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顧小學歲月才發現,從小我就身處文化衝擊及調試的夾縫中,在雙方的拉扯下試圖尋求平衡。
——張靚蓓《十年一覺電影夢 李安傳》
一直以來,李安都是一個在國內極受好評的導演,甚至在許多文藝電影愛好者心中穩坐華人第一導演。編劇出身的李安溫柔細膩、敘事能力一流,細節把握精準,而個人的成長經歷,又讓他能夠洞察人性。無論是兩座奧斯卡小金人,還是他的諸多作品,都足以讓他在華人影壇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那個曾經拍出《臥虎藏龍》的大俠李安早已遠離了我們,他的電影中再難看見中國文化的影子。
前段時間剛剛上映的高幀3D電影雙子殺手,如果僅看電影內容的話,你很難想到這是一位華人大導拍攝的電影,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電影中的弒父情結,這部電影被打上的烙印,是美國好萊塢類型片,而不是華人導演李安。
就像李安自己所說,他的整個成長經歷都是「處於文化衝擊及調試的夾縫中,在雙方的拉扯下試圖尋求平衡」,在導演之路上,李安也是一直處於中西方文化衝擊及調試的夾縫中,從一開始試圖需求平衡,到最終李安選擇了向西方工業電影妥協,迎合好萊塢類型片套路,取得好萊塢式的成功。
而文化的拉扯,跟他的成長路徑有很大的關係。
在李安的少年時代,甚至終其一生,父親李升都對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1954年10月,李安出生在臺灣屏動潮州。李安的祖輩是江西的大戶人家,因為戰爭原因,父親李升不得不舉家遷往臺灣,李升爺爺臨終前的遺囑是要他們在臺灣「另起爐灶。」
經歷了戰爭年代,又承載著父輩殷切希望和世家大族的命運,李父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李父原本也是長子,28歲時就當上了江西崇仁縣縣長,來到臺灣後,在多所中小學擔任校長,後來調到臺南,先後擔任臺南二中、臺南一中的校長。面對剛剛出生的長子李安,李父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愛之深,望之深。李安的父親是一位傳統士大夫的家長,在對長子李安的教育上,有多愛就有多嚴厲。
李安從小就按照傳統家族長子的形式養育,逢年過節必須行跪拜禮,犯錯誤被打更是家常便飯。
可遺憾的是,李安沒能成為讓父親驕傲的兒子。
先是從小體弱,去看醫生成為家常便飯;後來上學時候數學成績不理想,以至於在考大學時候,兩度落榜,與學術之路無緣,只得被迫選擇藝專的影劇科。
在父親的高壓下,少年時李安就極度自卑和內向,高中時因為數學成績差,偏科嚴重,導致高考兩度落榜,沒能考上大學,而被迫選擇戲劇專業。
戲劇行業在李父心裡是下九流的行業,李安的成長路徑已經完全背離了他對長子的期許。李父每每看見四處公演的李安回來,就在飯桌上呵斥他。
而對於李安來說,他原本也是希望按照李父的「安排」考上大學,兩度高考落榜也在他的意料之外,選擇考取藝專也是無奈之舉。
「是戲劇選擇了我,我對它無法抗拒。」人生就像是戲劇一樣,柳岸後總歸是會有花明,意外選擇戲劇反而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出口。
無論是三年藝專還是國外求學,跟戲劇相關的日子,都讓李安慢慢擺脫了父親的陰影,有了一段充實而快樂的日子,尤其是在紐約大學求學期間,他拍了五部電影,多次獲得獎學金和影展大獎,這堅定了他的導演之路。
李安以優異的成績從紐約大學畢業,被美國著名經紀人籤約,前途一片光明。
可萬沒想到,剛畢業的李安職業生涯就跌入了谷底。
之所以陷入這種困境,一是因為初生牛犢的李安就撞上了美國的企劃煉獄,隔三岔五會有人因為他的學生作品找上門來,但是項目來來去去,劇本反覆修改,纏鬥好幾年之後就不了了之了。
二是因為當時一眼相中他的經紀公司一心讓他拍「大製作」,將許多小製作都拒之門外,但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又有什麼大製作會找上門來呢?
就這樣耗了6年,人到中年的李安的銳氣漸漸被磨平,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還要偶爾接受家裡的救濟,本來就傳統的李父,有多失望,可想而知。
直到1990年11月,李安打磨的劇本《推手》、《喜宴》在臺灣獲獎,否極泰來,才正式走上了導演之路。
李父的傳統士大夫式教育貫穿了李安的整個創作生涯,自從走上導演之路後,李安的電影總是帶著父子關係的影子。
從小被李父以傳統父子關係嚴厲教導的李安,在美國求學期間,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文化衝擊,對西方戲劇和文化的學習,讓他有了將自己從中國文化剝離出去的能力,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審視中國文化,審視傳統的父子關係。
在電影《推手》中,李安嘗試將一個傳統的父子關係重新放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權衡,電影看似溫和恬靜,但是實際上波濤暗湧,究竟父子在他國文化下,誰能取得主導權。
電影的最後,李安也給出了他心中的答案,重新被接回家的父親選擇了向兒子妥協。「只要你們過的好,我這把年紀,又算得上什麼呢?」
電影中的父親向兒子妥協了,但電影外的李父卻是出乎意料的固執。
1993年,《喜宴》獲得金熊獎時,父親建議他可以改行了。
拍完《理智與情感》後,父親還堅持讓他改行。
「小安,等你拍到50歲,應該可以得到奧斯卡,到時候就退休去教書吧!」
幾十年過去了,李父依然堅持讓他當戲劇系教授,走學術之路,功成名就的李安依然難以成為令他驕傲的長子。
一直到《臥虎藏龍》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李安才榮歸故裡,給母校臺南一中捐獻一百萬獎金,並發表了演講。而李父之間多年的心結,也終於慢慢打開了。
李安是一個柔軟的中國文人,但他骨子裡卻有一種堅定的不妥協的態度,與父親的抗爭,讓李安有了以西方式的技術外殼包裝中國式的情感表達的能力,這種能力在《臥虎藏龍》中達到一個高點。
《臥虎藏龍》為中國電影開山立碑,也為李安奪得了第一個奧斯卡,讓他在好萊塢成為了知名華人大導,但好萊塢有好萊塢的規則,要在好萊塢混,李安就要適應這種規則,做出一些妥協。
被好萊塢接納為自己人的李安,近年來,電影越來越好萊塢派了。
好萊塢派的電影,主張面向觀眾,而要想讓觀眾叫好又叫座,是有規律可循的,這種規律可以從票房結果進行推導,然後大量去複製這種規律,迎合觀眾,取得穩定的商業化成功,這也就是所謂的「好萊塢工業化。」在好萊塢,能夠揚名立萬的大導演,諸如大衛芬奇、卡梅隆或是史匹柏,在他們的電影中,我們都能看見好萊塢工業化電影的影子。
而李安,在成熟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化下,他的身上也越來越打上了好萊塢的烙印,追求更高的技術,更西化的文化,更被觀眾所接受的電影......但這對於華語電影來說,卻是越來越遠了。
許多觀眾都給予了李安極大的好評,國內的一眾導演似乎都成了他的反面。上世紀90年代初,李安拍攝了《飲食男女》,同時期,姜文拍攝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陳凱歌拍攝了《霸王別姬》、王家衛拍攝了《東邪西毒》,同時期,國內導演的作品質量有目共睹,可以說是全面壓制了李安,近幾年,雖然這些導演被人吐槽的爛片不少,但換個角度來說,他們也是在探索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未來。
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是包含中國文化、中國價值觀和中國市場規則的,無論是導演還是觀眾個人,都需要朝著這個方向進步,然而在中國電影史上,越來越西化的李安註定要成為編外人員。
近幾年來,李安更是將精力放在了技術層面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將它的重點放在了120幀4K上;三年後,《雙子殺手》再次將電影的重點放在了高幀3D上。這些電影越來越好萊塢派的電影,讓李安這個名字也在遠離中國觀眾。
當一個導演越來越關注技術層面而非人文情懷,那麼這個導演肯定是垂垂老矣。距離《臥虎藏龍》過去已經快20年了,我們懷念江湖,也懷念那個有文人氣節的大俠李安,希望仍在電影路上探索的李安能夠在下一部電影上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平衡,在中國電影史上再立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