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在北京郊區做農夫:未來20年都在大陸發展了

2020-12-25 騰訊網

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在北京懷柔楊宋鎮解村的蔬菜大棚裡,何耀順料理的黃瓜已經成熟,再過些日子,聖女果也將成熟上市。近年來,海峽兩岸在鄉村發展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多,許多青年都選擇來到大陸發展,33歲的何耀順便是其中之一。

在京郊種地的臺灣青年何耀順。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拍攝 製作

何耀順來自臺灣南部的屏東縣,農業專業碩士,2018年來到大陸從事農業工作,負責協助農場進行項目孵化以及解決農業技術問題等工作。長期從事農業的他,皮膚黝黑,身材微胖,常年穿梭在蔬菜大棚裡,儼然是一副北方農民的模樣,如果不開口說話,根本看不出來自臺灣。

到北京懷柔的三個多月,何耀順基本上沒離開過種植基地,每天5點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進棚看菜,根據蔬菜的種植情況做工作計劃。中午休息片刻,下午1點多接著幹活,到了晚上還要接著做規劃。

在大棚裡忙碌的何耀順。受訪者供圖

南北方農業生產大有不同,何耀順雖然是農業碩士,也要在生產中不斷摸索積累經驗。目前農場有31個蔬菜大棚,輪作17種蔬菜,在每個棚都有測試儀器,何耀順需要記錄蔬菜的生長數據。眼下,大棚裡有9種蔬菜品種,何耀順對每種蔬菜的生長特性都比較了解,「就比如說聖女果,每個禮拜都會長5-7公分,如果只長了3公分,就需要找找出了什麼問題。」

本來就是學農業技術專業的何耀順,畢業後,見學長學姐都出來發展,就跟著他們的腳步過來了。從臺灣到大陸,他的第一站是安徽,進入合肥農場做農業技術指導。今年7月份,由於一場洪澇災害,農場遭受了巨大損失,何耀順和同事們到其他農場協助工作。之後,在老一輩臺商的引導下,何耀順又來到了北京懷柔。

何耀順(右二)在棚裡幹活。受訪者供圖

說起未來,何耀順有自己的規劃。「做顧問團隊的都希望有一個比較大的舞臺和空間,在臺灣,小農生產和農產加工已經穩定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大陸則不一樣,來到這裡從事農業能有更廣闊的舞臺。未來20年,基本會在大陸這邊發展了。」

何耀順說他自己很喜歡農業,願意做一個農夫。「我做農夫做得很開心,除了沒有固定的假日,其他都還蠻好的,生活單純,也不用交際應酬。每天看著農作物生長的情況,收穫的時候還很有滿足感。」

現在,何耀順還有了自己的小團隊,團隊以兩岸專家合作打造的平臺運營為主,負責農業技術和輸出顧問工作,主要工作集中在農業種植和生產上。接下來,何耀順希望把自己的項目孵化成功,兩年後實現規模化生產。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近百位臺灣青年到北京實習
    中新社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 鄭巧)第八屆臺灣青年大陸暑期實習活動19日在北京啟動。未來一個月,來自臺灣大學、臺灣成功大學等20多所高校的近百位臺灣青年將進入國美控股集團、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20多家企業實習。
  • 遇見不一樣的「你」 臺灣青年暑假大陸行嗨翻天
    「大陸暑期體驗帶給臺灣青年怎樣的感覺?」……這個夏天兩岸青年交流的「熱度」被點燃,它飽含著四川特有的「辣」、福建地域的「緣」、陝西祖地的「根」、湖南品牌的「視」、貴州文化的「彩」、北京都市的「韻」,兩岸青年相聚在大陸各個省市,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成為彼此最珍貴的記憶。  接觸大陸文化——「發現自己跟幾千年前的歷史和人文是貫通的。」
  • 臺灣青年薛皓的大陸印象:想像與現實並不一樣
    但在第一次踏上大陸來到北京的時候,「在首都機場一下飛機,我一下子感覺自己像是從鄉下來的一樣。」薛皓說,僅僅首都機場規模浩大的硬體設施和便捷的地鐵交通,就讓他停不住反思,這些年,臺灣在政治勢力的角力中喪失了很多發展機會;而初到大陸,對他形成的感官上的衝擊,也讓他覺得必須珍惜接下來的四年,去認真感知這塊「神秘之地」。
  • 臺灣青年與北京相約:感謝讓我剛好遇見你!
    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煥發出的活力同樣吸引著臺灣青年對大陸的嚮往,「臺灣學子暑期文化實習月」活動讓他們有機會踏進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這個夏天,臺灣青年李雯薪、顏攸栴、劉立禾與北京相約。在首都博物館, 他們與3個大陸小夥伴「一對一」結對,共同度過近一個月的實習生活。
  • 「銀鷹計劃」為臺灣青年展示大陸氣象
    新華社福州7月28日電(記者黃鵬飛吳劍鋒)「我在臺灣連郵局提款卡都還沒辦,沒想到第一張銀行卡會在大陸辦理。」來自臺灣東吳大學的趙昱欣日前在福州辦理了自己的第一張銀行卡,這也成為她在大陸實習期間的「特別收穫」。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在8日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建築規劃師張欣頤說。作為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本次活動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來自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建築設計師與福建多個部門代表齊聚廈門,共同解讀惠臺政策、分享經驗,共話閩臺深化鄉建鄉創交流合作的新機遇。
  • 臺灣青年座談大陸就業體會:跨海尋夢 機緣無限
    本報記者 孫立極 陳曉星  「我的未來不是夢,無限機緣在大陸」——10月8日,一場名為「走大路,通大陸——臺灣青年2017圓夢工程」的互動座談會在臺北舉行。多位青年臺企代表以「我的未來不是夢,無限機緣在大陸」為題,與在場的臺灣青年分享了自己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及創業就業經驗。  座談會由臺灣「一帶一路」經貿促進協會、中華青年創業聯誼會共同主辦。活動召集人張凱鈞介紹,此次特別利用大陸「十一」假期,召集幾位從大陸不同省市回來的臺灣年輕人現身說法,希望給臺灣年輕人一個客觀了解大陸就業、創業環境的機會。
  • 川渝粵臺創園聚焦融合發展 助力臺灣青年逐夢大陸
    中新社成都11月27日電 (記者 王鵬)近年來,大陸各地設立的臺青創業園(下稱臺創園)正成為創業臺灣青年融入大陸的「第一站」。11月下旬,在四川舉行的川渝粵臺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上,多地臺創園負責人均表示,未來需融合發展,方能更好地助臺灣青年逐夢大陸。
  • 臺灣寫真:青年樂團翻轉百年糖廠
    冬日暖陽下,在臺灣十鼓擊樂團用心打理的亞洲第一座鼓樂主題藝術村,可以聽鼓樂,學制鼓,觀看糖的製作過程,輕鬆愜意消磨一天時光。  15年前在臺南成立的十鼓擊樂團,以傳創臺灣本地文化、發揚鼓樂藝術為目標,專輯《鼓之島》曾入圍美國葛萊美獎、獨立音樂大獎,足跡達加拿大、法國、韓國等20多國家和地區。
  • 臺灣青年赴大陸實習收穫多 臺當局出手阻撓兩校
    中新網5月15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中國科協自2002年發起港澳臺青年交流「玉山計劃」,每年暑假邀請臺灣學生赴北京、南京實習。但臺當局「教育部高教司」近日聯繫臺灣大學校長管中閔、臺灣政治大學校長郭明政,並再發信通知兩校主管,要求將該活動網絡公告下架,對相關活動進行阻撓。
  • 臺商寄語臺灣青年:不來北京,不知道天下之大
    日前,由北京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2016年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在北京開幕。400多位來自京臺兩地的青年科學家、企業家帶來了各自的創業項目,將在5天的活動當中聚焦學術成果產業化和科技成果市場化。此外,嘉賓們還將就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防災減災、現代農業等熱點進行深入研討。
  • 洪秀柱下周來大陸參加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臺灣陸委會的威脅又...
    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將於10月13日在杭州舉行。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將應邀出席論壇。據臺媒消息,臺灣陸委會6日聲稱,如有涉及違反法令情形,主管機關將依法處理,並提醒「青年朋友應提高警覺,不應參與類此活動,以免淪為中共對臺統戰宣傳工具」云云。
  • 「大陸很糟糕,你們別去了!」民進黨當局又作妖,遭臺灣青年打臉
    「大陸的城市隨時會被大雨淹沒,連首都北京都沒排水系統!」 「大陸的糧荒要開始、糧食要改為配給!」 「大陸人吃不飽飯、沒人買房。」 …… 臺灣對大陸誤解有多深,看看臺灣名嘴們的奇葩言論就知道了。
  • ...可以在大陸放飛,擼起袖子幹吧!」——臺灣青年暢談大陸創業機遇論
    新華社廈門9月19日電(記者鄧倩倩、褚萌萌)3年前隻身來大陸的臺青薛穎穜,如今傳媒事業已落地開花;「臺青大家長」鄭明嘉以12年大灣區打拼經驗,搭建起臺青「登陸」橋梁;來大陸二次創業的朱慧寧,在廈門成為擁有20萬粉絲的網紅主播。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李夏君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
  • 臺灣青年:親歷海峽論壇的「三個感動」
    因為打從報名上海峽論壇後,主辦單位無時無刻就與我進行聯繫,因為筆者是從其他省分抵達廈門,一抵達廈門機場後就有海峽論壇的專門通道,從接機到抵達酒店都有專人在服務,即使在大陸境內參與者也必須入住酒店後就必須立馬做核酸檢測,核酸檢測陰性後方可參加20日上午的論壇大會,因此說即使在大陸其他地方抵達廈門者,也必須做到防疫滴水不露,這也再次見證為何大陸的防疫工作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功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所以從大陸在舉辦這次活動的用心程度和努力付出
  • 洪秀柱赴大陸參加兩岸青年發展論壇 憂心兩岸青年越走越遠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中國臺灣網10月10日訊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9日搭機前往大陸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出發前在桃園機場受訪時表示,兩岸青年除了受到疫情影響交流,近年來民進黨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教育,臺灣青年學子與大陸的距離越來越遠,在網絡上越扯越遠、越吵越兇,所謂「相罵無好」,令人憂心
  • 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價值看到希望
    來自臺南的青年鄭明嘉在開營儀式上說,2106年與在穗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共同成立廣州臺灣青年之家,落戶天河區眾創五號空間,積極推動臺灣青年來穗實習、就業、創業與青年交流活動,目的是讓臺灣本島青年認識大陸、了解大陸、喜歡大陸、紮根大陸。
  • 在閩創業臺灣青年期待更多人融入鄉村發展
    「寧德很多村落的發展路徑與思路值得學習」,有感於福建省寧德市探索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成功開發「石頭會唱歌」藝術聚落的臺灣青年林智遠20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期待未來有更多的臺灣青年能融入大陸鄉村發展當中。
  • 為何要來大陸發展?看臺灣姑娘凌楷鈞的「吃螃蟹」經歷
    在凌楷鈞看來,從事醫療科技領域的工作,還是做公益,都是一件利他利己的事。 (受訪者供圖)「在美國讀書時,我就清晰地感受到,華人未來的舞臺、自己未來的舞臺在大陸,我一定會回來。」隨第一批來大陸開創事業的父親1995年來到大陸就讀中學,中間短暫赴美讀書,後又回到大陸接手家族產業,凌楷鈞到今年已在大陸生活了20年。「伴隨大陸逐步加大改革開放的步伐,每次『歸』與『來』,這裡高速發展的城市面貌和百姓的精神面貌,都讓我感受頗深。對比家鄉臺北,和我離開時反而變化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