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籌款可持續運轉「市場」模式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10月24日,由綠色瀟湘主辦、三一集團與三一基金會支持、上海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綠行家」在松雅湖畔舉行,一共有183支隊伍、963人徒步為家鄉的河流奔走。

  「綠行家」是綠色瀟湘發起的一項全民大型戶外公益徒步活動,通過「親近自然+挑戰自我」的方式踐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喚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至今已連續舉辦8年。目前已有超過5000名隊員用熱情與汗水籌得超過200萬元善款,用於保護湖南人的飲用水安全。

  運動籌款和馬拉松一樣火爆

  近年來,運動籌款在國內日益流行,例如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善行者」、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的「一個雞蛋的暴走」、綠色瀟湘環保組織的「綠行家」等多個具有良好口碑的運動籌款項目。這些籌款項目的參與人數和籌款金額逐年增長,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在為公益組織籌集公益資金的同時,也成為溫暖城市的一個公益嘉年華。

  運動籌款在國際上已風行多年,早已被證明是富有吸引力的公眾籌款形式。中國運動籌款的啟蒙,普遍認為始於香港樂施會的「毅行者」,「毅行者」開啟於1981年,4個人一支隊伍,隊員需在48小時之內完成100公裡麥理浩徑的挑戰,一支隊伍的報名費加上最低籌款額在1萬港元左右。實際上,「毅行者」每年報名火爆,需要抽籤才有機會參加,在早期,網上報名系統沒有開發,每年到了報名的時候,香港樂施會辦公室樓下提前幾天就有人搭建帳篷排隊,以爭取報名參加資格。

  參加100公裡徒步活動,還要為公益籌款,這樣火爆的場景不僅僅成為香港本地公益文化的推動者,也給很多公益機構提供更多可能性;國內很多公益組織從2008年開始,陸續向「毅行者」學習,上海「一個雞蛋的暴走」和北京的「善行者」目前也很火爆,需要抽籤才能獲得參加資格。

  實際上,策劃組織一場需要公眾抽籤才可以參加的公益活動,是任何一個公益人的夢想,相信也是很多企業營銷品牌人士的職業願望。

  運動籌款為什麼持續成功?

  運動類籌款活動,是指以運動類的項目為載體,組織公眾參與並進行籌募,參與者以籌款人的身份向身邊的同伴募集捐款以支持公益事業的活動方式。通常運動類籌款活動分為以下幾類:徒步、跑步、騎行、馬拉松以及越野。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最多的形式還是耐力走、跑步和騎行。

  這麼一種結合運動和公益的項目,如何才能持續成功?我覺得有兩個核心原因:

  一、用戶體驗好:讓參與者有更好的公益體驗和自我獲得感

  如果把運動籌款當作一個活動產品來看的話,這個產品的用戶體驗是很好的,對於很多有捐贈記錄的用戶來說,可以在城市裡面近距離參加了解公益活動,體驗比在網上捐贈更好;而且運動籌款的兩大挑戰:運動挑戰和籌款挑戰,在公眾的自我獲得感上,迎合了用戶痛點。

  對於人們為什麼願意參加運動籌款活動,美國知名的籌款支持機構Blackbaud與運動籌款委員會(Run Walk Ride Fundraising Council)聯合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49%參與者的主要動機是響應朋友或家人的邀請,47%的人參與活動是出於對公益理念的認同。這兩個得票最高的選項表明,「我們參加運動類籌款活動是因為我們在乎,在乎公益事業或者邀請我們參加的人」。

  實際上,運動籌款也是社交場景的一部分。人作為社會動物,需要與他人的「連接」。這個詞有時被稱為「緣分」,有時被稱為「羈絆」,有時被稱為「友誼」,有時被稱為「關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反而更加遙遠——「點讚的太多,見面的太少」。

  運動籌款活動是城市裡為數不多的能將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連接或重新連接起來的理由。摯友、普通朋友、客戶、同事、老同學、遠房表親、朋友的朋友等等,都可能成為你的隊友。人們願意走到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支持公益。

  二、組織獲益多:組織方可以獲得超越資金的持續收益

  運動籌款作為團體運動+籌款活動,過去50年的經驗證明,無論什麼形式——走路、跑步、騎行、跳高、打保齡球、剃光頭、留鬍子——都能夠為公益組織籌得大量善款。

  但是,運動籌款對於公益組織來說,遠遠不止於籌款,還有籌人和籌心,甚至是公益組織最重要的品牌活動。運動籌款的參與者需要以籌款人的身份向親朋好友募集捐款,其實是基於熟人網絡開展。國外研究機構將通過發動參與者向熟人網絡進行勸募的籌款方式,統稱為Peer to Peer模式(個人對個人,簡稱P2P)。所以我們所說的運動籌款只是P2P的一部分,運動籌款是運用P2P模式的重要籌款形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形式。諸如冰桶挑戰、飢餓三十等體驗式籌款活動,也是發動參與者向熟人網絡開展籌款,也屬於P2P模式。

  公益組織希望通過籌款人去接觸他們的關係網絡,從而有機會聚集起聯絡員的關係網,利用聯絡員對組織的認同感去影響他的朋友圈。公益組織向籌款人表達的意思是:「世界需要改變,你們認同我們的觀點,你能不能告訴你的親朋好友,並請求他們支持你,向我們捐款。」基於這樣的規則,運動籌款讓公益組織獲得了大量的支持者,同時也是對現有支持者的賦能。

  「讓參與者成為組織者」,是運動籌款成功的核心原則,所以評估一個運動籌款成功的標準不是籌款額,也不是參加者數量,而是參加者的籌款活躍度和籌款能力,尤其是隊長。

  這樣的邏輯安排,讓運動籌款不僅僅是大型社會組織的專利,對於一些中小公益組織來說,也是很好的選擇。綠色瀟湘從2013年舉辦第一次「綠行家」,鼓勵一個家庭或者團隊(3至6人),一起徒步完成20公裡,這個距離對於很多職場人士以及小朋友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綠行家」到今年已經堅持了8年,累計參加人數超過5000人,為環保公益項目籌集了超過240萬元善款,這個活動對於綠色瀟湘這樣的機構來說,收穫的不僅僅是資金,更是在本地的影響力,以及在活動組織中展現的價值觀

  商業力量助力運動籌款發展

  一個成功的運動籌款活動,背後一定有商業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對於商業公司來說,運動籌款有著其他公益活動無法比擬的好處,例如超強的體驗感,適合組織員工志願者參加,不僅做了公益,還是很好的團建。上海的「一個雞蛋的暴走」,就是因為整合了上海眾多企業參與者,從活動組織開始就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只用了不到5年,就從不到100萬元籌款發展到超過1000萬元。第一財經連續多年組織「一財藍」志願者參與其中,增加了團隊文化的凝聚力,也為「一個雞蛋的暴走」培養了多名忠實的捐贈人和志願者。

  對於企業來說,運動籌款有豐富的參與界面,例如可以成為贊助商,也可以鼓勵員工志願者報名成為隊員,甚至很多企業組織員工做賽事的志願者;為了提高參與度,企業也提供配捐,鼓勵員工積極為公益籌款。

  除個別企業單純是出於企業公益文化的驅動,大部分企業將組織員工參與運動籌款活動定位為公司的團建活動——公司認可此類脫離於工作場所之外的企業協作拓展活動,以實現提升新員工入職、跨部門溝通協作以及跨級別溝通的效果等,因此員工的參與度,也成為企業選擇此類活動的重要考量因素。

  雖然企業都會鼓勵員工參與籌款,但大部分企業並不希望過於增加員工的籌款壓力,除了鼓勵企業員工發起朋友圈的勸募,很多企業也會通過開展義賣等形式進行企業內部的勸募活動,為組隊員工提供支持。多數企業會提供託底捐贈或在員工隊伍未能達標時補足缺額部分,以弱化籌款壓力,讓員工無後顧之憂,籌款的過程也是展現企業文化的絕好機會。

  從2019年開始,上海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開始支持綠色瀟湘的「綠行家」籌款活動,籌集的款項用於河流保護。今年,湖南本地的龍頭企業三一集團與三一基金會攜手成為「綠行家」的首席支持夥伴,並號召了40支員工隊伍、近200名三一人參與。對於三一來說,有著保護湖南水源地的一致目標,依託三一集團的雄厚實力與三一基金會的公益理念,與紮根本地的專業公益組織合作,可以實現公益理念與公益實踐的完美結合,達到強強聯合的效果。另外,動員員工一起參與和支持「綠行家」活動,為員工提供了參與公益活動的窗口,同時也在企業內部倡導了公益文化。

  實際上,如果目標一致的話,贊助、支持和參與運動籌款,也是很多大型企業的最佳選擇,因為這是一舉多得、多方共贏的舉措,既可以作為有益身心的團建活動提升員工凝聚力,又可以弘揚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為社會公益做出貢獻。

  所以,我們也看到企業和運動籌款的合作都比較穩定,例如可口可樂之於壹基金的「為愛同行」;友邦之於「樂施毅行者」。疫情之後,更多人會關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有溫度的社交接觸,運動籌款是非常優質的、可以滿足多種需求的平臺型籌款方式,相信會有更多人加入進來。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DF524)

相關焦點

  • 運動服飾行業深度報告:黃金賽道持續堅挺
    本篇報告我們對標國際運動服飾行業及龍頭公司,探索國內運動鞋服行業發展邏輯,重點研究國內運動服飾行業特徵及行業中遊龍頭品牌商的發展模式。我們認為運動服飾為服裝行業優質賽道,龍頭品牌安踏和李寧持續向好,特步等二線品牌有望通過差異化定位贏得發展機遇。
  • 間歇運動、持續運動,哪個比較消脂?
    你現在喜歡哪種運動呢?比較喜歡遊泳、跑馬拉松嗎?還是堅定的重訓派,喜歡在健身房運動?抑或是個初學者,不知道該選哪個入門? 其實一直以來,學者們對於「該做怎樣的運動來減肥」想法都是莫衷一是。我們今天先不討論做哪種運動,而是先來討論運動的兩種模式:「持續運動」和「間歇運動」。
  • 劉盛:利用兒童慘狀照片籌款違背公益倫理!
    不難看出,作為公益籌款人聯盟秘書長,劉盛對於公益籌款行業的快速發展滿懷欣喜,直言「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的確,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的公益捐款從百億增長到了千億左右。而伴隨著中國公益事業的不斷壯大以及網際網路籌款平臺的出現,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如何分得這塊蛋糕、在籌款中勝出已經成為公益組織面臨的重要課題。
  • 徐永光:千億籌款成本,萬億捐贈規模,十萬億社會效用
    本屆年會以「提升公益效能,塑造美好商業」為主題,重點聚焦在企業如何與公益機構互動合作,助力公益發展,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年會還邀請參與公益事業的業界學界資深人士,共同探討如何提升公益效能,塑造美好商業,開展「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和社區營建」「踐行ESG理念」等議題探討。
  • 水滴籌被曝「掃樓式」籌款:員工按單提成+末位淘汰!網友直呼心寒,官方緊急回應
    梨視頻拍客臥底發現,地推員們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同時自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組織重新回爐學習,再次加強平臺紀律培訓和提升服務規範,培訓通過後方可重新提供服務。而對於報導中部分片面現象可能引發的誤解,水滴籌官方特別說明稱:1、水滴籌組建線下服務團隊的起因,是發現一些年紀偏大、網際網路使用水平較低的患者,在陷入沒錢治病的困境時,還不知道可以通過水滴籌自救。
  • 被曝「掃樓式」籌款,按單提成、員工月入過萬、末位淘汰!官方回應了
    同時自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組織重新回爐學習,再次加強平臺紀律培訓和提升服務規範,培訓通過後方可重新提供服務。目標金額及款項用途方面,對於目標金額超過一定額度的籌款,平臺會強制要求發起人提交預期醫療花費的權威證明,對於無法提供的,限制其發起目標金額過高的籌款。重大疾病的醫療花費常常會由於病情改變、治療方式調整等原因動態變化,平臺會持續監控籌款進展,並正在積極嘗試打款到醫院或分批打款等方式,確保款項用途。
  • BlackBaud&Charity Dynamics: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籌款?
    社交網絡給獨立籌款帶來變革1999年,個人募捐網頁湧現,加上個人化的募款電子郵件,使得獨立籌款活動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那時起,網絡籌得金額每年平均增長50%,到了今天,在線捐贈金額已經佔到多數美國重要籌款活動的30%。特別到了最近,呈現出爆炸式發展的網絡社會媒體——以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為代表——註定要使在線籌款領域再經歷一次革命。
  • 用戶與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米樂英語積極探索OMO模式
    用戶與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米樂英語積極探索OMO模式2020年,新冠疫情成為在線教育行業分水嶺,疫情助推下大眾對在線教育認知提升,在線教育市場加速滲透。在線教育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加速創新升級,搶佔市場份額,內容和形式漸趨多樣化。在線教育模式逐漸走向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產品和服務標準化、個性化加強。本次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發布的《2020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創新趨勢研究報告》主要針對市場概況、授課模式、科技賦能等在線教育領域進行市場解讀、案例分析以及未來趨勢預測。
  • 平價趨勢下風電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機遇與策略
    因此,從能源安全或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未來我國能源領域一項不可忽視的舉措。 2.電源結構優化,風電潛力較大 受政策導向影響,「十三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穩步提升。二、風電政策引導行業進入全面平價時代 我國風力發電在定價方面大致經歷了固定(標杆)電價補貼模式、部分市場化競價模式和平價(低價)模式等幾個階段,在補貼時代,風電上網電價包含兩部分,一部分由當地電網公司結算,高出部分由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予以補貼。
  • ECO模式省油,運動模式動力強,經常使用會不會影響發動機壽命
    ECO模式是節能模式,也就是經濟模式,很多人都很關心汽車的耗油量,很在意耗油量,如果開啟ECO模式,可以節省燃料費,運動模式的動力比較強,追求動力的司機可以打開運動模式,為什麼同一輛車在不同的模式下油耗和動力不同?
  • 阿迪耐克運動服飾的市場定位與消費人群的需求
    作為一個有品牌服裝摺扣的優質品牌,阿迪達斯耐克折扣店的基本市場定位是中低群體,給那些想買品牌鞋和衣服的人又不想花費花錢太多的人更多的選擇。體育品牌折扣店更適合廣大消費者,從品牌到零售終端的完善,增強了店鋪的綜合競爭力,面臨挑戰和持續的市場競爭壓力,使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實惠。
  • 呂建中:價值內涵發生變化 驅動企業引入可持續商業思維
    呂建中認為,以往企業家們習慣以經濟指標衡量自己企業運轉狀態的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於今天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商業的範疇擴大,要求企業家們擴大他們的視野,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入。  「這次疫情帶給我們很多反思,業內有很多共識」,呂建中指出,其中一點是企業認識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與社會融合的深度越來越深刻。
  • 愛奇藝CEO:頭部院線電影放網上免費播不是可持續商業模式
    「頭部的院線電影,通過免費的模式給用戶播放,並依靠廣告收入。我們認為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的商業模式。很明顯,電影的三分鐘成本要比綜藝節目大數倍,甚至是數10倍,依靠廣告的商業模式是不可能持續長久的。」2月28日,在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中,愛奇藝創始人兼CEO龔宇表達了上述觀點。
  • 網際網路籌款: 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的使命與突破
    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的創始人、理事長吳偉也是一名低調內斂的愛心人士,以前,他們籌款的方式,是舉辦一場慈善晚宴,邀請明星和三五百名企業家與社會精英或者通過理事們背後的企業資源開展定向募捐,推動項目的開展。  2015年7月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吳偉的想法。當時,一起「上海一男嬰因兔唇被爺爺毒殺」的新聞引起很大社會反響。
  • 2019首屆「未來書店」評選活動,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這份結果背後呈現的是每位書店人從不言棄的樂觀態度與匠心精神,是每位書店人用誠摯的熱愛堆砌的未來的書店,釋放的是行業可持續、可發展的積極信心,傳遞的是每位書店人從業信心與行業信心,這也是開卷公司為行業下遊提供有價值、有意義的服務之一。我們期待看到這些優秀的種子傳播發芽,期待更多的優秀書店的健康發展之勢。」
  • 真情募捐 愛心永恆 機電運轉工區車間工會開展「共獻博愛之心」 為大病職工愛心捐款活動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的更美好……」2020年11月25日,機電運轉工區車間工會組織職工群眾為身患急性髓系白血病職工王履順同志捐款,這是該工區今年疫情發生以來組織開展的第3次捐款活動。  王履順原是機電運轉工區大型設備維修電工組的一名電鉗工,為人忠厚老實,工作兢兢業業。
  • 專訪「大魔王」Cate Blanchett,用重穿禮服表達時尚人士的可持續理念
    Blanchett 和她的劇作家丈夫 Andrew Upton 對可持續發展事業其實早有涉足,2010 年就曾在雪梨戲劇公司(Sydney Theatre Company)發起了「綠化碼頭(Greening the Wharf)」活動。
  • CSR智庫呂建中:價值內涵發生變化 驅動企業引入可持續商業思維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董事局董事、中國CSR智庫副理事長呂建中在論壇上作了「可持續商業思維」的主題演講。「我們越來越發現價值的內涵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呂建中表示,商業的思維從以市場為核心的產品競爭逐漸過渡到以面向業態培育的可持續商業發展,對價值的創造也提出了新要求,企業家應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進來。
  • 盛泰集團聚焦智能化擴產 擬藉資本市場持續擴大市場份額
    近日,盛泰集團披露招股說明書,這家國內外眾多知名服裝品牌的「背後英雄」擬藉助國內資本市場再次打開廣闊成長空間。從2007年成立伊始,盛泰集團一直保持快速、低調成長,13年務實發展令盛泰集團在紡織行業,尤其是中高端面料領域「獨樹一幟」。根據盛泰集團招股書披露,盛泰集團服務的客戶包括Polo(拉夫勞倫)、Lacoste、HugoBoss、斐樂、雅戈爾等國內外知名服裝品牌。
  • 揭秘大病籌款平臺搶奪亂象:「催淚文案」代寫、顧問線上拉客!
    商業惡性競爭的「地推」模式,竟然出現在公益和慈善定位的大病籌款平臺,兩家平臺工作人員大打出手,足見背後巨大的商業利益之爭。記者調查發現,衝突背後是一場關於病患資源和平臺流量的「搶奪戰」,「籌款顧問」扮演了重要角色。疫情期間,一些籌款顧問拉客的渠道拓展到了線上,籌錢「催淚」「感人」文案能免費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