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最後的王爺》演繹了清末至新中國成立這段動蕩年代中,一位王爺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
該劇由著名導演韓剛執導,馮遠徵、徐帆等著名演員聯袂主演的古裝經典劇。
清宣統年,福王爺彌留之際,其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獨生兒子壽元告別情人花子,火速趕回北京並從父命完婚。
專替皇上寫御旨的禮部主事同時是進士出身的萬年青替壽元操持了婚禮。
洞房花燭夜,壽元發現十七歲的陪房丫頭銀杏伺候新娘子吸大煙,大怒之下離開了洞房,從此之後心裡只想著花子。
一個大小在王府裡長大的貝勒爺,依然逃離不開父母影響,可見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現在社會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婚姻大事都是大權在握,所以當我們談了一個父母不滿意的對象我們該怎麼辦?
父母會考慮門當戶對,父母會考慮婚姻的實用性,這也許是父母他們曾經經歷的,父母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想要自己的孩子少走點彎路。
發心是好的,初衷也是好的。
大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得到父母祝福,但是不被看好的婚姻也比比皆是。
中國式結婚,最麻煩的就是—婚前雙方家庭對房、車、聘禮、嫁妝等一系列的『談判』。
有多少談戀愛談的死去活來、如膠似漆的情侶,在這一步,鬧的人仰馬翻,打的頭破血流?
說到談婚論嫁,不得不提「門當戶對」這四個字。
傳統觀念認為婚姻要講究「門當戶對」,即男婚女嫁時兩家人家財富地位要相當。
這種觀點認為兩家財富地位相差甚大時,一方可能會對另一方表現出不屑與鄙視。
一旦這種「看不起」的態度形成,婚姻的穩定性就會受影響。
但對於崇尚婚姻自由的人而言,「門當戶對」就是一種腐朽思想。
婚姻的基礎是兩人相愛,只要相愛其它問題都是可以共同解決的,「門當戶對」限制了愛情自由。
曾轟動韓國社會的三星集團「大公主」李富真,與其丈夫任佑宰的離婚訴訟二審結果,韓國首爾高等法院於2019年9月26日,判決兩人解除婚姻關係,李富真支付被告任佑宰天價財產分割款14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382萬元)。
一個是千金小姐,一個是貧寒少年,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遭到了來自李健熙的強烈反對。
要知道豪門婚姻,從來由不得自己做主,都是權衡利弊的聯姻合作。
但李富真卻半點聽不進去父母的意見,不顧一切地要和自己選定的任佑宰在一起。
這場拉鋸戰持續了4年,擰不過女兒的李健熙最後也只好答應了他們的婚事。
「門當戶對」,不僅僅是指雙方的家庭背景,還有兩個家庭的原生家庭場景、教養方式、以及成長曆程。
至於「王子愛上灰姑娘」的橋段,請別忘了王子之所以愛上灰姑娘,是因為人家本來就是貴族啊,親媽死了才被後媽趕去廚房成了灰姑娘的。
她骨子裡的貴族氣息沒有就此湮滅,所以換了身衣服就閃閃發光了。
英國作家埃利斯說"婚姻固然是最好的路,但也是一條必須披荊斬棘的路",在世人看來,婚姻是兩個相愛之人最好的歸宿,可很多人都忘了相愛容易相守難,所以才有了錢鍾書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
很多婚姻的悲劇在於,在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不是看這個人是否吸引你,而是更看重他背後的資源和條件。
如果和一個你根本上不愛不欣賞的人結婚,無論他能給你多富裕的生活,多高的社會地位和資源,在根本上你一定是痛苦的,因為任何人的愛情是最誠實的,它無法被收買,也無法被感動。
不以真愛為目的的婚姻就是耍流氓!
真正阻礙婚姻的從來都不是家庭背景的差異,而是觀念上的不對等。
收入可以通過努力去改善,能做到尊重對方生活方式的人,才能獲得婚姻上對方的尊重。
婚姻的本質是一場合作
為什麼老一輩的婚姻如此的穩固?
為什麼傳統婚姻那麼講究門當戶對?
因為,夫妻倆都沒啥進步,或者基本一輩子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就不會誰瞧不上誰。還有他們受傳統思想束縛的更多。
越是天才,越是企業家,越是明星,越是成功人士,越容易離婚,不能全怪他們變心了,而是飛得太快了,對方跟不上步伐了。
無論是電視劇裡清朝的王爺,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平民百姓,原生家庭的影響,任何人都無法免俗。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即使孩子長大了,內心依然會有孩子的一面。
「婚姻自主」的概念是在1978年被寫入《憲法》的,1986年被確立為民法所界定的個人權利。
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權利,即公民依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自願地結婚或離婚,不受他人幹涉的自主權利。
達到法定婚齡,享有結婚自主權。
父母關心子女的婚姻,其本身並沒有惡意。
但若父母違背子女的意願,過度幹涉子女的婚姻選擇,很可能會成為一種家庭軟暴力,給子女的身心及親情均造成了傷害。
如果孩子選擇了孩子的伴侶,做父母的更多的是幫孩子分析,而不是替孩子選擇。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