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很少上院線,除了主流力量創作的主旋律電影。
很多紀錄片都是平淡的像一陣塵土,沒有人願意花錢為紀錄片花錢。
但《棒!少年》卻上了,並且現今有了300多萬的票房。
這部記錄電影究竟有多好?
1
緣起·FIRST影展
今年疫情結束後的那個月,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算是華語影壇,最盛大的事。
今年前,這FIRST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影展,但是隨著從這個影展走出來的片子,都被人廣泛知曉,並且更多的新人導演從這個影展出道,電影人們開始信任FIRST。
《棒!少年》就是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被業界稱之為今年的紀錄片黑馬。
2
不是體育片,談的是人生
《棒!少年》從故事上看,講的是一群孩子和棒球的故事。
但我們把棒球看做一個事件後,就會發現導演談的更多的,是關於人的生存處境和人生際遇。
在棒球場上,我們可以看到通過棒球這項運動傳達出來的體育精神。
在球場之外,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宿命、拼搏和向命運叫板的運氣。
3
這個導演哭了
在FIRST露天放映結束後,導演徐慧晶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哭過。
我了解到,《棒!少年》的整個拍攝過程持續了一年,攝製組和導演組的足跡,遍布這些孩子生活的學校和曾經的老家,甚至國內外的一些棒球賽場。
跟拍出的流暢度,堪比一些劇情電影。
4
講講生存處境與命運
片中孩子們所在的地方,有一個專業的名字——強棒愛心基地。
創始人的名字叫孫嶺峰,曾是國家棒球隊的成員。
在這個愛心基地的孩子,大都有這些特點:家庭不完整、生存困難、7-9歲之間、身體健康。
似乎一切行為都是藝術,但對這些來自偏遠鄉野和窮困山區的孩子而言,這是對生存處境的一次極限挑戰。
原本一生都落魄,甚至受到溫飽威脅的孩子,有了極大的機率爬向更上層的社會。
5
無數個梁正雙
我相信,看到片子的影迷,肯定會對其中一個孩子印象深刻——小雙。
整個片子就是從小雙賴以生存的河北農村開始的。
在一片像《倩女幽魂》中亂葬崗一般的山崗上,一個小男孩坐著向遠處眺望,似乎接下來就是新生——因為他即將啟程前往北京。
小雙是有些抑鬱氣質的男孩子,他曾經被家人賣過,因為家裡實在養不起。
但更殘酷的是,買主覺得小雙個頭太不大,要把小雙「退貨」。
像小雙這樣的孩子,在整個中國有上萬萬個,而電影就是集中在講述他們的故事。
不是關於他們享樂,從底層因為一個富人的出現爬向上層社會,而是講述這些歷經磨難的孩子,是如何向命運叫板。
匠叔覺得,這也不全是兩個孩子被偶然選中的事。
而是隨著中國的發展,諸如扶貧舉措、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被改寫原本苦痛的命運。
片中的小雙,正是這樣一個被時代浪潮裹挾前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