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個國慶的時間,斷斷續續看完了李安出道後便一鳴驚人的三部作品——《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統稱「父親三部曲」)。在此之前我對李安作品的涉獵僅有兩部——一部是年少無知時在電腦硬碟裡挖掘到的《色戒》,另一部是大學時和同學一起去看結果中途睡著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正好最近也在讀李安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我對李安的興趣點在於:看似冷靜又害羞的人,怎麼能拍出那麼多令中外叫好的電影來?文化差異放在別的導演那也許是隔閡,放在李安這反倒成了優勢,這一點真的挺不容易的。
三部作品按喜好程度排序,我最喜歡《推手》、其次是《喜宴》、再者是《飲食男女》。《推手》講的是一個退休後來到美國、和兒子兒媳相聚卻在生活上發生了種種齟齬的太極拳師朱老先生的故事。在太極術語裡,「推手」是讓對方失去平衡以制勝的一種手段,但放眼到朱老的大半段人生裡,「推手」是他尋求文化和親情二者平衡的種種嘗試和努力。
每部電影都有一個「味兒」,對我來說《推拿》更多意味的不是妥協的無奈,而是妥協後的豁達。兒子想做孝子,但做孝子是不簡單的,老子想做慈父,但做慈父同樣是不簡單的。最後一人各退一步,保全了各自的尊嚴和幸福,也算是人生得以前進的一個辦法。至於是好是壞,100個讀者有100個哈姆雷特。
就像在朱老看來,中國人吃五穀雜糧、果木蔬菜是講究一個全方位的養生,而洋媳婦瑪莎為了保持身材卻只吃沙拉,飲食觀念的差異就讓二人產生了對彼此的不解。再加上語言的不通,只能靠兒子做中間人來傳情達意,自然矛盾就一步步放大。
李安出道拍的三部電影都離不開父親這個形象,也都找來郎雄先生來飾演,我猜應該是郎雄帶給了他印象裡關於父親的一些印象:或許是嚴肅時伴著面孔說話帶來的壓迫感,又或許是偶爾神情放鬆時開的一些幽默玩笑,總之這些都要歸功於一個好演員的多面性。
同樣是做人家的父親,郎雄飾演的三個角色看不到重複或者是雷同的影子。可惜老先生已在多年前去世,不然我猜他通過繼續和李安合作,還能給出更多精彩的父親角色。
人生就是和不同的人過招,如果非要分出一個所謂的「輸贏」,我想那也不過是這個人讓你學到了什麼,你又讓那個人學到了什麼。即使是血緣相關,也無法讓你一眼洞悉對方的性情。父母與子女再親,也要時刻記住對方都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所以你再愛都要保持距離。
(PS:由於拍處女作預算實在有限,李安把他的大兒子李涵都「薅」到片中客串混血兒兒子一角,真的好像!)
相比之下,第二部《喜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感受到了李安的幽默感。其實故事本身的設定也註定了會產生許多陰差陽錯的笑料:gay找來同妻假結婚,結果不小心「擦槍走火「有了個baby,父母知道他的性取向後還要假裝不知道,否則這個孩子能否成功落地還是一個問題。
這部作品裡兩個女性角色——配合倆男主演戲的微微、以及男主偉倫的媽媽戲份都不少,但她們都沒能突破女性真正意義上那層自由:偉倫他媽就不用說了,被傳統束縛的老一輩人,覺得結婚就是要對人有個交代、不辦喜宴就說不過去,即使兒子不愛女人也不能打掉女方肚子裡傳宗接代的種;微微雖然已經很有新式女子的範兒了,但最後也還是決定留下孩子,或許是不忍駁兩位老人的一片真心,也或許是想讓自己後半輩子有個牽掛。
總之這讓兩個男主看上去成為了最大贏家,性取向本身沒錯,不想讓父母傷心更沒錯,但當善意的謊言發酵成兩代人的悲劇,這個責任理應是大家一同來擔起。
李安在片中露臉說了一句: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背景是一群人大鬧喜宴,各種調戲新郎和新娘。在這樣的場合下,稍微「下流」一點是無妨的,借著一個皆大歡喜的場合來「宣洩」自己平日裡不敢釋放的慾念,揣著明白裝糊塗一向是中國人所擅長的。
電影裡我最覺感動的一幕是:威嚴固執的老父親放下身段接受了他真正意義上的「兒媳」Simmon,並懇求他和自己一起瞞過全家人,因為全家人正是擔心他承受不了兒子是個同性戀的打擊會一命呼嗚,才聯手製造了那麼多個謊言。
這種「你不知道我知道但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微妙氛圍,也許也是東方智慧的一種體現,也是戲劇的張力所在。
還有偉同好不容易敞開心扉和母親坦白性取向,母親卻一頭霧水絲毫聽不懂的樣子。從這點上看,偉同爸爸能有那麼高的「覺悟」真挺不容易的。不過我也看了其他一些影評的分析,分析出偉同爸爸實則也是個同性戀的結論……這個對我來說還有點難消化,我對此持中立看法。
《喜宴》是一出詼諧的鬧劇,但鬧到最後是個隱隱約約的悲劇,而不是什麼happy ending。李安在自傳裡說當年有人認為這部片子結局是個happy ending,搞得他很茫然很錯愕,甚至還有點惱怒(在我看來)。
我想一方面李安是惋惜該觀眾的思考不夠深入,另一方面也是遺憾自己的匠心沒被發現。畢竟「父親三部曲」的結局都是很有深意的,通過鏡頭語言去說明一些道理是隱晦的,也許還會有人誤解成他倉促就結了個尾。
(PS:《喜宴》的結尾是偉同父母離美過安檢,前身為軍人的老父親高高地張開雙臂,做出一個既是配合安檢但也是「投降」的雙關動作,他屈服於兒子的幸福,也屈服於新觀念撞擊下年輕一輩對傳統的掙脫。)
再說說「父親三部曲」裡最後一部電影《飲食男女》,前兩部李安都在單線敘事,集中講一條主線,但在這部作品裡他花了不同篇幅長度去講述三姐妹的故事。好處是可以埋更多伏筆,壞處是看起來沒有前兩部那麼容易讓人共情某個角色了。
三姐妹由鰥夫老父親(同樣是郎雄飾演)一手撫養長大,性格各異:老大就是我們過去流行調侃的「老處女」,年紀不小卻一直沒有嫁出去(其實是她不想),老二是個事業有成的「玩咖」(玩的是男人),老三是個深藏不露的「小心機girl」(搶了好友的男友)。
(PS:演員方面他們找得也是很準確,看一眼劇照你基本就能猜到三姐妹分別是哪個了。)
為什麼叫《飲食男女》呢?出自《禮記》裡那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說的就是人這一輩子,說穿了就在兩件事上徘徊——吃喝和情慾。但情慾一向是我們羞於拿到檯面上講的,只有美食能擺上檯面,於是「臺上臺下」這二者一結合,大家就會發現共性:本性的東西,你遮得了一時,遮不了一世。與其遮遮掩掩,倒不如正大光明。
獨自一人養大三女兒的朱父是個大廚,精通各大菜系,即使晚年失去味覺也能做出一桌好菜。但導演為什麼要引出「味覺失靈」這個細節呢?我也是看了其他人的影評分析才恍然大悟……
保持16年之久的獨身狀態,朱父想必壓抑了自己很大一部分的欲望。再加上父女之間的關係本來就自帶尷尬,也算是男女關係的一種,如何在朝夕相處中依舊感覺自在,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去想像。
所以朱父進二女兒房間裡,剛開始看到對方在熟睡,本是溫柔凝視著想要輕輕喚醒她,後來突然錯愕了一下,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不自然——也許是想到自己與她的關係一向緊張,突然的溫情會讓雙方尷尬,立刻又扮出一副兇巴巴的樣子。
當他有意去克制這些原本自然的溫情瞬間流露時,其實多少是有點反人性的。朱父也從未想過為什麼自己偏偏和二女兒槓了大半輩子,是因為她的個性最像他啊!不懂彎腰不懂示好,永遠擺出一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高冷架子。
三個女兒各有感情線,當你以為朱父是這個家中最「堅貞不屈」的存在時,他的能耐才讓我們跌破眼鏡——原來他早就和大女兒的同學錦榮(截圖右邊那位)勾搭上了,好你個李安,讓錦榮她媽出來當屏障,還以為黃昏戀情水到渠成,誰知到頭來成了老少戀?!
最後更讓我們想不到的是,看似最叛逆最想脫離家庭的二女兒,會成為堅守到最後的人。大姐小妹父親都奔向了各自未知的幸福,唯有她孤零零地守著這座待售的老屋。又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些外表看起來最不屑最吊兒郎當的人,也許內心恰恰是最保守最深情的……
李安說他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擅長拍女人戲,甚至於他實際上很厭煩女性的某些小情緒(也不是厭煩吧,就是他感覺自己處理不了),但拍出來往往效果都很好。其實他擅長拍的不是女人戲,而是一些微小細膩、別人發現不了的心靈困境,這些困境沒法用大白話說出來,因為說出來別人會嫌你屁事多,只有通過電影的藝術,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
(PS:末尾就上幾張美食截圖吧,這部電影真的很饞人……)
油蒸鱸魚
苦瓜排骨盅
驢打滾 豌豆黃 山楂糕 荷花酥
這三部電影構成了李安特色的「父親三部曲」,也讓他得以走出入行之初頹唐的人生,不再是一個「窩囊」的家庭煮夫。這三部電影共同指向了「家」這麼一個主題,你想擺脫這個地方,卻又無意識被它牽引;你以為你已經活出了自我,但家的某些價值觀依舊會成為你的羈絆,讓你在午夜夢回的時刻或煩惱、或感傷、或無奈、也或幸福。
不管你是守著這個家,還是已經出離到千裡之外,有一點你是無法否認的:就是家讓你成為現在這個你,它也會影響著以後那個你。比起地理距離,心靈距離或許才是我們要把握好的。
粽子的粉絲|一個很私人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