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
2018年為戊戌年。
戊癸化火,戊火太過;辰戌之歲,寒水司天。水火勢均力敵,「赫曦之紀,上羽與正徵同」,雖然構成平氣,但水火相抗,面對面的交鋒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一年氣候的非常,從年初暖春的流感,「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到夏季全國的傾盆大雨,華南颱風時至,「三之氣,天政布,寒氣行,雨乃降;四之氣,風溼交爭,風化為雨,乃長乃化乃成,」都讓我們驚嘆上古祖先的智慧。
整體氣候上,《六元正紀大論》云:
「太陽司天之政.寒凝太虛,陽氣不令,水土合德,上應辰星鎮星.寒政大舉,澤無陽焰,則火發待時。少陽中治,時雨乃涯,止極雨散,還於太陰,雲朝北極,溼化乃布,澤流萬物,寒敷於上,雷動於下,寒溼之氣,持於氣交。」
意思是說:太陽寒水司天的年份,寒水之氣降臨太空,陽氣不能施令,水土二氣結合施德,上應水星和土星.寒水之政大起,湖泊中不見陽熱之氣升騰,火氣等待時機舒發。少陽為三之氣居中,應時雨水時降,雨後交還於在泉太陰溼土之氣,雲層匯聚於北極,溼氣布化,潤澤萬物,寒氣布於高空,少陰雷火動於下,寒溼之氣持續於氣交之中。
「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我們的經絡和臟腑就像天線和接收器一樣,完全接受了關於火克金、水克火等五行能量此消彼長的信號。下半年的微信朋友圈更是悼念一片,一些耳熟能詳的明星和很多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企業家都在戊戌這一年離開了我們。而媒體之外,我們的親友也不乏傳來嚴重疾病的噩耗,大多是肺癌、大腸癌、皮膚病、心臟病和中焦脾胃、小腸為主的消化系統疾病,這些都與五運六氣直接相關。
《黃帝內經》中所記載關於今年的病候有:
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氣交變大論》)。其病痙。心熱煩,溢幹、善渴、鼽嚏、喜悲數欠,熱氣妄行,善忘,甚則心痛。水飲內稽,中滿不食,皮(疒上君下巾wan)肉苛,筋脈不利,甚則胕腫,身後廱(《五常政大論》)。民病寒溼,發肌肉萎,足痿不收,濡寫血熱(《六元正紀大論》)。
細分來看,運氣理論指導下疾病的發作還與主客二氣的相互影響時間和每個人的不同運氣體質相關。我們具體看一下戊戌年終之氣的氣候、物候及病候特點。
戊戌年終之氣,大概為2018年12月到2019年1月。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太陰溼土(在泉),故終之氣的特點與全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溼土在泉」極為相關。
《六元正紀大論》云:「終之氣,地氣正,溼令行,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民乃慘悽,寒風以至,反者孕乃死。」太陰溼土當令,溼氣大行,寒氣凝聚太空,塵埃昏暗籠罩郊野(類似霧霾天氣),人們感到悽慘,寒水驟至,雖能妊娠,但多主死。
這兩天我們又在朋友圈內看到一個一個霧都的出現,也有接連因為大霧而影響出行和航班的事件。其實這是太陰溼土行令的表現,所以毛小妹老師告訴我們六氣的交司受五星的影響,並不能得到精確的計算,而可以通過測量得知。「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五運行大論》)就我個人的體感,五之氣的燥熱漸漸退去,終之氣的寒溼又在升起。
《六元正紀大論》又云:「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必折其鬱氣,先資其化源,抑其運氣,扶其不勝,無使暴過而生其疾,食歲谷以全其真,避虛邪以安其正。」宜食苦味,用燥治溼,用溫治寒。若想減輕被鬱之氣,當首先資助生化的本源,抑制其太過的運氣,扶助其不勝的髒氣。不要讓氣運太過而產生疾病,並食用與歲氣相合的穀類,從而保全人體真氣,避開致病的邪氣,安定人體正氣。
「戊辰戊戌歲,上太陽水,中太徵火運,下太陰土。寒化六,熱化七,溼化五,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溫,中甘和,下甘溫,所謂藥食宜也。」
上太陽水 寒化六 上苦溫
中太徵火運 熱化七 中甘和
下太陰土 溼化五 下甘溫
從《黃帝內經》的文意當中我們可以獲得如下啟示:
1.終之氣(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以寒溼之氣為主,寒溼體質之人(辰戌醜未生年)可能會因為通應而多受此影響。構成脾胃病、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太陰脾經所主之疾病、皮肉萎軟、出血(脾主統血)。可以用刮痧板刮小腿內側的陰陵泉到三陰交一帶。
2.太陰溼土當令,免不了多生霧霾,霧霾會夾雜很多微塵顆粒,影響到太陰肺的正常呼吸功能,故出行應當避免霧霾天氣,帶口罩。終之氣可以飲用「滋肺陰,補腎陽」的蟲草。
腎陽充實還可以應對日照減少所引起的抑鬱情緒。出太陽的時候,多到戶外活動,促進鈣的沉積,補充人體陽氣。曬被子、曬後背。
3.太陽寒水司天,加上去年「丁酉木運不及,陽明燥金司天」陽氣不升又逢寒水克制,需要注意提升人體陽氣,並在淤堵點放血,毛老師囑咐按查左側期門穴和左側大包穴處是否有壓痛點,如有壓痛可到醫療場所拔罐放血。昇陽,減小心臟的壓力。
4.「寒溼之氣,持於氣交。」《內經》中還記載今年的心腎不交、水火未濟伴隨著氣鬱中滿、痞阻中焦的症狀。雖然到了終之氣,還是會看到很多在初之氣到五之氣遺留下來的楊梅點舌苔和舌尖的紅熱,而且往往伴隨著中焦的寒溼膩苔。治症應多考慮脾胃的升降。比如黃元御認為人體疾病的產生,均由脾不升清、胃不降濁,導致肝木不升、肺金不降,心腎不交。所以他善用法半夏、茯苓、甘草旋固中樞,砂仁也可以在此討論。
太陽司天,黃元御有苓甘姜附湯(《四聖心源》卷五。半夏3錢,甘草2錢,乾薑3錢,附子3錢,茯苓3錢,麥冬2錢(去心),龍骨3錢,牡蠣3錢。 癲狂。 水煎大半杯,溫服。 有痰者,加蜀漆)。
食養者可用王守義十三香炒菜。保留燒飯後的鍋巴以健脾燥溼。當然,堅持揉腹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尤其要注意中脘和臍周一帶的冷、痛、硬點揉散灸開。
5.終之氣畢竟是冬天,應該以保暖為要,陽氣充足則氣血輸布,陽氣充足則火消陰翳,陽氣充足則自然寒溼乃化。「風從頸後入,寒由足下生。」圍巾、長襪、秋褲是過冬必備的,南方人也應該尊重一下冬天。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為了健康,我們有了睡懶覺的理由,養護腎臟是冬天的功課。
6.艾灸方案:至陽 心腧 命門 腎腧 中脘 關元 陽池 陰陵泉 陽陵泉 丘墟
7.針灸方案:補少海,尺澤;瀉少府,魚際。(六戊方針)
好文推薦
▽
—
歡迎轉發朋友圈
關注【山海精舍】
後臺回復以下您感興趣的關鍵詞
獲取乾貨合集
▽
五運六氣 | 脈學 | 針灸
艾灸 | 推拿 | 節氣 | 詠春 | 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