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置頂】or 【星標☆】貝妮的公眾號哦~
這樣就不會錯過精彩內容啦~
去年,在我快要告別職場的時候,在辦公室,我哭了一次。
彼時,我的內心已經經歷了2年的掙扎和折磨,究竟是繼續在職場做下去,還是努力轉行寫作做自由職業。
之所以折磨和掙扎,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寫作努力了快2年還沒出成績,而職場已然是雞肋。
這2年,我每天都在希望和失望中輾轉徘徊,這種痛苦,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如噩夢一般。
所以,有一次,當我領導又突然想立威挑我刺的時候,我就哭了。當時我是她的助理,她一方面對我挺滿意,一方面又因種種原因忌憚我,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她時而把我當孩子般疼愛(她的年齡也確實和我母親相仿),時而又要對我敲敲打打。
那次挑我刺,源於我在她煮茶時跟她說事,因為聲音太小,她就藉故說我沒有帶著職位稱呼她、沒有禮貌。我就被她當著同事的面教訓了一頓(也可能是殺雞給猴看的意思)。
照理說,十年職場,什麼風雨沒見過,我怎麼可能因為這麼小一點事兒流淚呢?更何況,這位女領導殺伐果斷,對待別人更不客氣,辭退別人毫不手軟,我應當見怪不怪才對。
可我還是不爭氣地流淚了。這淚與其說是為當前的這點屈辱流的,不如說是為告別職場而流的。
因為當時我幾乎已下定決心離開職場,而我心裡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這一去應該再無回頭的可能。
後來,我做自由職業的時候,對收入不穩定感到焦慮時,總有人安慰我,實在不行就再回去工作,不怕。
但其實,我心裡清楚,多半是回不去了。
為什麼回不去呢?因為人一旦活到30多歲,就會面臨很多尷尬。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小城市,像我這樣還存有一絲夢想和希冀的人們。
在我們這樣的小城市,在我們日企圈子裡,很多崗位、收入,基本都是擺在明面上的。
30多歲,在一家普通日企中,職位能升也升得差不多了,再往上也幾乎沒什麼上升空間,因為日企求穩,發展極其緩慢,公司小的話,幾乎一兩個人負責一個部門的事情,再上面就是日本領導,作為一家傳統小日企,他們根本不會把公司交給中國人。公司若不擴大規模,根本就沒有發展的餘地。
在那種小型機械製造業的工廠裡,唯一更有發展空間的兩個崗位,是銷售和車間工程師。然而,作為一位新晉媽媽,天天都掛念著家裡的寶寶,是斷然捨不得經常出差遠離家庭的。再說工程師,對一個日語系畢業的文科女生來講,也很不現實。
因此,如果在這樣一家單位繼續幹下去的話,就只有今後幾十年如一日重複當前的事情。當然,運氣好,也許十年後還能遇上公司擴大規模,撈個什麼更高的職位噹噹。
如果不想幾十年如一日地重複當前工作,那麼只有跳槽了。可是,跳槽也不現實,我們這裡的日企喜歡內部提拔,很少從外部招聘幹部,於是,好職位人家捂著不放,跳槽就得從頭做起,很難遇到上遷的好機會。那如果是從頭做起,對於30多歲這個年紀來說就很被動了。
首先,一般公司更願意招年輕有活力,學習能力更強、薪資要求卻不高的小年輕。畢竟成本低。
其次,就算確實有能力,薪資要求也不過分,但是面對做到過一定職位卻來應聘基礎崗位的人,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說,在考慮崗位匹配度時對此人的長久性會存在懷疑:30多歲經驗豐富,從高處往低處走,會否失落?能幹得長久嗎?因而索性在一開始就拒絕之,反正年輕人總多的是。
所以,這個時候跳槽,基本只有等更好的機會,那麼更好的機會在哪裡呢?就只有看運氣了。或者看背景了。
當我在一開始萌發轉行的心思時,我就把這些問題給想透徹了。我發現自己一沒運氣,二沒背景,三還沒有一顆安分的、願意就這樣做到退休的心。
那個時候,我還在另一家公司,已經在裡面待了快5年,同事間相處融洽,上司也沒這麼刁鑽,待遇也還算令人滿意。
所以,當我提出要辭職時,所有人都反對。直到前不久,我還有閨蜜跟我講,之前真的不理解你為什麼要辭職。
但她又說,現在理解了。因為現在我們已經35歲,她同樣感受到了我在幾年前感受到的職場危機。
如果沒有一項核心技能,職場之路只會越走越窄,人生只會越來越沒有選擇。
有人可能會說,可你會日語啊,那不就是核心技能嗎?不,那不是。在日企幹活的人多半知道,會日語的人很少只做翻譯,往往是辦公事務一起做,辦公事務做得再優秀,那也只是普通事務,而不是技能。而我管理技能也不具備,因為公司太小,管一兩個人都不算什麼。至於日語,也有更多的路要走,雖然算是技能,但要單獨靠它生活則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最可怕的就是,既不想安於現狀,又沒辦法更進一步。
除非,我願意打破這一切,換一條路嘗試。
一方面,這樣可以挖掘自身真正的能力和興趣所在,探討人生的另一種可能;另一方面,換條賽道從頭做起,反而倒像是用另一種方式維護尊嚴。
而且趁年輕,趁沉沒成本不是足夠大——等到年歲更大,沉沒成本會大到讓人更難以放棄當前的生活——才要趕緊去嘗試啊。
於是,就有了我後來的那些故事。
之前跟閨蜜的聊天遠不止此,她說,好像到了35歲上下,職場的路越來越難走,每月領著一兩萬月薪的人,也在擔心前途渺茫。
在小城市裡,能夠給得起員工一兩萬月薪的企業,說不行就會不行,一旦不行,這樣的員工該往哪裡走呢?當然不甘心往低處走,可是能有更好的企業嗎?能給出更高的薪水嗎?
這就是無奈的現實。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從這個年紀開始創業,因為他們很多也是就這樣被形勢所逼而走上了這條路。
雖然是形勢所逼,但這條路有另一層希望在裡頭。
它儘管很有可能走向失敗,但它如果成功,一定會比在職場更成功,也比職場的成功更加令人榮耀。
它就算失敗,也有其意義所在:它讓人更加明確而清晰地認識自己,能在嘗試之後接受平庸的自己,而不是永遠在沒有嘗試才導致自己平庸的誤解中懊悔。
就像我現在,即便有時候會因為不穩定的收入而陷入焦慮,但也從來沒有後悔過走上這條路。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於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致於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所以,如果是出於自己的選擇,那麼仍然堅守職場的人也同樣值得尊敬。有時候我真的佩服他們,也羨慕他們——如果我能那麼安分也就沒那麼多麻煩了。這世上,其實沒有哪條路是一定正確的,每條路只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
認真權衡,謹慎選擇,定論則不悔。這一生便可知足了。
貝妮
閱讀推廣人/日語翻譯/繪畫發燒友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本人
每一個點讚
每一句留言
每一次轉發
都是對我最大的關懷
>>>>>更多讀書感悟,
點擊公眾號菜單欄
左側「精華內容」