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雜粥、三及第統統拿下,會吃的人為啥喜歡吃豬腸?

2020-12-24 美食導報

導報君語

本人特此澄清

小腸不裝尿

管尿的是膀胱

(和抗利尿激素)

酒過三巡,夜色濃鬱,城東的一家宵夜排檔,撕開白日平靜的面具,人類本質在這裡盡數展現:

「五魁首呀六六六,哥倆好呀八大壽……」

這裡是小辣椒,十多年前創城時,桂林最後一個整晚充斥著猜拳喊碼的江湖地。也是我除家之外,吃雞最多的地方(另,親測同等條件下,農夫山泉汆出來的雞更好吃)。但,今天不說小辣椒,也不說雞,說說那截,同汆湯雞一起上來的,要被下火鍋的,板油肥厚的,卻是美味得忘記三高預警的豬小腸

澄清一下,小腸不裝尿

或許大家更熟悉它的另一個食用性名字——粉腸?由於文化的差異,光是確定這玩意兒的正式名稱就花了大量時間。有說叫小腸的,有說叫粉腸的,也有打開粉腸的簡介出來的是灌制香腸的……

總之,可以確定,是那截大腸上面連接胃的彎彎腸子。如果說對生理位置沒有概念,那就是入口清甜,外表附著的板油唇齒留香,形難描述卻無法停著,實為發福長脂之「上品」(該忌口時還是要忌口)的那段腸子。另,如果入口微苦問題也不大,只是屠夫給的位置比較後面罷了。

我的母親為了讓我少吃點下水,不惜在我吃得熱火朝天時直言:大腸是裝屎的,小腸是裝尿的。毫無疑問,屎尿屁自帶的負面想像多多少少讓我損失了一些胃口。

轉折發生在初中,我的生物,全班第一。

這不僅意味著我對動植物結構機能有著一定的知識儲備,也意味著我除了暫時不能捍衛摯愛的大腸,卻能在吃小腸時義正言辭反駁:

小腸是負責吸收食物營養的精華部分,裝尿的是膀胱!

這麼有營養,一定有很多吃法吧?

弄清了部位,吃起來負擔就小了許多。又知道了這塊「風水寶地」的美味原因,那就可以直接跳過怎麼做好吃,直接快進到怎麼做精彩了

至少在廣東地區,粉腸的一生還是很波瀾壯闊的,說的就是生滾豬雜粥

夜晚十一點,屋燈漸滅,行人散去。周遭的黑暗與寧靜襯得那間看似其貌不揚的,卻熱鬧得和入夜後的千與千尋裡那個神隱世界一般的粥店,愈發 「詭異」。慘白刺眼的燈光,掉灰斑駁的牆壁,五顏六色的塑料凳,還有面色凝重的食客,此情此景很難不聯想到學生時代只敢在正中午(陽氣最足的時候)偷偷摸摸看的《猛鬼故事》(沒看過這類地攤文學說明真的有代溝)。

十二點,地攤文學中X門大開的關鍵時刻,只聽門外一道熄火的聲音,食客們紛紛屏住呼吸,像林正英一樣,眼神直接鎖定了車的後備箱,今晚的主角也將從這裡登場

有人說吃沙拉是一種返祖行為,畢竟人類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沒想到竟然要吃草。但顯然,比起相對「優雅地」用叉子吃樹葉,直接上手從同類嘴裡搶下尚在跳動的豬內臟行為,更加血腥、暴力、原始、返祖。百多年前達爾文主義那一套「競爭論」,自那一大筐泛著細膩光澤的蛋白質脂肪混合物上桌後,正式開演。

在文明社會生活久了很難說出手捧帶有餘溫,仍在跳動,黏膩又鮮活的小腸的那種感受。指尖微妙的觸感叫人發顫,教人分不清是搶到珍寶的悸動,還是一種「我殺豬了」的驚愕

正所謂,「惡從膽邊生」腎上腺分泌出的衝動模糊了狂喜和癲狂的界限,在豬雜粥端上來的那一刻,終於明白福珂在《瘋癲與文明》中形容瘋狂最高境界的的那個詞——譫妄

沒有人見了豬雜粥是愁眉苦臉的,因為裡面既有成功搶到新鮮豬雜的喜悅,也有撫平漫漫長夜的慰藉。光是看到豬腸上掛著的開花大米和淺白的粘液,就已足夠歡喜。粥水分解入口的甜味和生來的寡淡快速平衡粉腸脂肪的油膩,一番水乳相融,口腔裡只有Q彈香滑的小腸。至於腥氣,不存在的,新鮮豬雜啥都有就是沒有腥氣

除了煮粥,粉腸入湯,撒上幾片枸杞葉,也叫人慾罷不能。實習時,出入編輯部會經過一片老式的居民區,豬雜湯飯就隱藏在錯落無序的臨街鋪面中。那是一個盛夏,天熱得發昏,陽光也烈得眩目,但我依然和同事離開了陰涼的辦公室,在沒安空調的豬雜湯店,叫了一份剛出鍋的豬雜飯。

她的正式名稱是「三及第」,這是客家菜中的一道經典,與廣府的豬雜粥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科舉時代,狀元、榜眼、探花被稱作「三及第」廣府人取諧音,將肉丸比喻狀元、豬肝比喻榜眼(一說本用牛的脾臟,廣州人稱膀,膀與榜諧音)、把豬粉腸比喻探花(一說是用刀在粉腸上輕劃兩刀,煮熟後有花樣),製成了「三及第」粥。

客家人在與廣府人交往的過程中覺得「及第粥」取名大吉,味道又好,便將這一菜式加以改造,製成了由瘦肉、豬肝、粉腸煮出來的客家「三及第」湯。又因為用料新鮮,食用起來味道清甜可口,因此有早上送飯以「三及第」為上品之說(賴雨桐. 客家名食——釀豆腐,白切雞與"三及第"小考. 嶺南文史, 1993)

古人誠不欺我,儘管那頓飯吃到汗如雨下,幾近中暑,但若要問值不值,我們就「等吹兩天空調繼續來吃」這一問題達成共識。值得一提的是,豉油辣椒蘸料恰到好處地調味,讓本來口感輕飄的「三及第」有了迴響,從清甜變得下飯。當真是還沒反應過來,湯飯就見了底,只剩下我和同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相看兩相「滯」。

好食下水,專研粉腸,並不是廣東人的專利。至少在廣西,有兩種截然不同,又同樣好吃的腸點,頻繁出現在當地人餐桌上。

當我在編輯部問了一圈有沒有人吃過直接燙火鍋的粉腸時,只得來數個搖頭。兩廣挨得挺近,口味卻各有不同。吃火鍋放粉腸,尤其是一大段小腸最最上面的那截,是桂林無數宵夜小火鍋擋最受歡迎的配菜。而無論是黃燜嫩雞還是汆湯母雞,雞油煮出來後下一盤小腸,油膩小圓桌的精彩就開始了

小腸彈韌,除非燉煮,不然怎麼吃都要花點精力,這也為酒桌文化的開場,做足了鋪墊。口閒者滔滔不絕近日小故事,口忙者專心咀嚼小小粉腸,傾訴者和傾聽者在這一刻完成配對。待一截小腸撕碎下肚,故事也剛好講完,交換一杯啤酒,換個身份再來一場靈魂的交流,友誼之樹,愈發茂盛。

除了豬粉腸,桂林街頭還有一些牛粉腸,準確說叫牛腸酸,也有大批粉絲的排隊購買。沒有座位的鋪面使得一眾食客只能端碗三三兩兩就地處理,而按照桂林人「夜屎佬」的特殊習性,但凡有人的地方,就很容易交到朋友,也很容易挖到八卦。比如,第一次去的,很容易就能獲得前後老食客如何蹲守新鮮牛腸酸的技巧,進階版則是加到繁忙老闆微信,並在不愁賣的日常脫銷氛圍中成功留得一份專屬,最高級,想來是探得老闆籍貫,家有幾口,以及一些辛辣的,對同行的看法

比如,安新菜市裡的流動攤就覺得十字街那家標榜老字號的牛腸酸沒味道,社工巷那家排長龍的就覺得八桂的不正宗,是半路出家……但桂林人就是這樣,把所有話都放到檯面上講,講完也就講完了,我行我素又是一天。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每家牛腸酸味道不同,卻能收穫各自擁躉。

有小腸的地方才叫江湖

如果說廣東人吃的是味道,桂林人或許吃的更多是情感。就像在小辣椒,單純的清水汆雞能有多好吃呢?燙熟的粉腸事實上也未必很美味。但他們留在那裡,只是不想離散。世界上有60多億人,卻只有4個臭味相投的能湊成一桌。他們相互傾訴,傾聽彼此,一起開懷大笑,又同仇敵愾,與其說是在享受食物帶來的愉悅,不如說食物因他們在一起相聚而美味

這是獨屬於老桂林的美食記憶,不講技法,唯求團聚。當然,這也是桂林宵夜檔屢禁猜拳喊碼而不止的原因,這是一場團聚的高潮節目,所有人在這場喧鬧中卸下面具鎧甲,做回自己

如果一個宵夜檔沒有傳出聲嘶力竭的喊碼聲,那顯然就沒拿捏好深夜排擋的角色本質

如果一個宵夜檔的喊碼聲此起彼伏卻沒有一兩道下水助興,那顯然就沒拿捏住一個深夜排擋的角色靈魂

如果一桌人面紅耳赤呼吸急促,好像要打起來了一樣在白底紅字的「禁止猜拳、喊碼、大聲說話」牌子前腆著肚子赤條划拳,又在起鬨聲中牛飲數杯白的黃的下肚幾截粉白帶肥的小腸——氛圍拉滿,注入靈魂,一幅桂林宵夜百相圖,就形神兼備了。

圖文|李思靜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編輯|Amber

相關焦點

  • 【原創】狀元都愛喝的粥——及第粥
    他有一個習慣,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子和豬肚子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休的老御史去探望林召棠,還沒進門就聞到一股香味。原來林召棠正在喝粥。只見那粥白如凝脂,老御史一嘗,果然鮮美無比,連連誇好,問道:「這是什麼粥?」林召棠心想,粥是用豬的內臟來煮的,叫做「豬雜粥」難登大雅之堂。忽然,他想到老御史常常盼望兒子能高中狀元,靈光一現,恭敬地回答:「及第粥。」
  • 廣東美食小廚教你:「生滾豬雜粥」家常做法,營養豐富,味道超讚
    什麼叫廣東生滾豬雜粥:生滾豬雜粥是廣東的傳統名點之一,屬於粵菜系。是一種粥品統稱,用預先煮好的白粥加新鮮豬雜一鍋鍋滾熟而成。也可以加入少量其它食材進行去一起生滾,喝起來更鮮甜。例如魚片、牛肉片、雞蛋絲、雞塊等,先用油、鹽、糖、酒、食用生粉醃製,再加薑絲拌勻。用小鍋再把白粥燒開,下肉料,滾後片刻即離火,放進切碎的菜心或生菜粒便可食用。老人小孩都很喜歡,簡單易做。
  • 順德這家豬雜粥太牛了,70塊錢一斤排隊3小時,有人打飛的來吃
    廣東人是全國最會吃的,很普通的食材,到了廣東人那裡都能做出美味佳餚,豬雜一般都是滷製著吃,可是在廣東的順德,有家店把它做成了豬雜粥。一般人肯定覺得這樣的粥,味道不會很好,沒想到他家的粥竟然成了國內最火爆的豬雜粥,還上過頂尖的美食節目。
  • 舌尖上的廣東味—豬雜粥的家常做法
    炎炎夏日,很多小夥伴都不是很想吃飯,乾乾的,難入口,這時候我們需要變點花樣吃吃,畢竟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小編前段時間在廣東的朋友家裡吃到一碗豬雜粥,感覺味道真的十分美味,厚著臉皮要來了配方,今天就將這道經典的廣東美味分享給大家,豬雜粥的做法。
  • 一品就覺得鮮美無比的豬雜粉,人均10+就可以吃到撐!
    講到新花街的美食,相信對很多新中仔同橫潭街坊都不陌生吧無論系各種粥粉面飯仲系糖水簡直都數不過來而其中一間叫一品鮮店相信是唔少人吃豬雜粉的首選佢有沒你記憶中的那個味道呢?佢咁多年來有咁多人幫襯就系因為價格實惠,人均10+吃一碗粉或者湯飯就好飽了。而且佢有大小可供選擇,最大份的豬雜粉都只要15元。比出邊普普通通就幾十元的粉面,抵吃好多。各種粉面可供選擇,再睇下老闆擺出來的各色新鮮豬雜和肉丸類,滿滿的一大盤,pick佢地!湯底都好正啊。
  • 《舌尖》導演爆誇的豬雜粥,在番禺低調了20多年
    尤其是豬雜粥,雖然用的是不起眼的豬下水,但新鮮的食材極鮮美,連《舌尖》導演陳曉卿都公開誇讚過。今天給大家推薦的「番禺豬肉佬」,前身是開了二十幾年的豬雜粥老店,新店老店相隔一百多米,原班人馬,兩個時段分開營業。他家的粥究竟有多鮮?跟著我來!豬雜在廣東人的飯桌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 清遠這碗豬雜粥我追了3年!屠場即點即切,現在請你吃...
    1小時以上,即可享:①人人有份,2斤豬雜粥免費吃到店預存100元即可免費吃2斤豬雜(預存金額一個月有效消費)②豬雜6.8折!③百威純生啤酒買一送一活動時間:即日起--5月20日④3-4人宵夜套餐免費送(套餐包括:2斤豬雜粥可啫啫豬雜煲、三鮮炒米粉、煎餃一打)向我們發送:520
  • 廣東人為了吃它,要凌晨守著屠宰場
    這是陳曉卿某次吃豬雜粥的經歷,他咂咂嘴回想,「那真是無敵的美味」。 自上世紀90年代,番禺就有吃豬雜粥的風俗。生豬屠宰時間集中在23:30,對鮮度苛求到分秒必爭的廣東人來說,半夜時分,才是吃豬雜的最佳時刻。你可能見識過潮汕人吃牛肉,其實廣州人吃豬雜,刁鑽勁兒一點也不輸潮汕牛肉火鍋,甚至能細分出30多個部位!
  • 生滾豬雜粥這樣做太美味了,鮮嫩爽滑無腥味,廣東人直流口水
    生滾豬雜粥 生滾豬雜粥是一種廣東特色小吃,它的做法就是將預先煮好的粥底加入新鮮肉料逐碗滾熟,就是「生滾粥」。生滾豬雜粥鮮嫩爽滑,營養美味,沒有腥味,吃過的人都說好吃。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它的做法: 食材:豬腰,生腸,粉腸,豬肝,隔山肉( 隔山肉又名擋風肉。是一頭連著豬肝一頭連著豬肺的長條瘦肉。)
  • 擺好一張劏豬凳(下)
    「那豬拖沙是豬乸才有,豬公冇的,你覺得豬乸的尾巴會特別長嗎?」「那……」「嗯,好吧,澳門第一代賭王傅老榕的大公子傅蔭釗,是香港富麗華酒店的創辦人,知道他愛吃什麼?就是滷水豬拖沙!嗯,豬拖沙,就是老豬乸的乳房部位啦!老豬乸產後那部分下垂得厲害,於是就拖沙了。」
  • 舌尖上的美食——粥
    3|狀元及第粥狀元及第粥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道特色小吃,屬於粵菜系,該菜品起源於明朝,據傳與嶺南才子倫文敘有關,多為討個吉利,有不少父母買"及第粥"拿回家中給子女吃。狀元及第粥以大米主料,放入豬雜等食材熬製而成。吃起來,鮮味爽滑,香濃可口,味道醇厚。據民間傳說,倫文敘(1467年-1513年)幼時家貧,不得不以種菜賣菜維持生計。
  • 沒有一隻豬可以從潮汕全身而退!
    在汕頭37℃+天氣裡,朥粕粥用朥粕湯作粥底,加了朥粕等配料, 既不油膩,又多了份鮮甜焦香的滋味,在炎炎夏日裡很刺激人的食慾。一碗下去,早已汗流不止,但卻身心舒服了... 潮汕人視若珍寶的 是豬雜 豬雜,這種看似廉價的雜碎,卻在潮汕人手下煥發出光彩。 豬雜湯、豬雜粥、豬血湯...潮汕人對雜碎表達的愛意,都濃縮在這些潮汕美食中。
  • 在吃粉這件事上,沒一個廣東人會認輸
    且不說牛肉粿條,潮汕人憑著一份豬雜,也把「豬雜粉麵湯飯」小店開遍了廣東地區的各個角落。豬雜湯飯這是潮汕人的獨門秘笈:蒜頭朥,即蒜頭油。05竹篙粉,豬腸碌廣東還有多少粉?在肇慶德慶,還有一種竹篙粉,竹篙粉的製作方法與河粉很像,口感也跟河粉差不多,但它為啥稱作竹篙粉呢?據說是德慶村村民經常將新蒸的熱河粉,隨手晾在曬腐竹的竹篙上,等它冷卻後切來吃。竹篙粉因此成名。
  • 晚上10點半更有新鮮豬雜粥!
    10幾種,很齊全很新鮮,豬雜從屠宰到餐桌上不到1小時。粥底選用的是煲粥東北大米豬雜超新鮮、處理得很乾淨,鮮甜惹味,混著粥的米香真是忍不住吃多幾碗!一大煲粥起碼夠四個人份,隨便一勺都是料,各種口感輪番轟炸牙齒和舌頭,哪個南沙人不愛呢?
  • 大鬼說吃:仍是一碗好喝的鹹粥——如軒海鮮粥
    他家的粥我一直很喜歡我們要的是廣式做法,相對來說更加濃稠細膩,如果選潮式做法的話,米粒會比較分明,喜歡口感的朋友可以選潮式做法港式豬腸粉,16,所謂豬腸粉和「腸粉」可是兩樣東西,豬腸粉跟豬肉沒啥關係,是用米漿做的,捲成圓柱,形似豬腸,所以叫豬腸粉
  • 廣東人告訴你,豬身上什麼部位都可以吃
    (廣告合作:18819181306)過年在家,或串門探親訪友,總圍繞一個吃吃吃。說到吃,因為今年是農曆豬年,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一個#豬身上最好吃的地方#的話題詞。而低櫃叉燒吃的人最多,都習慣直接去菜市場「斬料」。做低櫃叉燒肉,豬肉的選擇最為重要,喜歡瘦叉燒,用梅頭肉做就最適合不過,稱為梅叉;喜歡半肥瘦的口感,用五花肉做成的叉燒(稱為花叉)就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 放假好去處,帶你吃遍廣州美食.
    陳添記——祖傳爽魚皮 ★★★地址:寶華路十五甫三巷內進第二家陳添記只賣三樣小吃:祖傳爽魚皮,豉油王蒸豬腸粉和傳統艇仔粥。據陳伯稱陳添記1937年就在原梯雲路開店,解放後才在寶華路開起來大排檔。陳添記的人氣永遠是非常的旺,基本你每次去都要花上3-4分鐘找位置。
  • 廣東人好拼啊,吃宵夜都要趕凌晨十二點去排隊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豬雜粥「文化老友記」在美食之都之一的順德,這家豬雜粥在晚上九點開始供應新鮮豬雜粥。而我和飯搭子們去的是廣州番禺的「聯豐美食」,晚上12點才有第一批新鮮豬雜。在廣州一天吃了五頓正餐,晚上特地安排了素食,就是為了在宵夜時間還能吃一頓豬雜粥。
  • 美國人不吃豬下水的原因,是嫌髒還是不會做?都有!
    我們普遍有一個印象,那就是歐美等國的人不吃豬下水,甚至就連豬腳也不怎麼吃。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只有美國人才極少吃豬下水,歐洲各國都吃,比如義大利有豬血巧克力,法國也有類似「大腸包小腸」的菜餚等等。 那為什麼與歐洲同宗同源的美國人卻不吃豬內臟等下水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不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