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利用兒童慘狀照片籌款違背公益倫理!

2021-02-18 社工客

來自各地的人們都能看到你思想的閃光。請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174092229

--

一些利用血腥的照片、或者描繪兒童慘狀的照片去籌款,這些做法其實是違背公益倫理的。這些會刺激公眾,使得捐贈人更不理性,也不利於公益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果有一個公益界的搜尋引擎,我相信過去一年最熱的詞一定是『籌款』!」7月28日,結束了在第二屆公益籌款人大會上的致辭後,劉盛在接受善達網的專訪時如此說道。

不難看出,作為公益籌款人聯盟秘書長,劉盛對於公益籌款行業的快速發展滿懷欣喜,直言「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的確,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的公益捐款從百億增長到了千億左右。而伴隨著中國公益事業的不斷壯大以及網際網路籌款平臺的出現,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如何分得這塊蛋糕、在籌款中勝出已經成為公益組織面臨的重要課題。

劉盛認為,公益籌款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專業籌款人才短缺、知識生產不足、捐贈人教育的缺失等。他指出目前這個行業還處在野蠻生長的階段,要想獲得持續發展,需要建立起健康的行業生態系統。

公益籌款人聯盟秘書長、瑞森德首席諮詢師劉盛在第二屆公益籌款人大會上致辭

談變化:「籌款」大熱  競爭將要開始

善達網:現在距離首屆公益籌款人大會已經過去了一年。您認為這一年來,中國公益籌款行業有哪些顯著的變化?

劉盛: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認為最大的變化是「籌款」成為了行業熱詞。

具體的變化我覺得有幾個。第一個是做籌款的越來越多。從騰訊「一起捐」的項目就可以看到,一年就有將近一萬個項目在發起籌募。這背後是幾千個機構在做這個事情。

第二個是法律層面的推進。雖然《慈善法》還沒有正式實施,但它已經讓人看到了籌款行業發展的趨勢。

第三是大量外來者的進入。比如一些做金融、信託的人的進入,他們希望跟公益對接。以前是公益領域找他們,現在是他們來主動找我們。而且還有傳播和廣告行業的人進來,他們感覺到了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第四是許多服務商的出現,尤其是在IT這一塊。這是由市場的剛需決定的,因為維護捐贈人數據是籌款必備的動作。

善達網:您提到了法律方面的變化。今年兩會通過的《慈善法》使募捐權限更加開放,您認為它會對公益籌款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劉盛:我認為《慈善法》對公益籌款行業最大的利好,不在於降低了籌款的門檻,開放公募權,而是推動了市場化的捐贈,讓老百姓可以自由捐贈了。

事實上,在慈善法出臺之前,公益機構籌款的門檻也是很低的。例如可以掛靠基金會等,方法很多。我沒有聽說哪家機構因為籌款被取消牌照的。籌款最大的難點不在於取得公募的牌照,而是建立機構的品牌以及與捐贈人之間的聯繫。

善達網:《慈善法》實施後,公益組織籌款會更加容易嗎?

劉盛:其實可能更難。為什麼?因為大家都在做,真正開始有競爭了。

談現狀:公益行業最需要的人才是籌款人

善達網:公益籌款行業的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籌款人才。目前「籌款人」這一職業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如何?

劉盛:應該說在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因為籌款人的崗位在公益機構內十分重要,他們的收入會相對較高。目前據我了解,在很多公益機構內籌款總監與秘書長的收入水平是相當的,即便如此,這類人才還是很難招到。

今後公益行業對人才最大的需求是籌款人。甚至在很多市場化的機構裡,它的籌款團隊人數會佔到整個機構的一半。這就像在很多企業裡,銷售人員的數量是最大的。

善達網:您提到了籌款人才相對短缺。您認為這類人才從何而來?應該如何培養?

劉盛:面對人才短缺的現狀,短期內只能是自己培養或者轉崗。轉崗主要來自於原本的項目人員和傳播人員。我看到的情況是,傳播人員向籌款人轉崗是最快的。

長遠來看,我們期待對於大學生的培養。現在一些大學已經開設了籌款方面的課程,例如南京工業大學的浦江學院和北師大的珠海分校等。未來隨著對籌款人才需求的擴大,大學肯定會開設這個專業,這會成為一個趨勢。

談熱點:網際網路籌款要謹慎

善達網:您如何看待近兩年非常流行的網際網路籌款?

劉盛:中國的網際網路籌款現在在全世界發展得是最好的。我跟美國的專家聊,他們非常羨慕我們。因為在美國做籌款,10%的成本已經是很低了,而中國網際網路籌款的成本1%都不到。

另外我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籌款平臺承擔了對公眾進行捐贈教育的角色。中國很多人第一次捐贈是發生在騰訊、淘寶、新浪等網絡捐贈平臺上。這是一個不得了的貢獻。

善達網:網際網路籌款是否會成為公益籌款的主要發展方向?

劉盛:未來中國的網際網路籌款會繼續快速增長,但我覺得要警惕它。因為我們的網際網路籌款平臺大部分是商業平臺,它很難開放數據給你,因此籌款方無法構建與捐款人的關係。當「快錢」拿多了之後,公益組織可能會麻痺。長此以往,機構原有的支持者可能會逐漸流失,會被逐漸「抽乾」。

善達網: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劉盛:現在商業平臺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逐步改進。即使不開放所有的數據,至少會開放籌款方與捐贈方的連接通道。

另外,一些非商業的網際網路籌款平臺開始出現,這將會給公益機構更多的選擇。

談未來:構建中國公益籌款行業生態系統

善達網:您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美籌款行業生態系統對比與反思》。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籌款行業的生態系統」?

劉盛:我認為這個「生態系統」是跨行業的,包含了公益籌款行業培育、發展的各種要素。

它分為四個方面。一是籌款的主體:公益機構和籌款人;二是行業的支持與服務,包括培訓、諮詢等等;三是行業的基礎設施,包括籌款法規、人才培養、倫理共識、監管機構等;第四是行業外部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技術等大的環境。

善達網:要構建健康的中國籌款行業生態系統,您認為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哪些事情?

劉盛:我覺得要做三方面的事情。

第一是知識共享。我覺得公益項目可以創新,但籌款模式不一定要創新。例如月捐、運動籌款等,看到別人成功的籌款做法,立刻拿來去做就行。人家已經做成功了,你為什麼還要遲疑?

第二個是進行捐贈人教育。現階段我們的許多捐款人是非理性的,他們是一批不成熟的捐贈人。最好的捐贈者是要對受捐贈方進行研究、監督乃至質疑,這樣才能促使公益機構的成長。就像消費者為一家餐館多提意見,餐館才會改進服務。

現在好多公益機構不發年報,但依舊可以得到資助。我認為這是有問題的。這個機構假如出現了醜聞,資助方是有責任的。所以我們要教育公眾,讓他們學會把錢捐給有價值的機構,而不是一感動就捐錢。

第三是建立倫理共識。例如一些利用血腥的照片、或者描繪兒童慘狀的照片去籌款,這些做法其實是違背公益倫理的。這些會刺激公眾,使得捐贈人更不理性,也不利於公益行業的健康發展。

善達網:將中美籌款行業作對比,您認為中國需要向美國學習什麼?

劉盛:需要學習兩個方面。

第一是專業化。美國的公益籌款行業發展時間很長,非常專業。我們也要走專業化道路。只有當一群專業的人去做籌款的時候,這個行業才會越來越健康,否則只會越做越失去公眾的信任。

第二個是通過公眾教育讓更多人了解公益行業和公益理念。美國的大的基金會包括機構的負責人,都有一個堅定的使命,就是覺得自己要承擔公眾教育的責任。現在我們國內這些大的基金會還沒有承擔起這個角色。所以需要我們行業內的翹楚機構,站出來做這些事情。

文章來源:善達網 作者:劉長春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公益機構如何做好網際網路籌款
    本次峰會上,壹基金獲評「活力推薦籌款公募機構」、「生態共建閃光機構」,壹基金困境兒童關懷項目獲得「網際網路公益年度扶貧推薦項目」、壹基金溫暖包獲得「活力推薦點讚項目」和「年度推薦入圍項目」。
  • 是否違背倫理道德?
    隨著歷史的變遷,人類也經歷了原始社會,文明社會再到現代社會的歷程,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漸漸地人們的倫理道德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動植物卻有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它是什麼呢?回交是什麼?在生物課中,相信我們都學習過回交和雜交的區別,首先雜交就是兩種不同的生物經過結合產生的後代。
  • 99公益日籌款秘籍(二):國字頭基金會的堅持與創新
    2016年,婦基會共上線174個項目,與超過66家公益夥伴合作,獲得39萬人次參與支持,籌款總額超過3400萬元。其中,母親健康快車、媽媽製造、母親郵包項目籌款排名前三,籌款相對較多的項目均為婦基會自有品牌公益項目。過去兩年,婦基會非常重視99公益日期間的宣傳工作,先後製作和投放了公交、地鐵、機場、紐約時代廣場等公益廣告。
  • 2020「南粵慈善 公益同行」活動在穗舉行
    活動中,六大公益項目聯合籌款正式啟動,目前總籌款達5272.58萬元。六大公益項目聯合籌款正式啟動,重點關愛農村留守老人與兒童活動現場,農村留守老人關愛基金、困境兒童救助關愛項目、遠方博愛基金、樹人藝術基金、希望鄉村教師計劃、小小公益拍賣家基金等六大公益項目聯合籌款正式啟動。
  • 《菊豆》;封建倫理下,是違背人倫的情愛,更是農村婦女的反抗
    如此可以理解作者劉恆對於小說中王菊豆和楊天青的情愛是認同贊成的,其在作者那裡沒有違背倫理道德。而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將片名直接賦予了主人公菊豆,這非常明了的看出,菊豆是影片主要的敘述對象和情感輸出,更讓菊豆這一角色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 三個公益籌款啟示:來自QUEEN樂隊及其主唱
    芭芭拉·奧萊利是持有國際註冊籌款人認證體系CFRE(Certified Fund Raising Executive)證書的職業公益籌款人,有25年的公益籌款經驗,曾服務於美國哈佛大學
  • BlackBaud&Charity Dynamics: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籌款?
    世界兩大服務於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機構BlackBaud和Charity Dynamics聯合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清晰地指出:作為非營利組織,如果沒有向募款人提供籌款的社交媒體工具,該組織則已失去先機了。那麼,如何才能使募款人更成功地利用社交媒體工具進行募款呢?
  • 【公益籌款】這頓飯背後的故事,連張海寧陳星夫妻都被吸引了
    (圖片來自網絡)張海寧人稱「環市東藤原拓海」他曾參與賽車活動,為困難兒童籌款快動動手指,一起參與愛的接力,掃描以上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騰訊公益」募捐頁面,點擊「我要捐款」即可參與了哦!真功夫與廣州市義務工作者聯合會攜手推出「善功夫愛心待餐」公益項目發起一場持續150天的溫暖飯局!
  • 「浦東」澧溪小學:「為愛發聲」-兒童公益音樂會
    12月19日,萬眾矚目的第四屆兒童公益音樂會在周浦萬達廣場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由上海市浦東新區澧溪小學學子組成的有溫度的音樂會,每一個節目背後寄予的愛和善意都值得我們好好體會。愛就是這場音樂會的唯一入場券,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到現場體驗「為愛發聲」!
  • 「守護小小生命」公益籌款活動舉行 呼籲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幫助...
    2020年6月1日兒童節,由世茂集團發起的「守護小小生命」公益籌款活動溫暖舉行。此次活動聚焦「世茂彩虹中心」的重症孤殘兒童,旨在呼籲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幫助孩子們實現心願,以及接受醫療護理、康復訓練、特殊教育等救助。世茂彩虹中心由世茂集團捐資設立,旨在為重症孤殘兒童提供舒緩治療和臨終關懷。
  • 運動籌款可持續運轉「市場」模式
    運動籌款和馬拉松一樣火爆  近年來,運動籌款在國內日益流行,例如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善行者」、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的「一個雞蛋的暴走」、綠色瀟湘環保組織的「綠行家」等多個具有良好口碑的運動籌款項目。這些籌款項目的參與人數和籌款金額逐年增長,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在為公益組織籌集公益資金的同時,也成為溫暖城市的一個公益嘉年華。
  • 陳瑞華:辯護律師職業倫理的模式轉型
    辯護律師職業倫理的「雙中心理論」其實是為律師的執業行為確立了兩套職業倫理體系,其中,忠誠義務是以委託人利益的維護為中心的倫理規範,而公益義務則是以國家和社會利益為中心的倫理準則。在律師兼顧忠誠義務和公益義務這一現象的背後,其實存在著「委託人利益與國家和社會利益並重」的理念。
  • 「關愛新生命—兒童營養改善」公益項目啟動
    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良華,中華兒慈會關愛新生命項目副主任、現場部主任段爭光,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盛璟晶,市婦聯二級調研員徐和平,昌江區委副書記、區長倪衛春,區委副書記吳豔,市婦聯副主席陳淑紅、副主席潘琪,市婦聯黨組成員周海鳳,中華兒慈會關愛新生命項目現場部副主任餘謙,中華兒慈會關愛新生命項目片區督導主任劉佔、張娟出席啟動儀式。
  • 「9958」關聯單位現民營診療機構,籌款文案被指誇大
    全文2490字 閱讀約需5分鐘募捐文案存誇大嫌疑尋找救助對象,了解具體需求,然後發布籌款文案,執行募捐,是包括9958在內的公益機構的日常工作模式。這一模式化的流程中,如何能夠保證籌款文案的真實性以及準確性,一直是行業痛點。鄭鶴紅是資深公益人,自稱曾參與9958項目的創立。其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以吳花燕為例,最初的募捐文案中,包含」「父母雙亡」、「長期營養不良」、「沒錢治病」、「等待死亡」等表述,向外界傳達出一種感覺,即吳花燕是因為貧困,「吃不起飯」而成病。
  • 面對數千萬流動兒童,公益組織能做什麼?
    據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千禾社區基金會)、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上海聯勸)、新公民計劃以及資助者圓桌論壇等多家關注流動兒童議題的公益機構研究發現,流動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本文圖均為 公益時報微信公眾號 圖父母工作較忙,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流動兒童缺乏有效陪伴;由於戶籍制度或積分落戶政策
  • 2016兒童權利十大事件公布_兒童權利事件評選_網易親子
    「小馬雲」走紅之後,他的家庭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拜訪者,有公益人士,有媒體記者,有基層幹部,也有各路商家……「小馬雲」與馬雲相遇,讓一個原本遠離大眾目光的農村家庭,受到全社會的注視。鎮上一家奶粉店最早送來了500元現金,對外宣傳「小馬雲」是吃他們家奶粉長大的;一家小家電企業送來水壺、電飯鍋,拉著範小勤在產品前合影;深圳一位老闆則計劃花1000元購買範小勤的頭像,作為他的網上訂餐店的商標。
  • 「兒童天賦基因檢測」觸及倫理紅線
    「兒童天賦基因檢測」觸及倫理紅線   背景:媒體報導,電商平臺有不少「兒童天賦基因檢測」產品,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商家打著基因檢測的旗號,無非是利用家長對相關技術的不了解,以及「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急切心理,來「收割」家長。基因檢測服務不像普通商品,是很難求證檢測結果的真偽的,商家並沒有多少風險成本。如果在商家不靠譜的忽悠之下,家長聽之信之,並按照商家的誤導建議對孩子進行培養,無視孩子自身的興趣所在,恰恰可能浪費孩子的天賦。相對于姓名、電話、住址等身份信息,基因信息是一個人更加獨特的編碼,一旦洩露,危害更甚。
  • 三個公益籌款啟示:來自QUEEN樂隊及其主唱 | 分享
    近日在GuideStar網站讀到一篇公益籌款人芭芭拉·奧萊利(Barbara  O』Reilly)的博客,題目是《來自弗雷迪·墨丘利和皇后樂隊的籌款經驗》(Fundraising Lessons from Freddie Mercury & Queen)。
  • 網際網路籌款: 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的使命與突破
    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緣起於一個發祥於杭州的唇顎裂項目,他們的唇顎裂兒童救助項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在過去的20多年中,該項目得到了政府、廣大社會組織,以及醫護志願者的支持,已經惠及全國超過5萬個家庭,也幫助了許多周邊國家貧困地區的唇顎裂及顏面部畸形患兒。
  • 這些年,」洋貝娜「們帶來的倫理陷阱
    ■未保護被攝影者的隱私和尊嚴1988年12月21日,美國《每日新聞報》在頭版登出一幅美聯社記者拍攝的照片,照片上「一位婦女在得知其女兒所乘坐的航班被恐怖分子炸毀後,哭倒在候機大廳裡」。這張照片引來各方抨擊,指責媒體未能保護被攝影者的隱私和尊嚴。如今,美國媒體一般不發表知名知姓的遇難者遺體的照片,以示對遇難者及其家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