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芭拉·奧萊利是持有國際註冊籌款人認證體系CFRE(Certified Fund Raising Executive)證書的職業公益籌款人,有25年的公益籌款經驗,曾服務於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國家歷史保護信託(國家歷史保護信託(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美國紅十字會、英國牛津大學等知名機構/組織。
本文介紹了她在看音樂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公益籌款實踐,總結出來的三條公益籌款經驗。
近日在GuideStar網站讀到一篇公益籌款人芭芭拉·奧萊利(Barbara O』Reilly)的博客,題目是《來自弗雷迪·墨丘利和皇后樂隊的籌款經驗》(Fundraising Lessons from Freddie Mercury & Queen)。
芭芭拉·奧萊利是持有國際註冊籌款人認證體系CFRE(Certified Fund Raising Executive)證書的職業公益籌款人,有25年的公益籌款經驗,曾服務於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國家歷史保護信託(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美國紅十字會、英國牛津大學等知名機構。
在博客中,芭芭拉·奧萊利說,在看關於英國搖滾樂隊「皇后」(Queen)的音樂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過程中,她體會到了一些使得皇后樂隊大放異彩的「真理與價值」(truths and values),而這些「真理與價值」同樣適用於為創造一個更好世界而辛勤工作的公益籌款人——甚至,也適用於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
這些「真理和價值」是什麼呢?芭芭拉·奧萊利將其總結為如下三條——在此摘編出來,供大家參考和探討。
啟示一
有雄心
(THINK BIG AND BOLD)
芭芭拉·奧萊利寫到:在電影中有一幕,皇后樂隊中的一位成員抱怨說,他們的演唱會日程滿滿當當,但回報卻寥寥可數,對此,作為樂隊主唱的弗雷迪·墨丘利說了一句:「兄弟,你的目光應該放得更長遠一些。」當時,他們正在英國巡迴演出,在路上,他們乘坐的小巴拋錨了。顯然,弗雷迪並不滿足於坐著小巴在英國來來回回地演出,他心裡想的是:革新音樂,徵服世界。
這對公益籌款人有何啟示呢?
芭芭拉·奧萊利說,公益慈善機構常常受困於「匱乏思維」(scarcity mindset),即僅基於現有可用資金來設定項目,但這容易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捐贈人捐贈乃是為了能夠助成某個社會問題從根源上得到解決,而非小打小鬧、修修補補。
基於此,她建議公益慈善機構告訴捐贈人:為了從根源上促進某個社會問題的解決,你所期待的成功是怎樣的?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如果要使命達成,究竟需要多少預算?
她說,你的願景和計劃必須要大於你的機構/組織,它們要能夠觸動你的捐贈人,激發起他們的雄心,使他們能夠看到自己可以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和價值。「有雄心的解決方案幾乎總能帶來大額的捐贈(Big solutions almost always result in big gifts)。」她總結到。
啟示2
了解你的「聽眾」
(KNOW YOUR AUDIENCE)
電影中的另外一幕,也讓芭芭拉·奧萊利印象深刻:英國著名歌手艾爾頓·約翰(Elton John)的經紀人有意與皇后樂隊籤約,但對他們的成功提出了質疑——在他看來,皇后樂隊遠離當時主流搖滾樂隊的路數——對此,弗雷迪當場回應:「我們樂隊是四個不合時宜的人(misfit)的不合時宜的組合,我們的聽眾也正是那些同樣不合時宜的人們。」
芭芭拉·奧萊利說,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何獨特,以及自己的聽眾是什麼樣的人——是那些和他們一樣,不合時宜,但卻希望從彼此身上找到共鳴的人。
這對公益籌款人啟示又是什麼呢?
芭芭拉·奧萊利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向你的捐贈人講述你的故事的時候,你是否足夠清楚明白地闡明你的競爭優勢?
她說,在非營利部門,「競爭」一詞似乎是羞於啟齒的,一旦明言便會造人蔑視,但事實上每一個領域內的公益慈善機構都不是只有一家,而這意味著捐贈人在做出捐贈決定之前需要「貨比三家」,也意味著公益慈善機構之間勢必存在競爭。所以,凡是希望獲得捐贈的公益慈善機構,都必須展現出自己最大的優勢。
對此,芭芭拉·奧萊利認為公益慈善機構要能夠回答好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為什麼你是最合適的?第二個是,你怎麼能夠通過合作、建立夥伴關係等方式來增強自己的優勢?
但光了解和懂得展現自己是不夠的,芭芭拉·奧萊利強調,皇后樂隊成功的另一個要訣是:他們知道,同時也知道自己的「粉絲」。她問到:你呢?你對你的「聽眾」,即潛在捐贈人又了解多少?
她說,你不可能也沒必要知道每一個捐贈人的個人故事,但是,你完全可以嘗試去了解他們的性格、興趣,找到能夠吸引他們的點,以及他們更期待以何種方式與你建立聯繫,等等,這些都將有助於制定籌款過程中的溝通與服務戰略。
啟示3
最好的捐贈體驗在於能參與其中
(ENGAGEMENT CREATES THE BEST DONOR EXPERIENCES)
「跺腳、跺腳,拍手!跺腳、跺腳,拍手!」
當閉上眼睛,想像這樣做所發出來的聲音的時候,你能想到什麼?沒錯,正是皇后樂隊的名曲「We Will Rock You」。
芭芭拉·奧萊利說,在皇后樂隊的時代,歌迷與樂隊在演唱會上大合唱還是很少有的,但皇后樂隊在當時就希望專門創作一首歌曲來回饋他們的粉絲,並且希望他們的粉絲也能參與到創作中來,於是便有了這首幾乎響遍全球每一個體育場的「We Will Rock You」——「他們不甘於單向的、沒有互動的演唱會。」
芭芭拉·奧萊利指出,這首歌曲的開場節拍由全場觀眾合奏,動作簡單,幾乎人人都能做到,而且鼓舞人心。
她回憶到,1985年,她曾在美國甘迺迪紀念體育場參加著名的「拯救生命」(Live Aid)搖滾演唱會,當「We Will Rock You」的節拍響起時,她感覺那非凡的大合唱中生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把自己和周圍的人群、和遙隔3000英裡以外的英國溫布利體育場的人群、以及皇后樂隊連接在了一起。
她說:「三十多年過去了,但直到今天,每當我聽到這首歌,我都還是會想起當年那場非凡的演唱會。」
1985年前後,非洲衣索比亞等地接連爆發嚴重饑荒。在此背景下,歌手Bob Geldof和Midge Ure發起"Live Aid"(拯救生命)大型搖滾演唱會來為非洲人民慈善募捐。1985年7月13日,Live Aid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兩地同時舉行,全球100多位明星參與義演,演出持續16個小時,全球140個國家直播,並吸引了15億電視觀眾(最頂點時候的收視率達到10.5億人),最終募款 8000 萬美元。
這對公益籌款人的啟示是什麼?
芭芭拉·奧萊利問到:「你的『跺腳、跺腳,拍手』是什麼?怎樣能夠讓你的『聽眾』——捐贈人或其他人——能夠感受到是你的行動的一分子,並為之而感到興奮不已?」
她建議公益慈善機構通過各種合適的方式,例如實地考察、VR體驗、社交媒體、倡導活動、新聞信等,製造並增強捐贈人的參與感與成就感。
以上就是芭芭拉·奧萊利在看《波西米亞狂想曲》過程中,總結的來自弗雷迪·墨丘利和皇后樂隊的公益籌款啟示。你怎麼看?歡迎探討。
主編:Kitty
編輯: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