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大功夫:沙縣小吃產業發展調查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小吃大功夫:沙縣小吃產業發展調查

  12月14日凌晨6點記者打通電話的時候,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一家沙縣小吃店裡,俞其寶和妻子已經忙開了。5元一碗的「扁肉」,也就是餛飩,是這家店最受客人歡迎的小吃。

  在500公裡之外的安徽省蚌埠市,俞其寶的哥哥俞其勇經營著一家60平方米的沙縣小吃門店;而在他們的家鄉——福建三明市沙縣夏茂鎮俞邦村,俞其寶和俞其勇的父親俞和傳在村裡小吃街開了個門臉,專做當地特色小吃玉糕。

  你可能不知道沙縣在哪裡,但你一定見過沙縣小吃。沙縣小吃是很多城市的煙火氣。火車站邊、居民區裡、公司樓下……哪裡最「接地氣」,哪裡就有沙縣小吃。

  據沙縣小吃辦統計,目前,沙縣小吃已遍布62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連鎖標準店3103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帶動30萬人就業,是真真正正的「國民小吃」。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心系發展、心繫民生,對沙縣小吃發展尤為關注,對小吃產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沙縣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楊興忠說,20年來,沙縣人始終牢記總書記囑託,將沙縣小吃開遍祖國大地,把沙縣小吃培育成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薄利多銷找準發展路

  沙縣夏茂鎮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館漸漸成了旅遊打卡地。婚喪嫁娶各類生活場景,精細到堪稱繁瑣的製作工藝,將軍米粿、洪武金包銀、夏茂烤鴨……沙縣小吃背後,是當地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傳承。

  沙縣小吃繼承了來自中原黃河流域的飲食文化傳統,蒸、煮、炸、烤、醃……各類技藝手法流傳至今,被稱為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的「活化石」。同時,它又兼具閩南一帶的獨特飲食基因和客家的飲食文化風格,口味豐富而多變,清鮮淡甜與鹹辣酸爽並存,所以天南海北的食客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味道。

  「最早走出沙縣做小吃的多數是夏茂鎮人。」曾任夏茂鎮俞邦村黨支部書記的俞廣清說。

  1992年,俞廣清就和親戚在福州開起小吃店,主打「1元進店,2元吃飽」,主要經營拌麵、扁肉、蒸餃和燉罐這些沙縣小吃的「四大金剛」。他很快發現,小吃業市場容量大、回本快,一帶十、十帶百,村裡人都出去開了小吃店。目前有600多人在外經營小吃店,佔全村人口的50%以上。

  沙縣小吃有兩大特質,一是「品類多」,二是「定位準」。首任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陳家祿這樣總結。

  「1元進店、2元吃飽、5元吃好」,這是早期沙縣小吃經營者對小店的定位。「品種豐富、薄利多銷、物美價廉、南北皆宜,是它成功的關鍵。」陳家祿回憶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各地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增多,便捷、便宜的沙縣小吃正好解決了大部分人「吃飯難」的問題。

  樸素的店面、簡陋的紅色塑料菜單、四方桌和塑料椅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都是沙縣小吃店鋪的標配。花上幾百元擺個攤賣扁肉、拌麵,或花數千元租個小小的店面就可以開業。「大部分店鋪都選在租金比較便宜的地點,裝修也比較簡陋,甚至有個柴火間,兩口子就可以開個小吃店。成本低,售價也就低。」陳家祿介紹。

  這麼多年來,「便宜」仍然是沙縣小吃的一大特點:5元一碗餛飩,6元一份蒸餃,7元一碗拌麵。實惠的價格,能讓初入城市的打工族、剛剛上學的在校學生乃至工薪一族在街頭巷尾享受一口美食,而不必擔心囊中羞澀,這足以讓沙縣小吃在各式各樣的餐飲消費中脫穎而出。

  不僅價廉,而且物美,除了「四大金剛」,蓋澆飯、套餐、砂鍋、燉湯等都能在沙縣小吃菜單裡出現。調和各地口味、適應了人口流動背景下的大眾餐飲需求,沙縣小吃總能讓天南海北的食客為之駐足,找到適合自己的味道。

  敢拼實幹拓展空間

  走入沙縣小吃產業園,迎面的大樓樓頂上寫著幾個紅色大字——「實說實幹、敢拼敢上」,這可以說是沙縣人的創業信條。從最初的小吃店到如今的大產業,沙縣小吃的發展歷程就是沙縣人幹事創業的歷程。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先行者致富效應帶動下,沙縣小吃通過「一家一店」經營模式滾雪球般的向外發展,越做越大。

  土生土長的沙縣夏茂鎮人羅光燦2000年左右跟著親朋好友來到福州,發現市場已近飽和,便決定去找尋更大的市場。2004年,羅光燦來到北京開起沙縣小吃店。「剛到北京時人生地不熟,從電腦和報紙上找店鋪招租廣告再去實地考察,鞋子都走破了好幾雙。」羅光燦說。

  如今,他在北京已經擁有了3家店鋪。兒子也在天津、河北等地開了店。但羅光燦的腳步沒有停歇。2016年,他在新加坡開了一家沙縣小吃店。

  目前,沙縣有6萬多人外出經營沙縣小吃,並且輻射帶動30萬人創業致富,沙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長到2019年的20528元,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

  「可以說,我們的房子就是靠賣扁肉和麵條蓋起來的。」俞廣清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整個沙縣也沒幾座高樓,吃苦耐勞的沙縣人靠賣出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扁肉和拌麵,蓋起了如今沙縣的高樓大廈。所以,當地人用「扁肉是磚頭、拌麵是鋼筋」來形容小吃業在富民強縣中的作用。

  上世紀90年代,沙縣人羅嬋玉的父母在福建廈門開起了沙縣小吃店,她的手藝就是父母手把手教出來的。2003年,羅嬋玉也加入到去外地開小吃店的大軍中。她先後在浙江的溫州、杭州和北京等地開過小吃店。生意最好的時候,算上和親戚朋友們合開的店鋪共有幾十家。

  「創業路上不容易,一路走來,苦辣酸甜都嘗遍了。」羅嬋玉說,「接下來,我還有新的打算。我想開直播,把製作技藝都記錄下來,讓更多人學會怎麼製作小吃。我的夢想是把沙縣小吃的獨特風味傳遍全國、傳到國外,傳到千家萬戶。」

  這條小吃發展之路就是這些有膽識的沙縣人摸索出來的,他們內心充滿著對外部世界的嚮往和追求成功的渴望。也正是這股「敢想敢闖、不甘人後」的勁兒和對家鄉小吃的誠摯熱愛,讓羅嬋玉和羅光燦這樣的小吃從業者闖出了一條致富路。越來越多的沙縣人背起鴛鴦鍋、拎著搗肉餡的木槌,奔向一座座城市。

  「沙縣人身上有兩種品質:一是堅韌不拔的精神,沙縣人吃苦耐勞,就算失敗了也可以再繼續幹。二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沙縣人不僅是用手在做小吃,更是用心在做。」黃福松從1999年開始擔任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一直幹到2016年退休。他認為,這種在幹事創業中錘鍊出來的精氣神,是沙縣小吃產業得以發展壯大的強大動力。

  「有形之手」促品牌提升

  沙縣小吃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衛生狀況差,甚至出現了個別小吃店以次充好或偷工減料等不良行為,給沙縣小吃業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究其原因是缺乏行業統一標準和管理。在餐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沙縣小吃原有的「夫妻店」、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針對這種狀況,沙縣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小吃產業發展專題會議,將小吃定位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成立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下設「小吃辦」,組建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建設沙縣小吃一條街,註冊沙縣小吃商標……再到籌辦每年一次的沙縣小吃文化節。小吃,從自發創業的個體經營,變成政府引導的支柱產業。

  沙縣縣委、縣政府提出「統一商標、統一技藝、統一形象」的會員制發展思路:先後出臺40多份文件,通過給予資金信貸、鼓勵企業做大做強、支持群眾創業、創建知名品牌等政策扶持,促進小吃產業快速發展;成立沙縣小吃培訓中心,免費為小吃業主提供經營管理和製作技藝培訓,提升小吃從業人員技藝水平;針對缺乏經營經驗的小吃業者,給予創業前的開店指導;與縣市場監管部門配合,抓好原輔材料市場監管,確保源頭產品質量。

  2008年,沙縣小吃集團正式成立,開始實行總公司、子公司、終端店「三位一體」管理模式,編制《沙縣小吃集團餐飲連鎖經營管理手冊》,涵蓋了公司組織架構、門店服務規範等管理標準體系。「標準」的沙縣小吃來了!

  2016年,沙縣小吃開啟加盟店模式。不同於麥當勞、肯德基的加盟模式,沙縣小吃的獨特之處在於「先有群體,後有品牌」。通過多年發展,個體沙縣小吃門店已遍布各地,如何吸引存量店鋪轉化為加盟店非常關鍵。沙縣小吃集團通過加盟店方式為個體沙縣小吃門店賦能。

  這些改變,羅光燦有切身感受。「剛到北京開店時,各種原材料配送都不規範。2007年,沙縣小吃北京推介會後,更多沙縣人到北京開店,相關原料配送也一起過去了,方便了許多。再後來,沙縣小吃集團成立後,我的3個店鋪從招牌、裝修到員工服裝都是統一的,店裡的小吃質量也提高了很多。」羅光燦說,他的3個店鋪全部成為了沙縣小吃集團的加盟店。

  加盟店大大降低了個體小吃門店的成本。熱銷小吃蒸餃可以通過機械化生產線生產並配送到全國,有效降低了門店的人力成本和經營成本。統一標識、統一口味、統一質量還讓水平參差不齊的門店實現整體提升,打造典範店鋪,創造品牌效益。目前,沙縣小吃已在全國成立了23家餐飲連鎖子公司、21個區域配送中心,發展連鎖標準店3000多家。

  「如何做好加盟店,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近幾年,我們為沙縣小吃加盟門店提供專業指導,開展新品推薦,讓更多從業者獲利。這種做法也讓已經加盟的店主通過親幫親、鄰幫鄰方式,吸引更多小吃經營業主加入進來。」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說。

  「不知沙縣小吃,怎知人間煙火」,沙縣小吃一步步從起步階段的「小作坊」「夫妻店」,發展成為如今的「品牌化、連鎖化、產業化」經營狀態。

  開拓多元發展增長點

  「今年『雙11』期間,我一天能賣出2噸拌麵!」羅奮忠說。

  羅奮忠是沙縣長阜村沙村拌麵的創始人。1992年,他在廈門開了家沙縣小吃,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97年,看到小吃調料巨大的市場前景,他又回到長阜村建起了沙縣小吃調料廠。2008年,他利用村裡生產面幹的優勢,上線了面幹生產線,推出了花生醬、蔥油、芝麻、香蔥等多種口味。

  「如今,我生產的調料供應給各地沙縣小吃店,而網購我面幹的顧客可以自己在家嘗試做一碗拌麵。」羅奮忠說。

  標準化、連鎖化之外,沙縣小吃走上了產業規模化、管理智能化、國際化發展的轉型升級之路,沙縣小吃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拉長,從最初的餐飲業壯大為包括從生產種植到加工銷售多環節、多系列的大產業。

  隨著沙縣小吃產業園的建立,沙縣小吃生產有了先進的生產設備,用機械化生產線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用現代化物流實現中央廚房到單個門店的配送。截至目前,小吃產業園已入駐沙縣小吃中央廚房、沙縣小吃調味品、板鴨休閒食品及禽蛋深加工等小吃產業鏈相關企業7家,年可實現產值3.1億元。

  和面、做餡、包餃……這些工序都在一排排先進的生產線上完成。2019年,沙縣小吃中央廚房國內首條機械化沙縣小吃核心產品(蒸餃)產業生產線投入使用,沙縣小吃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目前,(蒸餃)產業生產線每天可以生產3噸蒸餃,節約了近90%人力成本。

  記者在沙縣小吃產業園內看到,沙縣小吃「四大金剛」均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扁肉可以用機器自動捶打,拌麵也用上了自動撈麵機,蒸餃由中央廚房統一製作和配送,燉罐可用半成品材料製作。此外,沙縣小吃的醬料也可以使用電機驅動石磨方式進行生產。

  「現在,生產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了,機械化生產方式幫我們降低了人工成本。」三明沙陽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慧珍說。作為入駐產業園的企業,政府不僅幫其搭建與國內外大企業的合作橋梁,介紹一些大企業到企業採購醬料,還給予了免租優惠和辦證方面的便利。

  「我認為標準化生產不會磨滅小吃口味的獨特性。為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標準化生產是沙縣小吃的必由之路。如果未來有口味多樣化需求,我們也可以定製專門口味的機械化生產線。」張鑫說。

  在標準化生產基礎上,沙縣小吃構建起了供應鏈體系,把核心品種、調味品等產品安全快捷地配送到全國各個地區連鎖店。機械化生產代替手工操作,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還能實現口味統一、質量達標,確保了食品安全。

  「把沙縣小吃這個品牌做大做強,既要有規模,也要講傳承。」張鑫說。

  1999年開始經營沙縣小吃店的李賢錦,不僅當上了沙縣小吃技藝傳承人,還把沙縣小吃帶出了國門。2018年,他和他的「李記小吃」團隊作為唯一的中餐代表入駐平昌冬奧會。「這一切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李賢錦說。

  王景熙也是第一批10位技藝傳承人之一,他製作的燒賣皮胚晶瑩剔透,深受當地消費者喜愛。1979年,王景熙父母開始在沙縣縣城裡開燒賣店。1991年,王景熙夫妻倆接手了燒賣店。

  在小吃同業公會組織下,王景熙前往日本、北京等多地學習技藝、推廣小吃,「感謝政府的大力推廣,讓我們這些手藝人成了技藝傳承人,能更好地把沙縣小吃傳承下去」。

  在人人都會做小吃的沙縣,如何更勝一籌?王景熙說:「做小吃要用心做,不偷懶。年輕的時候我從早上5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把這項手藝、這個牌子傳承下去。」

  規模化生產帶動了沙縣小吃產業發展,優秀技藝傳承還推動了當地節會經濟、文旅經濟發展。沙縣建起了國家4A級景區「沙縣小吃旅遊文化城」和沙縣小吃文化科技館、民俗館等,每年吸引超500萬人次前來觀光旅遊,2019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4.48億元。

  如今,沙縣小吃已成為年營業額達500億元的大產業,並帶動了物流配送、餐飲服務及旅遊等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97年的5.8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91.65億元,成為沙縣第三產業的支柱,成為一張享譽海內外的亮麗名片。

  (採訪組成員:齊 平 薛志偉 喬申穎 陳瑩瑩 李華林 張葦杭 本文執筆:薛志偉 陳瑩瑩 張葦杭)

相關焦點

  • 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的故事
    如今,在全國各地,沙縣小吃成為人們喜愛的「國民美食」之一。「目前常見的品種上百個,拓展到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門店超過8.8萬家,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如數家珍。77歲的楊振西家住廈門,樓下就有一家沙縣小吃,扁肉、拌麵和小籠包是他的最愛,「有感情,那是家鄉的味道。」
  • 沙縣小吃:小吃也有大功夫
    調和各地口味、適應了人口流動背景下的大眾餐飲需求,沙縣小吃總能讓天南海北的食客為之駐足,找到適合自己的味道。  敢拼實幹拓展空間  走入沙縣小吃產業園,迎面的大樓樓頂上寫著幾個紅色大字——「實說實幹、敢拼敢上」,這可以說是沙縣人的創業信條。從最初的小吃店到如今的大產業,沙縣小吃的發展歷程就是沙縣人幹事創業的歷程。
  • 沙縣小吃何以做成大產業?
    今晚新聞聯播播出系列報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丨沙縣小吃何以做成大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多次對沙縣小吃發展提出殷切希望。20年來,沙縣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沙縣小吃當作大產業來抓,推動沙縣小吃做大做強,走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之路。如今,沙縣小吃不僅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還遍布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 早上9點,法國巴黎第八區的這家沙縣小吃開始營業。靠著扁肉、蒸餃、拌麵、燉湯這號稱沙縣小吃中的「四大天王」,這家沙縣小吃,在競爭激烈的巴黎站穩了腳跟。
  • 扁肉是「磚頭」拌麵為「鋼筋」 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的故事
    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如數家珍。  77歲的楊振西家住廈門,樓下就有一家沙縣小吃,扁肉、拌麵和小籠包是他的最愛,「有感情,那是家鄉的味道。」  1989年至1997年,老楊曾擔任沙縣縣長、縣委書記。「沙縣能將小吃做成大產業,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對沙縣小吃的關心和推動至關重要。」回憶往事,老楊感慨萬千。
  • 扁肉是「磚頭」,拌麵為「鋼筋」 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的故事
    如今,在全國各地,沙縣小吃成為人們喜愛的「國民美食」之一。「目前常見的品種上百個,拓展到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門店超過8.8萬家,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如數家珍。77歲的楊振西家住廈門,樓下就有一家沙縣小吃,扁肉、拌麵和小籠包是他的最愛,「有感情,那是家鄉的味道。」
  • 扁肉是"磚頭",拌麵為"鋼筋" 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的故事
    如今,在全國各地,沙縣小吃成為人們喜愛的「國民美食」之一。「目前常見的品種上百個,拓展到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門店超過8.8萬家,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如數家珍。  77歲的楊振西家住廈門,樓下就有一家沙縣小吃,扁肉、拌麵和小籠包是他的最愛,「有感情,那是家鄉的味道。」
  • 扁肉是「磚頭」,拌麵為「鋼筋」 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的故事(親歷者...
    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如數家珍。77歲的楊振西家住廈門,樓下就有一家沙縣小吃,扁肉、拌麵和小籠包是他的最愛,「有感情,那是家鄉的味道。」1989年至1997年,老楊曾擔任沙縣縣長、縣委書記。「沙縣能將小吃做成大產業,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對沙縣小吃的關心和推動至關重要。」回憶往事,老楊感慨萬千。
  • 李忠觀點丨沙縣小吃品牌創新發展(上篇)
    12月7日,在2020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的重要環節——沙縣小吃產業發展論壇暨《沙縣小吃》電視連續劇啟動儀式上,李忠先生作為主講嘉賓,發表了題為《沙縣小吃品牌創新發展》的演講。現將李忠先生在論壇上的發言內容整理髮布,以饗讀者。
  • 「國民美食」沙縣小吃:從案板躍上「雲端」
    用木槌反覆捶打豬腿肉上千次,是製作泥狀扁肉餡的訣竅,也是沙縣小吃自稱「千錘百鍊的美食」的由來。在過去的20多年裡,李賢錦和其他小吃業主正是憑藉「千錘百鍊」的勁兒,將8.8萬家沙縣小吃門店開到了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創造了年營業額近500億元的「國民小吃」品牌。11月18日,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文昌美食街,沙縣小吃經營業者再為顧客上美食。
  • 沙縣小吃背後,有個「神秘組織」
    12月8日,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開幕,天南海北的貴賓和食客齊聚一堂,到沙縣領略當地的美食文化和風土人情。沙縣小吃文化城三期廣場。本文圖來源於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沙縣融媒體中心(除署名外)這已成沙縣重要的文化盛事。
  • 新華時評:沙縣小吃的真正「秘方」是辛勤奮鬥
    新華社福州12月16日消息,多年來,來自閩中山區的沙縣小吃一步步風行天下,成為廣受歡迎的「國民美食」,迄今已發展為年營業額500億元、帶動就業30多萬人的大產業。沙縣小吃靠什麼取得成功?傳統手藝如何創造發展奇蹟?答案不僅僅在舌尖上。沙縣小吃在當地已傳承千年,緣何能夠於今為盛、蔚為大觀?
  • 風雲資訊|籤約沙縣小吃題材電視劇!
    5月13日下午,沙縣小吃題材電視連續劇項目舉行籤約儀式。風雲科技董事長黃順堅、總裁官發鑫代表出席,廈門大學廈門校友會會長、姚明織帶董事長姚明、國家一級導演孫文學、廈門市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張艾弓、福建廣電網絡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林庶傑、資深投資人塗師紅、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杉杉、廈門萬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展部負責人邵金洞等嘉賓共同出席。「沙縣小吃題材電視連續劇的籤約,是沙縣的一個重大民生文化項目。
  • 「開店的目的,是不想開店」 國民美食沙縣小吃的現代化「闖關」
    小吃產業讓沙縣百姓快速致富的同時,也讓沙縣城鄉面貌和社會風氣發生了巨大改變。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說,外出的小吃業主返鄉聚在一起,「原來盡說張家長、李家短,連雞鴨少了一隻都要爭得面紅耳赤的人,現在都是討論燉罐用什麼配料受客人歡迎,在哪裡開店生意好。」
  • 登上微博熱搜的沙縣小吃:背後推手竟然是……
    問明原因,敏感的當地政府從中得到靈感,同年即成立了縣長兼任組長的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下設「小吃辦」,成立了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把小吃當成產業來抓,還將每年的12月8日定為「沙縣小吃節」。「小吃辦」的成立,結束了外出經營小吃的沙縣人單打獨鬥的局面,「沙縣小吃」也開始由民間自發創業的個體經營、逐漸演變成政府引導下有序發展的產業。
  • 三明微電影《小吃父子》首映 涉及沙縣小吃題材
    12月5日,由沙縣縣委、縣政府出品,首部以沙縣小吃發展歷程為題材的微電影《小吃父子》在沙縣影劇院舉行首映式。  《小吃父子》講述大學生羅一鳴子承父業經營沙縣小吃,在繼承父親傳統手藝的基礎上,改變經營理念,加入沙縣小吃集團,成為首家註冊成立的餐飲連鎖子公司,開啟「規模化、標準化、
  • 你所認為的沙縣小吃,才不是真正的沙縣小吃
    前段時間去了趟廈門,在鼓浪嶼住的酒店管家是沙縣人,和她聊天時無意間說起沙縣小吃,算是被好好科普了一番。原來,我們所認為的沙縣小吃,並不是真正的沙縣小吃,比如沙縣本地的小吃店裡,是不賣蒸餃的。讓我萌生去沙縣這個想法的,主要是除了拌麵餛飩,真正的沙縣小吃菜單上常見的是燒麥、芋餃、豆腐湯、豆乾等本地美食,很多出了沙縣就吃不到了。
  • 大眾銳評|沙縣小吃的「勤」字新解
    數據顯示,如今沙縣小吃已遍布62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實現和帶動30萬人就業。沙縣小吃一路走來,「勤」是最醒目的一個字。沙縣小吃源遠流長,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
  • 年賣500億、擬入非遺,風靡全球的沙縣小吃到底有多厲害?
    直到1997年,沙縣縣委、縣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出臺了《沙縣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沙縣小吃業發展的意見》,並確定12月8日為「中國·沙縣小吃文化節」,這才拉開了沙縣小吃業快速發展的序幕。而且伴隨著改革開放,城市的魅力逐漸顯現出來,一些急需產業發展的大城市也在此時迎來了不少南來北往的投資客,這些人大多沒有家眷,也沒時間做飯,為他們提供口味適宜的快餐,也成為了新的商機。於是沙縣人開始到福州、廈門等地做起了自己家鄉的小吃快餐。
  • 扁肉是磚、拌麵是鋼,沙縣小吃背後的「民本」邏輯
    根據當地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如今沙縣小吃已遍布62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達到連鎖標準店3103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實現和帶動30萬人的就業。「小吃是大民生,小吃是大產業,小吃也是大文章。」
  • 小紅書美食博主直播探店沙縣小吃
    日前,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開幕,當晚「跟著小紅書和團團『雲』逛沙縣,探訪國民味」互動直播在沙縣文昌街上演。 小紅書博主「韓安娜呀」受邀作為主播進行了全程直播體驗,沙縣小吃的豐富讓她驚訝不已,「來了才知道,沙縣小吃有幾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