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體育電影緣何遇冷?轉變離不開群眾體育發展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4日電(記者 嶽川) 在刷新本國首周票房紀錄後,俄羅斯體育題材電影《花滑女王》日前登陸國內院線,收穫良好口碑。此前奧斯卡頒獎禮上,《親愛的籃球》等體育題材佳作斬獲小金人;去年在國內上映的印度體育電影《摔跤吧!爸爸》成為現象級作品。然而與之相對的是國產體育電影近年來佳作不多。出現這種情況,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原因?

  題材佳作不斷 體育電影緣何受捧

  在3月結束的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親愛的籃球》和《伊卡洛斯》分別斬獲最佳動畫短片與最佳紀錄片,兩部作品均屬體育題材。此外以真實事件改編的《我,花樣女王》也獲得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兩項重量級的提名,並最終摘下最佳女配。

  這不是體育題材電影第一次在奧斯卡中受捧。像創造美國體育電影票房紀錄的《弱點》,這部以橄欖球運動為背景的佳作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桑德拉-布洛克因此片榮膺最佳女主角。又如講述拳擊運動的經典影片《洛奇》,這部史泰龍的成名之作在當年提名13項奧斯卡,並最終獲封最佳影片。

  受追捧的體育電影也不局限於好萊塢。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去年在國內上映時引起無數討論,成為現象級佳作。在影評網站豆瓣上,為該片打分的影友已逾50萬,得分高達9.1。再如正於馬來西亞熱映的《敗者為王》,該片是羽毛球天王李宗偉的自傳電影,其首映禮吸引了約2萬名觀眾。

資料圖:科比因《親愛的籃球》收穫小金人。

  從上世紀的經典《烈火戰車》、《追夢赤子心》,到近來上映的《花滑女王》、《戀愛迴旋》,作為類型電影的重要一支,體育題材始終不乏佳作問世。

  在影迷胡杰(化名)眼中,體育電影有催人向上的力量,它與眾不同、無可替代。「像小人物追逐大夢想的《飛鷹艾迪》、像不畏挑戰勇往直前的《一球成名》,與其他題材不同,體育電影大多都在傳遞著正能量,能激勵我們的內心。」

  「哪怕遭遇挫敗,體育電影所傳遞的拼搏向上的精神,也會給予我們正視困難與實現夢想的勇氣。這是它不能被替代的地方,也是體育本身的魅力。」

  在一場《花滑女王》的放映後,記者從其他觀眾處也聽到了類似的答案。

  國產佳片匱乏 體育電影緣何遇冷

  然而與國外體育電影的百花齊放相比,國產體育電影近年來卻佳作難覓,不少老影迷的記憶還停留在數十年前的《女籃五號》、《沙鷗》等作品上。國內體育產業的發展雖蒸蒸日上,但體育電影似乎還沒有乘上這股東風。

  在資深體育人房學峰眼中,國產體育電影遇冷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電影《花滑女王》劇照。片方提供

  「國產體育電影具有『處女作』現象,大多是新銳導演的早期作品,這與青年人喜歡體育不無關係,他們在把握電影脈絡時也有自己的特點。」如他所說,謝晉導演的《女籃五號》、張暖忻導演的《沙鷗》均系處女作,且雙雙成為經典。

  但隨著時間推移,如今導演們在不同類型的電影間有了更多選擇的餘地,在藝術、商業等方面也有各自的追求,因此體育題材很難成為他們的首選,這是導致國產體育電影創作出現空白的原因之一。

  此外,體育電影因其特點,需要出演者掌握相應的體育技能,不可能直接站到鏡頭前。如林超賢執導的自行車題材電影《破風》,幾位主演接受了長時間的魔鬼式訓練,才換回了電影中所呈現的專業畫面。

  然而客觀上,這增加了電影的準備時間,自然也會增加成本。就實際情況而言,考慮成本回收等因素,體育電影很難成為高投入的大製作。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兩者間的矛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體育電影的創作空間。

  在房學峰看來,受眾對體育的不了解和體育文化傳播的不足同樣是制約國產體育電影發展的因素。電影出品人瞿曉也認為,體育電影在國內遇冷和大環境相關,關注體育的人可能還是不夠多。

資料圖:《飛鷹艾迪》主創休·傑克曼(右)、塔倫(左)與飛鷹原型艾迪(中)合影。

中新社

記者 李慧思 攝

  「如果你喜歡打籃球,就會知道有多少人打得更好,會知道拿校聯賽冠軍有多不易,更不用說全國冠軍、世界冠軍了,可其他人不一定有切身的感受。」房學峰說,現狀是體育圈以外的人很難真正了解這個行業。沒有參與便不會感同身受,自然也不會熱衷於此。在組成「體育電影」的兩個元素中,電影已逐漸成為普羅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但體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國產體育電影沒有太多佳作,還有一點原因是文字創作沒能跟上,這也是原來科幻電影所面臨的問題。但隨著近年來中國多部科幻小說獲得國際獎項,科幻類電影也隨之悄悄崛起,例如今年就有以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將要上映。」瞿曉認為,有影響力的文字作品會助推該題材電影的發展。如果能有更多出彩的體育類小說或報告文學問世,體育電影的創作也會多一塊基石。

  培養觀眾群,離不開群眾體育發展

  好電影需要好素材,體育電影很難不依託於真實的故事,這是它的特點。房學峰認為,中國體育的故事不應只拘泥於冠軍人物,而應多挖掘真實而人性化的故事。像《飛鷹艾迪》、《花滑女王》,電影中的主人公雖沒有登上最高領獎臺,但無礙它打動人心。「中國體育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物,我們需要從歷史的塵埃中去挖掘人性化的故事。」

資料圖:《破風》主演 從左至右:竇驍、王珞丹和彭于晏

  國外體育電影的高票房,離不開每項運動背後數以千萬計的觀眾群體,對這項運動的熱愛會讓他們自然而然走進電影院。房學峰以橄欖球之於美國、棒球之於日本為例指出,兩項運動在兩國擁有的高人氣,是該類題材電影取得票房成功的基石。

  也就是說,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離不開群眾體育的普及。好在如今無論足球、籃球亦或近年迎來爆發的路跑等運動,在國內都逐漸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而隨著全民健身的普及與深入,國產體育電影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培養體育電影的觀眾群,也需要領頭羊式的作品來帶動。在瞿曉看來,三年前上映的《破風》已經達到了世界級體育影片的標準,可惜當時大環境還不成熟,所以票房上未能成為爆款,多少有些生不逢時的遺憾。但這說明,中國有好的電影人、有好的故事,也有好的體育電影。

  但僅有一部是不夠的。瞿曉認為,如果能有連續幾部高口碑、高票房的體育電影,這不僅會促進觀影氛圍的形成,資本也會熱衷於此類題材的開發。而精熟於把握商業電影脈絡的一線導演、編劇的加入,也將會推動體育電影爆款的出現。

  日前有消息稱,由名導陳可辛掌鏡的《李娜》將於今年開機,這是一部以「網球一姐」李娜為原型的自傳電影,女主角已為飾演該角色練習網球一年有餘。對於這部電影,瞿曉和胡杰都非常期待。(完)

相關焦點

  • 電影評論:從《奪冠》看國產勵志體育電影的發展
    從《奪冠》這樣一部國產體育勵志類型的影片,能在國慶檔這樣競爭最激烈的黃金檔期中脫穎而出,勇奪探花,其實已經非常難能可貴。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認為,《奪冠》的表現,對於國產體育勵志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奪冠》能夠取得成功,題材的選擇很關鍵。
  • 琅琊區群眾體育工作發展概況 - 滁州市人民政府
    琅琊區群眾體育工作發展概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全民健身逐漸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 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
    體育領域改革創新與體育強國建設的總體目標仍不相適應,體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體育需求與體育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些長期制約體育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依然嚴峻: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尚需深化,體育發展方式亟需轉變,管辦不分、政社不分、事社不分的體制弊端遏制了體育發展活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
  • 新興體育產業發展的三大方向
    文|東灘顧問新冠疫情肆虐,讓2020年的體育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但也極大提高了人們要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的運動意識。近年來,除了大眾體育的發展,中國體育經濟在消費升級、數字文娛和賽事經濟引領下,催生出很多新興體育業態,小眾攀巖、滑雪等場館不斷湧現,體育直播、體育娛樂開始興起,體育運動向著多樣化、娛樂化、體驗化發展。
  • 在體育發展「最好的時代」加速奔跑 一圖讀懂廈門體育高能五年
    隨著密集政策利好發布,體育設施建設力度空前,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群眾健康意識不斷提升,體育消費願望空前旺盛,廈門體育發展迎來「最好的時代」。廈門在裡約奧運會創造史上最好成績、成為2023亞洲杯舉辦城市之一、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這五年,廈門體育是氣勢高昂的。
  • 《奪冠》評價兩極分化,國產體育電影為何佳作難尋?
    儘管《奪冠》的上映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場對國產體育電影的關注,但本片並沒能取得預期的成績,從反響上來看,《奪冠》在觀眾中的口碑也趨向兩極分化。在中國,儘管半個多世紀前就拍出了聚焦中國女籃的經典體育電影《女籃五號》,但在其他類型片百花齊放的同時,國產體育電影卻踟躕不前。
  • 2020,「中國體育電影元年」?
    僅從這1分鐘的視頻,就可看出,電影在明年將成為「爆款」的潛質,是春節檔票房冠軍的有力「候選人」。不得不說,這些年,我們等一部優秀的國產體育電影等了太久。2017年,印度體育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市場狂攬12億票房,並掀起一波全球性的觀影熱潮。
  • 中國體育發展路向何方?這是英國體育的三個成功密碼
    而發展興盛的英國體育,也許可以通過一些自身的成功經驗,幫助到正在廣納諫言的中國體育。 文 / 陳點點 編輯 / 殷豪男 作為體育強國,英國的體育發展體現在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職業化體育這三方面的突出成就。
  • 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體育總局召開群眾體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國家體育總局12月9日在京召開群眾體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貫徹落實工作。總局局長、黨組書記苟仲文出席會議並講話,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李建明主持會議。
  • 《我是馬布裡》體育電影裡的變革性
    體育電影對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這兩方面的要求都比較高。    體育電影裡的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需要具備變革性。這個變革性往往體現在:1、它改變了一個人或者一幫人的人生。2、它改變了一項體育運動的玩法。3、它讓人物從一個屌絲蛻變成一個打破舊規矩建立新規則的人。    具備變革性的體育電影有些成功案例可供我們參考。
  • 體育產業 見證冬去春來(體育記憶·2020)
    2020年即將過去,體育產業寒意漸退,暖意陣陣襲來。  從賽事停擺、產業遇冷的萬馬齊喑,到健身升溫、消費逆襲的寒梅傲立,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經歷了疫情的考驗和滌蕩,積蓄已久的力量正在釋放。
  • 【體育臨夏】全省體育記者齊聚「花兒之鄉」為體育發展建言獻策
    12月18日下午,2021年甘肅省體育記者工作年會在和政縣舉行。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等中央媒體駐甘單位,甘肅日報、省廣電總臺、新甘肅、每日甘肅網、甘肅經濟日報等省級主流媒體,蘭州日報、蘭州晚報、蘭州電視臺、民族日報、臨夏電視臺、和政縣融媒體中心等省州縣主流媒體,以及省內各大網絡平臺、新媒體的體育記者共聚一堂,就2021年甘肅省體育事業發展、賽事宣傳報導建言獻策,共謀甘肅體育宣傳之路。
  • 疫情之年 體育製造業加速轉軌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福州12月23日電 題:疫情之年 體育製造業加速轉軌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張逸之、肖世堯  少林寺山門走起了時裝秀、國產「神拖」輕鬆「吊打」國際一線品牌、疫情省下來的差旅費被用於數位化轉型……疫情之年,經歷了最初的混亂惶惑,中國體育製造企業危中尋機,在數位化轉型、科技研發和品牌升級等方面多點發力,加速轉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 「體育+旅遊」產業發展暢想
    新華社南寧12月20日電 題:「體育+旅遊」產業發展暢想  新華社記者盧羨婷、農冠斌  一個平常的周末,數輛旅遊大巴駛入中越邊境小城廣西東興,停靠在東興市體育中心旁,車上的乘客是周邊城市應邀前來參加氣排球賽的選手及其家人、朋友。
  • 陝西規劃「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
    記者日前從陝西省體育局了解到:《陝西省「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已正式印發。  據介紹,陝西省「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將圍繞建設體育強省的奮鬥目標,認真總結「十三五」發展成效經驗,深入分析「十四五」面臨的形勢,通過高質量的規劃引領,協調推進陝西體育發展改革各項工作,提升陝西體育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 體育電影不打烊
    不過隨著體育娛樂化的趨勢、電影市場的行業轉化以及國際電影市場的刺激,體育題材的電影在近期漸漸嶄露頭角。體育作為人類的第五種語言,可以通過電影的方式傳達超越自由、實現夢想的精神力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體育電影不能打烊。
  • 推動瀋陽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全市體育系統熱議市委十三屆十三次全會精神  連日來,市委十三屆十三次全會在全市體育系統幹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眾多瀋陽「體育人」紛紛表示,將全會精神充分融入實際工作中,全面推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和體育文化協調發展,加快打造北方運動高地,推動瀋陽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 化「危」為「機」 體育產業未來更精彩——訪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
    與此同時,體育與網際網路、科技等領域相結合,也派生出了更多新型業態。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羅傑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盤點總結了「疫情年」下體育產業發展的「危」與「機」、聯合會的工作進展,同時對未來體育產業發展做出了研判與分析。
  • 國產體育電影元年正式開啟,頂級拳擊賽KOK還原現實版《激戰》
    如果說2019年國產電影有一個關鍵詞叫做「科幻電影元年」,那麼2020年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國產體育電影元年」。除了《中國女排》之外,陳可辛的另一部電影《李娜》在去年也宣布殺青,很快於全國上映,而國家體育總局牽頭的《中國桌球》去年四月就發布了海報,並在今年10月正式開機。不得不說,這些年,我們等一部優秀的國產體育電影等了太久。2017年,印度體育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市場狂攬12億票房,並掀起一波全球性的觀影熱潮。
  • ...共話體育發展 | 2020中國國際體育文化體育旅遊高峰論壇-主論壇...
    論壇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中國體育博物館館長李靜主持。   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司長塗曉東以「厚植體育強國建設文化基礎,更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主題作主旨發言,他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體育強國建設將進入新徵程,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抓住新機遇、貫徹新發展理念、完成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