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細小的八卦,猶如吃魚愛吃魚雜,吃牛愛吃牛雜一樣。
我喜歡那混雜多變的滋味。
把八卦說得更詳細一些。
李安的祖父叫李飛鴻,是江西德安縣烏門村人,是個大商人。
他特別引以為榮的是兒子李升:「小兒子李升在崇仁鎮當鎮長,為李氏家族增光添彩,且以餘為識途老馬,堪綜持其事……」1948年冬,李飛鴻重修家譜作序時這樣寫。
李升也為這份重修的族譜撰寫了一篇感言,他回顧了自己從南昌到上海讀書的奮鬥經歷,他不負眾望,畢業後用自己的聰明頭腦在1946年就任崇仁縣長,成為李家頭一位當官的經歷,他將這些歸功於「自立自強,從未沒有以巧詐矯作欺人混世。」
1949年5月22日南昌被解放,旋即在德安、崇仁等周邊縣市展開土改,李安的祖父,李升的父親,大商人李飛鴻很快被「鎮壓」了。
回到德安的李鴻飛最欣賞的兒子李升。他決定當晚就走。
當時,他在江西南昌已經結婚有子,膝下有一子兩女,第三個女兒在妻子腹內。
當機立斷,李升作出決定,變得格外冷靜。按照媒體的報導,他當時找同村人借了一枚金戒指。帶走了家裡所有的金銀細軟當路費,告訴同村人自己去歐洲留學,完全沒有考慮帶走自己在南昌的糟糠之妻和四個孩子,而是找到年輕聰明、當時在省政府任科長的二弟,要他跟自己一起走。對自己對妻子兒女「什麼也沒有說就走了」。
之後,李升躲在南昌附近的高安不知多久,不知何時不知何路逕到了歐洲,1950年到香港,搭乘永安號,來到臺灣屏東的潮州鎮,開始他的教書生涯。
在臺灣結婚生子,李安得名便源於:一,老家德安;二,李升到臺灣時乘坐的是永安號。
被李升拋下身後的妻子如此形容他:「李升實在太冷漠無情,他從小在外求學,不牽掛妻子兒女。」
後經過媒體確認,當時沒走的李升的同事或族人,後來確實過的不如人意。
李升遺在身後的妻小依靠著同村人對救濟勉強度日。
長子李翰靈從醫校後來鐵路局醫校,一直沒有被分配工作,後來託人在鐵路局食堂,才找到一份做飯的工作。
三個女兒均被送養他人。
二女李翰敏成了智障,在家務農;
三女袁瑞兒(或袁熙兒,各媒體報導不一);
四女李亞蓮,轉送了5次,最後嫁給一個大她10歲的工人。
李升在後面二十年後年想起當年逃難時借同村人的金戒指,寄給200美元。但他到在給同村人寄過錢之後才想起來年才給南昌的妻子寄來些生活費,對其他人更談不上什麼補償。
「我猜他根本不關心我們到底經歷了什麼。」他被他留在南昌的侄兒說。
1989年,李升回南昌探親,見到了他所拋棄的家人們。
侄兒在後來接受採訪時說,對李升的印象是:不胖不瘦,蠻高的。長的很文雅,講話蠻有風度的不嚴肅和和氣氣的,但是感覺也恨平淡。」
女兒們在席間談論自己如何想念自己的父親李升都落聲淚俱下,但當事人李升沒有。
在他看來女兒們各種甜言蜜語,無非希望李升多給一點錢。
侄兒說:「聰明人哪有看不出來的。我覺得李崗(李安之弟)有點看不上眼,那次大伯也對這邊沒什麼好印象。」
自此,李升沒有再回過大陸。
後來兩個女兒又寫信去要錢,李升從不回信。
在李安接受採訪時表示,父親從小最疼愛的就是他,家裡盡最大能力把他送到最好的學校讀書,對他家教很嚴,能請最好的老師絕不請差的,補習班都好幾個。父親李升最常說「天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2004年,李升因心肌梗塞病故,時年88歲。當時已是知名導演的李安李崗兄弟為他舉辦了隆重的公祭儀式。據媒體報導,葬禮上李安專門使用了他《臥虎藏龍》和《喜宴》的配樂,還吩咐人從臺中運來400支竹子,和臺北運來的布料裝飾葬禮,李安在祭詞中回憶李升的愛情觀,說他曾說,「假如逃難討飯,我要兩碗飯,第一碗一定給太太。」
無人把喪事通知他在江西南昌的子女們,要多日後,他們才從媒體記者那裡知道這件事。
不愛就是不愛。
你覺得他虧欠了你,應該對你有所補償。
因為他不愛你,所以他覺得他一點兒也不虧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