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在北京懷柔楊宋鎮解村的蔬菜大棚裡,何耀順料理的黃瓜已經成熟,再過些日子,聖女果也將成熟上市。近年來,海峽兩岸在鄉村發展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多,許多青年都選擇來到大陸發展,33歲的何耀順便是其中之一。
在京郊種地的臺灣青年何耀順。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拍攝 製作
何耀順來自臺灣南部的屏東縣,農業專業碩士,2018年來到大陸從事農業工作,負責協助農場進行項目孵化以及解決農業技術問題等工作。長期從事農業的他,皮膚黝黑,身材微胖,常年穿梭在蔬菜大棚裡,儼然是一副北方農民的模樣,如果不開口說話,根本看不出來自臺灣。
到北京懷柔的三個多月,何耀順基本上沒離開過種植基地,每天5點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進棚看菜,根據蔬菜的種植情況做工作計劃。中午休息片刻,下午1點多接著幹活,到了晚上還要接著做規劃。
在大棚裡忙碌的何耀順。受訪者供圖
南北方農業生產大有不同,何耀順雖然是農業碩士,也要在生產中不斷摸索積累經驗。目前農場有31個蔬菜大棚,輪作17種蔬菜,在每個棚都有測試儀器,何耀順需要記錄蔬菜的生長數據。眼下,大棚裡有9種蔬菜品種,何耀順對每種蔬菜的生長特性都比較了解,「就比如說聖女果,每個禮拜都會長5-7公分,如果只長了3公分,就需要找找出了什麼問題。」
本來就是學農業技術專業的何耀順,畢業後,見學長學姐都出來發展,就跟著他們的腳步過來了。從臺灣到大陸,他的第一站是安徽,進入合肥農場做農業技術指導。今年7月份,由於一場洪澇災害,農場遭受了巨大損失,何耀順和同事們到其他農場協助工作。之後,在老一輩臺商的引導下,何耀順又來到了北京懷柔。
何耀順(右二)在棚裡幹活。受訪者供圖
說起未來,何耀順有自己的規劃。「做顧問團隊的都希望有一個比較大的舞臺和空間,在臺灣,小農生產和農產加工已經穩定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大陸則不一樣,來到這裡從事農業能有更廣闊的舞臺。未來20年,基本會在大陸這邊發展了。」
何耀順說他自己很喜歡農業,願意做一個農夫。「我做農夫做得很開心,除了沒有固定的假日,其他都還蠻好的,生活單純,也不用交際應酬。每天看著農作物生長的情況,收穫的時候還很有滿足感。」
現在,何耀順還有了自己的小團隊,團隊以兩岸專家合作打造的平臺運營為主,負責農業技術和輸出顧問工作,主要工作集中在農業種植和生產上。接下來,何耀順希望把自己的項目孵化成功,兩年後實現規模化生產。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