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唐詩入選課本,作者人品卻極差,但這首詩卻是流傳千年的經典

2021-01-12 讀史鑑智

眾所周知,清華才子高曉松曾以一句「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引爆網絡,因為這句話直接觸動了很多70後、80後的心靈,面對生活的枯燥,仿佛那「詩和遠方」才是理想的生活。可當我們倦了的時候,回過頭,卻發現故鄉才成了去不了的最遠的遠方。為此從古至今,關於鄉愁的話題熱度從未衰減過,尤其每逢春節臨近時,漂泊在外的遊子們格外思鄉心切。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今人如此,古人亦是如此。在古代,文人騷客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等,久而久之常引發他們的思鄉懷人之情。譬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李白的《靜夜思》等,皆是古人寄託對家鄉親人思念的上乘之作。然而,在同一盛唐時代,也有一位人品極差的詩人寫了一首「近鄉情怯」詩歌入選課本,後成為流傳千年的經典!

此人便是我國唐朝時期著名詩人宋之問。或許初聽他的名字讓我們感到很陌生,但其實在宋之問那個初唐年代(李杜當時還沒有「光焰萬丈長」),他還是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才子。

據史料《新唐書·宋之問傳》記載:「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人(今山西汾陽)。父令文,高宗時為東臺詳正學士。」宋之問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並無顯赫的門第家世,屬於典型的寒門貴子。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間,後經過多年苦學,以「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在唐高宗年間做到了左驍衛郎將、東臺詳正學士。在其父的影響下,宋之問自幼喜愛文詞,尤其以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為後世稱道。

那麼當時宋之問有多優秀呢?熟讀《新唐書》的讀者都知道,在新舊唐書中「神童」二字隨處可見。而對於宋之問,史書中並沒有使用這兩個字,或許是因為他已經超出了神童的境界。《新唐書》稱他「偉儀貌,雄於辯」,《舊唐書》則記載道「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

確實,史書並沒有誇張,宋之問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且不到20歲就進士及第,登臨「龍門」。隨後以文才為宮廷侍臣,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分別代行掌管習藝館,後來遷升為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

早期的宋之問可謂是十分光彩奪目,曾經有一次陪同女皇武則天到洛陽龍門香山寺,恰逢下雪,武則天看到此情此景就叫來百官一起吟詩作賦,誰能最快作出一首詩,將賞賜錦袍,並叫當時的才女上官婉兒作為裁判定奪。結果左史東方虯搶先作出了一首《詠春雪》,按事先約定的規則把錦袍賜給東方虯。可還沒等東方虯緩過神來,宋之問也作好了自己的詩詞,名叫《龍門應制》。上官婉兒一看,十分欣喜,認為宋之問的詩詞優美,大為讚嘆,連當時在場的百官們也都很欣賞這首詩詞。

而這就是文壇佳話「龍門奪袍」典故的出處,最終宋之問憑著一首好詩博得武則天的賞識,抱得錦袍而歸。也許宋之問嘗到了好處,從此就開始了攀附權貴之路。首先他先是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經常通過這兩位給武則天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作,博取功名。最終在短短15年內,從不入流的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神龍元年(705年),張氏兄弟被殺後,宋之問也因趨炎附勢遭到貶謫,後來他為了自己的仕途竟然恩將仇報,將好心收留他的張仲之出賣,換來升遷鴻臚主簿。

作為文人,宋之問因種種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棄,但要說宋之問一生最大的汙點,就莫過於一樁廣為流傳的命案了。據史料《唐才子傳·劉希夷傳》記載:「(劉希夷)又吟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知其未傳於人,懇求之,許而竟不與。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

顯然,作為舅舅的宋之問是因詩殺人,從此被釘在歲月的恥辱柱上。後來在《全唐詩》中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改了一下標題,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一模一樣。這在當時是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一件事,很多人都指責宋之問,並將其列為詩壇最大恥辱。

可以說宋之問是唐朝歷史上穢行斑斑的文人,才華雖曾讓他春風得意過,但奈何人品極差,在幾次宮廷政變中起起落落,最終在唐中宗復位後,被流放嶺南瀧州。

謫貶到瀧州這個著名的瘴癘之地,真可謂九死一生,於是宋之問在神龍二年,便偷偷跑了回來。行至湖北襄陽渡過漢江,就將到達洛陽,也就是宋之問的家鄉,他的最終目的地。此時的宋之問已經是知命之年,臨近故鄉,宋之問心情格外複雜,於是寫下一首馳名文壇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政治上無足稱道,品行也多有可譏,但他卻是知名當世的詩人。這首詩雖然只有區區20個字,卻常年入選語文課本,因為宋之問將遊子的心態描繪得活靈活現,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遊子遠歸家鄉時激動、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尤其最後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更是流傳千年的經典。

如今,我們也許不恥於宋之問的人品,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能寫出深情至極的詩歌,也能在某一瞬間憑藉詩歌來感動讀者。在我國歷史上宋之問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成為唐初律詩的奠基人之一。可俗話說「德才兼備,仕途方可長久」,像宋之問在官場左右逢源,攀龍附鳳的做法,終不是長久之計。先天元年( 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剛即位,宋之問就被賜死於徙所,結束了最後的人生旅程。

相關焦點

  • 一首杜甫都仿不來的詩,有水平有千古名句,家長卻不願它入選課本
    有這麼一首唐詩,全詩短短四句,有水平也有千古名句。這樣的詩,作者本應被我們大家記住。但是很多人在讀此詩時,都不願意提及作者。這是為何?在解開這個謎團之前,讓我們先品一品這首詩:《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唐詩,詩唐 ——與孩子讀《唐詩三百首》
    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聞一多我們中國素以「詩國」著稱於世。唐朝流傳下來5萬多首詩歌,成為詩歌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喜馬拉雅。後人整理了許多唐詩精選本,其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風行海內外,與《詩三百》並駕齊驅,成為今人最珍視的文化遺傳。「三百首」只是個概數,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有310首詩。
  • 白居易這首冷門詩,意義深遠,是最應該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一首詩
    今天小赫赫就要為大家介紹一首來自香山居士白居易的一首倡導人們愛護動物的詩《鳥》。說到白居易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唐朝中期與好朋友元稹共同倡導了改變唐詩詩風的文化運動——新樂府運動。
  • 李商隱的這首寫給妻子的詩,年年入選課本,千百年來感動著我們!
    但是在唐詩中能夠把思人與懷古融為一體的,且在兩者之間無縫銜接虛實融合的作品少之又少。今天小赫赫就與大家分享一首李義山的詩,這首詩可以說我們人人都會背,年年入選課本,也是李商隱最具代表的作品,更是寫雨詩中的絕世經典之作。這首詩表面上在寫雨,但是細讀之下卻是在思人憶古。
  • 崔顥的一首詩和李白不相上下,入選《唐詩三百首》,驚豔千年
    李白是中國家喻戶曉詩人,他的詩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如果有人和李白寫同題的詩,大多會被他的光芒所掩蓋,李白的詩往往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讀來卻回味無窮。然而,唐代的崔顥寫得一首詩卻能做到和李白平分秋色,這相當難得。
  • 《唐詩三百首》裡最矛盾的一首詩,上下文矛盾,卻千古流傳!
    《唐詩三百首》是家喻戶曉的詩歌啟蒙讀物,各種類型的詩歌佳作都有,但是有一首詩卻很奇怪,它的上下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看起來是矛盾的,但是由於它的感情真摯,因而千古流傳。我們一起看看這首《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不少經典古詩被刪,但周杰倫《蝸牛》卻穩穩地入選課本,憑什麼?
    多年後,大多數人不再會背元素周期表,也早忘了微積分是怎麼回事,唯一忘不掉的是當年「被逼」著背下的一首首經典古詩詞。從幼兒園開始背第一首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開始,到中學背了許久才會的《滕王閣序》、《嶽陽樓記》,有些文字就像刻在腦子裡了一樣,我們總是會在不經意間說出來。正是因為古詩詞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回憶,所以我們對課本中經典古詩被刪總是不太能接受。
  • 白居易一首絕美小詩,短短4句驚豔千年,成為唐詩中的不朽名篇
    作為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白居易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作內容多數都以描寫和揭露殘酷的社會現實著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如《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生於亂世,在少年時代就經歷了很多戰亂,隨家人四處輾轉,躲避戰禍。因此,在他的所有詩作中,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政治的黑暗、社會的動亂、百姓生活的艱辛。
  • 「一枝紅杏出牆來」年年入選課本,卻被誤讀千年,真正意義無人知
    「一枝紅杏出牆來」年年入選課本,卻被誤讀千年,真正意義無人知 前言: 在古代的時期裡,出現了很多的詩人,他們所塑造出來的詩句,總是會被我們現代人進行著學習,但是很多的句子都被現代人進行著惡搞,更是被人們隨意點去改編。
  • 流傳900年的詞,康震在詩詞大會講解後不少家長表示:不讓孩子讀
    這是一首思鄉五絕,寫得頗有水平,成語「近鄉情怯」就來自此詩,那為什麼這樣一首好詩入選課本會受到質疑呢?因為詩的作者大家不喜歡,此人名叫宋之問,是初唐的一位詩人。都說文人要有節氣,這宋之問在朝堂上趨炎附勢也就罷了,甚至為了搶《代悲白頭翁》一詩,殺了自己的親外甥。後來唐睿宗即位,他因曾投靠過武三思而獲罪流放。流放時他仍不老實,私自出逃,路過漢陽時寫下了這首詩。
  • 經典詠流傳:迪瑪希演唱唐詩經典,歌曲氣勢恢宏,繞口令笑翻全場
    許久未見的迪瑪希這一次登上了央視的一檔文化類的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這》,這檔節目到現在已經舉辦3季,將經典的詩詞通過唱歌的形式表演出來。請的都是比較知名或者是很有實力的歌手。因為是唐詩宋詞為主,所以在這個舞臺上,雖然也有外國明星,但是不多。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鬼詩,空靈飄渺,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他的詩歌瑰麗詭譎,浪漫神奇之處比之李白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李白的詩比較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而他的詩有時太過奇險艱澀,令人難以理解,故而並不太受人歡迎。不過這也是他不同於其他詩人之處,後人將他這種冷豔傷感的詩歌稱之為「長吉體」,許多文人爭相效仿,卻無人能及。
  • 《唐詩三百首》收錄哪位詩人的詩最多?
    詩歌作為唐代的主要文學形式,至今流傳下來的詩作有五萬多首。在唐詩的普及和流傳過程中,歷代唐詩選本不計其數,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成書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唐詩三百首》。其作者為蘅塘退士,其選詩標準為「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優要者」及「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即所選擇的唐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時是雅俗共賞的篇章。那麼,標準這麼高,哪位詩人入選的詩作最多呢?第一名,杜甫(詩聖):共收錄了 39 首。
  • 陳尚君:《全唐詩》49403首,偽詩很多
    「據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統計:清編《全唐詩》收詩49403首,但裡面偽詩很多,而且一首詩在兩三個地方出現的情況也很多,實際收詩總數大概只有四萬四千到四萬五千首。我這邊定稿收詩應該在五萬兩千至五萬三千首之間,希望兩年後的夏天,我老人家七十大壽時這本新編《全唐詩》能面世出版吧。」一首完整的詩歌,應該包括詩題、詩序和詩歌本文幾部分。據陳尚君介紹,後世詩歌流傳中,詩題是變動最多的部分。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詩,一個名句驚豔了千年!
    李白未能中秋賞月,唐詩中中秋的佳作似乎因此少得可憐,就算是前面列舉到了的詩人及作品,想必對於詩句,大家也是極其陌生的。不過,這並不是說唐詩中完全就沒有中秋賞月的佳作。今天咱們就來讀一讀唐詩中關於中秋賞月的上乘之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 流傳很廣的一首唐詩,可能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被譽為詠柳詩的最高境界。凡詩歌必是敘事抒懷詠物抒情,不帶任何感情單純客觀的描寫某一事物的不是詩歌,那是科學文獻。那麼作者通過這首詩究竟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呢?小學課本中收錄了這首《詠柳》,一般是這麼講解的:表達了詩人對於柳樹的讚美,並表達出詩人對於春天的喜愛。這麼理解到底對不對呢?賀知章要表達的是這樣的一種感情嗎?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愛情詩,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願意去寫愛情,也願意表達愛情。唐詩裡就有很多的愛情名篇,這些愛情詩無一例外,大部分都描寫的很是傷感,也很是悲痛,這也正是由於詩人們,他們在現實的生活中,也是遭受了種種打擊,從而才使得他們能夠寫出那些優美而又動人的愛情詩篇。雖然這些作品距離我們有著上千年的時間,可是當我們讀起這些愛情作品時,依舊還是會被作品中的那一份深情和悲傷所感染。
  • 經典詠流傳:杜秋娘《金縷衣》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有關春天、有關花開的詩《金縷衣》。這是一首唐詩,在大唐,一流詩人詩作就像群星閃爍,熠耀爭輝。可是即便在繁星滿空的詩壇,這首《金縷衣》還是顯得那麼光彩照人。首先,它是《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是張九齡的《感遇》詩。張九齡,唐玄宗時期的一代名相,玄宗一代共34位宰相,張九齡最有影響力。
  • 孟浩然十四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您讀過幾首?最喜歡哪首詩?
    孟浩然有十四首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排在唐代詩人的第五位,僅次於李杜、王維和李商隱,這固然和唐三百選錄以短詩優先有關,但是卻也能側面說明孟詩的影響力。而這十四首詩也確實都是佳作,幾乎每首詩都有千古名句常為人吟誦,那麼,那首詩才稱得上是孟浩然的代表詩作呢?
  • 南宋高僧的禪詩,被訛傳為王維所寫,曾入選小學課本,很多人會背
    你還記得,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裡的內容嗎?離開學校太久,大部分內容可能都已經忘記了。只是隱約記得,小時候學過《小貓種魚》、《小小的船》、《烏鴉喝水》,還有一首叫《畫》的小詩。這一首小詩上面沒有註明作者,後來翻了很多唐詩辭典也沒找到它的蹤跡。有人說它是王維提在畫作上的,也有人說它其實是南宋一個和尚寫的偈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