謝尚等都在座。

第二天,桓溫與別人說起此事:「昨夜聽殷、王二人清談,言語甚為美妙,謝尚也還行,但回頭再看看王濛、王述,他們就跟身上插著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樣。」

桓溫兄弟所在的東晉朝廷,就是這樣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

東晉一代,皇權與士族實際上長期處於相互平衡的狀態,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與陳郡謝氏等門閥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先後扮演「王與馬,共天下」的角色。

這是一個貴族制社會,甚至士族的勢力已經超過了皇權。

史書評價,自永嘉南渡之後,「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御之實,宰輔執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

然而,這也是一個封閉內卷、階層固化的時代,當時的門閥士族子弟,「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不把政務放在心上,越來越偏離正途,卻靠家世霸佔著官職。

王導侄孫王徽之後來在桓溫之弟桓衝手下當參軍時,就有過一次無釐頭的經歷。王徽之是書法家,靠門蔭入仕後整日蓬頭散發地飲酒,對軍務從不關心。

桓衝問他:「你在軍中屬於何曹?」

王徽之答道:「似乎是馬曹。」

桓衝又問:「管理多少匹馬?」

王徽之說:「我連馬都不懂,哪裡知道數目?」

桓衝繼續問他:「那馬死了多少?」

王徽之跟他扯起了哲學:「未知生,焉知死。」

正如田餘慶先生的評價,過江之後的東晉名士比西晉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時更加頹廢、更為放蕩,可以說是「無德」之尤。

憑藉軍功授爵的桓氏,反而受到高門大族的譏諷。

桓溫有一次想為其子向太原王氏的王坦之求親。

王坦之本來想答應,回家問自己老父親的意見,他爸立馬反對,大怒道:「你竟然這麼糊塗!怎麼可以為了給桓溫面子,而把你的女兒嫁給一個軍人的兒子呢?」王坦之只好以其他理由向桓溫推辭。

桓溫心裡明白,說:「你父親不肯也就罷了。」

這個時代的規則,需要有人來打破,而桓氏親手撕開了這道裂口。

▲魏晉時期,清談之風盛行。

4

桓溫長得帥,帥得比較特別,史載,他「眼如紫石稜,須作蜻毛磔」,有孫仲謀、司馬懿一樣的帝王之相。他人又有才,被選為駙馬,娶了晉明帝的女兒南康長公主為妻。

這樁婚姻改變了桓溫,乃至桓氏家族的命運,這是桓氏發跡的另一個秘訣。

在譙國桓氏崛起之前,南康公主的舅舅庾亮所代表的潁川庾氏,是繼琅琊王氏之後把持朝政的世家大族,庾亮之弟庾翼庾冰也憑藉外戚的身份擔任朝中要職。

桓溫初出茅廬就得到了庾氏家族的有力支持,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庾翼一直看好這個甥女婿,極力向皇帝打廣告:「桓溫有英雄之才,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

庾翼掌管荊州這一地方重鎮,他死後,朝中大臣卻極力反對庾氏繼續控制荊州,對其過度膨脹的勢力進行制衡。

在這場博弈中,桓溫可謂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永和元年(345年),作為一個實力弱小的士族,34歲的桓溫在會稽王司馬昱等人的推薦下,成為新任荊州刺史,都督六州諸軍事,有了一塊可以大顯身手的地盤,還掌握了長江中上遊的兵權。

新官上任三把火,桓溫掌握荊州兵權後,最直接的立功方式當然是打仗。

當時,東晉的北邊是羯族建立的後趙,兵力雄厚、實力強大,西邊是氐族建立的成漢,正龜縮於蜀地。柿子挑軟的捏,那就找成漢打一架吧。

在出鎮荊州的第二年,桓溫就上疏朝廷請求伐蜀,還沒等朝廷同意,自己招呼都不打就直接領兵上路了。

巴蜀之地易守難攻,成漢立國四十年,到了後期已經有點兒小驕傲,「恃其險遠,不修戰備」 。

桓溫親率大軍西進,先派遣一支奇兵為先鋒長驅直入,轉眼間就到了成漢的腹地青衣(今四川青神縣)。成漢末代國君李勢發兵抵抗,為時已晚。桓溫將輜重留在後方,與將士只帶三日糧,直奔成都而去,沿途三戰三捷。成漢軍隊都還沒反應過來,就到了最終決戰。

桓溫與成漢在成都西南的最後一戰極具戲劇性。史書記載,此戰開始時,桓溫的先鋒部隊出師不利,參軍戰死,全軍陷入慌亂之中。

這時,成漢軍的一支箭還射中了桓溫的戰馬,差點兒讓他摔下馬去。正在桓溫軍正要重整旗鼓時,軍中一個負責擂鼓的軍官估計第一天上班,把發布撤退命令的鼓聲敲成了進攻的號令。桓溫全軍士氣大振,手下將領拔劍督戰,再次向成漢軍發起進攻。

結果,東晉軍打贏了,李勢投降,成漢滅亡,桓溫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平定蜀地。

平定蜀地後,另一個機遇擺在桓溫面前。

隨著石虎病死,後趙這一強盛的胡人政權正走向崩潰。北伐,是東晉朝廷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在桓溫之前,祖逖與庾亮兄弟都發動過北伐,但始終無法克復中原。

針對東晉各派對北伐的態度,錢穆先生有過精彩的分析,他認為東晉一朝的皇室和大世族出於自身利益,大都是反對北伐的。

因此,東晉朝廷有意壓下桓溫的表文不回復,改用名士殷浩等主持北伐,命殷浩在揚州都督五州軍事,實際上是與桓溫的荊州集團抗衡。

殷浩這個人只好清談,並沒有軍事才能,北伐自然以失敗告終,被廢為庶人。

對於這個結果,桓溫早已預料到,他對謀士郗超說:「殷浩這個人有德有言,在朝中做個重臣足矣,朝廷用錯人才了。」

殷浩被免職後,表面很淡定,在家整天拿手比劃,寫「咄咄怪事」四個字。後來聽說桓溫要起用自己,他興高採烈地寫了一封信回復,但因為太在意此事,更是忙中出錯,他把紙張反覆攤開十餘次,最後陰差陽錯地寄去了一封空書信,

桓溫一看,直接和他絕交了。

殷浩失敗後,桓溫成為北伐的唯一人選,朝中再也沒人能阻止他。

之後,桓溫在15年內發動了三次北伐。桓溫北伐,取得了不少戰果,第一次到達長安以東的灞上,關中百姓「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一些經歷過永嘉之亂的老人更是感激涕零,說:「沒想到今日還能見到官軍。」

遺憾的是,桓溫北伐最終還是功敗垂成,不然也沒南北朝什麼事了。

在第三次北伐的枋頭之戰中,桓溫慘敗於前燕名將慕容垂,這是他軍事生涯中最大的一場敗仗,晉軍死者多達數萬。

但北伐將桓溫的勢力推向了頂峰。到太和四年(369年),在擁有軍權的東晉十二州中,桓氏已掌握其中一半以上,遠遠超越了此前王、庾等大族的軍事實力,並被任命為大司馬、丞相。

▲北伐,是東晉未解的心結。圖源/影視劇照

5

桓溫建功立業是為了奪權,而後推行改革,目的之一就是把那些不務正業的清談士族從朝堂清除出去。

他以劉秀與諸葛亮為偶像,劉秀稱帝後就曾有意削弱士族,而諸葛亮依法治蜀更是天下聞名。

為此,桓溫曾經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其中有「並官省職」(裁省政府各部門官職)、「褒貶賞罰,宜允其實」等建議,制訂了改革中央政府的計劃。

這是桓溫的政治理想,也是桓氏的總體主張。桓氏子弟中,武將軍事人才居多,少有清談文學之士。

但第三次北伐失敗之後,東晉朝中明裡暗裡反對桓溫的聲音不絕於耳,桓溫當然要讓這些反對者知道,社會我溫哥,人狠話不多。

他聽從謀士郗超的建議,藉故把當時的皇帝司馬奕廢為海西公,擁立曾經支持過自己的會稽王司馬昱為帝,是為晉簡文帝

桓溫擅權後,打破了皇權與士族之間的平衡。廢立皇帝,意味著他的權力已經凌駕於皇帝之上。

同時,桓溫也打破了士族與士族之間的平衡。桓溫上位後,不僅屠戮庾氏等士族,還頒布「土斷」,嚴厲清查戶口,對隱匿戶口的貴族地主予以懲處。士族出身的他,成了東晉士族最大的敵人。

正是因桓溫執政後嚴格法制、清查戶口,推行「並官省職」,東晉一度形成了「財阜國豐」的局面。

即便是家人有罪,桓溫也不會網開一面。海西公被廢後,有人假傳太后密詔,率數百人攻打健康北門,差點兒打到大殿,引起朝野驚懼。

事後懲處瀆職官吏,桓溫發現胞弟桓秘有失責之處,將他免官。

桓秘從此鬱郁不得志,至死都怨恨著桓溫。

位高權重的桓溫野心膨脹,甚至有誅滅王、謝,自立為帝的想法。

有一天,桓溫躺在床上對親信說:「如果一直這麼默默無聞,死後一定會被文、景二帝(司馬師、司馬昭)所恥笑。」

說到此處,他霍然起身,說出那句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但此時門閥士族還有約束力量,門閥政治即士族與司馬氏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他們不允許桓溫破壞規則。如果不是王、謝兩家屢次從中阻撓,朝廷就該改姓桓了。

寧康元年(373年),62歲的桓溫病情危急,他要求朝廷為自己加九錫(當時皇帝賜給大臣的最高禮遇,也是權臣篡位的象徵)。出自陳郡謝氏的大臣謝安打聽到桓溫時日已無多的消息,故意拖延時間,直到桓溫去世,也沒有讓他如願再接近皇位半步。

一代梟雄,幾乎打破了門閥政治的規則,卻還是敗於規則之下,桓溫還沒等到加受九錫,就病死了。

▲桓溫最終沒有成為另一個」司馬懿「。

6

桓溫去世後,桓氏為朝廷所疏遠,不再執掌權柄。

年幼時與哥哥桓溫一起嘗盡艱苦的桓衝,成為譙國桓氏的新領袖,讓位於謝安,從揚州刺史離任後率部回到荊州,鎮守桓氏的大本營。

淝水之戰中,桓衝經營的荊州防線分散了前秦部分兵力,給長江下遊的北府兵減輕了軍事壓力。

實際上,前秦雄主苻堅南下時一開始是以桓氏的荊州軍為勁敵,沒把成立不久的北府兵放在眼裡,直到後來與北府兵交戰時吃了虧,才說:「這也是一個強敵啊!」

這場大戰,東晉能夠以少勝多、化險為夷,不僅是靠一戰成名的北府兵,西線戰場的荊州軍也功不可沒。

▲淝水之戰時,桓氏鎮守荊州。

桓衝忠於晉室,沒有哥哥桓溫的野心,桓溫的遺志由幼子桓玄繼承。

當初,桓衝離任揚州刺史時,地方的文武官員都來相送。

桓衝對一旁的桓玄說:「這些都是你家的門生故吏呀。」

年少的桓玄當即掩面哭泣,讓在場的所有人感到詫異。

帶領桓氏奪回大權的理想,像一顆種子深深埋在桓玄的心裡,也讓他從小就養成了自負的性格。

因受朝廷猜忌,桓玄直到23歲才被任命為太子洗馬,之後又出任義興太守,與當年的桓溫不可同日而語。

桓玄滿懷憂憤,登高俯瞰,嘆道:「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

當時在位的晉安帝司馬德宗,是一個白痴皇帝,分辨不清飢餓寒暑,飲食起居不能自理。朝中大權掌握在宗室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手裡。

司馬道子父子偏偏是一對草包,引發孫恩起義的導火線正是他們發布的一道糊塗政令:「發東土諸郡免奴為客者」服兵役。

「免奴為客者」是剛從奴婢升上來的佃客,讓他們充兵役,不僅侵犯了士族地主的利益,也激起了農民的反抗,兩邊都不討好。

司馬道子父子不得人心,正好給了桓玄可趁之機。

桓玄憑藉其父桓溫舊部的支持,在奪取桓氏根據地荊州後,相繼消滅殷仲堪、楊佺期等地方勢力,都督荊、江八州軍事,威名遠揚,鼎盛時佔據東晉三分之二的版圖。

元興二年(403年),桓玄在消滅權臣司馬道子父子和北府兵將領劉牢之後,廢晉安帝,篡位稱帝,建立桓楚政權。

從桓彝到桓玄,經歷三代人的發展,桓氏家族在慘澹經營後終於達到權力頂峰,猶如曇花一現。

桓玄權力極度膨脹後忘乎所以,迅速走向敗亡。

桓玄父親桓溫生前勤儉,桓玄卻喜愛奇珍異寶,玩物喪志,桓溫是有推行政治改革的理想,桓玄卻對法令吹毛求疵,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能肆意處置官員、功臣,導致朝廷混亂,且引起了北府兵這一軍事集團的擔憂。

史載,當時「百姓疲苦,朝野勞瘁,怨怒思亂者十室八九焉。」

▲荊州,是桓溫父子通往權力之巔的根據地。圖源/攝圖網

7

桓氏家族第一個打破東晉門閥政治的缺口,是規則的挑戰者,又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失敗者。

桓玄稱帝不久後,次等士族出身的北府兵將領劉裕,以討伐桓楚為名舉兵,驅逐桓玄,扶持晉帝,成為了新的權臣。

桓玄失敗後,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一路逃竄,最終在益州被殺,傳首建康。他的兒子桓升,也被送往江陵斬首。此事距離桓玄稱帝,不過才一年。

桓氏殘餘勢力多次圖謀東山再起,桓衝之子桓謙與桓石虔之子桓振逃亡在外,重整旗鼓,意欲聚眾奪回荊州。

譙國桓氏在荊州經營多年,深得人心,一呼百應,桓謙、桓振起兵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取江陵(今湖北荊州)。但劉裕不可能眼見著桓氏死灰復燃,便派兵攻打江陵,桓振戰死沙場,桓氏部眾再度四散而逃。

桓謙逃到了北方,聽說割據西蜀的譙縱企圖東下荊州,就前往蜀地投奔,並為討伐劉裕招納士人。此舉引起了譙縱的猜忌,桓謙因此被放逐到龍格(今四川雙流區),最後在東出荊州的路上被殺。

至此,桓氏子弟中有威望、有才能之人,幾乎被屠殺殆盡,唯有桓衝的孫子桓胤以忠臣之後的身份被朝廷加恩赦免。但僅僅過了兩年,桓胤也捲入莫須有的謀反案,遭到殺害。

譙國桓氏盛衰不過在轉瞬之間,短短幾年間就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宋武帝劉裕畫像。

桓氏的政治理想,一部分為劉裕所繼承。元熙二年(420 年),劉裕逼迫晉帝禪讓,稱帝建國,改國號為宋。劉裕即宋武帝。

劉宋王朝以鐵腕鞏固皇室權力,不斷削弱威脅皇權的門閥士族。南北朝時期,門閥政治走向衰落,後來門閥士族雖在隋唐再度興起,但影響力已遠不及當年。

劉裕是門閥政治的掘墓人,而為他遞上這把鏟子的,正是譙國桓氏。

參考文獻:

[南朝宋]劉義慶著;餘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2011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96年

[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年

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2010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王心揚:《東晉士族的雙重政治性格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林校生:《桓溫與玄學》,《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4期

相關焦點

  • 僅用兩年,他敗光千萬家產、落得妻離子散……這起案件,令人唏噓!
    僅用兩年,他敗光千萬家產、落得妻離子散……這起案件,令人唏噓!發現該線索後,餘杭警方成立專案組開展偵破工作,經連續走訪調查和分析研判,一個以王某為首、境內外相互勾結、組織他人赴境外賭場進行賭博的犯罪團夥逐漸顯現。2020年5月13日,專案組抽調90餘名警力在嘉興、湖州及餘杭等地抓獲王某、張某及其他參賭人員共20餘人。
  • ​悍婦李鳳娘為什麼能以一個女人之身徵服三代皇帝?
    說起來,也算是機緣巧合。其實,宋孝宗活得也很是憋屈,雖是個太子,但皇帝卻不是自個親爹,還得處處表現出孝順。而宋高宗趙構在宋代皇帝中算是高壽的了,活到了81歲。到了56歲時,他才決定禪位,但依舊幹涉朝政。  最終,等到宋高宗駕鶴仙去後,宋孝宗對朝政也沒了興趣。於是,喪期一滿,宋孝宗也甩了甩袖子做了太上皇。最終,趙惇成了南宋的第三任皇帝宋光宗,而李鳳娘則成了皇后。其實,趙眘本有三個兒子,趙惇是第三子。
  • 和珅的財產堪比清朝15年的總收入,為什麼嘉慶只用一年就敗光了?
    可是,既然從和珅家裡抄出了那麼多財產,嘉慶為什麼卻整天都哭窮呢?到底是他不會理財,把和珅的財產都敗光了,還是裡面另有什麼蹊蹺呢?說起和珅,小編比較想用「走了歪路」來形容他,因為他剛開始為官時與他被查抄時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和珅曾參加過科考,只是這位號稱大才子的人,卻連科考都沒有通過,是以生員的身份逐漸混進官場的。所幸,有才華的人總是藏不住,他之所以能得到乾隆的關注,除了他懂得討好乾隆以外,他的才華才是最真實的。
  • 司馬家用三代人奪取了曹魏政權,這家人也用三代人奪取了司馬政權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家族篡魏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司馬昭,最後,到司馬炎,他們一共用了三代人才最終完成這皇位的更移,可謂是曠日持久。不過,歷史總是不斷地循環反覆,百餘年之後,司馬家的皇位亦被外姓之人搶了去。而這一事情,在司馬懿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 不要被大明風華忽悠了,歷史上張皇后是輔佐三代皇帝的傳奇女政客
    不過,胖人多有福,小朱娶了個極品好太太,不僅幫他事業有成(做了皇帝),而且興旺了祖孫三代(開創仁宣之治),真是好福氣啊!一個家庭的家風實際上是由女人決定的,一個好女人能福蔭三代人,大明誠孝皇后的一生就證明了這一點。
  • 不要被《大明風華》忽悠了,真實歷史上張皇后是輔佐三代皇帝的傳奇女政客
    不過,胖人多有福,小朱娶了個極品好太太,不僅幫他事業有成(做了皇帝),而且興旺了祖孫三代(開創仁宣之治),真是好福氣啊!一個家庭的家風實際上是由女人決定的,一個好女人能福蔭三代人,大明誠孝皇后的一生就證明了這一點。
  • 我國有一個姓氏:筆畫僅三筆,皇帝卻不知道怎麼讀
    我國有一個姓氏:筆畫僅三筆,皇帝卻不知道怎麼讀我國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時期,因此上古八大姓中都包含女字,即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在戰國時期,由於宗法制度日去沒落,所以姓氏合二為一,就變成了現代人熟知的姓名了。
  • 【有範回顧】清朝三代皇帝親自推廣的北京農業文化印記:京西稻
    城 市  文化範  三代皇帝嘔心瀝血推廣的稻米    歷經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  130 多年的經營  京西稻才算在北京安下家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玄燁南巡時帶回來稻種  在他覺得最好的水源地
  • 皇帝也會絕後?清朝三代皇帝絕後,原因竟是自己的一位女人做的孽
    清朝,一個離我們最近的朝代,也是一個使我們落後世界的朝代,更是一個量四海財力,以結外邦歡心的朝代,清朝也是一個皇族絕後的朝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清朝晚期,三代皇帝都絕後了,而且清朝的皇族也可以說斷代了。
  • 從三流女團到三代之光,Apink組合怎麼逆襲的?
    南韓女子組合Apink時隔一年三個月帶著他們的第九張迷你新專輯《Look》回歸了,主打曲《Dumhdurum》拿下了南韓五大音樂榜單的TOP1,Apink這次回歸造就了三代女團的神話,一個南韓的小公司怎麼從三流女團到如今的三代女團之光,Apink組合怎麼逆襲的?
  • 末代皇帝溥儀,到底敗了多少清廷珍寶
    溥儀敗家,敗的不僅是古玩字畫,更是清廷最後的尊嚴。 上圖_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文物抵押是溥儀另一條生財之道
  • 少年登基在位僅一年半就被殺,卻成為史上最荒淫變態亂倫的皇帝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一個時代,這個亂世自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立宋開始,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攻滅南陳統一天下,這個混亂的時代持續了169年。其實這個混亂的時代持續時間遠超169年,自五胡亂華開始,東晉十六國並立就已經掀開了混亂時代的序幕。
  • 一個好女人旺三代,一個壞女人毀三代
    文丨尺素一個好女人旺三代,一個壞女人毀三代。這句話聽母親說過,但一直我都相當認可,妻子對於一個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一個好女人能夠旺夫益子,受益的將是三代人,父母、丈夫、孩子,一個壞女人也能毀三代。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才會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剛柔並濟的教育才會教會孩子勇敢與仁愛。一個壞女人將會是家庭的滅頂之災一個壞女人禍害三代,為什麼這麼說?《金鎖記》中的主人公曹七巧,膝下有一對兒女。她卻因為自己的不幸非要攪得所有人不安寧。曹七巧是本來一個市井的小姑娘,卻被哥哥嫂嫂嫁進了深宅大院,丈夫還是一個殘疾。
  • 中國第一敗家子,連娶2位女明星,10年敗光父親125億遺產
    一個品行高尚且有才能的君子,辛苦一生積攢下來的家業,可能幾代過後就被後人消耗殆盡,這是我國著名思想家孟子提出來的一套理論,歷史證明了這句話並不是絕對的,但大多數情況下都適用,因此也就隨之衍生出了一句民間諺語,也就是富不過三代這句話。
  • 奧特曼中一共有4個黑暗皇帝,如今3個已敗,一個根本不存在
    在奧特曼中有許多強者,這些強者都擁有比奧特之父還要強大的力量,像貝利亞奧特曼,雷布郎多星人等這些都是非常強大的,有的年齡都已經比光之國還要久遠了,並且還有已經建立自己王國的,今天將給大家帶來,奧特曼中一共有4個黑暗皇帝,如今3個已敗,一個根本不存在。
  • 富豪許世勳病逝,留420億遺產;為防子孫敗光家產,每月只能領200萬
    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在中國更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畢竟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對於那些富豪來說如何讓家族的財富延續是始終需要思考的命題。 如果後代子孫有守住江山的能力那問題迎刃而解,倘若沒有,那怎樣確保富裕生活的延續呢?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職業經理人和信託基金應運而生。
  • 紀曉嵐僅用16個字,就教出了好家風
    該女子打人的時候快準狠,滿身戾氣,就像所有人都虧欠她,一副「普天之下皆她媽」的姿態。 其實,這年頭我們常談的「熊孩子」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沒有良好教育,「熊孩子」逐漸成了「熊大人」。 教育這個話題,讓人頭疼又無比沉重,但卻有這樣一個人,僅用16字,便道出教育的核心原則——正心修身。
  • 乾隆皇帝65歲生下一女兒,受到三代皇帝呵護,為何晚景悽慘?
    乾隆皇帝65歲生下一女兒,受到三代皇帝呵護,為何晚景悽慘?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少年大欽差》這部電視劇不知道各位朋友們還有沒有印象,這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電視劇。如果有心的朋友一定會發現裡面有個很漂亮但也很淘氣的配角兒——十公主。
  • 三個豪門夢碎的女明星,一個丈夫逃到美國,一個丈夫敗光百億資產
    二、甘薇在享受豪門太太光環的時候,另外一個豪門太太則開始走下坡路。2010年韓雨芹風風光光嫁給了達芙妮的老闆陳英傑。陳英傑用了12臺賓利做婚車,迎娶了這個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女明星。也是在這一年,陳英傑的達芙妮開始從巔峰滑落。在這一年之前,陳英傑的達芙妮門店達到了6千多家,營收超過了百億。
  • 尋找圖海大將軍九世孫:父親敗光家產,母子吃盡苦頭,卻毫不氣餒
    後來,費莫氏人才輩出,有「三代四大學士」的說法,而馬佳氏的代表人物則是清初赫赫有名的圖海大將軍。從此,圖海大將軍在京師代代有傳人。圖海臨危受命,知道京師無兵可用,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他居然召集了京師八旗所有家奴,共數萬人,揮師討伐布爾尼。要知道這些家奴平時只為旗兵服務,並不參加戰爭。旗兵為兵,家奴只是卒而已,並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然而,就憑著這幾萬沒有參加過戰爭的旗兵家奴卻將一場威脅清朝命運的叛亂平息了。清軍班師凱旋,康熙率文武大臣至南苑親迎,特命圖海至御幄侍坐。圖海也因戰功被晉升為一等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