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中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人既不是李白、杜甫,也不是白居易、李商隱,而是愛新覺羅·弘曆。沒錯,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雖然是滿族人,卻酷愛漢文化,他一生寫詩四萬多首,相當於《全唐詩》的總和,也就是說,乾隆皇帝憑一己之力就「完爆」了唐朝2200個詩人,什麼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在乾隆爺的驚人產量面前也都只能「自慚形穢」。
(乾隆皇帝劇照)
但是,乾隆皇帝的詩,雖然產量逆天,怎奈質量不行,筆耕不輟寫詩四萬首,論後世知名度卻不及慈禧太后的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沒錯,此名句乃慈禧老佛爺的原創。
那麼,乾隆皇帝的詩,真的連一首拿得出手的都沒有嗎?那倒也不是,還真有一首比較有名的,而且還被選入了小學課本。這首詩就是《飛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飛入蘆花都不見。
(小學課本中的《飛雪》)
關於這首詩,背後還有一個有趣故事。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畢生最大的愛好就是旅遊和寫詩,如果能一邊旅遊一邊寫詩,那就最完美不過了。
一年冬天,乾隆皇帝攜嬪妃皇子以及群臣遊賞西湖美景,大家興頭正濃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雪,只見雪花紛紛落下,頃刻間便銀裝素裹,天地同色,畫面美到令人窒息。
(乾隆皇帝像)
此情此景,乾隆皇帝又又又一次詩興大發,他情不自禁地張口吟誦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乾隆皇帝在眾人面前創作了三句爛詩,還半天憋不出第四句,那場面,要多尷尬有多尷尬。就在這時,紀曉嵐趕忙站出來解圍,他續詩道:「飛入蘆花都不見。」蘆花就是蘆葦的花,顏色潔白,姿態美麗,當漫天的飛雪落入蘆花叢中,可不就是融為一體,全都不見了嘛。妙,實在是妙!
(蘆花)
紀曉嵐真不愧為大文豪、大才子,他的這句續詩,堪稱神來之筆,不僅緩解了尷尬,還把乾隆皇帝的爛詩變成了難得一見的佳作,真真的是化腐朽為神奇了。
這個故事還有其他版本,主要區別在於續作之人是誰,除了說是紀曉嵐的,也有說是沈德潛的,《宰相劉羅鍋》裡則成了劉墉,《還珠格格》裡更是給杜撰成了紫薇。總之,不是乾隆皇帝自己。
讀到這裡,這首《飛雪》的含金量已經大打折扣了,畢竟連最重要的一句都不是乾隆皇帝自己寫的嘛。可是,繼續往下讀,你會發現還有更加跌破眼鏡的真相。
(鄭板橋)
清朝中期有個著名文人,名叫鄭板橋,他不僅擅長書畫,寫詩也是一把好手。他有一首代表作,叫《詠雪》,其詩曰: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這就尷尬了,人家「一片兩片三四片」,你就「一片一片又一片」,人家「五六七八九十片」,你就「兩片三片四五片」,人家都「千片萬片無數片」了,你還繼續「六片七片八九片」,人家最後來一句「飛入梅花總不見」收尾,你還把最關鍵的這句忘了,勞煩紀曉嵐照葫蘆畫瓢續上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
大家說說,這到底是「抄襲」呢?還是「致敬」呢?總之,打死我也不相信這是「巧合」。
不過,筆者倒也並非認定就是乾隆皇帝抄襲了鄭板橋,畢竟還有其他可能性,比如:這本來就是一首詩,第二版只不過是民間傳說的衍生物,說書先生編了上面那個西湖賞雪的故事,把原本不是乾隆皇帝寫的《飛雪》算到了乾隆皇帝頭上。當然,這也只是筆者的一種猜測罷了。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