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而言,無論是人類整體還是個體,其生存狀態都由兩大因素決定。其一是存在於外部的客觀環境,其二是存在於其內部的主觀意識。也可以說是內心狀態或思維方式,用稻盛先生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秉持的是怎樣的一顆「心」。
稻盛和夫
被譽為世界著名實業家、哲學家,1932年出生於日本,1955年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
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歷任社長、會長,1997年起擔任名譽會長;52歲創辦第二電信(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兩大事業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
1984年個人出資設立稻盛財團,擔任理事長,同時創設國際獎項「京都獎」,於每年11月對那些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進行表彰。同年創立盛和塾,幫助中小企業家提高心性,拓展經營。著有《活法》、《京瓷哲學》、《幹法》、《心法》等著作。
他篤定居人上者,人格第一,勇氣第二,能力第三。他堅信無論什麼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會產生向下一個目標挑戰的積極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於所做之事的人並有一顆利他之心。
心之力帶來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
人生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內心吸引而來的。猶如電影放映機將影像投映到屏幕上一樣,內心描繪的景象,會在人生中如實再現。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感覺有些人的運氣特別好,而有些人的運氣就有點兒差強人意,而所有的種種人類又總結出了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則來證實這些現象。
墨菲定律,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能量,這種能量引導著宇宙中的每一樣事物,也引導著我們的生活,這種能量就是——吸引力。
在《心》這本書裡,稻盛先生就列舉了自己許多親歷的體驗來證實「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靈塑造現實,心靈驅動現實的可實現性。
稻盛先生很小的時候,在鹿兒島的老家有二個叔父和一個叔母都死於肺結核,整個家族都籠罩在結核病的陰影中,他自己很害怕被傳染,所以每次經過患病臥床的叔父房間時,都捏著鼻子飛快地跑過去;但他的父親和哥哥則毫不懼,根本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認為沒有那麼容易感染病毒,所以捨身忘我地照顧病人。而結果卻是,父親和哥哥都安然無事,只有稻盛先生被病毒擊中,而也是從這件事中他才在書中看到這樣的內容:「所有的災難都是由我們的內心吸引來的,自己的內心不予呼喚的東西,絕不會來到我們身邊。」
「人只會遇見和自己性格相符的事情」,只要人格發生變化,內心所抱的願望就會變化。由這種願望所產生的現實,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我們在《心》這本書的後半部分看到稻盛先生提及一些會讓周圍人感到驚訝的許多事情,但他卻認為理所當然,一起來看看這位「背著太陽行走」的人遇到的「奇蹟」:
因工作需要去到日本各地或是海外時,在到達之前那一刻還是風雨交加,但當他到達後卻轉而為晴空萬裡,連一絲雲彩也沒有。在他逗留的幾天都是陽光燦爛的好天氣,但等他到了機場上了飛機,飛機一升空,天空就暗雲籠罩,很快就下起大雨或大雪,這樣的情景多次發生。(這個「魔法」僅在工作時才應驗,如果是旅遊或其他私人外出的時候就完全無效。)
還有,就是乘坐汽車時,不管道路多麼擁堵,總能不可思議地避開堵車,順利到達目的地。有一次為了趕40分鐘後起飛的飛機,由於高速公路堵車,所以普通道路也都堵了起來,計程車司機師傅根據以往的經驗說,平日裡需要30分鐘的路程,40分鐘是不可能到達的,但稻盛先生說了平時不說的話:「先不要那麼說,請開車吧,當我乘車時,道路就會通暢起來。」結果,只用了20分鐘就趕到了機場。
我們不難看到既有諸事順利度過人生的人,也有凡事都不如意的人。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心中描繪什麼,抱有怎樣的思想,以何種態度對待人生,這些都是決定人生的最為重要的因素,改變思維方式,改變自己的心態,周圍的境況也就煥然一新了。
一切成功都歸結於利他之心
擁有純潔美好的心靈,就能開拓與之相應的豐富、精彩人生。
人所能擁有的最為崇高、最美麗的心就是關愛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時候犧牲自己也要為他人盡力之心。這樣的心,用佛教的語言,就叫「利他之心」。
如果只要自己好就行,心胸狹隘,甚至為了自己得利,不惜踹落別人,持有這類邪心的人,他們哪怕獲得了一時的成功,最終必將沒落。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感嘆,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付出了這麼多,人生卻總無轉好的跡象,稻盛先生說,他應該將目光轉向自己的內心,叩問自己是否還有一顆正直的心。以利他為動機發起的行動,比起利己的私心行為,成功的概率更高,有時甚至會產生遠超預期的驚人成果。
我們在做決策時,要思考一下這個決策是不是對世人有利?是不是利他的行為?凡是能夠確信是基於利他,發自「善意的動機」的事業,最後都會獲得成功或是好的結果。
《心》中述說關於稻盛先生重建即將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JAL,日航)時,就是出於善意的動機才做的決定。當時政府和企業再生支援機構提出他出山伸援手相助的時候,他以年事已高,又是航空業的門外漢等理由多次婉拒,但在再三請求之下,他不得不思考:這項工作包含的社會意義是什麼,參與這項工作是否出於「善意的動機」,最終意識到這項工作為了日本經濟的重建、為了三萬二千名員工的工作、為了日本國民的便利,決定接受請求就任日航會長。
在稻盛先生的領導下,他們乾淨利落地顛覆了日航二次破產的悲觀社會輿論,在著手改革的第一年,日航的業績就迅速恢復,甚至還多次創造最高的盈利紀錄。在破產的兩年半之後,日航成功實現了股票的再次上市。
稻盛先生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而所有善意的動機都將會引導事業走向成功。
只要以利他精神為根基,不忘謙虛,不忘和諧,努力成長,那麼宇宙就一定會給予援助,成功和發展就能持續。
稻盛心學,提高心性
500多年前,中國有「陽明心學」;400多年前,日本有「石門心學」。稻盛先生是科學家出身的企業家,但他終生追究的問題也是心的問題。
稻盛先生年輕時在科學技術方面有許多發明創造,具備科學的思維方式;經營企業,更是需要高度的現實主義或叫唯物主義精神,但是,從年輕時他就意識到,比起科學技術 ,比起經營戰略,人心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提出並貫徹「以心為本」的方針,時時審視自己的心態,淨化自己的心靈,同時洞察他人的心境,千方百計、殫精竭慮,努力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人生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提高心性,除此之外,人生再無別的目的。
人心中有本能的欲望,有感性的衝動,有理性的算計,還有靈魂的汙垢。如何淨化,如何抑制?需要日常的修行。如何修行?
1、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全身心投入工作,精益求精,從中獲得樂趣,就能抑制怠惰之心。同時,聚精會神,專注於工作,私心雜念就會自然消退,這是最有效的修行。
2、要謙虛,不要驕傲
努力工作獲得了成就,特別是掌握權力以後,人就會傲慢起來,這簡直是歷史規律,連偉人也難免俗,因此,抑制傲慢心、保持謙虛就是一項很重要的修行。
3、要每天反省
即使很勤奮,但人有時還是會偷懶,即使告誡自己要謙虛,也會有人奉承,人還是禁不住傲慢,有時還會發脾氣。堅持每天反省,就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壞。這條修行必不可缺。
4、活著,就要感謝
人若認真反省,意識到自己的成就和進步得益於周圍人的支持與幫助,就會生出感謝之心。另外,如果把挫折和災難看成磨鍊心志、增益能耐的機會,由衷地說一聲「謝謝」並更加努力的話,就是非常卓越的修行。
5、積善行,思利他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大善似無情,小善是大惡」。分清大善和小善,真正為他人好,真正得他,才是有效的修行。
6、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人畢竟是煩惱的動物,特別是遭遇失敗、打擊和委屈時,難免痛苦煩惱,這個時候,以理性抑制煩惱,把精力投向新的工作,就是很好的修行。
只要堅持修行,心性就能提升,事業就能成功,人生就能幸福。把心安頓好了,一切都會好的。
以強大心靈成就未來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釐之差。關鍵在於,當遭遇前所未見、如同絕壁一般的巨大障礙時,在那一瞬間,能不能對自己說「一定能跨越」,並走出第一步,敢不敢想「是我的話,一定能攀登」。
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的躊躇和猶豫導致無法攀登,即使過後拼命給自己打氣,也只能是馬後炮。就這一步之差,命運就迥然不同。所以,堅定地相信自己能行,相信光明的未來必定到來,同時迎頭碰擊困難這一壁障,不氣餒,不放棄,正面對抗。
帶著這樣強大的心靈不斷前進時,逐漸就能看到以前完全無法看到的前進道路,理清走向成功所需要的種種線索,曾經看起來遠在天邊的成功,不知不覺就變得垂手可得。
大自然教給我們知足的生存方式,為了生存,動物需要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但是讓欲望過度增加,動物中絕對沒有這樣的行為,它們都具備知足的本能,它們不會肆意捕殺獵物,因為如果導致獵物的減少就會危及自己的生存。
愛己之心、私心、利己這些對於自我的執著才是人類欲望的真實面目,經濟是以欲望和利己為槓桿發展的,環境汙染、貧富差距、能源問題等等,隨著人類欲望的增長會導致惡化,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文明是以「還要更多」這種欲望為原動力,是時候再次學習並掌握「知足」這一思維方式了。
上天賜予的財富和才能要回饋社會。基於得他之心生活,就是祈願他人好,就是為社會、為世人盡心盡力,這才是做人最崇高的行為。
認真磨鍊靈魂,心靈變得清澈美好,那麼,我們周圍的人心靈也同樣會變得美好。遠離那些心術不正的人,不與他發生連接,對那些惡意的聲音,一概不要去聽,不把它們當回事。因為如果有反駁那些誹謗中傷者、要戰勝他們的想法時,我們自己的心靈也就被玷汙了,只要不去對抗他們,他們不久就會靜靜地離去。
擁有強大的內心就可以成就美好的未來。
寫在後面
心從裡到外,由真我、靈魂、本能、感性、理性這五層組成。核心是真我,就是真善美 ,具體來說,就是坦誠心、上進心、謙虛心、反省心、感恩心、知足心、利他心、樂觀心、勇猛心等等。
《心》,世間萬物,始於心,終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