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壇,群星璀璨,李商隱顯然是不容忽視的一個,但卻讓不少人是又愛又恨。愛他,是因為他的詩確實夠美。16首《無題》詩中,誕生了多少個千古名句,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每一個都驚豔了千年時光。工整、悽美卻又能朗朗上口,李商隱用一首首情詩,寫出了愛情中的酸甜苦辣。
恨他,是因為他的詩太難懂了。為了追求駢文式的美感,李商隱用上了各種寫作手法,引經據典、排比類比、借代隱喻,這讓他的很多詩都很難懂,以至於到現在文史專家們都還在討論《錦瑟》到底想表達什麼。
難懂畢竟蓋不住詩本身的光芒,也擋不住他的詩進入中、小學課本。《錦瑟》和一些無題詩進入課本,大家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雖然不好理解,這麼美的詩不讓孩子們接觸有惜可惜。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理解,基本上李商隱的詩也被安排在中學,可見教育專家們也是考慮到了難懂的問題的。可是在小學三年級課本上,卻有一首李商隱的炫技之作,這就讓不少老師為難,他們不知如何給小學生們講清楚。讓我們來品一品這首詩:
《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為何說這是一首炫技之作?原因有二:
首先,是前兩句景物的描寫,描寫星空月色的詩作很多,但像李商隱如此講究鍊字的卻很少見。燭影深深地映在雲母屏風上,詩人用一個「深」字,就給全詩定下了傷感的基調。銀河漸落,晨星消失,一個「沉」字又是濃墨的一筆。這兩句由室內寫到室外,既有時間的流逝又有空間的轉移,已經在為嫦娥的「夜夜心」鋪墊。
其次,在於後兩句與眾不同的抒情手法。嫦娥奔月的傳說很多詩人都寫過,很少能有人寫出新意來,李商隱別的都不提,只截取了嫦娥在月夜中孤寂的一幕。說起來這兩句詩的意思也很簡單,無非就是說嫦娥後悔偷吃了靈藥,如今只能每天面對藍天苦思。妙不妙在最後7個字,疊用兩個「夜」字,將嫦娥的苦與碧海青天,甚至長河曉星、一輪明月都融合在一起,天不老、星沉了來夜還會再現,所以她的苦也就永遠沒有盡頭。這短短7個字,看似平淡,卻將這份思念寫得如此悽美,高明。
縱觀這首炫技之作,寫的是既有水平,又有最後兩句這樣的千古名句,那為何老師們不知如何給小學生講解呢?原因在於這首詩到底在寫什麼,文壇至今仍在爭論。有人說,這首詩就是寫嫦娥的情詩而已,沒有別的意思;也有人覺得按李商隱喜歡隱喻的性格,肯定沒有那麼簡單,這首詩很有可能是以寫嫦娥來表達自己仁途的不順,天上那無法得到愛情的嫦娥就像一直無法施展抱負的詩人自己一樣;更有人認為,這首詩隱喻的是唐代被送入道觀修行的那些貴家千金,她們就像嫦娥一樣,想愛而不得。
後兩種說法其實真不是過度解讀,因為李商隱確實寫過相關的詩,所以與第一種解釋相比,古代多位名家都更推崇後兩種解釋。這就讓不少老師就為難了,到底該怎麼解釋這首詩?因為孩子才上小學三年級,幾種解釋又都是不太確定的,所以目前多數老師只把它當一首描寫嫦娥奔月這個傳說的詩作來解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在小學古詩教育的困境之一就在於,很多古詩詞本身的意義是尚有爭議的,但是為了考試也為了教學的方便,老師卻只能擇其中一個觀點教給孩子。這種詩到底該不該入選課本,或者到底該怎麼教,大家的觀點是什麼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