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的太子,在歷史上其實不算啥,三十多年的太子一大把。可是苦盡甘來,剛坐上皇位又匆忙給自己辦理「退休」手續的皇帝,恐怕只有一例。
他就是唐順宗李誦,登基僅僅半年,連皇后嬪妃還都來不及冊封,就匆匆退位,「升格」為太上皇。不過,李誦的「退休」生活,似乎並沒有「夕陽紅」的快樂,僅僅五個月後,他就駕崩了,還留下了一段令人驚駭的傳聞。
李誦是唐德宗的嫡長子,唐代宗的嫡長孫。民間大名鼎鼎的沈珍珠,就是他的奶奶。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當年就冊封18歲的李誦為太子。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李誦,「窩囊」或許比較適合。他一生逆來順受,在位時間很短,搞了個短命的「永貞革新」,輸得羞於說不出口,似乎李誦就是個庸碌無能之輩。
事實上我們應該對李誦刮目相看。
李誦才藝出眾,尤其擅長書法,德宗賞賜臣下書畫,都是李誦代筆,他還對儒學、佛學有較深的研究,是個多才多藝的太子。
李誦為人寬和仁孝,默默無聞的他,在「涇原之變」中,為了掩護唐德宗,仗劍斷後。又在四十餘天的「奉天之戰」中,身先士卒,與士卒們一起,披甲執銳,打退了叛軍。
平時不顯山露水,一副謙恭和煦的君子模樣,危難之時又頂得上,大唐帝國有這麼一位儲君,唐德宗有這麼一個兒子,豈不是睡著了都會笑醒?
事實讓人大跌眼鏡,唐德宗李适心目中最理想的接班人,卻是舒王李宜。讓人稱奇的是,這位李宜卻不是唐德宗的親兒子,而是他的侄子。
其實唐德宗有九個親兒子,搞不清楚為啥就喜歡李宜。這還不算麻煩,假如他把皇位傳給另一位偏愛的「兒子」,那就麻煩大了。這位「兒子」叫李謜,因為早逝被唐德宗追諡為「文敬太子」,他居然是李誦的親兒子!
是的,你沒看錯,唐德宗因為喜歡孫子李謜,將他過繼為自己的第六子!老爸疼孫子疼成這樣,李誦該多糾結!
唐德宗一心想撤換太子,還真被他逮著機會了。一場大變故,大唐差點再次上演「喋血太子宮」。
李誦有個丈母娘,叫「郜國公主」。這位郜國公主,按輩分其實是唐德宗的姑姑,李誦的姑奶奶,不過古代差輩的婚姻,見怪不怪。
郜國公主的命不大好,兩次嫁人兩次寡居,為了彌補自己的不幸,她四處尋覓自己幸福的晚年——養了四個「小鮮肉」。皇帝是自己的侄子兼親家,太子是自己的侄孫兼女婿,女兒是未來的皇后,身邊「四小鮮」簇擁,郜國公主忘形了,她拿皇宮當自家後花園,驕橫得以為自己是「皇太姑」。
結果玩大了,她搞出巫蠱詛咒事件,被唐德宗幽禁至死,太子妃也受牽連被處死。因為這件事,李誦遭到唐德宗責備,儲位岌岌可危。
關鍵時刻,「仙級」牛人李泌出手了。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人都對李泌印象深刻,這是一位四朝元老,每一朝他都穿梭於朝堂和山野之間,總在關鍵時刻出現。
李泌一面安慰李誦,防止他走上絕路,一面跟唐德宗數十次爭辯,以當年建寧王李倓,和章懷太子李賢被殺的悲劇,引導唐德宗。唐德宗最終恍然大悟,李誦才逃過了被廢的命運。
有這一次教訓,李誦非常謹慎小心,他把自己對朝政的見解,隱藏於內心,不敢對父親明說,生怕被誤以為結黨營私。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做了26年太子的李誦登基即位。僅僅183天後,李誦就禪位於太子李純,自己退居二線。二十六年等待,換來半年皇帝生涯,難道李誦就是為了過把癮?
當然不是,他也不想退位,是被逼的,被宦官俱文珍逼的。
李誦即位後,立刻推行「永貞革新」,正是這個革新的失敗,讓他丟掉了皇位。永貞革新的核心內容有三條:第一條幹掉宦官勢力;第二條幹掉藩鎮勢力;第三條幹掉豪門勢力。
這哪是「革新」,分明是「革命」,大唐帝國最厲害的三股政治勢力,都成了打擊的對象。一般情況下,要想同時完成這三條使命,只有一個辦法——改朝換代,推倒重建,想從內部修補,絕無成功的可能。
以俱文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第一個跳出來,拒絕向李誦任命的官員交接兵權。可能你會問,皇帝想奪誰兵權還不是一句話的事?中唐之後還真不是個按理出牌的年代。
從唐代宗之後,皇帝根本掌握不了兵權,京師以外是藩鎮勢力的「家兵」,中央禁軍掌握在宦官手中。以神策軍為例,各級將領都是宦官的私人部曲,他們只認自己的主,不認皇帝。又因為皇帝對宦官們的信任和縱容,導致宦官勢力軍政一把抓。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怪現象:當一個宦官勢力過於強大,皇帝聯合新的宦官親信,幹掉出頭鳥。這位親信於是接過前任的軍權,又慢慢演變成另一支出頭鳥,高興了就叨皇帝玩。
當李誦交接兵權的命令下達後,俱文珍大怒:交權我們必然死無葬身之地。於是各派宦官勢力空前團結,奉命接管兵權的人,都進不了軍營。緊接著,俱文珍聯合宦官大佬們,和部分文官,逼李誦寫下禪位詔書。
歷史上有名的「永貞內禪」,就憑几位宦官,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完成了。
「永貞革新」咋就這麼快變成了「永貞內禪」?這麼大動作的改革,總得有周密的準備吧?那些改革派幹什麼吃的?
其實,「永貞革新」,早在李誦還是太子時,就已經悄悄謀劃,核心成員有王伾、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四人。雖然籌劃時間很長,很顯然這個變革更像鬧劇。
首先,前面講過,「永貞革新」設計就有大問題,哪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改革?那分明就是自殺。改革只能團結一部分人打擊另一部分人,循序漸進。
其次,李誦用非所人。劉禹錫和柳宗元我們很熟悉,說白了,這就是一群理想大於能力的文人墨客,從他們的改革方案設計,就可以看出他們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王叔文等人,還被韓愈等人指責為靠阿諛奉承上位的投機主義。
其三,革新派內部不團結,相互拆臺。革新派大將韋執誼,公開與王叔文唱對臺戲,核心層之間表現出明顯的意氣用事。
其四,得罪了文官集團。其實文官集團也恨宦官,本來是革新派可以利用的幫手,可搞笑的是,他們一上來就把手伸進文官集團的利益範圍,導致以三宰相為首的文官勢力,站在他們的對立面。
其五,唐順宗李誦健康出了大問題,根本不能主導革新,對這個問題我們重點說明。
在李誦即位的前一年九月,他就得了嚴重的中風,不能下床。老皇帝唐德宗憂心忡忡,不斷探視李誦,給他請醫問藥,不久也病倒了。直到唐德宗駕崩,李誦都沒能下床看望父親,估計登基儀式都是被人架著完成的。
作為永貞革新的靈魂人物,李誦的健康問題,根本不可能起到領導作用。由於中風,李誦說話沒人聽得懂,只能靠牛昭儀和宦官猜測並傳遞信息。這種情況下,革新派怎麼應付得了改革龐雜的局面?
俱文珍就是利用了李誦的健康問題,先提出冊立李純為太子,後又提出李純監國,接著逼他禪位。一個健康的李誦,估計都不一定能贏得「永貞革新」,何況病成這樣?
元和元年正月,退位五個月的唐順宗李誦駕崩。關於唐順宗的死因,歷史上有一個說法認為,他是被謀殺的,其過程非常詭異。
有一篇叫《辛公平上仙》的筆記,以光怪陸離的手法,隱晦地描述了李誦被謀害的過程,讀起來讓人有一種汗毛倒立的感覺。限於篇幅不贅述,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