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各地的人們都能看到你思想的閃光。請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174092229
--
一些利用血腥的照片、或者描繪兒童慘狀的照片去籌款,這些做法其實是違背公益倫理的。這些會刺激公眾,使得捐贈人更不理性,也不利於公益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果有一個公益界的搜尋引擎,我相信過去一年最熱的詞一定是『籌款』!」7月28日,結束了在第二屆公益籌款人大會上的致辭後,劉盛在接受善達網的專訪時如此說道。
不難看出,作為公益籌款人聯盟秘書長,劉盛對於公益籌款行業的快速發展滿懷欣喜,直言「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的確,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的公益捐款從百億增長到了千億左右。而伴隨著中國公益事業的不斷壯大以及網際網路籌款平臺的出現,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如何分得這塊蛋糕、在籌款中勝出已經成為公益組織面臨的重要課題。
劉盛認為,公益籌款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專業籌款人才短缺、知識生產不足、捐贈人教育的缺失等。他指出目前這個行業還處在野蠻生長的階段,要想獲得持續發展,需要建立起健康的行業生態系統。
公益籌款人聯盟秘書長、瑞森德首席諮詢師劉盛在第二屆公益籌款人大會上致辭
談變化:「籌款」大熱 競爭將要開始
善達網:現在距離首屆公益籌款人大會已經過去了一年。您認為這一年來,中國公益籌款行業有哪些顯著的變化?
劉盛: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認為最大的變化是「籌款」成為了行業熱詞。
具體的變化我覺得有幾個。第一個是做籌款的越來越多。從騰訊「一起捐」的項目就可以看到,一年就有將近一萬個項目在發起籌募。這背後是幾千個機構在做這個事情。
第二個是法律層面的推進。雖然《慈善法》還沒有正式實施,但它已經讓人看到了籌款行業發展的趨勢。
第三是大量外來者的進入。比如一些做金融、信託的人的進入,他們希望跟公益對接。以前是公益領域找他們,現在是他們來主動找我們。而且還有傳播和廣告行業的人進來,他們感覺到了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第四是許多服務商的出現,尤其是在IT這一塊。這是由市場的剛需決定的,因為維護捐贈人數據是籌款必備的動作。
善達網:您提到了法律方面的變化。今年兩會通過的《慈善法》使募捐權限更加開放,您認為它會對公益籌款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劉盛:我認為《慈善法》對公益籌款行業最大的利好,不在於降低了籌款的門檻,開放公募權,而是推動了市場化的捐贈,讓老百姓可以自由捐贈了。
事實上,在慈善法出臺之前,公益機構籌款的門檻也是很低的。例如可以掛靠基金會等,方法很多。我沒有聽說哪家機構因為籌款被取消牌照的。籌款最大的難點不在於取得公募的牌照,而是建立機構的品牌以及與捐贈人之間的聯繫。
善達網:《慈善法》實施後,公益組織籌款會更加容易嗎?
劉盛:其實可能更難。為什麼?因為大家都在做,真正開始有競爭了。
談現狀:公益行業最需要的人才是籌款人
善達網:公益籌款行業的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籌款人才。目前「籌款人」這一職業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如何?
劉盛:應該說在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因為籌款人的崗位在公益機構內十分重要,他們的收入會相對較高。目前據我了解,在很多公益機構內籌款總監與秘書長的收入水平是相當的,即便如此,這類人才還是很難招到。
今後公益行業對人才最大的需求是籌款人。甚至在很多市場化的機構裡,它的籌款團隊人數會佔到整個機構的一半。這就像在很多企業裡,銷售人員的數量是最大的。
善達網:您提到了籌款人才相對短缺。您認為這類人才從何而來?應該如何培養?
劉盛:面對人才短缺的現狀,短期內只能是自己培養或者轉崗。轉崗主要來自於原本的項目人員和傳播人員。我看到的情況是,傳播人員向籌款人轉崗是最快的。
長遠來看,我們期待對於大學生的培養。現在一些大學已經開設了籌款方面的課程,例如南京工業大學的浦江學院和北師大的珠海分校等。未來隨著對籌款人才需求的擴大,大學肯定會開設這個專業,這會成為一個趨勢。
談熱點:網際網路籌款要謹慎
善達網:您如何看待近兩年非常流行的網際網路籌款?
劉盛:中國的網際網路籌款現在在全世界發展得是最好的。我跟美國的專家聊,他們非常羨慕我們。因為在美國做籌款,10%的成本已經是很低了,而中國網際網路籌款的成本1%都不到。
另外我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籌款平臺承擔了對公眾進行捐贈教育的角色。中國很多人第一次捐贈是發生在騰訊、淘寶、新浪等網絡捐贈平臺上。這是一個不得了的貢獻。
善達網:網際網路籌款是否會成為公益籌款的主要發展方向?
劉盛:未來中國的網際網路籌款會繼續快速增長,但我覺得要警惕它。因為我們的網際網路籌款平臺大部分是商業平臺,它很難開放數據給你,因此籌款方無法構建與捐款人的關係。當「快錢」拿多了之後,公益組織可能會麻痺。長此以往,機構原有的支持者可能會逐漸流失,會被逐漸「抽乾」。
善達網: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劉盛:現在商業平臺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逐步改進。即使不開放所有的數據,至少會開放籌款方與捐贈方的連接通道。
另外,一些非商業的網際網路籌款平臺開始出現,這將會給公益機構更多的選擇。
談未來:構建中國公益籌款行業生態系統
善達網:您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美籌款行業生態系統對比與反思》。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籌款行業的生態系統」?
劉盛:我認為這個「生態系統」是跨行業的,包含了公益籌款行業培育、發展的各種要素。
它分為四個方面。一是籌款的主體:公益機構和籌款人;二是行業的支持與服務,包括培訓、諮詢等等;三是行業的基礎設施,包括籌款法規、人才培養、倫理共識、監管機構等;第四是行業外部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技術等大的環境。
善達網:要構建健康的中國籌款行業生態系統,您認為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哪些事情?
劉盛:我覺得要做三方面的事情。
第一是知識共享。我覺得公益項目可以創新,但籌款模式不一定要創新。例如月捐、運動籌款等,看到別人成功的籌款做法,立刻拿來去做就行。人家已經做成功了,你為什麼還要遲疑?
第二個是進行捐贈人教育。現階段我們的許多捐款人是非理性的,他們是一批不成熟的捐贈人。最好的捐贈者是要對受捐贈方進行研究、監督乃至質疑,這樣才能促使公益機構的成長。就像消費者為一家餐館多提意見,餐館才會改進服務。
現在好多公益機構不發年報,但依舊可以得到資助。我認為這是有問題的。這個機構假如出現了醜聞,資助方是有責任的。所以我們要教育公眾,讓他們學會把錢捐給有價值的機構,而不是一感動就捐錢。
第三是建立倫理共識。例如一些利用血腥的照片、或者描繪兒童慘狀的照片去籌款,這些做法其實是違背公益倫理的。這些會刺激公眾,使得捐贈人更不理性,也不利於公益行業的健康發展。
善達網:將中美籌款行業作對比,您認為中國需要向美國學習什麼?
劉盛:需要學習兩個方面。
第一是專業化。美國的公益籌款行業發展時間很長,非常專業。我們也要走專業化道路。只有當一群專業的人去做籌款的時候,這個行業才會越來越健康,否則只會越做越失去公眾的信任。
第二個是通過公眾教育讓更多人了解公益行業和公益理念。美國的大的基金會包括機構的負責人,都有一個堅定的使命,就是覺得自己要承擔公眾教育的責任。現在我們國內這些大的基金會還沒有承擔起這個角色。所以需要我們行業內的翹楚機構,站出來做這些事情。
文章來源:善達網 作者:劉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