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李安的「父親三部曲」

2021-12-29 粽子的粉絲

花了一個國慶的時間,斷斷續續看完了李安出道後便一鳴驚人的三部作品——《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統稱「父親三部曲」)。在此之前我對李安作品的涉獵僅有兩部——一部是年少無知時在電腦硬碟裡挖掘到的《色戒》,另一部是大學時和同學一起去看結果中途睡著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正好最近也在讀李安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我對李安的興趣點在於:看似冷靜又害羞的人,怎麼能拍出那麼多令中外叫好的電影來?文化差異放在別的導演那也許是隔閡,放在李安這反倒成了優勢,這一點真的挺不容易的。

三部作品按喜好程度排序,我最喜歡《推手》、其次是《喜宴》、再者是《飲食男女》。《推手》講的是一個退休後來到美國、和兒子兒媳相聚卻在生活上發生了種種齟齬的太極拳師朱老先生的故事。在太極術語裡,「推手」是讓對方失去平衡以制勝的一種手段,但放眼到朱老的大半段人生裡,「推手」是他尋求文化和親情二者平衡的種種嘗試和努力。

每部電影都有一個「味兒」,對我來說《推拿》更多意味的不是妥協的無奈,而是妥協後的豁達。兒子想做孝子,但做孝子是不簡單的,老子想做慈父,但做慈父同樣是不簡單的。最後一人各退一步,保全了各自的尊嚴和幸福,也算是人生得以前進的一個辦法。至於是好是壞,100個讀者有100個哈姆雷特。

就像在朱老看來,中國人吃五穀雜糧、果木蔬菜是講究一個全方位的養生,而洋媳婦瑪莎為了保持身材卻只吃沙拉,飲食觀念的差異就讓二人產生了對彼此的不解。再加上語言的不通,只能靠兒子做中間人來傳情達意,自然矛盾就一步步放大。

李安出道拍的三部電影都離不開父親這個形象,也都找來郎雄先生來飾演,我猜應該是郎雄帶給了他印象裡關於父親的一些印象:或許是嚴肅時伴著面孔說話帶來的壓迫感,又或許是偶爾神情放鬆時開的一些幽默玩笑,總之這些都要歸功於一個好演員的多面性。

同樣是做人家的父親,郎雄飾演的三個角色看不到重複或者是雷同的影子。可惜老先生已在多年前去世,不然我猜他通過繼續和李安合作,還能給出更多精彩的父親角色。

人生就是和不同的人過招,如果非要分出一個所謂的「輸贏」,我想那也不過是這個人讓你學到了什麼,你又讓那個人學到了什麼。即使是血緣相關,也無法讓你一眼洞悉對方的性情。父母與子女再親,也要時刻記住對方都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所以你再愛都要保持距離。

(PS:由於拍處女作預算實在有限,李安把他的大兒子李涵都「薅」到片中客串混血兒兒子一角,真的好像!)

相比之下,第二部《喜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感受到了李安的幽默感。其實故事本身的設定也註定了會產生許多陰差陽錯的笑料:gay找來同妻假結婚,結果不小心「擦槍走火「有了個baby,父母知道他的性取向後還要假裝不知道,否則這個孩子能否成功落地還是一個問題。

這部作品裡兩個女性角色——配合倆男主演戲的微微、以及男主偉倫的媽媽戲份都不少,但她們都沒能突破女性真正意義上那層自由:偉倫他媽就不用說了,被傳統束縛的老一輩人,覺得結婚就是要對人有個交代、不辦喜宴就說不過去,即使兒子不愛女人也不能打掉女方肚子裡傳宗接代的種;微微雖然已經很有新式女子的範兒了,但最後也還是決定留下孩子,或許是不忍駁兩位老人的一片真心,也或許是想讓自己後半輩子有個牽掛。

總之這讓兩個男主看上去成為了最大贏家,性取向本身沒錯,不想讓父母傷心更沒錯,但當善意的謊言發酵成兩代人的悲劇,這個責任理應是大家一同來擔起。

李安在片中露臉說了一句: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背景是一群人大鬧喜宴,各種調戲新郎和新娘。在這樣的場合下,稍微「下流」一點是無妨的,借著一個皆大歡喜的場合來「宣洩」自己平日裡不敢釋放的慾念,揣著明白裝糊塗一向是中國人所擅長的。

電影裡我最覺感動的一幕是:威嚴固執的老父親放下身段接受了他真正意義上的「兒媳」Simmon,並懇求他和自己一起瞞過全家人,因為全家人正是擔心他承受不了兒子是個同性戀的打擊會一命呼嗚,才聯手製造了那麼多個謊言。

這種「你不知道我知道但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微妙氛圍,也許也是東方智慧的一種體現,也是戲劇的張力所在。

還有偉同好不容易敞開心扉和母親坦白性取向,母親卻一頭霧水絲毫聽不懂的樣子。從這點上看,偉同爸爸能有那麼高的「覺悟」真挺不容易的。不過我也看了其他一些影評的分析,分析出偉同爸爸實則也是個同性戀的結論……這個對我來說還有點難消化,我對此持中立看法。

《喜宴》是一出詼諧的鬧劇,但鬧到最後是個隱隱約約的悲劇,而不是什麼happy ending。李安在自傳裡說當年有人認為這部片子結局是個happy ending,搞得他很茫然很錯愕,甚至還有點惱怒(在我看來)。

我想一方面李安是惋惜該觀眾的思考不夠深入,另一方面也是遺憾自己的匠心沒被發現。畢竟「父親三部曲」的結局都是很有深意的,通過鏡頭語言去說明一些道理是隱晦的,也許還會有人誤解成他倉促就結了個尾。

(PS:《喜宴》的結尾是偉同父母離美過安檢,前身為軍人的老父親高高地張開雙臂,做出一個既是配合安檢但也是「投降」的雙關動作,他屈服於兒子的幸福,也屈服於新觀念撞擊下年輕一輩對傳統的掙脫。)

再說說「父親三部曲」裡最後一部電影《飲食男女》,前兩部李安都在單線敘事,集中講一條主線,但在這部作品裡他花了不同篇幅長度去講述三姐妹的故事。好處是可以埋更多伏筆,壞處是看起來沒有前兩部那麼容易讓人共情某個角色了。

三姐妹由鰥夫老父親(同樣是郎雄飾演)一手撫養長大,性格各異:老大就是我們過去流行調侃的「老處女」,年紀不小卻一直沒有嫁出去(其實是她不想),老二是個事業有成的「玩咖」(玩的是男人),老三是個深藏不露的「小心機girl」(搶了好友的男友)。

(PS:演員方面他們找得也是很準確,看一眼劇照你基本就能猜到三姐妹分別是哪個了。)


為什麼叫《飲食男女》呢?出自《禮記》裡那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說的就是人這一輩子,說穿了就在兩件事上徘徊——吃喝和情慾。但情慾一向是我們羞於拿到檯面上講的,只有美食能擺上檯面,於是「臺上臺下」這二者一結合,大家就會發現共性:本性的東西,你遮得了一時,遮不了一世。與其遮遮掩掩,倒不如正大光明。

獨自一人養大三女兒的朱父是個大廚,精通各大菜系,即使晚年失去味覺也能做出一桌好菜。但導演為什麼要引出「味覺失靈」這個細節呢?我也是看了其他人的影評分析才恍然大悟……

保持16年之久的獨身狀態,朱父想必壓抑了自己很大一部分的欲望。再加上父女之間的關係本來就自帶尷尬,也算是男女關係的一種,如何在朝夕相處中依舊感覺自在,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去想像。

所以朱父進二女兒房間裡,剛開始看到對方在熟睡,本是溫柔凝視著想要輕輕喚醒她,後來突然錯愕了一下,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不自然——也許是想到自己與她的關係一向緊張,突然的溫情會讓雙方尷尬,立刻又扮出一副兇巴巴的樣子。

當他有意去克制這些原本自然的溫情瞬間流露時,其實多少是有點反人性的。朱父也從未想過為什麼自己偏偏和二女兒槓了大半輩子,是因為她的個性最像他啊!不懂彎腰不懂示好,永遠擺出一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高冷架子。

三個女兒各有感情線,當你以為朱父是這個家中最「堅貞不屈」的存在時,他的能耐才讓我們跌破眼鏡——原來他早就和大女兒的同學錦榮(截圖右邊那位)勾搭上了,好你個李安,讓錦榮她媽出來當屏障,還以為黃昏戀情水到渠成,誰知到頭來成了老少戀?!

最後更讓我們想不到的是,看似最叛逆最想脫離家庭的二女兒,會成為堅守到最後的人。大姐小妹父親都奔向了各自未知的幸福,唯有她孤零零地守著這座待售的老屋。又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些外表看起來最不屑最吊兒郎當的人,也許內心恰恰是最保守最深情的……

李安說他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擅長拍女人戲,甚至於他實際上很厭煩女性的某些小情緒(也不是厭煩吧,就是他感覺自己處理不了),但拍出來往往效果都很好。其實他擅長拍的不是女人戲,而是一些微小細膩、別人發現不了的心靈困境,這些困境沒法用大白話說出來,因為說出來別人會嫌你屁事多,只有通過電影的藝術,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

(PS:末尾就上幾張美食截圖吧,這部電影真的很饞人……)


油蒸鱸魚


苦瓜排骨盅

驢打滾 豌豆黃 山楂糕 荷花酥


這三部電影構成了李安特色的「父親三部曲」,也讓他得以走出入行之初頹唐的人生,不再是一個「窩囊」的家庭煮夫。這三部電影共同指向了「家」這麼一個主題,你想擺脫這個地方,卻又無意識被它牽引;你以為你已經活出了自我,但家的某些價值觀依舊會成為你的羈絆,讓你在午夜夢回的時刻或煩惱、或感傷、或無奈、也或幸福。

不管你是守著這個家,還是已經出離到千裡之外,有一點你是無法否認的:就是家讓你成為現在這個你,它也會影響著以後那個你。比起地理距離,心靈距離或許才是我們要把握好的。

粽子的粉絲|一個很私人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李安的父親三部曲
    劇情並不跌宕起伏,也沒有動作大片的場景,全是生活瑣事,但很奇怪,看起來居然不沉悶,偶爾把人逗笑,但並不是哈哈大笑,有起伏,但不跌宕,有感動,但並不泛濫,平淡得不像是電影,太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了。有人說,李安是最會在西方背景下拍中國家庭故事的人,我覺得可以把「西方背景幾個字去掉」,當然,我看電影不多,可以說很片面。
  • 中國電影人物|李安及父親三部曲
    更可貴的是,早期李安拍攝的「父親三部曲」無論在李安個人的導演生涯中還是在華語電影史上都可以被奉為是經典之作,這對於當時李安所面對的困難來說難能可貴。所謂「父親三部曲」指的是早期李安拍攝的以父親為中心形象並在此基礎上呈現父子(女)矛盾的三部影片。
  • 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揭示了父子關係的哪些殘酷真相
    李安20年前拍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父親三部曲中,我個人最喜歡這部《飲食男女》,畢竟是個吃貨,片頭幾分鐘,老頭兒的廚藝秀,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完美展示了技藝的美感,每次看,我都饞。而且,每次看,我都有一種隱秘的渴望:好想有個這樣廚藝高超的爹……哪怕有這樣一個親戚都行,我可以腆著臉去蹭飯。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如果他從82年就開始拍攝長片,那麼李安也就成不了今天的李安,至少是個平平無奇的導演,因為他前期拍攝的6部短片都不怎麼樣…鍾愛的「三部曲」相信一次看完《喜宴》、《推手》、《飲食男女》這三部「家庭三部曲」或「父親三部曲」,最大的感受都是:李安簡直太有才了!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相信一次看完《喜宴》、《推手》、《飲食男女》這三部「家庭三部曲」或「父親三部曲」,最大的感受都是:李安簡直太有才了!屬於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李安曾經在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中坦言,自己是一個「逆子」但他無法擺脫父親的影響,父親的細微舉動都會給他造成壓力,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李安,父親是中學校長,李安是家中的長子,其父親也是長子
  • 父親三部曲
    一直覺得,李安是拍完父親三部曲之後才真正和父親和解,走出父親的影響,創造出更加輝煌的影像帝國,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世界。
  • 李安《父親三部曲》:中國父親的三種困局,傳統中國的三種困境
    引言:父親,家庭與社會在世界影史上,有許多經典的「三部曲」電影,比如愛情題材的《愛在三部曲》,科幻題材的《黑客帝國三部曲》,奇幻題材的《指環王三部曲》。而對中國觀眾來說,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了。每一部影片,著眼點雖然是父親,但都對家庭進行了深刻的解剖,並進而折射出一個社會的面貌。看起來是中國父親的三種困局,卻蘊含著傳統中國的三種困境。
  • 李安這父親三部曲,道盡了父親老去後的孤獨
    在李安的《飲食男女》中,朗雄扮演的父親朱師傅,和三個女兒的關係一直看起來不是很融洽。反而,他對於鄰居的女兒姍姍,卻很易於表達。前幾天,我重新看了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李安的第一部作品《推手》中,父親老朱孤獨得可憐。
  • 導演李安如何讓《父親三部曲》迎向一個善良的結局
    李安《父親三部曲》 總有人說,沒看過「父親三部曲」,就不足以談論李安導演,從1991年的《推手》、1993年的《喜宴》到1994年的《飲食男女》,這三部電影通俗卻情真,每個人皆能在其中望見似曾相識的影子,以家庭、傳承與孝順等傳統角度,如實記錄臺灣早期社會家庭形態的轉變與逐漸瓦解的軌跡,不僅於父子與父女的互動中呈現東西方的觀念差異,更照映新舊時代交替下的文化衝擊,正因導演親自面臨此段時代過渡期,一方面能透視傳統價值存在的理由
  • 李安父親三部曲 倫理道德傳承香火 之於我們的故事
    總有人說,沒看過父親三部曲,就不足以談論李安導演,從1991年的《推手》、1993年的《囍宴》到1994年的《飲食男女》,這三部電影通俗卻情真,每個人皆能在其中望見似曾相識的影子,以家庭、傳承與孝順等傳統角度。
  • 不談120幀,談談李安的喜宴
    他出道之初的「家庭三部曲」(也叫父親三部曲)先是看了《推手》和《飲食男女》,有些失望,直到看完《喜宴》,才覺得李安不愧是李安。母親去找威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求威威留下孩子,不要告訴父親。父親最後離開機場時舉起手來接受安檢。這一幕有人解釋為對生活的投降,有人解釋為從壓抑中釋放。可是這一點都不重要。李安似乎試圖告訴我們的是人都是要妥協的。
  • 李安三部曲之《喜宴》
    點擊藍字關注最近特別喜歡看李安導演的作品,今天說的就是李安的《喜宴》這部影片,《喜宴
  • 郎雄:李安的「御用爸爸」,華人心中「最完美父親」
    當李安還寂寂無名的時候,他遇到了郎雄,兩人合作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飲食男女》。自此,李安逐漸聲名鵲起,而郎雄成為「亞洲之父」。著名華人導演李安,最早出品的三部電影:《喜宴》、《推手》、《飲食男女》被稱為「父親三部曲」。
  • 父親節前,說說李安的這部電影
    後天是父親節,巧合的是,這周剛好在課上給學生講起李安的「父親三部曲」,尤其是《喜宴》。《喜宴》是「父親三部曲」的第二部。父親三部曲是李安揚名立萬、開宗建派、奠定自身影壇地位和未來思考重心的作品,也是他溫和思辨的哲學、哀而不傷的美學、舉重若輕的文化心理學一次集中而典型的體現。父親是這三部曲的題眼,是核心的關鍵詞。為什麼是父親而不是母親?
  • 「中國好父親」郎雄,與李安攜手探索「父親之道」,最終成就彼此
    李安及郎雄的「緣」:父親三部曲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作為模版改編出來的。因為在現實中,李安也有著一位中國式標準「嚴父」。這位老父親非常傳統,像《推手》的朱老先生一樣,對禮數有著近乎是偏執的要求,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還要求李安逢年過節要行跪拜禮。
  • 喜宴丨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之二
    在看《喜宴》以前,我也聽過李安這個大名。但一直不知道這個三次斬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導演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直到看了本片,我才知道李安爐火純青的功力,沒有跌宕起伏的曲折,卻讓你跟著他悠閒的步調身歷其境。 記得李安以前在採訪中說過:「在變化得太快的社會中,孝道該何去何從。人好像只能去接受和追趕這些變化,其實是很無奈與惆悵的。」
  • 李安和他的「中國父親」
    在李安執導的電影《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被稱為「父親三部曲」)裡,郎雄扮演了三個典型的中國父親。他們在事業上受人敬仰,在家庭裡說一不二,但大多不善言辭,習慣隱忍,更不懂得如何表達愛意、袒露自我,訴說痛苦,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推手》裡,77歲的太極拳大師朱父退休後,從北京搬到美國和兒子曉生住了一個月。
  • 李安早期經典影片家庭三部曲,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家」
    那就是李安導演早期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而不少影迷卻不知道他早期的作品都是非常中國化的,最經典的當屬今天要推薦的家庭三部曲。 李安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華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家」這個華人最複雜也最根深蒂固的文化符號有著最深刻的理解和解讀。在《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三部影片中,李安用太極拳、中國書法、中國飲食文化、婚宴民俗等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得非常深刻。
  • 郎雄,李安電影裡中國式父親的縮影
    今天借父親節,重溫一下李安的「家」三部曲,對郎雄連續三部飾演的父親角色印象至深,今天摘自網絡一篇關於郎雄的父親形象和李安導演電影中的家庭觀給大家做一篇分享
  • 父親三部曲:一半是父親,一半是文化
    ,而且這些電影在世界範圍內都有一定的影響力,當然在中國關於父親的影片也有很多,但能走出中國讓更多人熟知中國傳統文化下父親這一形象的,繞不開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這三部電影也被稱為家庭三部曲,因為這三部影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深層次表現,為我們展現了「複雜又立體的中國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