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演藝圈中為數不多能駕馭得了「大青衣」氣質的女演員,戲裡戲外透著「刀馬旦」豪氣瀟灑的秦海璐,在北京衛視熱播新劇《親愛的,你在哪裡》中,卻顛覆性地飾演了一位「崩潰達人」,不僅遭受了女兒走丟的重創,還深陷婆媳矛盾、姑嫂矛盾、原生家庭矛盾、夫妻七年之癢等困局中。在這部以尋找走失兒童為主線的現實題材作品中,秦海璐飾演的母親何雪琳一角,承擔起了劇中絕大部分「痛點」。
開播後不久,「何雪琳人設」便登上了微博熱搜榜,與此同時,秦海璐直擊人心的「崩潰演技」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接戲不會考慮角色是否完美我會考慮詮釋得是否完整」
「這是我去年過年時看到的一個劇本,也是我猶豫時間最長的一個戲,因為這個角色太有爭議性了,我覺得演了之後她一定會被罵。」聊起接演《親愛的,你在哪裡》的緣起時,秦海璐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因為這部劇是非常典型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孩子走失的社會問題、婆媳關係的家庭矛盾、七年之癢的夫妻感情等話題,都是極易引發現象討論的熱點內容。當這些矛盾全部施加在一個人身上時,這個角色就變得極為複雜,「因為她處於風暴中心,是個不完美的角色,但恰恰是這種不完美其實才是這個戲真正有魅力的地方。」
秦海璐希望何雪琳可以承載起現實中存在的普遍矛盾,作為一部現實題材作品,如果觀眾不能給到或讚美或指責的明確反饋的話,那基本上就等於白演了。秦海璐直言,「角色被罵很正常,因為不是每個角色都是完美的角色,何雪琳她就是不完美的。但我接戲本身不會考慮這個角色是否完美,我會考慮我詮釋得是否完整。」
因此觀眾看到的何雪琳一角,其複雜程度幾乎集齊了生活中所有的「疑難雜症」,秦海璐自己總結道,「在她身上發生的好些事,從劇情來講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是喝涼水都塞牙的一個角色,當一個棘手問題還沒解決的時候,馬上下一個爛事就迎面砸過來了,都讓人說不出話來。」這種頗具荒誕氣質的魔幻現實感,也是主創想要追求的,而這樣對表演時分寸感的拿捏就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個『分寸』其實就是賭的那部分運氣。」讓秦海璐感到非常幸運的是,此次合作的演員不管是飾演自己丈夫的王雷,還是飾演身邊家人的範明、朱茵、楊昆、韓童生等前輩戲骨,大家的表演都處在統一的一個體系裡面,恰到好處合作無障礙。「有的時候如果奔著魔幻現實去,可能這個戲會特別難看,要不就是表演風格不統一、互相不幫襯,要麼就是會形成某種無理取鬧的感覺。但我們這個戲沒有,大家都配合得很好,能一起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再拔高一點。」
「生活方式的差異對於夫妻感情來講 有時矛盾極大有時不值一提」
劇中,導演運用了不少「閃回」的方式,在尋找走失女兒的主線上,添加了許多關於夫妻二人的回憶片段。慢慢勾勒出多年來矛盾堆積的全貌,也讓觀眾認識到一個家庭的支離破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任何一件瑣事都有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孩子丟失是催化矛盾的一個大事件,為徹底地「壓垮他們」推波助瀾。何雪琳和丁宇,一個風風火火為更上一層樓肝腦塗地,一個隨遇而安秉持樂天派的「佛系生活」。對於二人在生活認知上的差異,秦海璐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的差異對於夫妻感情來講,如果你認為這是差異的時候,這個矛盾就會特別的大;當你不認為這是差異,並願為此付出的時候,這個矛盾就不值一提。」
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總會有一些差距,而這也正是一個驗證的過程。劇中,何雪琳通過離婚的方式,讓自己回到了原點,她需要一個冷靜的氣口去消化遇到的這些難題,也需要跳出某種設定來感知接受理想與現實的差異,「在整個找孩子的過程中,她選擇了斬斷、離婚,只有斬斷之後你可能才會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在做事時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做過了就知道是對是錯。」秦海璐舉了一個例子,「當何雪琳真正面對孩子丟失的情況時,她的依靠仍然是她最信賴的那個人,是丁宇。這時她卸下了所有理性的偽裝,有時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和經濟無關,反而是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看誰能做一個主心骨,所以你說這部戲裡到底是女強男弱還是女弱男強,其實就像很多人的家庭關係一樣,無法界定。」
比起好評如潮的「崩潰」其實「暴躁」才是最難演的部分
悲痛的主題基調,壓抑的角色設定,讓秦海璐在詮釋過程中也格外「心累」。但事實上對這位實力派女演員來說,密集的哭戲並沒有讓她覺得有很大負擔,反而是何雪琳「暴躁」的狀態讓她摸索了很長時間。「我不太會去設計某種所謂的哭,也沒有什麼對於哭戲特別的技巧,就是情境到了我就把自己感受到的呈現出來了。有時劇本裡沒給寫哭的地方我可能哭得稀裡譁啦的,傷心一分時我可能哭的是一分,傷心到百分之百像我絕望自殺那場戲,可能就處理得沒有表情了,這些都是情境使然。」秦海璐還舉例了來到太平間停屍房的一場戲,當意識到孩子沒有了,她的那種逼進全身每一個汗毛孔的恐懼感,「那是真的瘋了,那場戲我和王雷都是一個鏡頭演完。」
對於觀眾好評如潮的「崩潰」演技,秦海璐則是將其詳細拆解成了何雪琳從暴躁到瘋狂再到崩潰的三個階段,相對來說「暴躁」成為了最難演的部分,「因為暴躁這件事是無理的,是沒有過程直接給的。崩潰了宣洩出來就好了,何雪琳從瀕臨崩潰到崩潰是一個過程,而暴躁就是她的第一個突發點,直接就掀翻了。」當知道孩子丟失的第一反應首先就是暴躁,慌亂無度甚至懟天懟地,「沒有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崩潰狀態,也沒有人從最初就變得絕望,所有人都是從暴躁開始的;第二階段是瘋狂,像一個瘋子一樣別人說什麼她都信,像十萬塊錢買信息這種情節常人是不會信的;第三階段才是崩潰,堅持不住了、患得患失了,甚至最後要自殺了。」
經歷過癲狂和絕望,最後才會再喚起一個希望的新階段,這也是這部劇想傳達的一個主題。通過這部戲,秦海璐認為自己藉由這個角色和這段家庭關係,收穫了一些反思和成長,那就是「溝通」的重要性,「她有時寧可和陌生人說心裡話,也不會跟自己最親密的人說,那剩下的就只有吵架了。」秦海璐曾和導演探討過《親愛的,你在哪裡》這個劇名,「導演始終在強調說是親愛的你在哪裡,而不是說媛媛你在哪裡。它不僅僅是一個找孩子的過程,也是在講我們每個人對自己認知的一個找尋。」
文/記者 楊文杰
統籌/滿羿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