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李誦當了26年太子,為何即位半年就禪位?他遇到什麼坎了?

2021-01-09 騰訊網

26年的太子,在歷史上其實不算啥,三十多年的太子一大把。可是苦盡甘來,剛坐上皇位又匆忙給自己辦理「退休」手續的皇帝,恐怕只有一例。

他就是唐順宗李誦,登基僅僅半年,連皇后嬪妃還都來不及冊封,就匆匆退位,「升格」為太上皇。不過,李誦的「退休」生活,似乎並沒有「夕陽紅」的快樂,僅僅五個月後,他就駕崩了,還留下了一段令人驚駭的傳聞。

李誦是唐德宗的嫡長子,唐代宗的嫡長孫。民間大名鼎鼎的沈珍珠,就是他的奶奶。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當年就冊封18歲的李誦為太子。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李誦,「窩囊」或許比較適合。他一生逆來順受,在位時間很短,搞了個短命的「永貞革新」,輸得羞於說不出口,似乎李誦就是個庸碌無能之輩。

事實上我們應該對李誦刮目相看。

李誦才藝出眾,尤其擅長書法,德宗賞賜臣下書畫,都是李誦代筆,他還對儒學、佛學有較深的研究,是個多才多藝的太子。

李誦為人寬和仁孝,默默無聞的他,在「涇原之變」中,為了掩護唐德宗,仗劍斷後。又在四十餘天的「奉天之戰」中,身先士卒,與士卒們一起,披甲執銳,打退了叛軍。

平時不顯山露水,一副謙恭和煦的君子模樣,危難之時又頂得上,大唐帝國有這麼一位儲君,唐德宗有這麼一個兒子,豈不是睡著了都會笑醒?

事實讓人大跌眼鏡,唐德宗李适心目中最理想的接班人,卻是舒王李宜。讓人稱奇的是,這位李宜卻不是唐德宗的親兒子,而是他的侄子。

其實唐德宗有九個親兒子,搞不清楚為啥就喜歡李宜。這還不算麻煩,假如他把皇位傳給另一位偏愛的「兒子」,那就麻煩大了。這位「兒子」叫李謜,因為早逝被唐德宗追諡為「文敬太子」,他居然是李誦的親兒子!

是的,你沒看錯,唐德宗因為喜歡孫子李謜,將他過繼為自己的第六子!老爸疼孫子疼成這樣,李誦該多糾結!

唐德宗一心想撤換太子,還真被他逮著機會了。一場大變故,大唐差點再次上演「喋血太子宮」。

李誦有個丈母娘,叫「郜國公主」。這位郜國公主,按輩分其實是唐德宗的姑姑,李誦的姑奶奶,不過古代差輩的婚姻,見怪不怪。

郜國公主的命不大好,兩次嫁人兩次寡居,為了彌補自己的不幸,她四處尋覓自己幸福的晚年——養了四個「小鮮肉」。皇帝是自己的侄子兼親家,太子是自己的侄孫兼女婿,女兒是未來的皇后,身邊「四小鮮」簇擁,郜國公主忘形了,她拿皇宮當自家後花園,驕橫得以為自己是「皇太姑」。

結果玩大了,她搞出巫蠱詛咒事件,被唐德宗幽禁至死,太子妃也受牽連被處死。因為這件事,李誦遭到唐德宗責備,儲位岌岌可危。

關鍵時刻,「仙級」牛人李泌出手了。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人都對李泌印象深刻,這是一位四朝元老,每一朝他都穿梭於朝堂和山野之間,總在關鍵時刻出現。

李泌一面安慰李誦,防止他走上絕路,一面跟唐德宗數十次爭辯,以當年建寧王李倓,和章懷太子李賢被殺的悲劇,引導唐德宗。唐德宗最終恍然大悟,李誦才逃過了被廢的命運。

有這一次教訓,李誦非常謹慎小心,他把自己對朝政的見解,隱藏於內心,不敢對父親明說,生怕被誤以為結黨營私。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做了26年太子的李誦登基即位。僅僅183天後,李誦就禪位於太子李純,自己退居二線。二十六年等待,換來半年皇帝生涯,難道李誦就是為了過把癮?

當然不是,他也不想退位,是被逼的,被宦官俱文珍逼的。

李誦即位後,立刻推行「永貞革新」,正是這個革新的失敗,讓他丟掉了皇位。永貞革新的核心內容有三條:第一條幹掉宦官勢力;第二條幹掉藩鎮勢力;第三條幹掉豪門勢力。

這哪是「革新」,分明是「革命」,大唐帝國最厲害的三股政治勢力,都成了打擊的對象。一般情況下,要想同時完成這三條使命,只有一個辦法——改朝換代,推倒重建,想從內部修補,絕無成功的可能。

以俱文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第一個跳出來,拒絕向李誦任命的官員交接兵權。可能你會問,皇帝想奪誰兵權還不是一句話的事?中唐之後還真不是個按理出牌的年代。

從唐代宗之後,皇帝根本掌握不了兵權,京師以外是藩鎮勢力的「家兵」,中央禁軍掌握在宦官手中。以神策軍為例,各級將領都是宦官的私人部曲,他們只認自己的主,不認皇帝。又因為皇帝對宦官們的信任和縱容,導致宦官勢力軍政一把抓。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怪現象:當一個宦官勢力過於強大,皇帝聯合新的宦官親信,幹掉出頭鳥。這位親信於是接過前任的軍權,又慢慢演變成另一支出頭鳥,高興了就叨皇帝玩。

當李誦交接兵權的命令下達後,俱文珍大怒:交權我們必然死無葬身之地。於是各派宦官勢力空前團結,奉命接管兵權的人,都進不了軍營。緊接著,俱文珍聯合宦官大佬們,和部分文官,逼李誦寫下禪位詔書。

歷史上有名的「永貞內禪」,就憑几位宦官,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完成了。

「永貞革新」咋就這麼快變成了「永貞內禪」?這麼大動作的改革,總得有周密的準備吧?那些改革派幹什麼吃的?

其實,「永貞革新」,早在李誦還是太子時,就已經悄悄謀劃,核心成員有王伾、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四人。雖然籌劃時間很長,很顯然這個變革更像鬧劇。

首先,前面講過,「永貞革新」設計就有大問題,哪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改革?那分明就是自殺。改革只能團結一部分人打擊另一部分人,循序漸進。

其次,李誦用非所人。劉禹錫和柳宗元我們很熟悉,說白了,這就是一群理想大於能力的文人墨客,從他們的改革方案設計,就可以看出他們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王叔文等人,還被韓愈等人指責為靠阿諛奉承上位的投機主義。

其三,革新派內部不團結,相互拆臺。革新派大將韋執誼,公開與王叔文唱對臺戲,核心層之間表現出明顯的意氣用事。

其四,得罪了文官集團。其實文官集團也恨宦官,本來是革新派可以利用的幫手,可搞笑的是,他們一上來就把手伸進文官集團的利益範圍,導致以三宰相為首的文官勢力,站在他們的對立面。

其五,唐順宗李誦健康出了大問題,根本不能主導革新,對這個問題我們重點說明。

在李誦即位的前一年九月,他就得了嚴重的中風,不能下床。老皇帝唐德宗憂心忡忡,不斷探視李誦,給他請醫問藥,不久也病倒了。直到唐德宗駕崩,李誦都沒能下床看望父親,估計登基儀式都是被人架著完成的。

作為永貞革新的靈魂人物,李誦的健康問題,根本不可能起到領導作用。由於中風,李誦說話沒人聽得懂,只能靠牛昭儀和宦官猜測並傳遞信息。這種情況下,革新派怎麼應付得了改革龐雜的局面?

俱文珍就是利用了李誦的健康問題,先提出冊立李純為太子,後又提出李純監國,接著逼他禪位。一個健康的李誦,估計都不一定能贏得「永貞革新」,何況病成這樣?

元和元年正月,退位五個月的唐順宗李誦駕崩。關於唐順宗的死因,歷史上有一個說法認為,他是被謀殺的,其過程非常詭異。

有一篇叫《辛公平上仙》的筆記,以光怪陸離的手法,隱晦地描述了李誦被謀害的過程,讀起來讓人有一種汗毛倒立的感覺。限於篇幅不贅述,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相關資料。

相關焦點

  • 晉惠帝,晉安帝,唐順宗,宋度宗,歷史上四個白痴皇帝
    他在位期間造成了八王之亂,致使西晉勢力衰弱,最後導致了西晉滅亡。如果司馬衷是一個正常人,西晉也不至於見得會滅亡。 晉安帝司馬德宗 西晉有一位白痴皇帝,東晉也有一位。他就是晉安帝司馬德宗,司馬德宗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的長子。太元十二年八月辛巳日,司馬德宗被立為太子。
  • 26年太子,10個月皇帝,5個月太上皇,唐朝這個皇帝有多悲劇?
    唐順宗李誦,是創下了唐朝皇帝的幾個記錄:首先是作為太子時間最長,長達26年;正式稱帝時間卻最短,僅僅十個月時間,接下來被迫禪位做了太上皇,五個月之後便駕崩了。
  • 唐順宗真的是個癱子皇帝嗎?他比他的父親強多了
    他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並且身體有缺陷,但後人在評論他時,都認為他比他的父親強多了。他便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唐順宗李誦。李誦是唐德宗的長子,其母親為昭德皇后王氏。根據古代「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李誦順理成章地早早被立為皇太子。李誦不是天生癱瘓,最初他不僅身體健全,還是個性情溫厚,德才兼備之人,既有好藝善書之才,又有能徵善戰之勇,頗具帝王之象。
  • 唐朝太子當儲君26年,為繼位等到癱瘓中風,父皇去世馬上站了起來
    今天子淵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嫡長子的故事,此人足足當了二十六年的太子,然而即位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了。這位皇帝便是唐順宗李誦。 比如唐朝最為傑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高宗第二個兒子,雖是嫡子,但卻不是嫡長子,而他的哥哥李建成才是嫡長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才得以隆登大寶。此後,唐朝後代子孫效仿李世民,很少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太子即位的更是不多。實際上,李誦在太子期間,其父皇唐德宗曾多次想廢黜他。
  • 唐德宗李适這是什麼神操作?背後的原因令人震驚!
    他矢志復興大唐社稷江山,卻在遇到重重阻力後絕望,破罐子破摔,導致復興大業付之東流。相比於他為君的功過得失,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居然認自己的孫子做兒子,這在比較重視傳統道德和禮節的帝王家,是極為少見的。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大唐皇帝敢於衝破傳統人倫道德的約束,做出這樣讓人瞠目的奇葩之事呢?咱們今天就好好來說一說。
  • 他當太子26年,因中風癱瘓在床,聽聞父親去世,他立馬站起來登基
    這位太子就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李誦,也是唐德宗李适的長子,母親為昭德皇后王氏,他出生於761年,父親繼位那年,他就被封為了皇太子,此時的他已經19歲,都當上父親了。但李誦性格很好,《舊唐書》記載他:「寬仁有斷,禮重師傅,必先致拜。」他對人禮貌,謹小慎微,從不拉幫結派。用空的時候就練練字,擁有一手好書法,凡是宮中有什麼要寫字的地方,德宗總是叫他寫。
  • 乾隆禪位給嘉慶後,仍在養心殿當了3年太上皇,這3年他幹什麼了?
    比如當年王莽建立新朝之時,就是強逼著皇帝禪位。後來李世民稱帝時,也是逼迫李淵交出皇位,等等等等。但在清朝的時候卻上演了一出和平禪位,那就是在公元1796年時,乾隆帝禪位給了嘉慶帝,從此自己成為了太上皇,繼續把持朝政,直到1799年去世之後,這才把皇權真正交給了嘉慶,而在這三年之內,乾隆帝都在幹什麼呢?
  • 「保太子」專業戶李泌的一生
    然而,他最大的敵人、右相李林甫如毒蛇般死盯著太子不放,時刻準備發動致命襲擊。於是,在《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兩年後,太子的劫難正式開始。天寶五載(746年)初,太子的兩大親信:大舅子韋堅、好友皇甫惟明被李林甫構陷下獄,矛頭直指太子結黨營私、圖謀自立。此事牽連甚廣,左相李适之也因與韋堅有私交而被一貶再貶。而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唐順宗成仙真相
    影片表面講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很多天,人與虎建立起一種奇特的關係,並最終共同戰勝困境獲得重生。而電影背後隱喻的卻是水手、廚子、媽媽和派一起漂流的歷險,他們互相殺害最終剩下了派一人活了下來的故事。電影中獲救後的派接受警察的詢問,把他和老虎的故事告訴了警察,可警察卻不相信。
  • 唐順宗死因成謎,為何被編成唐朝宮廷怪談?太平廣記不敢收錄
    在客棧裡,他遇到一個怪人,名叫王臻,自稱是「陰間的使者」,就是為了「迎接死去的皇帝」,這個怪人邀請辛公平,去觀看皇帝去世的情形。辛公平也很好奇,於是跟隨王臻,突然眼前出現「五百士兵」。在王臻的帶領下,他們悄無聲息地進入了長安,前面還有官吏迎接。官吏說:「皇帝身邊有『神仙』保佑,可能會耽誤事情。」王臻說:「擺下酒宴,讓『眾神』喝醉,我們好行事。」
  • 唐德宗李适為什麼想換掉親生的太子而改立養子?
    重中之重還是關於儲君,德宗李适也有想換太子的風波。因駙馬蕭升對郜國大長公主關係疏遠,導致公主和許多男人風流的事情傳到外面,他們的女兒蕭氏為太子妃。德宗非常不滿,太子李誦受到責備,懇請離婚。但德宗還不滿意,就有換太子的念頭,打算立舒王李誼(究竟為何此事會鬧得雞犬不寧,史書其實頗為忌諱,後世一些觀點有懷疑可能是舒王或擁戴舒王的人暗中告發)。
  • 太子苦等3年熬到皇帝駕崩,登基儀式磕完頭,發現龍椅上坐著別人
    而成功當選太子後,按照我國傳統的君臣父子觀念,往往也要等到先帝駕崩才能真正登基。 但是這個等待過程相當不確定,而運氣差的往往等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還是太子。譬如唐朝時期的李誦,整整做了25年太子,最後登基只當了1個月皇帝就被迫禪位。英國的查爾斯王子亦然,伊莉莎白二世如今94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他的60多年王儲生涯,看來還遠沒有結束。
  • 大宦官仇士良:唐文宗一生都怕他,擁立武宗即位,晚年得善終
    1、仇士良暴打元稹仇士良生於781年,這是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在位時期。仇士良具體淨身的時間不詳,但是史書記載,他是唐順宗時期被選到東宮服侍太子李純的。太監,是不完整的男人。他們要取得權利,必須博得當權者的歡心。仇士良進入東宮後,死心塌地抱住太子李純的大腿,李純上了位,他也就順利晉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