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二十一帝中,唐德宗李适是一位很奇特的皇帝。李适的一生幾乎都處於糾結與矛盾中。他矢志復興大唐社稷江山,卻在遇到重重阻力後絕望,破罐子破摔,導致復興大業付之東流。
相比於他為君的功過得失,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居然認自己的孫子做兒子,這在比較重視傳統道德和禮節的帝王家,是極為少見的。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大唐皇帝敢於衝破傳統人倫道德的約束,做出這樣讓人瞠目的奇葩之事呢?咱們今天就好好來說一說。
唐德宗李适,天寶元年出生於東宮,是唐代宗李豫的長子。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失守,唐玄宗等人出逃,國家陷入動亂之中。十四歲的李适被戰亂裹挾,飽嘗家國陷落之痛。公元779年,李适即位,時年三十八歲,是為唐德宗。
唐德宗共有十一個兒子,但其中有兩個並非他的親生兒子。一個是他的侄子李誼,另一個是他的孫子李謜。
他哥哥李邈英年早逝,年僅二十八,留下一個兒子李誼。他可憐侄子年幼,於是將他收養在自己身邊。叔侄兩個人的關係很不錯,李誼能徵善戰,立下不少功勞。
《舊唐書》中記載:舒王誼,本名謨,代宗第三子昭靖太子邈之子也。以其最幼,德宗憐之,命之為子。大曆十四年六月,封舒王,拜開府儀同三司,與通王、虔王同日封。
貞元三年八月,唐朝皇室內部爆發郜國大長公主之亂。郜國公主是唐肅宗的女兒,女兒蕭氏是太子李誦的太子妃,她與唐德宗算是親家。她在丈夫蕭升死後,生活放蕩,與朝中多名大臣交往甚密,貞元三年被人告發。除了私生活淫亂之外,同時還被揭發她行厭勝巫蠱之術。
唐德宗十分震怒,立馬把太子,也就是郜國公主的女婿李誦找來訓斥,還動了改立舒王李誼為太子的念頭,於是把大臣李泌召入宮中商議。李泌認為皇帝捨棄親生兒子而改立侄子不妥,並向他列舉了各朝各代因太子廢立而起的衝突和紛爭,終於說動了唐德宗,李誦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而孫子李謜正是太子李誦的兒子。唐德宗因為太喜歡這個孫子了,於是將他收為自己的兒子,排名第六。貞元四年封為邕王,授開府儀同三司,這一年李謜才七歲。儘管唐德宗異常喜愛這個「兒子」,可李謜還是不幸早逝,年僅十八。李謜去世後,唐德宗十分悲痛,宣布輟朝三日,追封李謜為文敬太子。出殯當日,風雪交加,十分寒冷,百官送至通化門外,列位哭喪。
愛孫子愛到這地步也確實少見。唐德宗收養孫子為兒子的原因史書沒有細說,只有簡單的一句:李謜,唐文敬太子謜,唐順宗之子。德宗愛之,命為子。(唐順宗就是李誦)
德宗愛之,命為子,只有簡簡單單七個字,但從李謜年幼封王,死後追封太子,輟朝三日,百官相送可以看出唐德宗確實是十分喜愛他。
除此之外,在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說李謜長得像唐德宗愛過的一個宮女。這是明傳奇《兩世情戀》、清傳奇《青蓮記》演繹出來的。在安史之亂時期,少年李适受到了比他大四歲的一個宮女青蓮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二人發生了關係。後來,身懷六甲的青蓮,為了救李适,將馬讓給他逃走,自己則死在了叛軍馬下。
此後,李适一直對青蓮念念不忘。後來,他發現孫子李謜與青蓮長得很像,認為是上天給了他一個補償的機會,十分高興,就收為兒子。這個故事雖然很感人,可惜畢竟只是文藝作品,所以不足採信。
那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他的爺爺唐肅宗就曾將孫子收為兒子,那他再將孫子收為兒子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只是,當兒子變成兄弟的時候,李謜的親生父親李誦是什麼心情我們不得而知,但估計是挺複雜的。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