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這父親三部曲,道盡了父親老去後的孤獨

2020-08-29 庫布小丑

中國人總喜歡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善於表達的。

李安的《飲食男女》中,朗雄扮演的父親朱師傅,和三個女兒的關係一直看起來不是很融洽。

反而,他對於鄰居的女兒姍姍,卻很易於表達。

大廚朱師傅每個禮拜天為三個女兒準備豐盛大餐,卻在飯桌上和女兒們始終處於很怪的境地。

但對於姍姍,他卻可以每天在廚房做出一道道好菜,打包成便當送到學校給姍姍吃。

甚至,還愛屋及烏地接受姍姍的同學們點菜,成為姍姍班級的御用廚師。

這個事情還是有原因的,本片結尾已告知。

但我覺得朱師傅對姍姍的好,也不完全是因為結尾說的那個原因。

我覺得朱師傅從姍姍身上,看到了自己女兒小時候的樣子。

子女大了,卻疏遠了。

小時候的事,成為了回憶。

三個女兒雖然和自己住,但都有自己的生活,朱師傅依然感覺一個人孤零零。

和三個女兒的關係或多或少有種角力在其中。

於是,姍姍成為朱師傅美好回憶的延續,也是順理成章。

前幾天,我重新看了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

以前我看的時候,一直是站在子女的角度來看朗雄在其中塑造的三個父親形象。

那時候,我覺得這種父親實在很奇葩。

但這回,站在朗雄這幾個父親角色的角度上來看這三部電影,我突然覺得這三個父親形象有一個共性:孤獨。

李安的第一部作品《推手》中,父親老朱孤獨得可憐。

老朱是一個傳統到骨髓的中國男人,他在年老之時,被兒子接到了美國。

開場之時,李安就通過幾個場景,來表述老朱那份兒孫在膝下,卻享不到天倫的孤獨。

這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衝突。

吃飯之時,父親吃著紅燒肉,而媳婦吃著麵包沙拉。

老朱無法明白,為什麼減肥要吃素,難道不是葷素搭配,達到平衡才是養生嗎?

我也吃肉,為什麼我就不胖?

和媳婦之間言語不通,基本只能靠手勢來交流,還交流得磕磕巴巴。

一個屋子兩個世界:一邊是洋媳婦瑪莎在電腦前寫作,一邊是老朱早起練推手,看京戲打發時間。

這樣一個全景構圖,再次表達了一個房裡兩個世界的疏感。

不僅孤獨,老朱還無奈。

兒子好心接父親到美國享福,卻沒想到,與文化,環境格格不入的父親,不僅沒享到福,還引發了兒子家庭大地震。

扔菸頭在草坪上,有媳婦可以在背後幫他撿;

聽京戲,媳婦雖然受不了,但依然想出折中的辦法,塞可以給他一個耳機;

但兒子天天在外面工作,媳婦有自己的事要做,沒人能夠陪著語言不通的他。

所以,無聊得要去家附近走走的老朱,自己走失了。

或許在以前年輕的時候還不會這樣,但最後被找回來的老朱,說了一句:

奇怪,怎麼走著走著,就看不見教堂塔尖了。

其實,從表象來說,讓兒子難做,讓兒子家庭不和諧,並不是大部分父親願意做的。

老朱除了孤獨,還有一種廉頗老矣,不能飯的無力感。

即使是練了一身好武功,但在美國的生活,老朱卻處處受到掣肘。

這種無力感,說白了,就是已無力照顧子女,反而想著自己成為子女負擔的挫敗感。

他在這個環境下,也就只剩骨氣了。

那種骨氣,是為了保留自己心中的那份尊嚴。

《推手》的結尾還是比較和諧的,但老朱出走的那段,還是讓我覺得五味雜陳。

兒子打算送他去養老院,但心裡明白得很的老朱,不等兒子說,自己出走了。

並不完全是因為他體諒兒子。

老朱這樣的人,兒子開了口,難道他會硬賴著?

只是,讓兒子說出口,他心裡的難受勁會更為加倍。

所以,他留下的紙條上寫著:

我老了,但這點志氣還有,老人家用不著你們趕,我自己會走。

常言道,共患難容易,共安樂難,想不到這句話,應驗在你我父子身上。。。

不要找我,安心過著你們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們全家。

到了第二部中的《喜宴》,朗雄扮演的父親老高,雖然沒有那麼可憐,但依然孤獨。

《喜宴》講了一場鬧劇:父母希望在美國的兒子能儘快結婚,但兒子隱瞞了自己是同性戀這事。為了應付父母,兒子在美國假結婚,沒想到,父母聞訊,千裡迢迢趕來把持參加婚禮。

通過對於一場婚宴的描繪,李安拍出了在這樣的場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眾生相。

中國人含蓄,所以借著喜慶這類的場合,他們心理得到了釋放,於是行為則較之以往出挑。

在婚宴上,大家玩親新娘的遊戲。

名正言順讓新郎大喝特喝。

玩平時我們覺得羞羞的整新人遊戲。

鬧洞房,讓新人在被子裡面把衣服統統出去丟出被子。

這一切行為,卻是因為一個原因:喜慶,大家開心。

往往這些行為的開頭,是大家入席,然後家長或主持人在臺上致辭,感謝來賓,感恩,希望新人以後的路越走越順。

在這場戲裡,李安這句話說得好,也赤裸裸:

可《喜宴》中這場婚宴,卻是一番折騰後才有的。

本來兒子就想著簡單公證下,晚上家人吃個飯就行了。

但父母不樂意了:人生大事,怎麼能就這樣草率了事?

潛臺詞是:我老高的兒子結婚,你這麼草率,我面子哪裡擱?

但面上卻要說:你不能委屈了新娘子。

看,中國的文化就是這麼精深。

再說回父親老高。

又是一個老來孤獨的老人。

當年的老高,是指揮上萬人,威風異常的師長。

老去,身邊就剩下老婆,大廚。

可以說,他的人生願望,就剩下看孩子結婚生子,讓這件事來完滿老高的人生。

這樣的老高,比《推手》中的老朱自尊心更強。

前半生的戎馬生涯那一股傲氣,讓他到了老年更難放下自己心中的那股身段。

但現實是他真的老了,只是他不願意承認。

於是,他變得更為敏感。

恰恰,兒子擅自做主婚禮的事,打到了老高的敏感之處。

才會有後來,在美國餐廳遇到以前的下屬,聽到下屬在兒子面前描述老高以前多受人敬重時,老高會那麼開心。

前下屬要為他一手操辦兒子的婚禮,並保證讓老高很有面子之時,我覺得除了感激,老高心裡更有一種驕傲:

還是很多人敬重我的,即使在美國也有。

所以說,人老了,很多時候就像個小孩子,要人哄。

兒子結婚當天,老高兒子叫過來,說著小時候,兒子最喜歡躺在他肚子上的故事。

仿佛,老高依然是那個能指引孩子的人。

兒子只能尷尬地配合著。

在新娘敬茶之時,一番中國傳統式說辭,把新娘說哭了,老高的第一反應是:

我說的還不錯吧,還媳婦都感動了。

散場之時,下屬問他還滿意不,他依然是端著範兒,握手說出一聲:謝謝你。

然後走了。

其實他又何嘗不知道大家在哄他,只不過他不願意承認罷了。

這又是一種孤獨。

明知道別人把他當孩子,但還不能說破。

這是很微妙的一種心理。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老高也在配合著大家。

《喜宴》片尾,早知道兒子同性戀身份的老高,對兒子的同性伴侶說了很妙的一句話:

如果我不讓他們騙我的話,我怎麼抱得了孫子呢?

這句話,可以說老高是老謀深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還不是因為老高覺得自己老去之後那種無寄託,才需要這樣一個孫子來填補兒子的空缺。

所以,他也感慨了:我也不懂這(樣做)是為什麼?

這樣的孤獨,在李安這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飲食男女》中,得到了三者中最為圓滿的結局。

《飲食男女》中,朱師傅和三個女兒的關係一直不融洽,甚至還幾次暗中角力。

他有著很多家長傳統的價值觀:

--身為大廚,卻不讓女兒走自己的路,只因他覺得哪有女人家做大廚的。

這句話背後的潛臺詞,我覺得他是在告訴自己:一輩子和廚房煙火打交道,哪有前途啊。

但他卻忽略了女兒的感受,女兒本身想走這條路,就被他硬生生地掐死了。

還記得朱師傅喊二女兒起床的場景嗎?

二女兒睡著之時,朱師傅是很輕柔很慈愛地喊她起床的。

但二女兒醒來後,朱師傅立馬變成另一個人,不是語氣立馬改變,就是轉身出門。

這樣一個男人,其實有著絕對的父權主義思想,很傳統。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我一直覺得是全世界最為博大精深的。

吃得精,吃得細,不厭其煩,還要吃得漂亮,享受。

那一桌菜,更是中國人關係連接的紐帶,橋梁。

而吃之所以會成為一種文化,就因為餐桌上的事,不僅僅是吃而已。

中國文化中,吃飯有吃飯的規矩,長輩先吃,主人招呼大家起筷,按照等級輩分,大家分著席上的座次,體現著身份尊卑。

那吃飯的心思,或隱而不發,或趁著大家都在把心事說出來,或借著餐桌明提暗示。

這種文化,久了,就成了只可意會無法言喻的內容。

通過吃,借著一桌桌的菜,李安用《飲食男女》講述了這樣一段父女關係。

這次更為傳統,不再有著那麼重的文化衝突,而是講述了中國人傳統內核裡那種細膩的情感。

那種情感,從來不在那桌菜式上。

大女兒宣布嫁人是在餐桌上。

當天宣布,當天離家。

那天晚上,朱師傅只是站在門口,看著女兒和新女婿離開自己身邊。

這女兒,原本還以為自己會陪著父親走完一輩子的。

三女兒宣布結婚,並告知家人自己已懷孕,也是在餐桌上。

同樣,當天宣布,當天走。

那天晚上,朱師傅也是站在門口,看著女兒和新女婿離開自己身邊。

依然,還是一句話不說。

而叛逆的二女兒,也是在飯桌上告訴家人:我花了全部積蓄買了房,打算搬出去住了。

朱師傅心裡當然也是不樂意,但依然不願意表達。

但後來,二女兒宣布投資打水漂,依然是在餐桌上。

朱師傅為她夾起一塊螃蟹,依然用著那種父親的語調說出:「當然,這個家,你還是可以住下去。」

是有這樣的父親,他會一直覺得子女很需要他。

年輕的時候,是由於對子女的責任。

老了後,是害怕子女離去後的孤獨。

但作為父親,他又不願意讓子女知道自己脆弱的一面。

雖然,他也明白父母和子女間的愛,是為了最終的分離。

但,他或許很不願意承認。

就像李安讓朱師傅喪失味覺,卻總是下廚做菜的設定。

那個廚房,只能他一個人用。

以下還是我的感受,不是解讀:

女兒是他這一生中尤為重要的人,但父女相處起來卻沒有那麼融洽,豈不是無味?

就像最拿手的廚藝,卻隨著年歲增長無法再嘗出味道。

可即使如此,老朱還是在做菜給女兒吃。

這門手藝使他驕傲,儘管沒有了味覺,豈能說放就放?

就像他和女兒,關係處到這個份上,卻豈能說愛咋咋地?

我覺得其實這不是父愛的偉大,而是一種家庭關係中存在的因素。

老去後完全放手子女的父母,其實生命很大一部分就空了。

如何能樂意?

長大後想要自由的子女,卻還被父母當成小孩處處要管。

又如何能樂意?

但父母和子女間的紐帶總歸是斷不了的。

所以,連接在這條紐帶上那種說不清楚的愛,卻成了兩代人之間相互角力的點。

隨著這樣的角力繼續,父母和子女間會覺得雙方慢慢疏離。

於是,對於老去的父母來說,這種孤獨感慢慢起來了。

在《飲食男女》這個結局,其實我感覺老朱那種孤獨走到了極致。

劇透就不要了,看過的朋友都知道,沒看過的,會剝奪您的觀影樂趣。

這種孤獨,就是老朱在餐桌上宣布的那件事。

這事真的驚世駭俗,而驚世駭俗的原因,是因為父親老了。

老了,所以讓人無法理解,連自己的女兒也一下子無法接受。

老了,再沒有時間把人生當成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

但幸好,這一系列折騰後,《飲食男女》的結局,卻是三部曲中最為圓滿的。

最終父女關係破冰。

最終依舊鏡頭停留在飯桌上。

角色調換,父親不說,心裡卻承認了自己的老去。

於是,廚房讓給了二女兒。

每個女兒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最終,這餐飯只剩下二女兒和他一起吃。

在李安的鏡頭下,這種情緒卻也從來不用靠諸多言辭來表達。

父女間的感情,依舊無需太多言語,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父親一句:我的味覺,恢復了。

女兒懂了。

女兒一句:爸。

父親懂了。

足矣。

相關焦點

  • 李安《父親三部曲》:中國父親的三種困局,傳統中國的三種困境
    引言:父親,家庭與社會在世界影史上,有許多經典的「三部曲」電影,比如愛情題材的《愛在三部曲》,科幻題材的《黑客帝國三部曲》,奇幻題材的《指環王三部曲》。而對中國觀眾來說,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了。每一部影片,著眼點雖然是父親,但都對家庭進行了深刻的解剖,並進而折射出一個社會的面貌。看起來是中國父親的三種困局,卻蘊含著傳統中國的三種困境。
  • 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揭示了父子關係的哪些殘酷真相
    李安20年前拍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父親三部曲中,我個人最喜歡這部《飲食男女》,畢竟是個吃貨,片頭幾分鐘,老頭兒的廚藝秀,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完美展示了技藝的美感,每次看,我都饞。而且,每次看,我都有一種隱秘的渴望:好想有個這樣廚藝高超的爹……哪怕有這樣一個親戚都行,我可以腆著臉去蹭飯。
  • 「中國好父親」郎雄,與李安攜手探索「父親之道」,最終成就彼此
    經歷相似的兩人見面後一拍即合,李安對郎雄老師的形象和演技深感滿意,郎雄老爺子對李安作為導演的敬業與深思熟慮感到安心,兩人甚至通過片場合作成為了「忘年交」,正是在兩人的合作無間下,李安拍出了讓自己聞名全球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而這三部電影,也確定了郎雄老師成為「中國好父親」的地位。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年執導30分鐘的短片《蔭涼湖畔》,到1992年執導一個多小時的電影《推手》,期間有長達10年的蟄伏期,這段時間無疑為李安的創作提供了更多源自生活的靈感,也正是這10年成就了他。相信一次看完《喜宴》、《推手》、《飲食男女》這三部「家庭三部曲」或「父親三部曲」,最大的感受都是:李安簡直太有才了!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李安從1982年執導30分鐘的短片《蔭涼湖畔》,到1992年執導一個多小時的電影《推手》,期間有長達10年的蟄伏期,這段時間無疑為李安的創作提供了更多源自生活的靈感,也正是這10年成就了他。如果他從82年就開始拍攝長片,那麼李安也就成不了今天的李安,至少是個平平無奇的導演,因為他前期拍攝的6部短片都不怎麼樣…鍾愛的「三部曲」相信一次看完《喜宴》、《推手》、《飲食男女》這三部「家庭三部曲」或「父親三部曲」,最大的感受都是:李安簡直太有才了!
  • 他曾是李安的「御用中國父親」,有最經典的「中國式父親」形象
    他可以說是李安的御用父親,李安曾這樣評價過他:「郎叔的臉是五族共和,不論亞洲人、西方人都覺得他像中國父親無論我挖掘表現他哪一個面向,就是很中國。他也不要做什麼,但中國五千年來的壓力好象都扛在他身上,同時內在流露出一股幽默感,就是『形象』和『氣質』對味,這是他跟我的一種緣份,也是觀眾跟他的一種緣份。」
  • 李安和他的「中國父親」
    1990年代,郎雄去日本福岡參加影展,從電影院一出來,就有很多日本女孩圍著他拍照。她們說,「日本從小津安二郎之後,就沒有一個東方演員能像父親那樣給人安定感,郎雄能給人安定感。」第一次看到這張臉時,導演李安正在為他的第一部電影《推手》選角,他立即敲定60歲的郎雄飾演父親,「就是他,他長了一張五族共和的臉」。
  • 導演李安如何讓《父親三部曲》迎向一個善良的結局
    也許此生無緣見到你的父親,卻察覺了那道如影隨形的複雜陰影,沉默地安置後方,李安正代表了一代人的縮影,其父親,就如多數人的父親,是深深影響這代人一輩子的重要人物,無論離家、歸巢、壓力、期許所有掙扎拉扯都來自於原生家庭中的支柱,承繼刻板觀念裡傳統嚴父不怒自威的形象,從不輕易顯露對孩子的愛與關懷
  • 李安父親三部曲 倫理道德傳承香火 之於我們的故事
    總有人說,沒看過父親三部曲,就不足以談論李安導演,從1991年的《推手》、1993年的《囍宴》到1994年的《飲食男女》,這三部電影通俗卻情真,每個人皆能在其中望見似曾相識的影子,以家庭、傳承與孝順等傳統角度。
  • 父親節前,說說李安的這部電影
    後天是父親節,巧合的是,這周剛好在課上給學生講起李安的「父親三部曲」,尤其是《喜宴》。《喜宴》是「父親三部曲」的第二部。父親三部曲是李安揚名立萬、開宗建派、奠定自身影壇地位和未來思考重心的作品,也是他溫和思辨的哲學、哀而不傷的美學、舉重若輕的文化心理學一次集中而典型的體現。父親是這三部曲的題眼,是核心的關鍵詞。為什麼是父親而不是母親?
  • 郎雄,李安電影裡中國式父親的縮影
    今天借父親節,重溫一下李安的「家」三部曲,對郎雄連續三部飾演的父親角色印象至深,今天摘自網絡一篇關於郎雄的父親形象和李安導演電影中的家庭觀給大家做一篇分享
  • 郎雄:李安的「御用爸爸」,華人心中「最完美父親」
    當李安還寂寂無名的時候,他遇到了郎雄,兩人合作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飲食男女》。自此,李安逐漸聲名鵲起,而郎雄成為「亞洲之父」。著名華人導演李安,最早出品的三部電影:《喜宴》、《推手》、《飲食男女》被稱為「父親三部曲」。
  • 喜宴丨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之二
    可與這場鬧劇休戚相關的人,又有誰真正歡喜?在看《喜宴》以前,我也聽過李安這個大名。但一直不知道這個三次斬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導演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直到看了本片,我才知道李安爐火純青的功力,沒有跌宕起伏的曲折,卻讓你跟著他悠閒的步調身歷其境。
  • 李安鏡頭裡梅開二度的父親丨所謂父女 皆是目送
    【父親三部曲】中的第3部,其餘2部分別是《推手》、《喜宴》。在紐約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李安長達6年時間都不曾做過與電影相關的工作,直到37歲才開始電影攝製者的事業,在1990年開始拍攝三部曲。三部曲收官之作《飲食男女》,於1994年上映,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提名,斬奪當度臺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等數十項國際大獎。乍聽似美食紀錄片,實為家庭倫理電影。李安導演通作品對中華民族傳統的父愛作出了一個屬於他的詮釋。
  • 華語影壇第一導演李安:不被父親認可,始終不快樂
    李安的父親在仕途上是值得家族驕傲的,未移居到臺灣前,在江西是一位縣長,後來去了臺灣,也是臺灣知名中學的校長。李安父親說過他這一生最討厭兩種人:一個是船員,一個是演員。作為臺南一中校長的父親看他這幅「沒出息」的樣子,積攢的所有怨氣和怒氣都爆發,拍著桌,指著李安,大發脾氣。李安因此深深受傷,只是也沒想過因此放棄電影,他在1975年,更是執意要前往美國,要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學習戲劇導演。
  • 李安三部曲之《喜宴》
    》這部影片上映於1993年,它可以說是李安拍攝的家庭系列作品三部曲中的其中之一,非常具有代表意義。高媽媽高伯伯如期來了紐約,稍作安頓偉同就帶他們去市政局辦理結婚儀式,可是,高媽媽高伯伯非常不願意自己的獨子如此草率的婚事,他們此次來美國專程帶了臺灣親朋好友3萬多的禮金,就是想好好給偉同辦個漂漂亮亮的婚禮。
  • 李安早期經典影片家庭三部曲,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家」
    這是李安很喜歡的留白手法,不論是《斷背山》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用了。吃驚過後,老朱最看重的繼承了他做菜天賦的二女兒家倩因為自身的生活經歷,對父親、她與父親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而對老朱來講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的驚喜,還在後面。《飲食男女》這一部影片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也是三部曲中的巔峰之作。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影片就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和探討。電影的開篇和結尾都可以在中國電影史上排得上名號的優秀作品。
  • 李安: 父親將我活埋, 妻子把我拯救
    高中到臺南一中後,李安念書就更不行了。加上父親是校長,他覺得很糗,在學校裡老躲著父親。青春期,他行為上倒沒什麼叛逆,就是喜歡胡思亂想,讀書不專心,駝背又害羞。導戲時,我會去想些很瘋狂的事,而且真的有可能就給做出來了。我想,那麼容易上手,一定有些什麼東西在裡面,也許這就是天分。」
  • 李安:父親將我活埋,妻子把我拯救
    高中到臺南一中後,李安念書就更不行了。加上父親是校長,他覺得很糗,在學校裡老躲著父親。青春期,他行為上倒沒什麼叛逆,就是喜歡胡思亂想,讀書不專心,駝背又害羞。導戲時,我會去想些很瘋狂的事,而且真的有可能就給做出來了。我想,那麼容易上手,一定有些什麼東西在裡面,也許這就是天分。」
  • 「中國好父親」郎雄:61歲靠李安三部電影成名,最輝煌時遺憾離世
    ,其中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為郎雄量身定做的「父親三部曲」。「家庭三部曲」也被稱為「父親三部曲」。一番交流後,郎雄不僅答應李安參演,初次見面的導演李安對郎雄的形象和演技給折服,而郎雄也十分欣賞李安的敬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