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的動人之處,除卻那天馬行空的浪漫想像,還有背後那一波三折的故事。進入詩詞世界,我們可以於平湖之上飲清風捋纖歌,可以於在水一方俯銀河瞰瀑布,可以在高山之上仰巍峨望雄峰,可以在戰場之上駕鐵馬馭冰河——時至今日,我們仍在跟隨古人的腳步,撿拾他們遺落在時光之路上的斑斕與光輝。
可是,我們不能只看到詩人的萬丈光芒,也不能忘記背後那些隱秘的故事。比如李賀,一生留下大量佳作,可終究鬱郁不得志,才二十幾歲就大發感慨,直言「禮節乃相去,憔悴如芻狗」。而那些感人至深的名句背後,很可能隱藏著極大的罪惡。今天這首被選入小學課本裡的千古名作便是如此。
《渡漢江》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小解沒記錯的話,這首詩應該是三年級小學課本的課外古詩必背。也就是說,只讓學生背,沒讓老師講,只要背會就行,不必知道什麼意思。至於原因,並非因為這首詩不出彩,恰恰相反,這首五絕可以稱得上是歷代思鄉詩中的精品。既然內容上沒毛病,那問題必然出在背景故事上。
這首詩不要求老師講,但如果有老師願意介紹幾句,那他一定會這樣解釋詩意:作者長期身在外地,與親人隔絕音信,久別還鄉時心情激動、複雜而又矛盾,他越是接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竟都不敢詢問從家鄉方向來的路人。
那麼,為何不敢問?問題就出在這裡,按照官方的說法,是因為:宋之問很久沒有回家,不知家中狀況是好是壞,不知家中親屬是否身染疾病,甚至還是否健在都未可知,所以他一方面心存喜悅,另一方面又有因擔心而產生的矛盾。這與杜甫在《述懷》裡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有異曲同工之妙,竟然害怕家裡傳來消息,就怕是不好的消息。
然而,真相卻是殘酷的,宋之問之所以「不敢問來人」,並不是因為「近鄉情更怯」,而是因為害怕自己被人舉報,遭遇牢獄之災。這時候的宋之問就是一個犯罪情節十分嚴重的通緝犯,不是地方衙門審理的那種,而是皇帝直接下令處理的那種,是正兒八經的朝廷欽犯。
相信不少人都耳聞過宋之問的渣人品,大體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因詩殺親,賣友求榮,諂媚逢迎。因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害了親外甥劉希夷;宋之問成為被通緝的欽犯後,被朋友好心收留,藏匿在家中,可他卻反告人家謀反,害得朋友滿門被滅,他卻因為檢舉有功而晉升官職。
最可恥的就是這「諂媚逢迎」,他不僅巴結武則天,還巴結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極盡諂媚之能事,甚至還給哥倆兒提過夜壺,完全不顧文人該有的氣節和自尊。為了博得武則天的歡心,他還寫過一首情詩送給她,誰知卻被武則天嫌棄口臭,最終不了了之,否則說不定宋之問就成了武則天的新寵了。
正因為宋之問這些可恥行徑,在武則天集團倒臺之後,他被唐中宗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地處嶺南,在唐代是極其偏僻之地,到這當官的人相當於被宣判了死刑,因為去者往往難以生還。宋之問去待了三個月,實在受不了,竟敢抗旨偷偷逃回了老家,這首《渡漢江》就是他即將到家前寫下的。
也就是說,宋之問「不敢問來人」,更多的原因是害怕被人認出來,這件事一旦發生,他勢必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皇帝的命令都敢違抗,這老宋的膽子也忒大了些。所以,小學教材的編者或許是考慮到了這一層原因,所以才規定這首詩只讓背不讓講,畢竟老師都不知道怎麼開口訴說此等齷齪的故事,沒被刪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