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享譽國際的華人導演,李安的成就無人能及,他兩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兩獲金球獎最佳導演,兩獲威尼斯金獅獎,兩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樣的成績,恐怕未來幾十年都很難有人突破,但在功成名就的背後,李安也曾迷茫,也曾懷疑自己的人生,甚至一度6年賦閒在家靠老婆養。但也正是那6年的沉澱,才有了現在的輝煌,但這6年對任何一個男人來說恐怕都是一種煎熬,其他姑且不論,恐99%的男人都會被老婆削死。
1986年李安從美國伊利諾大學戲劇專業拿到碩士學位,但畢業後卻四處碰壁,沒有一個商人,會把錢拿給這個電影界的"菜鳥"打水漂。此時的李安非常鬱悶,弟弟李崗怕這個溫和卻有些懦弱的哥哥想不開,於是趕到美國開導他。
但讓這個弟弟尷尬的是,此時的李安生活非常拮据,甚至招待這個弟弟都有些捉襟見肘。
以至於弟弟不得不難為情地對哥哥說:「吃住算你的,出去玩就算我的。」
從小不喜歡讀書,唯有對電影鍾情的李安,沒想到這條路這麼艱難。那時他違背父親意願,拿著幾百美元到美國讀電影,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那麼殘酷。畢業後受限於皮膚問題,在白人統治的電影圈,李安沒有任何機會。
當年李安準備報考伊利諾大學,父親卻認為他太不現實,為了說服兒子,老人家還特意拿出一份資料,上面有一組數據:每年百老匯只有200個角色,卻又5萬人競爭。但固執的李安,沒有聽從父親的勸阻,執意踏上前往美國的航班。為此父親非常生氣,與兒子的關係也逐漸疏遠,近二十年父子間的對話不超過100句。
真等到畢業時,李安才發現父親是對的。在美國電影界,沒有背景的華人很難出頭。從1983年起,李安經歷了人生中最煎熬、最晦澀、甚至有些不堪的6年,這期間他只能幫劇組看看器材、做剪接助理或者其他打雜工作,而此時的李安已經將近30歲,還是一事無成。
這段時間的李安,內心非常彷徨,甚至恐懼接到家裡的電話,似乎家人的呼吸都會給他帶來壓力,家人還好說,在面對妻子和老丈人,自卑的李安甚至伸不直腰。
老丈人曾當眾怒懟:「這麼個大男人,怎麼不去找份工作?」
李安無言以對,自己的堅持到底是對是錯,他開始質疑。但妻子林惠嘉懂他的價值,他的價值不是去給人刷盤子賺幾十美金,不是每天拼死拼活賺回的那點家用,那會消耗他對於電影的熱情,更會磨平他創作的激情。
李安的妻子林惠嘉是他伊利諾大學的校友,主攻生物學,一直讀到博士,兩人因為觀看棒球比賽相識,同為臺灣留學生背景,讓兩人有很多共同語言,那時李安向林惠嘉勾勒著自己的電影夢,而她也為眼前這個儒雅、溫和的男人著迷。
就在李安最困難時,妻子堅定地嫁給他。當時的林惠嘉在一家小研究室做研究員,薪水非常少,但還要養活三口,那時已經有了大兒子李涵。而失業在家的李安除了創作劇本,每天就是做飯、帶孩子,猶如一個標準的"家庭主婦"。李安回憶那段歲月,常出現的一幕場景就是他一邊給兒子講故事,一邊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
但這樣的日子對一個男人而言太過摧殘,尤其是自尊心上的折磨,一度讓李安想要放棄自己的電影夢。在輾轉了幾個晚上後,李安覺得作為男人,自己應該面對現實,做夢的資格他已經沒了。於是他去社區大學報考電腦課程,準備以此為生,找一份安定的工作。但這一切很快被妻子發現,林惠嘉非常生氣,一晚上沒搭理他。
第二天在去上班之前,妻子突然轉過身李安說:「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李安,一方面為妻子的大氣所動容,同時更堅定了自己一定要搞好電影的決心。
之後的李安徹底沉下心來,努力創作劇本,並積極借鑑一些電影大師的創作手法,如《畢業生》導演邁克尼克爾斯,《處女之泉》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等,李安結合自己的東方價值觀,準備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電影之路。
終於在經過6年的蟄伏,李安創作的劇本《推手》和《喜宴》受到電影公司高層徐立功的賞識,並邀請李安執導,將它們搬上大熒幕。結果影片一炮而紅,在臺灣本土取得極高的票房,李安還憑藉《喜宴》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併入選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也正是依靠這兩部作品,讓李安馳名整個華人影壇。
之後李安一發不可收拾,逐漸衝出華人電影領域,開始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並最終成為好萊塢一線導演。
談起這些成績,他最想感謝的人,還是自己的妻子林惠嘉,正是她不計回報地6年付出,讓自己可以真正沉澱下來進行創作,也是她一句由衷的鼓勵,才讓自己沒有放棄電影夢。在李安的世界,妻子是恩人,更是最懂自己的女人。而林惠嘉現在更感謝那艱難的6年,它讓她擁有了世上最棒的男人和最完滿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