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部劇,不禁讓人感慨,原來我們國內,在21年前就已經能拍出質量和審美都那麼過硬的電影。
但是沒想到那個時候,觀眾對這樣一部電影卻並不買單。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就遭遇冷落,並被媒體稱為「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
但沒想到的是,這部國產電影,最懂得欣賞它的是外國人。不僅在國外獲得蒙特婁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等海外大獎,還在日本引起轟動。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部影片被日本片商以8億日元引進日本,受到日本影迷的熱情追棒。日本的一些機構甚至當成教育片,放給公司員工觀看。
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在國內上映,這部由劉燁、滕汝駿、陳好主演的電影,改編自作家彭見明的同名小說,主要講的是父子兩代鄉村郵遞員的故事。
在20世紀80年代初,湖南湘西邊陲的一座落後的山村裡,由於網絡並不發達,還保留著「郵遞員」這樣古老的職業,成為了那裡人們傳遞信息的唯一方式。
電影一開始就呈現出了一幅優美的山村畫布,被朦朧霧氣籠罩的山村,質樸的鄉間瓦舍、綠油油的水稻田、蜿蜒的青石板小路......一眼,便被這美麗質樸的山村風景所吸引。
電影圍繞著劉燁這對父子在展開。劉燁在高考落榜後回家,成為了子承父業的鄉村郵遞員。但這份職業並不輕鬆,作為鄉村郵遞員,每天要翻山越嶺,背著100多斤的信件,走在漫長而崎嶇的山路上,把一封封的信件送到鄉親們的手中。
而且每一次出去送信件時間都很長,來回就算時間短也要3天的時間,長的話半個多月,甚至一個月。所以小時候劉燁很少見到父親,因為父親每天上不是送信件,就是在送信件的途中。父親連管教兒子的時間都沒有,可想而知這份工作的辛苦。
儘管這份工作很辛苦,但是劉燁的父親一幹就是半輩子,並且由於長期長途跋涉和翻山涉水,造成了腿腳不便。
所以由於這對父子真正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並不長,沒時間彼此熟悉。剛開始這對父子很「陌生」,相處得非常尷尬,劉燁甚至很少叫父親「爸爸」。
一開始,劉燁心裡之所以會接受這份工作,僅僅只是因為這份工作是做國家幹部,比較「體面」,比很多同學高考落榜後出去打工強得多。而且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比父親強,父親都能做到的,身強力壯的自己也能做到。
兒子在接手前,為了讓兒子儘快熟悉業務,一開始父親要帶著劉燁送信。從信件的整理,到如何包油布,以及路線等等,父親很細心,也很耐心地和兒子一一叮囑。
在帶著兒子整理信件的時候,父親的郵包雖然已經用了多年,並且很舊,但卻還是洗得乾乾淨淨。信件整理的時候,也是一絲不苟,整理得整整齊齊。可以看得出來,父親對這份職業充滿了熱愛和敬畏。
但此時的兒子,卻顯得漫不經心,不甚在意,並在一旁吃著玉米。
第一天上任,父子兩人背著郵包,天還沒亮就出發了。和他們一起上路的,還有一條名叫「老二」的狗。一開始,由於彼此不熟悉,送信過程父子倆也是前後走著,並不說話。
儘管兩人休息坐到了一起,最多也只是父親問兒子一句「累不累?」
後來,在送信過程中,父親會因為劉燁隨手將郵包放在路邊而大發雷霆,並告訴兒子:「你肩上背的不是自家米袋子!」
後來他們經歷了村民對他們的「平淡」,也經歷了村民歡送他們時的「熱情」。
知道了父親因為送信過程抄近路,經常蹚冷水導致身上落下病根。
遇到了因為思念孫子,哭瞎了雙眼的五婆。知道父親為了安慰五婆,每次都會假裝她孫子來信,編一段信念給五婆聽,並撒謊給五婆送一些錢......
於是慢慢的,劉燁意識到,父親的這份工作,並不簡單......因為背負著太多人的責任,以及牽掛。父親的形象也在送信過程中,在他心中高大了起來。
在絕美的山村畫卷中,父子之間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兩顆本隔閡的心,越走越近......
這部電影表達的太多,話不多,卻威嚴慈愛的父親。一份平凡而偉大的工作,以及他們對工作那份嚴謹和敬畏。山裡侗族姑娘初戀的美好,以及對愛情的隱忍......電影含蓄質樸的表達,波瀾不驚的故事情節,卻讓人忍不住感動......
而這樣高質量的一部影片之所以在國內遇冷,背後是因為我們缺少對職業的敬畏,以及對生命深層的思索......在喧鬧的生活中,我們很少有靜下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