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總喜歡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善於表達的。
在李安的《飲食男女》中,朗雄扮演的父親朱師傅,和三個女兒的關係一直看起來不是很融洽。
反而,他對於鄰居的女兒姍姍,卻很易於表達。
大廚朱師傅每個禮拜天為三個女兒準備豐盛大餐,卻在飯桌上和女兒們始終處於很怪的境地。
但對於姍姍,他卻可以每天在廚房做出一道道好菜,打包成便當送到學校給姍姍吃。
甚至,還愛屋及烏地接受姍姍的同學們點菜,成為姍姍班級的御用廚師。
這個事情還是有原因的,本片結尾已告知。
但我覺得朱師傅對姍姍的好,也不完全是因為結尾說的那個原因。
我覺得朱師傅從姍姍身上,看到了自己女兒小時候的樣子。
子女大了,卻疏遠了。
小時候的事,成為了回憶。
三個女兒雖然和自己住,但都有自己的生活,朱師傅依然感覺一個人孤零零。
和三個女兒的關係或多或少有種角力在其中。
於是,姍姍成為朱師傅美好回憶的延續,也是順理成章。
前幾天,我重新看了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
以前我看的時候,一直是站在子女的角度來看朗雄在其中塑造的三個父親形象。
那時候,我覺得這種父親實在很奇葩。
但這回,站在朗雄這幾個父親角色的角度上來看這三部電影,我突然覺得這三個父親形象有一個共性:孤獨。
李安的第一部作品《推手》中,父親老朱孤獨得可憐。
老朱是一個傳統到骨髓的中國男人,他在年老之時,被兒子接到了美國。
開場之時,李安就通過幾個場景,來表述老朱那份兒孫在膝下,卻享不到天倫的孤獨。
這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衝突。
吃飯之時,父親吃著紅燒肉,而媳婦吃著麵包沙拉。
老朱無法明白,為什麼減肥要吃素,難道不是葷素搭配,達到平衡才是養生嗎?
我也吃肉,為什麼我就不胖?
和媳婦之間言語不通,基本只能靠手勢來交流,還交流得磕磕巴巴。
一個屋子兩個世界:一邊是洋媳婦瑪莎在電腦前寫作,一邊是老朱早起練推手,看京戲打發時間。
這樣一個全景構圖,再次表達了一個房裡兩個世界的疏感。
不僅孤獨,老朱還無奈。
兒子好心接父親到美國享福,卻沒想到,與文化,環境格格不入的父親,不僅沒享到福,還引發了兒子家庭大地震。
扔菸頭在草坪上,有媳婦可以在背後幫他撿;
聽京戲,媳婦雖然受不了,但依然想出折中的辦法,塞可以給他一個耳機;
但兒子天天在外面工作,媳婦有自己的事要做,沒人能夠陪著語言不通的他。
所以,無聊得要去家附近走走的老朱,自己走失了。
或許在以前年輕的時候還不會這樣,但最後被找回來的老朱,說了一句:
奇怪,怎麼走著走著,就看不見教堂塔尖了。
其實,從表象來說,讓兒子難做,讓兒子家庭不和諧,並不是大部分父親願意做的。
老朱除了孤獨,還有一種廉頗老矣,不能飯的無力感。
即使是練了一身好武功,但在美國的生活,老朱卻處處受到掣肘。
這種無力感,說白了,就是已無力照顧子女,反而想著自己成為子女負擔的挫敗感。
他在這個環境下,也就只剩骨氣了。
那種骨氣,是為了保留自己心中的那份尊嚴。
《推手》的結尾還是比較和諧的,但老朱出走的那段,還是讓我覺得五味雜陳。
兒子打算送他去養老院,但心裡明白得很的老朱,不等兒子說,自己出走了。
並不完全是因為他體諒兒子。
老朱這樣的人,兒子開了口,難道他會硬賴著?
只是,讓兒子說出口,他心裡的難受勁會更為加倍。
所以,他留下的紙條上寫著:
我老了,但這點志氣還有,老人家用不著你們趕,我自己會走。
常言道,共患難容易,共安樂難,想不到這句話,應驗在你我父子身上。。。
不要找我,安心過著你們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們全家。
到了第二部中的《喜宴》,朗雄扮演的父親老高,雖然沒有那麼可憐,但依然孤獨。
《喜宴》講了一場鬧劇:父母希望在美國的兒子能儘快結婚,但兒子隱瞞了自己是同性戀這事。為了應付父母,兒子在美國假結婚,沒想到,父母聞訊,千裡迢迢趕來把持參加婚禮。
通過對於一場婚宴的描繪,李安拍出了在這樣的場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眾生相。
中國人含蓄,所以借著喜慶這類的場合,他們心理得到了釋放,於是行為則較之以往出挑。
在婚宴上,大家玩親新娘的遊戲。
名正言順讓新郎大喝特喝。
玩平時我們覺得羞羞的整新人遊戲。
鬧洞房,讓新人在被子裡面把衣服統統出去丟出被子。
這一切行為,卻是因為一個原因:喜慶,大家開心。
往往這些行為的開頭,是大家入席,然後家長或主持人在臺上致辭,感謝來賓,感恩,希望新人以後的路越走越順。
在這場戲裡,李安這句話說得好,也赤裸裸:
可《喜宴》中這場婚宴,卻是一番折騰後才有的。
本來兒子就想著簡單公證下,晚上家人吃個飯就行了。
但父母不樂意了:人生大事,怎麼能就這樣草率了事?
潛臺詞是:我老高的兒子結婚,你這麼草率,我面子哪裡擱?
但面上卻要說:你不能委屈了新娘子。
看,中國的文化就是這麼精深。
再說回父親老高。
又是一個老來孤獨的老人。
當年的老高,是指揮上萬人,威風異常的師長。
老去,身邊就剩下老婆,大廚。
可以說,他的人生願望,就剩下看孩子結婚生子,讓這件事來完滿老高的人生。
這樣的老高,比《推手》中的老朱自尊心更強。
前半生的戎馬生涯那一股傲氣,讓他到了老年更難放下自己心中的那股身段。
但現實是他真的老了,只是他不願意承認。
於是,他變得更為敏感。
恰恰,兒子擅自做主婚禮的事,打到了老高的敏感之處。
才會有後來,在美國餐廳遇到以前的下屬,聽到下屬在兒子面前描述老高以前多受人敬重時,老高會那麼開心。
前下屬要為他一手操辦兒子的婚禮,並保證讓老高很有面子之時,我覺得除了感激,老高心裡更有一種驕傲:
還是很多人敬重我的,即使在美國也有。
所以說,人老了,很多時候就像個小孩子,要人哄。
兒子結婚當天,老高兒子叫過來,說著小時候,兒子最喜歡躺在他肚子上的故事。
仿佛,老高依然是那個能指引孩子的人。
兒子只能尷尬地配合著。
在新娘敬茶之時,一番中國傳統式說辭,把新娘說哭了,老高的第一反應是:
我說的還不錯吧,還媳婦都感動了。
散場之時,下屬問他還滿意不,他依然是端著範兒,握手說出一聲:謝謝你。
然後走了。
其實他又何嘗不知道大家在哄他,只不過他不願意承認罷了。
這又是一種孤獨。
明知道別人把他當孩子,但還不能說破。
這是很微妙的一種心理。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老高也在配合著大家。
《喜宴》片尾,早知道兒子同性戀身份的老高,對兒子的同性伴侶說了很妙的一句話:
如果我不讓他們騙我的話,我怎麼抱得了孫子呢?
這句話,可以說老高是老謀深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還不是因為老高覺得自己老去之後那種無寄託,才需要這樣一個孫子來填補兒子的空缺。
所以,他也感慨了:我也不懂這(樣做)是為什麼?
這樣的孤獨,在李安這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飲食男女》中,得到了三者中最為圓滿的結局。
《飲食男女》中,朱師傅和三個女兒的關係一直不融洽,甚至還幾次暗中角力。
他有著很多家長傳統的價值觀:
--身為大廚,卻不讓女兒走自己的路,只因他覺得哪有女人家做大廚的。
這句話背後的潛臺詞,我覺得他是在告訴自己:一輩子和廚房煙火打交道,哪有前途啊。
但他卻忽略了女兒的感受,女兒本身想走這條路,就被他硬生生地掐死了。
還記得朱師傅喊二女兒起床的場景嗎?
二女兒睡著之時,朱師傅是很輕柔很慈愛地喊她起床的。
但二女兒醒來後,朱師傅立馬變成另一個人,不是語氣立馬改變,就是轉身出門。
這樣一個男人,其實有著絕對的父權主義思想,很傳統。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我一直覺得是全世界最為博大精深的。
吃得精,吃得細,不厭其煩,還要吃得漂亮,享受。
那一桌菜,更是中國人關係連接的紐帶,橋梁。
而吃之所以會成為一種文化,就因為餐桌上的事,不僅僅是吃而已。
中國文化中,吃飯有吃飯的規矩,長輩先吃,主人招呼大家起筷,按照等級輩分,大家分著席上的座次,體現著身份尊卑。
那吃飯的心思,或隱而不發,或趁著大家都在把心事說出來,或借著餐桌明提暗示。
這種文化,久了,就成了只可意會無法言喻的內容。
通過吃,借著一桌桌的菜,李安用《飲食男女》講述了這樣一段父女關係。
這次更為傳統,不再有著那麼重的文化衝突,而是講述了中國人傳統內核裡那種細膩的情感。
那種情感,從來不在那桌菜式上。
大女兒宣布嫁人是在餐桌上。
當天宣布,當天離家。
那天晚上,朱師傅只是站在門口,看著女兒和新女婿離開自己身邊。
這女兒,原本還以為自己會陪著父親走完一輩子的。
三女兒宣布結婚,並告知家人自己已懷孕,也是在餐桌上。
同樣,當天宣布,當天走。
那天晚上,朱師傅也是站在門口,看著女兒和新女婿離開自己身邊。
依然,還是一句話不說。
而叛逆的二女兒,也是在飯桌上告訴家人:我花了全部積蓄買了房,打算搬出去住了。
朱師傅心裡當然也是不樂意,但依然不願意表達。
但後來,二女兒宣布投資打水漂,依然是在餐桌上。
朱師傅為她夾起一塊螃蟹,依然用著那種父親的語調說出:「當然,這個家,你還是可以住下去。」
是有這樣的父親,他會一直覺得子女很需要他。
年輕的時候,是由於對子女的責任。
老了後,是害怕子女離去後的孤獨。
但作為父親,他又不願意讓子女知道自己脆弱的一面。
雖然,他也明白父母和子女間的愛,是為了最終的分離。
但,他或許很不願意承認。
就像李安讓朱師傅喪失味覺,卻總是下廚做菜的設定。
那個廚房,只能他一個人用。
以下還是我的感受,不是解讀:
女兒是他這一生中尤為重要的人,但父女相處起來卻沒有那麼融洽,豈不是無味?
就像最拿手的廚藝,卻隨著年歲增長無法再嘗出味道。
可即使如此,老朱還是在做菜給女兒吃。
這門手藝使他驕傲,儘管沒有了味覺,豈能說放就放?
就像他和女兒,關係處到這個份上,卻豈能說愛咋咋地?
我覺得其實這不是父愛的偉大,而是一種家庭關係中存在的因素。
老去後完全放手子女的父母,其實生命很大一部分就空了。
如何能樂意?
長大後想要自由的子女,卻還被父母當成小孩處處要管。
又如何能樂意?
但父母和子女間的紐帶總歸是斷不了的。
所以,連接在這條紐帶上那種說不清楚的愛,卻成了兩代人之間相互角力的點。
隨著這樣的角力繼續,父母和子女間會覺得雙方慢慢疏離。
於是,對於老去的父母來說,這種孤獨感慢慢起來了。
在《飲食男女》這個結局,其實我感覺老朱那種孤獨走到了極致。
劇透就不要了,看過的朋友都知道,沒看過的,會剝奪您的觀影樂趣。
這種孤獨,就是老朱在餐桌上宣布的那件事。
這事真的驚世駭俗,而驚世駭俗的原因,是因為父親老了。
老了,所以讓人無法理解,連自己的女兒也一下子無法接受。
老了,再沒有時間把人生當成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
但幸好,這一系列折騰後,《飲食男女》的結局,卻是三部曲中最為圓滿的。
最終父女關係破冰。
最終依舊鏡頭停留在飯桌上。
角色調換,父親不說,心裡卻承認了自己的老去。
於是,廚房讓給了二女兒。
每個女兒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最終,這餐飯只剩下二女兒和他一起吃。
在李安的鏡頭下,這種情緒卻也從來不用靠諸多言辭來表達。
父女間的感情,依舊無需太多言語,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父親一句:我的味覺,恢復了。
女兒懂了。
女兒一句:爸。
父親懂了。
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