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為什麼想換掉親生的太子而改立養子?

2021-01-18 和運超

唐德宗以後,父祖所信賴的李泌已經屬於真正的朝臣,他一直陪伴李适躲避在奉天、梁州。軍事大略上李泌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但在維護協調人際關係方面,李泌則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只不過身為正式宰相,李泌在行政方面的確有所建樹,例如擴充神策軍時嘗試恢復府兵。李泌認為在西北需要改變駐軍方式,把神策軍的地位和府兵的形式進行融合。對曰:「今歲徵關東卒戍京西者十七萬人,計歲食粟二百四萬斛。今粟鬥直錢百五十,為錢三百六萬緡。國家比遭飢亂,經費不充,就使有錢,亦無粟可糴,未暇議復府兵也。」上曰:「然將奈何?亟減戍卒歸之,何如?」對曰:「陛下誠能用臣之言,可以不減戍卒,不擾百姓,糧食皆足,粟麥日賤,府兵亦成。」上曰:「果能如是,何為不用!」

影視劇中唐德宗與太子

不過李泌更突出的功績仍然在維護人事關係上,德宗時期,李泌保護了不少忠臣,如宗室李勉和大臣韓滉。

李勉本來在河南地區任節度使,被李希烈打敗趕走。至長安待罪,議者多認為罪責很大,李泌出來申辯:「李勉公忠雅正,而用兵非其所長。乃大梁不守,將士棄妻子而從之者殆二萬人,足以見其得眾心矣。且劉洽出勉麾下,勉至睢陽,悉舉其眾以授之,卒平大梁,亦勉之功也。」於是李勉復其位(之前盧杞被貶,李适曾問李勉關於盧杞的評價,李勉說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天下所有人都知道盧杞奸邪,唯有皇帝不知,這就是盧杞的奸邪之處啊」)。

之後很多人又說:「韓滉聞鑾輿在外,聚兵修石頭城,陰蓄異志。」德宗問李泌,李泌說:「『臣敢保其無它。'上曰:『外議洶洶,章奏如麻,卿弗聞乎?』對曰:『滉之用心,臣知之至熟。願上章明其無它,乞宣示中書,使朝眾皆知之。』上曰:『朕方欲用卿,人亦何易可保!慎勿違眾,恐並為卿累也。』泌退,遂上章,請以百口保滉。」

重中之重還是關於儲君,德宗李适也有想換太子的風波。因駙馬蕭升對郜國大長公主關係疏遠,導致公主和許多男人風流的事情傳到外面,他們的女兒蕭氏為太子妃。德宗非常不滿,太子李誦受到責備,懇請離婚。但德宗還不滿意,就有換太子的念頭,打算立舒王李誼(究竟為何此事會鬧得雞犬不寧,史書其實頗為忌諱,後世一些觀點有懷疑可能是舒王或擁戴舒王的人暗中告發)。李泌再次苦口婆心勸諫,又拿太宗、肅宗等等先祖的事情為例,好說歹說把李适勸阻。

舒王李誼並非德宗的兒子,實際是侄兒,是代宗李豫嫡妻崔氏的兒子李邈(同胞妹妹就是嫁給郭曖的昇平公主)所生,李邈死於大曆八年,諡號昭靖太子。由李适收養了李誼,視為己出,一直非常喜愛。德宗繼位不久,勳臣郭子儀臨終前(建中二年,781年)都由舒王李誼代表皇帝去探視,更派出三百多飛龍軍護衛,眾多文武跟從,釋放的信號非比尋常,很難不讓朝野上下胡思亂想。

要知道飛龍軍本是御前養馬出身,因李輔國跟隨皇太子李亨而成為一支宮廷後備兵力。當年玄宗南奔蜀中時,就由太子李亨領著飛龍軍斷後,地位開始升高。德宗以飛龍軍護衛李誼,多少已經暗示他的身份在接近儲君地位。

郭府除了郭子儀病危在床,幾乎闔府家人出門跪迎,李誼答而不拜,這一規格禮儀實際都已經超過皇太子,明顯就是代表皇帝御駕親臨。有太多事實顯示李适喜愛李誼超過所有的親生兒子,以至於不少野史都認為李誼極有可能就是李适的私生子。

郭子儀畫像

假如認為野史並不能輕信,那麼究竟為何德宗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偏愛收養的舒王李誼,甚至想要傳位給他取代親生兒子,還有無令人信服的其他原因?筆者以為還是要還看代宗和德宗的父子兩代具體的背景。

李誼的生父鄭王邈被代宗諡號為昭靖太子,首先一重背景,他是代宗的正妻崔氏所出。鄭王邈的年紀排下來雖然比李适小,可在古代社會他才是代宗的嫡長子,在子孫中有當之無愧的繼承優勢。所以,當時代宗讓後來的繼承人李适收養鄭王邈的兒子李誼,也許本就有代宗傳位李适以後,另外對鄭王邈和李誼父子起到一個心理補償。

其次一重背景,李适之所以能夠當上太子一是年長,二是靠有平定安史的功勳,屬於過去傳位也傾向「立賢」的原則外加年長優勢,這樣獲得繼承也算符合情理,所以李适取代鄭王邈並沒有招來太多非議。

但在內心情感而言,代宗還是非常喜歡鄭王邈的,史書也評價他非常勤奮好學。當定下李适的太子位以後,鄭王邈順次就接替當了天下兵馬大元帥,再到鄭王邈死,就再沒有另外轉封給其他兒子。

以唐朝前期的傳位制度建設,原本太子和兵馬大元帥就是兩套保險體制,也分別代表皇帝最器重的兒子。如當初代宗李豫和建寧王李倓,李倓意外身死,立刻改封越王李係加以保障。實際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太子建成和天策府元帥世民的故事。所以鄭王邈一脈本就有接續皇位的法理基礎,並不算是代宗和德宗完全出於寵愛鄭王邈、舒王李誼父子的一時糊塗。

再一重背景,關於李适收養李誼十分寵愛,最後他還想傳位李誼看起來有一點意外,但這並不違背唐代的傳承體制。要說李适後來是遵從父皇的遺命,這才有意要把皇位還給鄭王邈一家當然不大可信。

李适當然是很愛李誼才會有意圖傳位給他的因素,可單靠寵愛養子、視為親子這一點,在李适與兒子之間的傳承邏輯還是感覺有點牽強,甚至不合情理,比如筆者提過魏博藩鎮田承嗣不傳兒子要傳侄子田悅,雖然從傳統習慣也匪夷所思,但至少田悅的確武勇善戰,田承嗣軍事上很依靠信賴這個侄子,站在藩鎮穩固地盤角度還說得過去。

唐德宗畫像

在唐朝皇室角度,如果聯繫上一輩代宗一脈的傳承,就會發現李适的想法既有自身情理基礎,也能找到一些傳統依據,實際就能說得通了。因為李誼正是鄭王邈之子,同時他還是代宗嫡孫的這一層血脈,這就是最大的傳位依據。

要知道代宗與德宗一直在努力恢復李唐宗室坐天下的正統地位,尤其重視糾正禮法禮制,舒王李誼就是佔了既為李适的兒子(收養李誼本就出於代宗的關係,是出於對父親代宗孝順,又對兄弟李邈的情義,喜歡疼愛李誼反倒是另一層情感)還是代宗嫡孫的兩重背景,舒王李誼和太子李誦的名位紛爭,確實有一些不容易為外人理解和覺察的複雜背景。

所以,李适對李泌在儲君一事的勸諫都有一些不滿:「此朕家事,何豫於卿,而力爭如此?」李泌則說:「天子以四海為家。臣今獨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內,一物失所,責歸於臣。況坐視太子冤橫而不言,臣罪大矣!」貞元五年(789),李泌身故,年六十七歲,封鄴侯。

李泌在德宗時期已完全不同當初對肅宗和代宗,他身份屬於任命的正式宰相,可德宗這時候的宰相實際職權卻開始受翰林學士的影響,以陸贄等為代表,從翰林學士可以直接提攜為宰相。

陸贄是代宗大曆八年進士,李适為太子時就聽聞陸贄有才學。建中四年追隨奉天和梁州避難,很受德宗信任,升為諫議大夫。在皇帝坐困愁城時,陸贄曾受命去協調李晟和李懷光的糾紛,盧杞被李懷光脅迫罷免後,陸贄也多次指出盧杞的問題。

德宗後來刻意保留陸贄的翰林學士職務,讓他可以比較親近地參贊要事。貞元八年,竇參被免去後,陸贄正式出任宰相。過了兩年多,因過於耿直又被罷為太子賓客,對太子李誦也很有影響,後貶去忠州(今重慶忠縣)任別駕,一待就是十年。在當地完成了一部醫方類著作《陸氏集驗方》五十卷,供治病使用。直到順宗李誦繼位才召還,但詔書還沒到忠州,陸贄已在當地去世,不過五十二歲。

雖然陸贄因為忠言逆耳被李适貶走,之後主事的賈耽也是一個正直大臣。賈耽本來任山南東道節度使,也是德宗遇難之際表現很突出,得到賞識(德宗躲避梁州就是漢中地區,正是山南道轄區內)。對付李懷光、李希烈的時候,賈耽都有一定作用。貞元元年(784),賈耽受命前往洛陽招撫百姓。次年,升任檢校尚書右僕射兼滑州刺史,充義成軍節度、鄭滑等州觀察處置使等職務。貞元九年(793),賈耽以六十四歲高齡入朝,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金紫光祿大夫,擔任宰相。

影視劇中李泌

德宗對賈耽算是難得地信任,在後期的宰相任上,他一直堅持到順宗繼位以後,就是非常微妙的王叔文、王伾用事期間。可實際賈耽前面幹了三年左右,從貞元十二年起就希望以年老為由請辭早點退休,但德宗不許。貞元十七年(801),賈耽完成《海內華夷圖》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進獻,封魏國公,依然留在相位。

儘管賈耽不一定完全負責全部事務,也可說是德宗後期一個有較高聲望的重臣。貞元二十一年(805),太子李誦好容易繼位為順宗,賈耽卻不願與王叔文等人合作,因年老病故,享年七十六歲。當時憲宗李純已被扶上位,為其輟朝四日表示禮敬,贈太傅。

史稱賈耽由明經及第,有詩文流傳(《全唐詩》僅有一首,《全唐文》收文四篇),實際他還善騎射,號稱文武兼備。雖然他在相位時間算比較長,有十一二年,在唐代中後期內部不穩,又很受忌憚的風氣下,的確非常罕見。但具體做了多少事卻談不上,他真正重要的事跡是繪製地圖,在歷史上是兩晉裴秀以來,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理學家。

賈耽喜歡地理是一方面,由於擔任過將帥(據說還是三國曹魏名臣賈詡的後人,但多半是隋唐受魏晉門閥習俗影響的牽強附會),他對地圖更看重,希望編制唐朝的地理全圖,為行政、軍事、史料各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所以他很早就開始搜集資料,從興元元年(784)至貞元十七年(801),經過十七年的充分準備,終於繪成名聞邇遐的《海內華夷圖》,撰寫《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可惜原資料並沒有留下。後有仿製的縮小版《海內華夷圖》刻印於石頭上(屬金代中期),存在西安碑林。

就德宗而言,在位前期和後期都有一些變化。例如前期定下了著名的兩稅法,不少中外學者都認為那是單一稅,也叫基礎稅。按說針對百姓就不該再收取其他雜稅,這是休養生息恢復生計的體現。可貞元後期並非如此,隨著宦官用事,對民間開始增收諸多雜稅,如間架稅、茶葉稅等,直接騷擾京師長安和周邊一些州縣的百姓,歷來被批評是很大的問題,好比白居易、李紳、張籍等詩人寫過不少新樂府形式的詩歌。

可出於實際,根源原因還是朝廷財政非常緊張,地方上的稅收根本沒有多少能真正交到京師朝廷手裡,皇帝給人感覺實在窮瘋了,唯有用宮廷宦官直接出去想辦法找錢,剛緩和沒多久又開始積累民怨。

所以貞元年間以宦官為使,以低價強買百姓物品稱為宮市。他們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場所設置數百東西張望的人,稱「白望」,察看市集出賣的物品,人們不敢詢問價錢高低。一般用價值一百錢的物品換取價值幾千的物品。他們用破舊的衣服布帛染上紅紫色,按照尺寸付給賣主,還勒索腳價錢(指宦官出來一趟跑腿的辛苦錢),名為宮市,實為強奪。這都與德宗貞元後期對宦官倚重有很大關係。

貞元二年(786)返回長安以後,德宗李适將神策軍左右廂進一步擴建為左、右神策軍,由心腹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等擔任監軍,稱「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到貞元十二年正式設立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仍由竇文場和霍仙鳴擔任,經過十年磨合整肅,他們終於成為高於神策軍大將軍之上的實際統帥,從此,神策軍以京畿禁軍身份被固定掌握在宦官手中。貞元十一年(795)時,還將宦官外派任各地藩鎮監軍的辦法固定下來,不僅提高宦官監軍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後人看來,神策軍和宦官的「聯姻」是最後毀滅唐朝的重大根源。可代宗、德宗忙不迭壯大神策軍,將其與宦官緊密聯繫的初衷恰恰是為了保衛李唐社稷。翻閱古今中外煌煌史冊,誰給宦官就貼上一定是反派的烙印符咒呢?

若放下陳見,客觀分析歷史,並不能說當時代宗與德宗的做法一開始就是敗筆。之所以對他們這種感覺不好,都是五代、北宋編撰史書才發表一種事後言論,其實都知道唐朝實際並沒有真的亡在宦官手裡,宦官的確到最後都還是捍衛唐朝末帝的微末力量,只不過宦官與皇帝最後都很失敗,無法阻擋身邊朱溫的脅迫,恰恰宦官群體的滅亡才真的導致唐朝的滅亡,這是很多人都不願意相信的事實。

但凡古代皇帝,肯定身邊都有自幼相伴的宦官,唐代中後期隨著宦官地位改變,相對更突出。事實上任何時代都有,比如漢宣帝那麼英明也重用宦官,之後明成祖也一樣,重用宦官並不一定就會墮落為昏庸和糟糕。反之,不用宦官的皇帝就一定賢明睿智了嗎?也不一定。

代宗、德宗成長的階段是唐朝到了非常特殊的轉型階段。正如前面論述德宗的成長和進程可以發現,他一開始很積極進取的希望繼承前代父祖的事業,解決安史過後的藩鎮遺留問題。結果非常魯莽,惹出禍事,當時神策軍還不足以完全倚重,而藩鎮軍卻互相勾連,地方的朔方軍不聽調遣,更抱怨朝廷的待遇問題,德宗實際把事情險些辦砸了,自己也顛沛流離好幾年。

另一方面,德宗很想倚重清流人士,不說心思比較陰暗的楊炎、盧杞讓他栽了大跟頭。就連儒生也一樣令他失望,張涉、薛邕就是典型事例,結果貪汙起來非常豪橫。德宗李适貞元以後對時局已經失望無奈了,所以感覺他變得十分猜忌,絕大多數大臣他都不敢輕信,他變得沒有什麼選擇,為什麼他會對渾瑊、賈耽、韋皋之輩戀戀不捨,放眼朝野,真正值得李适放心信任的人,實際還就是和他經歷患難的寥寥數人,其中自然就包括竇文場和霍仙鳴。所謂孤家寡人,並非一廂情願要給當皇帝的貼這種冷酷決絕的標籤,許多時候真的是「大勢所趨」啊。

德宗時代的變化背景表面上自然是唐室振作,暫時壓服穩定了安史以來的大動蕩,進入一個緩和調整階段,可實際也預示著地方藩鎮武人即將開始崛起的新的潛伏時期。

德宗能夠想到壓制的辦法就是壯大新的軍事力量制衡藩鎮武人,可惜,當時朔方軍等地方軍已經邊緣化,也不值得皇帝信任,軍士可以隨時譁變,推選像朱泚這樣的人成為新的藩鎮軍閥。德宗不靠心腹宦官還能靠誰?等著神策軍士某個時候再冒一個朱泚嗎?所以,他沒有什麼辦法,這也是李泌建議適當恢復府兵制度的一個原因,希望能夠有忠心社稷的人成為神策軍士,包括劃入一些忠心的將領軍隊充實,都是為了確保李唐社稷的辦法,選派宦官充任也是一樣的考慮。

甚至就連藩鎮的問題都不一定全都是負面的,比如在西部和中原接連動蕩的時候,西南境內有韋皋的坐鎮,算是德宗時候少有的忠義藩鎮。

韋皋在建中時期本來是營田判官,後任殿中侍御史。宰相張鎰提攜他到隴州行營留後事務,遇到朱泚之變,韋皋巧妙應對,收攏不少部將忠心朝廷,並除掉叛將牛雲光等人得到德宗嘉獎。貞元元年(785)被派往成都接任成都尹兼劍南西川節度使,一待就是二十年,既防範吐蕃滋擾,又警惕阻止與南詔的聯合。貞元十二年(796)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使相,享有非常高的禮遇。

最後貞元十九年(799),德宗對淮西節度使吳少誠已經非常不滿,有意出兵討伐,命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出任蔡州四面行營招討使,結果接連失敗。韋皋趁機上疏:「請任命渾瑊、賈耽為元帥統領各軍。如果陛下不願意煩勞元老重臣,那麼,臣請求帶領精兵萬人直下巴峽,東出荊楚,前去剿滅兇逆(指吳少誠)。」出於了解德宗心理,他認為實在不行就把握機會,吳少誠若有請罪意向就趁機赦免,停止各方出軍,休養生息再等時機,果然德宗後來就赦免吳少誠。

韋皋在順宗登位的永貞元年突然辭世,之前派副手劉闢去京師打探動向,與太子李誦及王叔文等人聯絡,意圖為後面鋪路。王叔文對地方藩鎮非常介懷,將劉闢罵走,為後面西川在憲宗初期的動蕩種下一大禍根。

影視劇中唐順宗

認清德宗貞元以後的心理變化,所以歸根究底,德宗後來對太子李誦不滿,蕭氏家族一事僅是一方面,喜歡舒王李誼則是另一方面。但太子李誦本人的確並沒有什麼過失,到底李誦身體病情程度確實是一大疑團,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永貞年間的風波。

史書表明,在貞元二十一年元旦之時,如此重要的恭賀新年場合,太子李誦居然沒有出現,據說是因病缺席,對後來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猜疑。甚至德宗的身體患病都認為與太子沒有前來祝賀新年有關,一個月左右,德宗病情就加重到不行了,很快就病故,年六十四歲。

相關焦點

  • 唐德宗李适這是什麼神操作?背後的原因令人震驚!
    在唐朝二十一帝中,唐德宗李适是一位很奇特的皇帝。李适的一生幾乎都處於糾結與矛盾中。他矢志復興大唐社稷江山,卻在遇到重重阻力後絕望,破罐子破摔,導致復興大業付之東流。相比於他為君的功過得失,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居然認自己的孫子做兒子,這在比較重視傳統道德和禮節的帝王家,是極為少見的。
  • 唐德宗李适為什麼會成為昏君?一個讓王朝盛衰轉折的關鍵君主
    所以李适的身份既是嫡出又是長子,地位及其尊貴。755年12月16日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少年的李适跟唐玄宗過上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  762年11月,史朝義被自己的部將所殺,「安史之亂」宣告結束,天寶元年他的父親李豫即位,史稱唐代宗。同時李适被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在五月的時候擔任元帥的李适又被封為了魯王,同年八月被封為雍王。
  • 唐德宗李适最後一天:想起一生沒有重振大唐榮耀,禁不住淚落如雨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寒風凜冽,天空中飄揚著鵝毛大雪,長安城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唐德宗李适躺在大明宮會寧殿病榻上,已經不能說話,須臾,駕崩,宮中痛哭失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四月,李适出生於長安城太子宮。
  • 「保太子」專業戶李泌的一生
    天寶五載(746年)初,太子的兩大親信:大舅子韋堅、好友皇甫惟明被李林甫構陷下獄,矛頭直指太子結黨營私、圖謀自立。此事牽連甚廣,左相李适之也因與韋堅有私交而被一貶再貶。而太子所能做的,只是拼命劃清自己與韋家的界限,甚至不惜上奏玄宗,以「情義不睦」為由,請求與太子妃韋氏離婚。於是,已為太子生兒育女的韋氏被貶為庶人,後來悽涼地死於安史之亂中。
  • 揭秘歷史上真正的李俶封沈珍珠兒子李适為太子的真實原因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李俶為什麼封沈珍珠的兒子李适為太子,而不是封獨孤貴妃的兒子李迥為太子。歷史上沈珍珠的兒子李适也就是唐德宗,是在公元742年5月27日出生的,當時的廣平王李俶才16歲,典型的早婚,可以說李适的少年時代是唐朝最輝煌的時代——開元盛世,可惜大家也知道「安史之亂」來了此時的李适14歲,更可惜的是李适的母親沈氏被遺棄在長安城,從此下落不明,對一個14歲的少年來說打擊很大,此後李适就在戰火中不斷成長。
  • 唐朝太子當儲君26年,為繼位等到癱瘓中風,父皇去世馬上站了起來
    此後,唐朝後代子孫效仿李世民,很少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太子即位的更是不多。實際上,李誦在太子期間,其父皇唐德宗曾多次想廢黜他。 ▲唐朝風格建築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李誦因郜國公主事件差點被廢,德宗想廢黜李誦改立自己特別寵愛的侄子李誼為太子,舒王李誼是其弟李邈的兒子
  • 吳興才女沈珍珠——唐德宗母親睿真皇太后傳奇而又坎坷的人生
    沈珍珠出身於吳興沈氏,少年的時候,作為良家女子選入宮中,成為了太子府中的一名宮女。在古代的時候,能夠入選到宮中去,肯定是品貌俱佳。沈珍珠進入到太子府中,也受到了太子的重視,被當時的太子李亨賜給自己的長子廣平王李俶。當時沈珍珠的地位大約類似於紅樓夢裡面襲人,襲人就是賈母賜給賈寶玉的貼身丫鬟,也就是傳說中的通房丫頭。將來賈寶玉娶妻之後,襲人就是做賈寶玉的小妾。
  • 唐順宗李誦當了26年太子,為何即位半年就禪位?他遇到什麼坎了?
    李誦是唐德宗的嫡長子,唐代宗的嫡長孫。民間大名鼎鼎的沈珍珠,就是他的奶奶。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當年就冊封18歲的李誦為太子。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李誦,「窩囊」或許比較適合。他一生逆來順受,在位時間很短,搞了個短命的「永貞革新」,輸得羞於說不出口,似乎李誦就是個庸碌無能之輩。
  • 唐德宗娶了宋氏五姐妹後,該如何安置她們?竟尊稱她們為學士
    可是跟唐朝的唐德宗李适比起來,還要差點,因為李适一口氣娶了宋氏五姐妹入宮,這是要把老宋家的女兒都給壟斷了啊。一、宋氏五姐妹都是頗具才華的女人。唐朝是一個浪漫的王朝,也是一個充滿才情的王朝。不光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大才子,也有上官婉兒、魚玄機、薛濤這樣的大才女。不過一門出現五位才女的現象,那還是比較少見的。
  • 這事要從唐德宗說起
    那麼,為什麼唐代太監如此放肆?儘管在唐玄宗統治後期,太監的權力擴大開始出現,例如高力士,並且這種情況在唐肅宗時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並且在唐代宗統治期間,他曾經懲罰和流放大太監李輔國、魚朝恩、程元振。人們已經基本解決了太監的權力過大的問題。但唐德宗李适是重新讓太監權力擴大到甚至能操縱最高權力的人!
  • 女醫明妃傳大結局劇情 允賢懷孕祁鈺欲改立太子?
    女醫明妃傳大結局終於來了,追劇的小夥伴對於雲賢懷孕為什麼不立雲賢之子為太子一定很好奇吧,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相關劇情介紹。  女醫明妃傳大結局劇情,允賢懷孕祁鈺欲改立太子?
  • 劉邦如果改立愛子為太子,真的會天下大亂嗎?張良的主意耐人尋味
    劉邦已在多個場合表現出了要改立趙王如意的態度,雖然朝堂上的大臣都表示反對,叔孫太傅更是以死諫爭,留侯 張良 也多次勸說,都不能讓劉邦改變主意,以致後來竟然稱病不見大臣,可見他的心意已決。同樣是兒子,為改立如意,劉邦竟然給劉盈布了個死局。漢十一年, 黥布 起兵造反,劉邦命太子統兵平定,這是一個致命危局。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這仗打勝了,劉盈已經是太子,封無可封。
  • 為什麼說105期松岡惠是真·太子?看看她的華麗家族
    有些人不知道松岡惠為什麼被稱作【真·太子】——她雖然姓松岡,但真的是小林一三親生的曾曾孫女,劇團根本就是他們家開的……105期錄取發表現場那為什麼她姓松岡不姓小林呢?她姓松岡因為她爸姓松岡,她爸姓松岡因為她爺爺姓松岡,她爺爺姓松岡因為她太爺爺姓松岡。不是廢話。
  • 李承乾失敗以後,李世民改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是什麼態度
    在立太子這件事上,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淵一樣,都犯起了糊塗。為什麼說他們犯糊塗呢?分明已經立了一個太子,偏偏又跑去寵愛另外一個兒子。這你讓大臣們怎麼想?皇帝難道要易儲嗎?於是不少大臣開始兩邊站隊。不管你一輩子有多麼努力,如果你站隊站錯了,那麼對不起,我們國家從來不缺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